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北海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下·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具长久普遍性的内核,回溯中国思想史,历代不乏对仁学作创新性解释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先秦之后不断出现的新儒家学派里,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总是对仁学这条主脉理解___△___,而另立核心,使孔子仁学不能以浩大气势___△___,而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如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概念,(),有礼无仁,有理无情,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

仁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族群冲突空前加剧,社会、道德、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类处在方向迷失的困境之中。时代在呼唤新人文主义出来推动文明对话,而孔子仁学最具有博爱精神与协调智慧,可以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过程。让仁学的理念在世界上流布,使更多的人焕发爱心以抑制恶欲,学会互爱互利、___△___,则世界和平才有希望,儒学必须在时代精神照耀下进一步展现其精华所在并实现新的理论转型,才能与时代同行,为儒家文化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撑。这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在求利的声浪鼓噪不已、___△__、世风日衰的情势下,多发出一些仁爱的呼唤,有益于道德文明的回归和礼义之邦的再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有失偏颇一气呵成齐心协力人心不古

B . 失之偏颇一气呵成和衷共济每况愈下

C . 有失偏颇一以贯之齐心协力每况愈下

D . 失之偏颇一以贯之和衷共济人心不古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把仁学边缘化,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

B . 仁学被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

C . 仁学被边缘化,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

D . 把仁学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B . 可以经过创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过程。

C . 可以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D . 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过程。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

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 .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 .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3. (12分)(2017·江苏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问。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里,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

“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然后,孙福给他解开了绳子。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

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

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

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3)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

(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笔调冷峻,试从作品内容和叙事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 (12分) (2017高一下·遵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

1945年,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叶笃正的弟子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疑问。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开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1949年,叶笃正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虽有高额的年薪,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

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大气环流。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察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书中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国际上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突变性;他最早注意到阻塞高压与东亚天气的关系,是对阻塞高压形成做出满意解释的第一位气象学家,而国外在15年后的1976年才注意到阻塞高压与北美异常天气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提醒大家,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在一个讨论会上,当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部气候变化的作用。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选自王学健《叶笃正:风起云飞展浩荡》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百度百科

材料二:“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回忆说,直到87岁高龄时,他还不顾条件艰苦,亲自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察看新建的气象观测站。

——新华网

材料三:叶笃正曾说:“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学生超不过老师,那就没有发展了。”

——《人民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叶笃正在美国留学师从罗斯贝、回国搞大气物理研究并取得卓著的研究成果等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B . 20世纪中叶,叶笃正发现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一改以往人们在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时,只看到它热力学因素的状况。

C . 从文中的介绍来看,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独创的,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表现出作者作传叙事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

D . 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是叶笃正1981年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共同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

E . 叶笃正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在国内不顾条件艰苦,深入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的大气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2)叶笃正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当某国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时,叶笃正的说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赞同?请简要分析。

(4)叶笃正对科学前沿问题有一种敏感,并且善于捕捉重要的科学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新筑东西城记

(北宋)尹洙

城,武备之一,譬于兵,为器之大者也。古圣王捍患底民,弓矢甲胄,与城郭沟池交相为用,以利后世,世人不推究古始,以为王者专任德教,不必城守为固。果如是,武库甲兵将安用邪?圣人以不教战为弃民,兵不可得而废,犹城之不可废。呜呼!世人未之思也。上之十六年,始用西师,边将增壁垒,寝为守备。又二年,虏犯塞,震动鄜延之师。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然而事暴起,严期办,甚者削制度,苟谋亟成。既而不免改作,重伤民力,比之平时预为之图,劳资过半矣。秦州自昔为用武地,城垒粗完,数十年戎落内属益众,物货交会,闾井日繁,民颇附城而居。

韩公作镇之初年,籍城外居民暨屯营几万家。公曰:“是所以资寇也。”乃上其事,以益城为请。诏从之。公择材吏,授之规模,东西广城四千一百步,高三丈五尺,基厚皆称是,内与旧城连属,合为一城。自十月至正月,以毕事闻,总工三百万,秦人壮之。是岁尽冬无甚寒,杵者声讴,以致其乐焉。

先是,郡有罗谷水,自北山而下,公导之,使西塞故道以治城,众颇为疑。明年夏,大雨,水循新堤,绝不为城害,众乃服。

或者以虏数敌中国今作城只以自守非制虏术此大不然今之所患边垒未能尽固耳。果尽固,虽虏至,吾兵得专力于外,胜势多矣。如虏以吾城守既备,息其阋边之谋,则《兵志》所谓“无智名,无勇功,善之善者”也。公忠国爱人之心,其在兹乎!

自始事,公宴犒慰劳,无日不至。既成,由诸校而上,天子又第其劳加赐焉。《春秋》,列国兴作皆以书。城之四月,某得以州事佐公,故详其实而书之。凡董役之长,暨勤事之吏,皆刻名于石阴。庆历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圣王捍患底民捍:抵御

B . 是所以资寇也资:帮助

C . 城垒粗完粗:仓促

D . 凡董役之长董:监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乃上其事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B . 秦州自昔为用武之地难为俗人言也

C . 上之十六年俯察品类之盛

D . 为器之大者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先以军队建设做类比论述了城墙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然后叙述了秦州东西城墙建造的具体过程,盛赞了韩公的建城之举。

B . 第二段叙述了西夏入侵时朝廷仓促建城的旧事,和韩公合理规划,有序安排建造做对比,体现了韩公建造秦州东西城墙的功劳。

C . 韩公勤政爱民,数十年来秦州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和汉人交流频繁,大多居住在城外,为了让他们安居乐业,韩公到任后,采取了登记户籍、建造城墙等措施。

D . 本文叙议结合,语言质朴无华,但议论谨严,词约理精。尤其是对城墙建造作用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军事眼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者以虏数敌中国今作城只以自守非制虏术此大不然今之所患边垒未能尽固耳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越王勾践破吴归,________。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李白《越中览古》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请参照①的反驳方式,批驳另外两个错误观点。

①懂的人越少,说明音乐越髙雅。

反驳:那么,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谁也不懂,难道是世界上最高雅的音乐吗?

②闽南话是中国最美妙的方言。

反驳:那么,________

③见车冲过来,都不会躲开,被撞的行人也有错。

反驳:那么,________

9. (5分)下图是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该图案承载了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含义,准确表达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主题。会徽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寓意欢迎、交流的青春之门,象征欢聚、健康的青奥之家。请结合会徽的含义,为“青奥会”主会场拟写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高一上·丽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问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从无名小卒到名嘴,在这一步步行进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解开你身上的绳子”。他还说“人的一生是被一根又一根绳子捆住的,好多条条框框束缚着你”。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2-1、

2-2、

2-3、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5-5、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