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家何丁往道谈英语学习方法
JONH教你学英语 出奇制胜

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在学英语,并且有一部分学习得很吃力,苦于没有好方法。
我年轻的时候(虽然我觉得我现在也不算老吧),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做私人英语老师、翻译口译员。
当时,学生会到我家里来上课。
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摸到了学习英语的一些门道,不仅易上手,而且效率高。
今天,我就给大家道一道其中的奥秘。
1.绝不要放过新单词我注意到,很多英语学习者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跳过生单词。
英语学到一定程度,很多人开始阅读英语原文书籍、杂志等。
但为了更快读到下一页,一般人遇到生单词都会跳过,充其量做个标记就抛之脑后了。
就连许多大学英语老师也是这样建议学生,说生词不会过分影响对原文的理解,过分纠结会浪费时间。
这一点在考试中可能适用,但若想真正学英语,我的建议是,绝不要放过新单词。
你可能特别想快速读到下一页,看看后面的情节怎么发展,你可能觉得一两个生词不学习也没关系。
但请一定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你只能花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你不需要字典就读懂全文的那一天也就更遥远了。
读到一半去学习新单词,听起来似乎很折磨人。
但万事开头难,一旦你下定决心,碰到的生单词超过一定数目(比如30个)时开始攻克,不过关绝不继续往下读,那么英语突飞猛进就指日可待了。
2.攻克新单词,重复重复再重复既然下决心跟单词战斗到底,接下来我就给背单词的同志们支个招:首先,将生词逐个写在一张纸上。
记在手机或者ipad上也可以,但不推荐。
把生词和对应汉语分两栏写在纸上,这样,背单词的时候看不到释义(可以将纸对折),记不起来的时候又可以迅速查看一张纸抄满单词后(我建议一张纸上的单词数在15-40个之间),接下来的就到关键部分了。
这张纸要跟着你3天,你可以揣在兜里,放到包里,夹在书里,但就是不能让它和你分开。
这样,一有空你就可以拿出来看,坐地铁的时候、午休的时候、喝咖啡的时候、等公交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每次不需花太多精力,浏览一到两遍即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浏览释义的时候,一定不要看单词,反之亦然。
如何学好英语中式思维

如何学好英语中式思维学习英语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但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学习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因此,如何学好英语中式思维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学好英语中式思维,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
很多人在学习英语时会觉得很难,认为自己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无法学好英语。
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障碍。
只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一定能够掌握英语。
其次,要学好英语中式思维,就要注重理解。
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是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
这样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因此,学习英语要注重理解,弄清楚每个单词的意思,掌握每个句子的用法,了解每种语法的规则。
再次,要学好英语中式思维,就要多练习。
学习英语就像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样,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英语能力。
同时,还可以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最后,要学好英语中式思维,就要多与外国人交流。
与外国人交流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式。
通过与外国人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总之,学好英语中式思维并不难,关键在于态度和方法。
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注重理解,多练习,多与外国人交流,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掌握中式思维。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学好英语中式思维,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一英语过“三关” 自学能力很重要

高一英语过“三关” 自学能力很重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如今国际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三关”才能获得成功。
这三关分别是听力、阅读和写作。
在实现这三项要求的同时,我们需要具备自学能力。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提高自学能力和通过“三关”,在高一英语学习中取得成功。
听力: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我们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如果我们掌握了听力技能,我们能够听懂英语,理解别人的意思,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听力技能。
以下是提高听力技能的几个方法:1. 听取英语广播和音频材料在英语广播和音频材料方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
听音频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英语的发音和语音,提高我们的听力技能。
2. 观看英语电影和视频电影和视频是一种非常好的听力训练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和视频来熟悉英语中口语的各种表达方式,并且可以通过配字幕辅助理解。
3. 练习听力测试听力测试是提高听力技能的好方法。
在做听力测试时,我们需要认真听取,注意细节,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听力技能。
阅读:通向成功的钥匙无论是高二写作还是英语考试,阅读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提高阅读技能的几个方法:1. 阅读各种文本要提高阅读能力,我们首先需要去读各种各样的英语文本,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风格和结构。
2. 看电影、看书、听音乐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看一些英语电影、看书,听明星的音乐,这些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时,通过想象,来形成自己的思路,从而更好的理解英语文章。
写作: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英语写作是我们最终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我们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以下是提高写作技能的几个方法:1. 学习写作我们需要学习这个技能,了解英语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我们可以阅读英文论文、英文小说和各种文本,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英语成功学励志导师,中国教育慈善家,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等。
小时候,李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害羞、内向,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李阳名列全年级倒数,英语连续两个学期考试不及格。
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
一年中他坚持每天清晨在楼顶大喊英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了“疯狂英语突破法”。
李阳用其独创的方法练就了一口连美国人都难以分辨的地道美语,他配音的广告在香港和东南亚电视台广泛播送。
许国璋,1936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
1947年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
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世人熟识许国璋,大多是通过其主编的《许国璋英语》。
《许国璋英语》自六十年代问世年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英语学习者,风靡中国英语教学界几十年。
许国璋谈英语学习:1、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2、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
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3、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4、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胡文仲,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主编《外国文学》、《大众英语》、《公务员英语》、《英美文化辞典》等应用广泛的教材。
胡文仲谈英语学习:学习英语无捷径。
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
《高级英语》教学大纲

