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菌微生物和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2、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3、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3.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3.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5.2.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5.2.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3.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3.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3.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3.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该菌表现为阳性。
5.3.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征象分析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征象分析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征象分析克雷伯菌是德国物理学家E·Friedlande于1882年首先描述,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粗短杆菌,属肠杆菌科,共有7个菌种。

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多倾向于其耐药性临床研究,而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影像学征象分析报道较少。

本次研究收集本院81例经微生物学和临床证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资料,总结该病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81例经临床及微生物学确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资料,其中男56例,女25例;年龄21~94岁,平均年龄62.8岁;患者以高热、胸痛、咳嗽及咳粘稠痰入院者49例,以其他原因如不明原因发热、冠心病等入院者32例;既往有肿瘤病史者21例,既往有糖尿病史者16例,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者37例;临床表现高热者37例,血常规白细胞、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1项增高者56例;患者均经过痰培养证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1. 2 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128层CT机,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5 mm,重建层厚1 mm,层间隔1 mm,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

1. 3 观察指标观察分析81例患者的CT表现及特征,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对病变部位、分布、形态及治疗后随访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2 结果2. 1 病变发生部位、分布情况81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右肺31例,其中右肺上叶者16例,右肺下叶者8例,累及右肺中上叶者7例;位于左肺28例,其中左肺上叶13例,左肺下叶15例;位于双肺者22例。

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6例(见图1),叶段分布25例,随机分布11例,外周分布9例。

2. 2 病变发生形态特征分类情况81例患者中,①实变影:36例(44.4%),表现一个肺叶或段的高密度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②小叶中心结节:14例(17.3%),距胸膜面或小叶间隔2 mm病灶;③结节影:38例(46.9%),常表現为直径1~3 cm大结节;④磨玻璃密度影:17例(21.0%),表现为密度略增高,血管结构仍可显示(见图2);⑤晕征:26例(32.1%),一种磨玻璃密度影在结节周围表现(见图3);⑥支气管充气征:31例(38.3%),实变区见含气支气管影(示例图见图4);⑦空洞:17例(21.0%),见于肺实变病灶中,常表现为厚壁空洞(见图5,图6),15例(18.5%)空洞内见液平;⑧气囊:7例(8.6%),表现为薄壁空腔样改变;⑨叶间裂膨出征:4例(4.9%),常表现为右肺上叶后段实变影,斜裂下垂后突,局部斜裂后突表现为“钟乳石”征(见图7);⑩网状影:2例(2.5%),小叶间隔增厚呈网状(见图8);反晕征:2例(2.5%),表现局灶类圆形磨玻璃影周围实变环(见图9);滋养血管征:4例(4.9%),表现一条清晰的血管影进入结节或楔形阴影内,动脉血管围绕结节走行,在结节内穿行的是肺静脉(见图10);胸腔积液:36例(44.4%),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游离性胸腔积液(见图5,图6)。

用尿道菌定位显色平板鉴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方法评估2200字

用尿道菌定位显色平板鉴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方法评估2200字

用尿道菌定位显色平板鉴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方法评估2200字摘要:在确保鉴定准确的基础上降低细菌鉴定的成本,且简便快捷。

方法: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科玛嘉尿道菌定位显色培养基分别对350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

结果:用尿道定位培养基加做靛基质、动力等简单生化反应鉴定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准确率高。

结论:此方法简便经济,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各种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为了解这两种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监测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菌均来源于安达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段尿、痰、胸腹水、分泌物等)、尿道定位显色平板(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血平板、麦康凯平板(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各种微量生化管(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GNi加细菌鉴定卡及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

1.2 方法:标本接种:将临床标本严格按SOP文件处理后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放35℃需氧环境培养24 h;细菌分离:将平板上可疑致病菌按要求分离,放35℃需氧环境培养24 h;细菌鉴定:挑取纯培养菌落于0.45%盐水中,制成1个麦氏单位浓度细菌悬液,将细菌悬液冲填于GNi加细菌鉴定卡内,放入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次日读取鉴定结果。

