安全评价依据
安全评价依据 类型及主要内容

安全评价有关问题的梳理情况开展安全评价的依据、安全评价分类及主要内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三个方面的有关问题梳理情况如下:一、开展安全评价的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令[2010]第36号公布,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5]第77号修改)(以下简称“36号令”)、《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2]第45号公布,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5]第79号修改)(以下简称“45号令”)、《江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赣应急字〔2021〕100号)(以下简称“100号文”)、《江西省安监局办公室关于冶金等工贸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有关问题的复函》(2016年4月20日)、《冶金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安全生产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8]第91号)、《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安全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8]第93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1]第40号公布,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5]第79号修正)、《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2]第55号公布,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2015]第79号修正)等。
其中,“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二条明确了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需进行安全评价,“36号令”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45号令”对危险化学品企业“三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
“45号令”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建设项目以及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工建设项目(包括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建设项目);“36号令”适用于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但其第八条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按照“45号令”执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采用“36号令”;“100号文”是根据“45号令”制定的,相关要求与“45号令”大体相同,另外根据江西省各企业实际情况及最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进行了细化。
安全评价的原则和依据(2篇)

安全评价的原则和依据安全评价是对某一系统、设备或工程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定和分析的过程,以确定其潜在风险和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依据,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以下是安全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的详细介绍。
(一)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要求安全评价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包括技术、人员、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安全评价应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如自然灾害、人为失误、技术故障等,以全面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片面性和片段性的评价结果。
(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安全评价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利用系统工程、风险分析等科学手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安全评价应依据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和方法,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可靠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三)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安全评价要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能够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安全评价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评价的重点和目标,以提供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潜在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并为改进和优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四)风险导向原则风险导向原则要求安全评价应重点关注潜在风险的存在和影响,以及风险的可控性和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安全评价应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识别和分析可能的风险源,评估可能的损失程度和影响范围,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五)信息完整性原则信息完整性原则要求安全评价所使用的信息和数据应准确、全面、可靠,并与评价目标和评估对象的特点相适应。
安全评价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技术资料和信息,进行数据的验证和校验,确保评价所依据的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安全评价必须依法进行,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安全评价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评价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护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七)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安全评价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方法,考虑到系统或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
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

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1.风险识别原则:评价应该基于对潜在危险和可能的损害的准确识别。
对事故原因、组织和操作系统的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2.系统原则:安全评价应该考虑整个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某个单独的组成部分。
评价需要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考虑事故的潜在发生方式和影响。
3.经验原则:评价应该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类似系统已经发生的事故。
经验一直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风险和潜在问题。
4.综合分析原则:评价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分析、树状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安全评价的依据:1.国家行业标准:各个行业都有相应的安全评价标准,如化工行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导则》和石油行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等,这些标准是制定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
2.国际标准和规范:国际社会也有许多与安全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 31000风险管理准则》和国际电气工程委员会(IEC)的《IEC 61508功能安全的过程、硬件、软件》等,这些标准和规范对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3.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评价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安全评价管理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安全评价应该包含的内容和程序,对安全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4.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对安全评价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包括风险分析方法、事故模拟与推演技术、风险评价模型等。
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更新,可以帮助评价人员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
5.经验数据:经验是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经验数据来自于过去的事故和事件,可以帮助评价人员识别和评估风险。
这些经验可以从事故调查报告、行业实践中获取,通过分析总结对评价提供宝贵的参考。
6.专家意见:专家的意见在安全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潜在风险进行判断和预测,提供关键意见和建议。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安全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评估和改善特定领域的安全性,并确保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得到保护。
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安全评价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
本文将探讨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及其重要性。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是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通过每三年进行一次的评估,可以确保评价结果是基于长期的监测和数据收集,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观察和评估。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特定领域的安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是为了保持评价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通过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评价,可以确保评价结果与之前的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更好地了解特定领域的安全状况的变化趋势。
这种连续性和可比性有助于评估特定措施的有效性和改进的需要。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还考虑到了评价的成本和实施的可行性。
频繁地进行评价会增加评估的成本和工作量,而每三年进行一次的评价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减少评估的成本和工作量。
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并确保评价的可行性。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帮助各方了解特定领域的安全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通过定期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最后,安全评价的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和改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
安全评价三年一次的依据是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性,同时考虑评价的成本和实施的可行性。
通过定期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特定领域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
安全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做出更好的保障。
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范文(三篇)

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范文安全评价是指对某一特定项目、工程、设施或活动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科学、客观评价的过程。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依据,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下面是一个关于安全评价原则和依据的范文,供参考。
一、评价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评价过程必须基于科学的方法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手段和工具,以保证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和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
2.综合性原则。
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因素。
3.客观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客观、公正,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评价者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的立场,不带有个人偏见和利益。
4.可比性原则。
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可比性,能够与其他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5.预防性原则。
评价应该具有预防性和警示性,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6.参与性原则。
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化的评价结果。
7.透明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应该对外公开和透明,各方可以了解评价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质疑和建议。
二、评价的依据1.法律法规依据。
评价过程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有关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标准规范依据。
评价应参考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技术依据。
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包括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指标等。
4.经验依据。
评价过程中可以参考过往的经验,包括类似项目的评价结果、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等,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专家意见依据。
评价过程中可以听取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包括技术专家、法律专家、环境专家等,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6.参与方意见依据。
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项目开发方、相关部门、利益相关方等,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范本(2篇)