《高级英语》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文):高级英语(一、二)课程名称(英文):Advanced English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计划学时:112 (其中课内学时:112 ,课外学时:0 )计划学分: 7先修课程:《综合英语》选用教材:《综合教程》第五、六册,何兆熊主编,2013;非自编;教育部规划教材开课院部:外语学院适用专业:英语专业、“E+”双专业课程负责人:杨志课程网站:无二、课程简介(中英文)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
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
每课都应配有大量的相关练习,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上有较大的提高。
Advanced English is aimed at training students’integrated English skills, especially their reading, grammar, rhetoric and writing ability.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through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materials of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language, cultur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famous works, expand their knowledge scope,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life, cultivate their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logical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And each lesson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 number of related practices, to make the students’English level substantially improved.三、课程教学要求序号专业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要求关联程度1 英语语言知识H2 英语文化知识M3 (相关)专业学科知识4 英语语言技能H5 跨文化交际能力M6 (相关)专业方向技能7 学术能力M8 终身学习能力9 沟通能力M10 行业素质11 思想道德素质12 身心素质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英语学习方法-何其莘—有志者事竟成

英语学习方法何其莘—有志者事竟成何其莘简介著名英语专家——何其莘何其莘,男,出生于1947年7月。
广东大埔县人。
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宁军工厂工人,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助教、讲师,美国阿克伦大学及肯特州立大学英文系硕士生、博士生,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系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
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有志者事竟成与英语结缘何其莘从1960年开始在北京101中学学习,那时何其莘对英语并不是很感兴趣,他的着眼点在理工科,确切的说是“导弹”。
因为1964年原子弹爆炸,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不已,那张沙漠上万众欢呼的照片被刻在何其莘心里,而且当时“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中有很多都是101中学的校友,何其莘的理想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然而正当何其莘全力准备高考,一心想考取哈尔滨军工从事导弹研究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同其他同龄人一样都失去了直接上学的机会,学业中断了,研究导弹的理想也被搁浅。
1968年何其莘被分配去青海的军工厂做了四年的机修钳工。
工厂的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厂房才刚刚建好,一百多个人睡在一个厂房里,周围一片荒凉和落寞。
其间何其莘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根据当钳工的需要,学习机械制图和材料力学,当同宿舍的人打扑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把床当成桌子看书……因为何其莘一直抱定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大学教育会恢复!回忆起那段经历,何其莘教授说:“吃过苦对于一个人今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吃过苦了再碰到困难就不容易被打垮。
”终于在1972恢复大学教育并开始招生,何其莘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西安外国语学院,唯一的专业就是英语。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急需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是当务之急。
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英语基础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为支撑、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补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信息化专门用途英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发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院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在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三个不适应:首先,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有效交流能力与全球化需求不适应。
虽然这一点是大学英语界的共识,但由于课时在减少,生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原因使得改革进程步履维艰,特别是在非重点院校中更为突出。
其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与工作的实际需求不适应。
普通用途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表现出它的不适应性。
很多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毕业仍不具备有效交流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有了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英语,但由于缺乏引导,不知道如何利用,不知道选取什么材料,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经常会因为感觉不到进步而去干些与外语学习无关的事情。
因此,应构建以英语基础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为支撑、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补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对语言教学规律的再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 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比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 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 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钱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钱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钱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 -1966 :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吴伟雄、方凡泉. 《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 ersa (《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 -1992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实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修订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 London :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London : Routledge, 1992.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Bell ,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London : Longman, 1991.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 Rowley , Mass. :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 London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 Berk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 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 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 1978 (54): 564-58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76.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London : Edward Arnold Ltd.1985.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 London :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 London :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 New York :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 London :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5.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 Indiana : Indiana Univ. Press. 1979.Lao, She. Camel Xiangzi .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 New York :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 London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Hertfordshire:Prentice-Hall, 1988.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 Oxford :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 Manchester : St. Jerome , 1997. 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 Longman. 1973.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 Cornwall :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 Revised ed.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 3rd ed.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995.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 New York :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不确定性 .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 或是“化异” ?