将已知细菌接种于科玛嘉尿道菌定位培养基中,次日观察显色情况,并将结果分类。

将显色相同但细菌不同的细菌,进行生化试验,将结果分析后记录。

将实验结果归纳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实验菌在科玛嘉尿道菌定位培养基显色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菌在科玛嘉尿道菌定位培养基显色情况细菌名称毕业菌株数菌落颜色科玛嘉尿道定位培养基大肠埃希菌86红色/html/zongjie/红色/html/zongjie/肺炎克雷伯菌75 毕业红色毕业蓝色/产酸克雷伯菌3红色蓝色阴沟肠杆菌/html/zongjie/28红色透明毕业蓝色产气肠杆菌7 /红色/蓝色中间肠杆菌/3红色蓝色/html/zongjie/普通变形杆菌作文/7 作文/灰白色蓝色/潘尼变形杆菌1灰白色蓝色毕业弗劳地枸橼酸杆菌/html/zongjie/ 10 作文/红色作文/蓝色粘质沙雷菌1 /红色作文/蓝色/html/zongjie/鲍曼不动杆菌/2粉红色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 作文/无色浅蓝色毕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无色/html/zongjie/灰白色/洛菲不动杆菌/4 /html/zongjie/无色作文/灰白色/html/zongjie/醋酸钙不动杆菌14淡红色灰白色/奇异变形杆菌毕业6 毕业灰白色作文/灰白色铜绿假单胞菌/html/zongjie/34绿色灰白色毕业荧光假单胞菌1 /无色作文/灰白色鲍曼不动杆菌49 /粉红色灰白色作文/沙门菌属/1白色/威隆气单胞菌1 /html/zongjie/无色褐色科玛嘉尿道菌定位培养基接种大肠埃希菌均显红色,而其他实验菌均未显红色,正确率高达100%。

克雷伯菌实验报告结果

克雷伯菌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

2. 分析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 常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等3. 药敏试验纸片4. 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试剂盒5. 酶联免疫检测仪三、实验方法1. 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将克雷伯菌接种于琼脂平板,将抗生素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培养24小时后测量抑菌圈直径,判断克雷伯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2. 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呋喃妥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 酶联免疫检测:检测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抗生素的耐药性。

四、实验结果1. 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结果:(1)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好,其中头孢噻肟的抑菌圈直径最大,表明其对头孢噻肟的敏感性较高。

(2)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好,其中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最大。

(3)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好,其中阿米卡星的抑菌圈直径最大。

(4)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好,其中亚胺培南的抑菌圈直径最大。

2. 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结果:(1)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值均小于1mg/L,表明其对这些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

(2)克雷伯菌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的MIC值在4mg/L以上,表明其对这两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

3. 酶联免疫检测结果:(1)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0%、5%、3%。

(2)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0。

五、结论1. 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好。

2. 克雷伯菌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较差。

3. 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但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0。

肺炎克雷伯菌微生物和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微生物和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1000字
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寄生。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
染病原体,可以引起各种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等,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针对其生物安全评估非常重要。

首先,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广的耐药性谱,尤其是对多种抗生素的
耐药性。

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菌体外层膜和药物靶点的改变等。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还可以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导致细胞损伤
和机体炎症反应等。

因此,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严
重的危害。

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其可在医院内通过人际
接触、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宿主(如家畜)在环
境中传播。

因此,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动物饲养管理等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其传播。

最后,肺炎克雷伯菌在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如在研究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可以利用肺炎
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

为防止其传
播和感染,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开展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其耐药性机制、生物学
特性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特征,以促进治疗方法的研发和防控措
施的制定。

微生物肺炎克雷伯

微生物肺炎克雷伯
03
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微火三次(手指触摸反面不烫手为宜)疑菌落涂在干净的玻片上自然晾干,用结晶紫(1液)覆盖细菌初染1min,清水冲洗干净玻片再滴加革兰染液(2液)媒染1min,清水冲去表面的染液,用95﹪乙醇(3液)脱洗约30s(以乙醇不再有颜色为好),最后用稀释的复红(4液)复染30s。自然晾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定科:氧化酶试验(-)、IMViC(- - ++) 定属:KIA(AA+ -)、MIU(- - +)、
O/F(F)、鸟氨酸脱羧酶试验(-)
01
02
I(吲哚):有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与对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生成红色化合物玫瑰吲哚。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M(甲基红):某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进一步分解为甲酸、乙酸等酸性物质,不再继续分解,故培养基pH在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后呈紫红色(阳性)。有些细菌将分解葡萄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醇酮等非酸性物质,使培养基pH在6.2以上,加入甲基红试剂成橘黄色(阴性)。一般用于肠杆菌科各菌属的鉴别。 Vi:某些细菌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可进一步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环境下被氧化成二乙酰,后者与蛋白胨中的精氨酸所含的胍基起作用,生成红色胍缩二乙酰,为VP试验阳性。若培养基中胍基含量少,加入少量含胍基的化合物如肌酸肌酐,可加速其反应。一般用于肠杆菌科各菌属的鉴别。 C(枸橼酸盐)枸橼酸盐培养基中不含任何糖类,枸橼酸盐为唯一碳源,磷酸二氢铵为唯一氮源。如果细菌能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并分解枸橼酸盐为碳酸盐,使培养基变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由绿色变为深蓝色,为枸橼酸盐利用实验阳性。若细菌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为碳源,则细菌不能生长,培养基不变色。 back