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范本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是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基础。
下面是关于安全评价的原则与依据的范本:一、原则1. 综合性原则:安全评价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综合评估其对安全的影响。
2. 风险导向原则:安全评价应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评估涉及的各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技术风险、人为风险等,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可操作性原则:安全评价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应能够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可追溯性原则:安全评价应具有可追溯性,评价过程和结果应能够被外部机构或独立审查者验证和复核,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证据。
5. 公正性原则:安全评价应具有公正性,评价人员应遵守中立、公正的原则,不受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依据1. 法律法规:安全评价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规、行业标准等,确保评价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国家标准:安全评价应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估,包括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等,确保评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 行业标准:安全评价应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包括国内外的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确保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经验和案例:安全评价应参考相关的经验和案例,包括类似项目的评价经验、事故案例等,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教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5. 专家意见:安全评价应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环境专家等,以获取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和信息:安全评价应基于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评估,包括现场调查、实验数据、统计数据等,确保评价的数据来源可靠和数据质量可信。
7.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安全评价应基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和构建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可测量性等,确保评价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024年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2篇)

2024年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安全生产的法律、条例、规定、制度及标准、规范(以下称安全法规、标准)是企业生产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因为它既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也是落实建设项目中安全设施三同时,进行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认证和安全评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二、六条规定,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等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国家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行业等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安全评价问题做了如此明确规定,说明国家对安全评价工作十分重视,应当认真搞好危险化学品等建设项目和在役装置等的安全评价工作。
国家安监局自xx年3月至xx年9月期间相继发布了《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等评价导则,为搞好安全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出更具体要求,这必将促进我国安全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2024年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2)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介绍,以保证文章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法律法规依据:安全评价工作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对于2024年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相应领域的法律法规。
具体来说,可以列举相关的国家安全法、环境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特定领域的安全评价工作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2.标准规范依据:安全评价工作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法律法规。
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安全生产是一项国家战略,从国家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都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安全评价工作需要遵守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安全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安全评价相关的标准,如《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指南》、《安全生产评价技术规范》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安全评价的方法、步骤、指标等内容,为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和规范。
第三,行业规范。
行业规范是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安全风险和特点,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行业规范来指导安全评价工作。
例如,石油化工行业有《石油化工项目安全评价指南》、核电行业有《核电站安全评价导则》等。
这些行业规范对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有利于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第四,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常常需要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如风险评估、安全可靠性分析、应急预案等。
这些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有相应的技术标准来指导其应用。
例如,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相应的技术标准为《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这些技术标准为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步骤,有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五,理论研究。
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还包括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在风险评估领域,需要运用概率论、统计学、可靠性理论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国内外对于安全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如风险社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评价依据
一评价依据的法规和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施
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5月1日施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施
行)
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3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令第344号)
7.《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45号)
8.《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97号)
9.《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73号)
10.《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6
年,劳动部令第3号)
11.《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
1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建设项
目安全评价细则(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
13.《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
知》(发改投资[2003]1346 号)
14.《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
则(单位版)》的通知》(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15.《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
见》(安监管人字[2002]124号)
16.《生产经营单位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其他
从业人员安全教育管理规定》(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
17.《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第170号国际公
约)
18.《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规定》(劳部发
[1996]423号)
19.《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部发[1995]56号)
20.《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劳人护
[1987]36号)
21.《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1994
年,公安部令第18号)
22.《危险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03年版第1号,2002年版)
23.《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令第35号)
24.《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国
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第37号)
25.《电气安全工作规程》([87]电生字8号)及中华人
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关于修改《电气安全工作规程》部分条款的通知(电安生[1994]227号)
26.《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劳安字[1990]16号)
27.《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
电发[2000]589号)
28.《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第73号令)
29.《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2001年,公安部第61号令)
30.《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1991]化劳字第247
号)
3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
[1999]154号)
32.《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劳部发
[1996]140号)
33.《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定》((81)劳总钢字7号)
34.《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
号)(2000年版)
35.《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令第46号)
36.《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劳部发
[1994]262号)
二评价依据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工厂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
2.《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3.《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1991)
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5.《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国家卫生标准》
(GBZ2-2002)
6.《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1995)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1.《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T16-1992)
1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13.《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1992)
14.《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1991)
15.《工业噪声控制设计标准》(GBJ87-1985)
1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
17.《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3-1999)
18.《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1991)
19.《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1997)
20.《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5-1998)
21.《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J52-1983)
2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
2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1995)
24.《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1993)
25.《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1992)
26.《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1992)
27.《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J63-1990)
28.《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
(GBJ64-1983)
29.《工业与民用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J65-1983)
30.《电气设备安全设计规则》(GB4046-1983)
31.《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1992)
3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
33.《发电厂、变电所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规程》
(SDJ26-1989)
3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1992)
35.《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9-1991)
36.《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572-1995)
37.《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
38.《安全电压》(GB3805-1983)
39.《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保护分类》(GB2501-1990)
40.《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1992)
41.《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HG/T23003-1992)
42.《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J28-1990)
43.《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1990)
44.《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深度的规定》
(HG/T20638-1998)
45.《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573-1995)
46.《控制室设计规定》(HG20508-1992)
47.《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20511-1992)
48.《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20509-1992)
49.《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HG20512-1992)
5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HG20513-1992)
51.《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定》
(HG20514-1992)
52.《仪表隔离和吹洗设计规定》(HG20515-1992)
53.《过程检测和控制系统用文字代号和图形符号》
(HG20505-1992)
54.《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HG20507-1992)
55.《自控安装图册》(HG/T21518-1995)
56.《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GJ93-1986)
57.《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HGJ131-1990)
58.《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GB50264-1997)
59.《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T8175-1987)
60.《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
(HG/T20679-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