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色》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含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究.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发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 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 (10). 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 外国语. 1998 (1).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刘全福. 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 中国科技翻译,1999 (3).刘全福. “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翻译,1996 (5).刘全福. 对翻译教材译例的审美性思考与评价. 上海科技翻译,1998 (3).刘全福. 试析我国酒类产品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 上海科技翻译,1997 (2).刘全福. 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 外国语,1996 (4).刘全福. 由一则名言的翻译看语境对译文选择的双重制约性. 中国翻译,1997 (2).刘艳丽、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 . 中国翻译. 2002 (6).庞林林. 英、汉语拟声词异同浅探.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 (4).任晓霏.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 中国翻译. 2002 (5).邵志洪. 近20 年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邵志洪. 上下文与诗歌翻译. 福建外语,1992 (1).邵志洪.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5).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中国翻译. 2000 (1).田九胜.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王弄笙. 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 中国翻译,2000 (2).王文松、叶林海,论小说语言的风格美及其形成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 (2).吴建平. 语言符号对译、言语翻译与跨文化信息. 厦门大学学报, 2002 (6).吴群. 语义贯通,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 中国翻译,2002 (4).吴顺波. 英汉成语比较. 上海科技翻译, 1997 (1).徐莉娜. 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 中国翻译,2003 (6).许余龙. 语言类型区别与翻译. 外国语.1987 (3).许渊冲.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 . 外语学刊,1983 (4).杨焯、纪玉华. 论互文文本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杨士焯. 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 中国翻译, 1998 (1).杨士焯. 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谈文言文词语、句法在译文中的妙用. 上海科技翻译, 2002 (1). 杨信彰. 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1).喻家楼,胡开宝. 析汉、英语中的有灵、无灵和动态、静态句. 外国语,1997 (5).张殿恩. 从比喻、联想看中英文化差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6).张礼龙. 现实与信仰——对狄金森有关死亡诗歌的探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0).钟明国. 隐喻与“ metaphor ”含义的对比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4).朱湘军. 中英诗歌语言的通性. 怀化师专学报,1993 (2).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国翻译,1997 (4).左岩. 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五、汉英词典、参考书《汉英词典》(修订版)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程镇球.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英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汉英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ABC 汉英大词典》. [美]德范克主编.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英大辞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编汉英词典》. 海南出版社《汉英词典》. 危东亚.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词典》. 严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简明汉英辞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远东汉英大辞典》. 新华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 . 大盛出版有限公司《汉英中国报刊新词语2000 条》. 现代出版社《汉英成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汉英新词语汇编》.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汉英英汉新词语词典》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实用汉英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简明汉英词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外文出版社《最新汉英对外经贸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英法律词典》. 中国商业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专家何丁往道谈英语学习方法
要注重写的练习。
强调听和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大量阅读,也是必要的。
但对于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
“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是写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
而且写对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
这对提高语言质量十分有益。
要关心中国文化。
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份,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转自:《英语学习》
英语专家高厚坤谈英语学习方法 [ 2004-1-20 ]
一般人查词典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字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
据多位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
他把重得拿不动的大辞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读了一个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
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辞典》和《袖珍牛津辞典》,称之为“枕中秘”。
他认为这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做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用。
其实,随着辞典编撰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s 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
例如《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个),例证精当,深度适中,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中秘。
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
,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到手了。
其中“柯林斯”最浅近,“牛津”、“朗文”有双解本。
英语专家何其莘谈英语学习方法 [ 2004-1-20 ]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
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
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
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
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
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
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转自:《英语学习》
英语专家胡文仲谈如何学习英语 [ 2004-1-20 ]
学习英语无捷径。
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不要被子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
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
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
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
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转自:《英语学习》
英语专家黄源深谈英语学习方法 [ 2004-1-20 ]
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
现今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因而口笔语都缺少外国味。
多读文学作品和外国报刊不失为一剂良药。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
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
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
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英美人都反对背字典,因而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
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
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
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
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
背的同时要不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
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转自:《英语学习》
英语专家刘承沛谈英语学习方法
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
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
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
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
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
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
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