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单元测试卷(一)及答案
北京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北京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云翥(zhù) 寰宇(huán) 庇护(bì) 蝙蝠(biān)B.嫣红(yān)踱步(dù) 酝酿(niànɡ) 荻花(dí)C.砧声(zhēn)梦魇(yè) 咳嗽(sou) 颤抖(zhàn)D.眉梢(shāo)慰藉(jiè) 纤细(qiān)枯槁(ɡǎo)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兹:此。
堪:忍受。
B.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恨:仇恨。
零:下落。
C.知误会前番书语,人有病,天知否书:信。
病:指内心隐痛。
D.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今朝:今晨。
如许:如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
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B.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
C.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中国公民诚信文化建设构筑可靠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维护和确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行为准则。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Word版含解析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感喟./匮.乏吝啬./褪色.遒.劲/集腋成裘.B.漂.白/漂.洗角.色/角.斗屏.除/屏.气凝神C.祈.祷/颀.长梦魇./笑靥.歆.羡/万马齐喑.D.拮.据/狡黠.隔阂./弹劾.洗濯./擢.发难数解析:A项,kuì,sè/shǎi,qiú;B项,piǎo,jué,bǐnɡ;C项,qí,yǎn/yè,xīn/yīn;D项,jié/xiá,hé,zhuó。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燥动煤炭侯车室敝帚自珍B.按摩遗憾蛋炒饭恻隐之心C.贫瘠装潢天燃气闻过饰非D.聚拢家俱化装品接踵而至解析:A项,躁动/候车室;C项,天然气/文过饰非;D项,家具/化妆品。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解析:C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符合语境。
A项,漫无边际:指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
望文生义,可用“浩如烟海”。
B项,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闲话。
色彩不当。
D项,良莠不齐: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
比喻好人坏人都有。
错用对象。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单元质量检测一含答案

(摘 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开荒》)
1.以下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是(5分)()
A.岭南, 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域。五岭之名,最早起
于秦。《史 》有“(秦)南有五岭之戍”的 。
B. 史上 五岭并不是 指大庾岭、越城岭、 田岭、萌渚岭、
都 岭 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C.唐杜佑认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伍,王风未被,春风
不度,给人以边远、荒僻、贫困、蛮荒的印象。
D.“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
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
分析:张冠李戴。C项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二段, 原文表述为“在
先人的政治地理观点里, 岭南给人以边远、 荒僻、贫困、蛮荒的印象。
夜晚,鲁鲁坐在地上,凄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悲伤、无望,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5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日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老是发出一阵悲号, 其实不伸出脚来。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 鲁鲁一阵战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放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弦歌(xuán)辍学(chuò) 怃然(wǔ)喟然长叹(kuì)B.饥馑(jǐn)铿锵(kēng)撰写(zhuàn) 莞尔一笑(guǎn)C.悲恸(tònɡ)户牖(yǒu)颠沛(pèi) 向隅而泣(ǒu)D.股肱(ɡōnɡ)谄媚(chǎn)切磋(cuō)畏葸不前(x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患:担忧。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旧交、老友。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勤勉。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小人:平民。
C.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平生:终身,一生。
D.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伤:忧伤。
古之学者为己学者:求学的人。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A.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经典《论语》,以“仁”为治国理念,富含许多精辟的言论,如教育方面的“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治学态度方面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B.《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做了不同回答,公西华感到很奇怪,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为冉求性格退缩,所以激励他;而仲由敢作敢为,所以让他有所节制。
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C.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
”D.《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
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韶光sháo杜撰zhuàn 朱拓tu百无聊赖lài 嫡亲díB.监生 jiān 惴惴zhuì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押解jièC.间或 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沸反盈天fèi 桅杆wéiD.陈抟 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黏液nián解析:A项,拓tà;B项,监jiàn,更gēng;D项,炮páo。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夏天的餐饮市场被福寿螺搅得沸反盈天,从6月底至今,先后有130多人因此染上了广州管圆线虫病。
B.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
C.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D.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
——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解析:A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片。
B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此处应为“轩昂壮丽”。
C 项,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含贬意。
D项,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
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B.林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在与薛宝钗的竞争中,她所缺乏的,一是没有健康体格,二是不够温柔大气。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
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固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记吴智勇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
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
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苏渊雷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
“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
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
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
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
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
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单元测试卷(一)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登载.刊载.转载.载.誉归来B.遂.心遂.愿未遂.半身不遂.C.靡.丽靡.靡靡.然靡.日不思D.乘.船乘.势乘.务千乘.之国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沮丧狙击鸠占鹊巢饮鸩止渴B.喁喁城隅美人之怡心旷神怡C.徇私洵然惮精竭虑箪食壶浆D.啜泣辍学毁家抒难自出机杼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枉用相存.(存在)②渠.(他)会永无缘②与府吏要.(要求)④便言多令.(美好)才⑤何意致.(招致)不厚⑥皇览揆.(揣度)余初度兮⑦肇.(开始)锡余以嘉名⑧将.(将要)子无怒A.①③④⑦B.②④⑥⑦C.①④⑤⑧D.②③⑥⑧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是()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恐美人..之迟暮③昔三后之纯粹..驱使,徒留无所施..兮④妾不堪⑤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之地..⑥秦以区区⑦府吏见丁宁..如浮云..⑧交语速装束,络绎A.①③④⑥B.②④⑥⑧C.②③⑦⑧D.①②④⑤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②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③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④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⑤来吾道夫先路也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A.①③B.②⑤C.④⑥D.③⑤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首民歌,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
“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了地方特色。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二、(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 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
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7.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8.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9.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使流动的变成冰凝。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10.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三、(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不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拙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而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厚币:丰厚的礼物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明年:第二年C.颜色憔粹,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D.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治国:治理国家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乃.悉发国中兵B.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蚓无爪牙之.利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13.下面对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D.怀王听信子兰等人而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他乡的悲剧。
14.下面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偏面性。
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赞扬其保持高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第Ⅱ卷(108分)四、(18分)1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8分)(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文:(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文:(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译文:16.默写(任选两句,4分)(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诗经·无衣》)(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知歌行》)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做简要的分析。
五、(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思想是一种需要杨海文一个根本不会思想的人是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是植物人一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