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认识平均分(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和操作还不是很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教具、学习单、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小物品(如小卡片、小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平均分教具,向学生展示如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并求每份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使用学习单上的题目,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并求每份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二)》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往往只能够从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平均分,而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一个分食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食物。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并解释平均分的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4.问题解决: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
6.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每人分得同样多•方法: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平均数背后的数学原理。
2.解决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2. 学习
1.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3. 操练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平均数的题目。
2.分组讨论,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重要性。
四、课堂反馈
通过个别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
错误。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
2.搜集自己生活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并写下解题过程。
六、教学评价
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节课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的认识(2)》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但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有趣的情境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练习题目,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等。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2)-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2)-苏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会求容量相同的容器中某种液体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综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感性认识平均分的概念。
2.学会使用平均数的概念,综合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1.一些不规则形状的颗粒,如豆子、石子、小球等。
2.一些相同容积的容器,如杯子、罐子、盆子等。
3.尺子、电子秤、计算器等。
4.运用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形状颗粒,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的数量及其总和。
引领学生认识到数量的概念和求和的重要性。
2.教师出示容器,询问学生这些容器中最多能装多少个相同颗粒。
引领学生思考容器的容积和所能容纳物品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25分钟)1.教师将颗粒均匀地倒入容器内,让学生通过手感感受容器内物品的密度,并尝试估算容器内颗粒的数量。
2.学生用尺子量出容器的高度,教师再给出容器的容积,学生通过计算求出容器内颗粒的数量,感性理解平均数的求解过程。
3.根据容器内不同颗粒的数量,扩展性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告诉学生,当容器中颗粒数量一样时,求出的平均数就是每个容器中颗粒的数量。
讲解概念(10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容器,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容器内颗粒的数量和容积,引领学生理解平均数公式。
2.通过讲解数学例题,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15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运用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几组学生上台报告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答案,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引领学生概括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做到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深入了解了平均数概念,通过讲解例题和综合应用巩固了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1 认识平均分(2)

12根小棒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 6 )份。
12根小棒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 4 )份。
12根小棒
(3)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 3 )份。
3
5
成功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狠狠去做。 小时候画在手上的表没有动,却带走了我们最好的时光。 所谓“人”,就是你在它上面再加上任何一样东西它就不再是“人”了。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伊索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 真正开始。
真诚是一盏夜幕下的路灯,让行人因它照亮夜色而增添一份夜行的信心。生活中每一回真诚的履践,都会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萌发对自己心灵的 感动。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人生道路上既有坦道,又有泥泞;既有美景,又有陷阱,只有坚定信念又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把 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

2 表内除法(一)
第 1 课 时 认识平均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
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三兄弟 把这6块糖果分了吧!
情景导入
不公平, 不公平!
情景导入
分 得 同 样 多
探索新知
认识平均分
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快来看看吧!
你能将这些糖分成3份吗? 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
探索新知
2. 你会把8 朵小花平均分吗?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
(答案不唯一)把8 朵小花平 均分成2 份,每份4 朵。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 了哪些知识点?
课堂总结
平均分的含义: 1.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很公平,体现人人平等。
课后作业
作 业 请完成教材对应练习。
补充作业 请完成相关习题。
有几种不同 的分法?
观察同学们分的结果,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Hale Waihona Puke 探索新知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提示: 只要有一份与其他不是同样多,就不叫平
均分。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的。
探索新知 归纳总结:
平均分的含义: 1.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很公平,体现人人平等。
探索新知
小试牛刀
1. 6 个 分给3 个人,可以怎么分?画一画,填一填。 (1)请接着分完,画一画。
画一画略
探索新知
(2)(1)中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在( )里画“√”。
()
()
(3)每份分得( 同样多 ),叫( 平均)分。
()
当堂检测
1. 一共有( 9 )把琵琶(pípa),每( 3 )把一份, 平均分成了( 3 )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认识平均分(二)》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2)教学内容:认识平均分(2)教学三维目标: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j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k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 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先分一分,再填空。 (1)
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4 )个。
1. 先分一分,再填空。 (2)
9棵白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 3 )棵。
2. 8根 ,平均分给4只免,每只兔分得( 2 )根。
3. 10个 ,平均分给5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 2 )个。
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4×3=12 6×2=12
用1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6×3=18 9+9=18
用相9
4×4=16
……
5×5=25
……
2. 8根 ,平均分给4只兔,每只兔分得( 2 )根。
4. 15个 ,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平均分成3份,每份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 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 找到不同的拼法吗?
用12个、18个相同的 小正方形也能拼成不同长 方形吗?先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要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先说一说,再试着拼一拼。
3 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每人先分1个, 照这样接着再分。
每人分4个, 正好分完。
8个 ,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 4 )个。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平均分成3份、 4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平均分成2份,每份( 6 )根;
平均分成3份,每份( 4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