彩色獭兔肺炎克雷伯氏菌病诊治报告

彩色獭兔肺炎克雷伯氏菌病诊治报告

( stef n aH sad dVti r,hni cdm A i hr i xsTi a 302Ci ) I t toA i l ub ra e ra SaxA ae yf g c u S el ,a u 003 ,h a ni u m n yn en y o r u a c ae yn l n
面有 白色脓汁样液体流出。采集病料进行病原菌培养 、 生化试验和动物接种试验表明 , 该菌为克雷伯氏菌。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 庆大霉素 、 左氧沙星、 阿米卡星 、 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都可以用作 预防和治疗该病 的药
物。该诊治报告表明, 克雷伯 氏菌也是引起家兔呼吸道疾病的病原 菌之一 , 应引起养兔生产 者的重视 。 关键 词: 獭兔 ; 克雷伯 氏菌病 ; 呼吸道疾病
随着我 国兔产业 的发 展 ,养 兔方 式 由零 散 、 少 量饲 养 向 区域 饲 养 、 规模 养殖 方 向发 展 , 规 大 模、 高密 度 、 风不 良等 导致 家 兔 呼吸 道疾 病 呈 通 现上升 的趋势 。据报 道 , 引起家兔 呼 吸道 疾病 的 主要 有支 气管 败血 波 氏杆 菌 病 【多 杀性 巴氏杆 l j 、 菌病 、 黄色 葡萄 球 菌病 、 脓假 单 孢 菌病 等 。 金 绿 但獭兔 肺炎克 雷伯 氏菌病 临床较 为少见 , 现将 诊 治报告 介绍如 下 。
Ab ta t I is cin c n u t d t y u g Re a b t h w n y tm f o r p ei . i iu t rah a d s e z 啪 sr c :nd s e t o d ce o o n x r b i s o i gs mpo o o p t e d f c l b e t n n e ei o p a t t o s r ae h tp r ln e a ad a d d r oo , n h r lw w i u ~ i e l u d fo c o s s cin T e rs l f b ev td ta a t u g b c me h r n a k c l r a d t e e f h t p s l i i rm r s e t . h e ut o e e k q o s p t o e u tr ,b o h mia t s a d a i l i o u ain w t ie s d r b i w tr ls o d i W S k e se a n a d t n a g n c l e ic e c l e t n n ma n c l t i d s a e a b t ae i h we t a lb il .I d i o , h u o h a l i d u - l r yts h w d t a Ge tmy i , e o o a i, r g al g e t o e t n a cn L v f x cn Ami a i n o f x cn al o l eu e op e e t n u et e ds e s h l k cn a d N r o a i l c ud b s dt r v n d c r i l a h — e s . h ig o i n e t n e o t u g s a k e sel n ah g n c u i gr s i tr ie s O atn in i n e e a e T e da n ss d t ame t p r s g e t t t l b il i o ep t o e a sn p r oy d s a eS t t e d d a r r sh as e a e o s b a b t ame s yr i fr r . b Ke r s Re b i K e sel; s i t r i a e y wo d : xr b t l b i a Re p r oyd s s a ; l a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可用兔肠接扎试验、细胞形态变化等方法测定。

四、细菌的防治
目前几乎所有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都携带有耐氨卞青霉素和羧卞青霉素的R质粒,由于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直不断增强,所以临床一定要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用药。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功能较低下者。

因此应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并作好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消毒。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三类,BSL-2。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

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

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

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

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

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

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

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

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