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汉语“以……为……”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古代汉语为与以的用法(2)

古代汉语为与以的用法(2)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像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文选·左思》李善注:“直行为经。
”径:径直行走。
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有题为“熊经”的,其图为左右两脚一前一后,左右两臂一起一落,收腹挺胸,身体悠然有摇晃之状,类似后人的行步功法。
这正是熊直立行走的姿态。
鸱,又名角鸱,是猫头鹰的一种。
鸱顾,像角鸱一样回头顾盼。
模仿角鸱回头顾盼的动作。
“熊”“鸱”都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
译为像熊一样径直走,像角鸱一样来回顾盼。
军事上,要学习古人的军事思想,也要接触文言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齐国和魏国在魏马陵的一场战役。
齐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分析两国军情时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百里指每天行军一百里;“趣”义同“趋”。
“趣利”,跑去争利.蹶,形声字,从足厥声。
本义为仆倒,跌倒,引申为“挫折”。
蹶,动词的使动用,使……受挫折;上将,高级武官,义同大将,主将。
每天行军一百里跑去争利会使大将受挫折。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其自身的规律来说,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词语,语法规则,修辞手法。
还保留着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代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百足,虫名,即马陆,约一寸长,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僵硬……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典雅的文学体裁,其独特的文风和强大的表达力也常常被广泛研究。
而文言文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的“以”字用法也是文言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用于多种用法的虚字,它既可以用于指明主体,也可以用于指明状态,或者表达抽象的概念等,使文言文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一、表示主体
“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主体,如“以孝字传授”,表示以孝道传授;“以言教诲”,表示以言语教诲;“以乐哀”,表示以乐器发出哀伤的乐声等。
二、表示状态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如“以偏激见赐”,表示凭借偏激的见解给予;“以学问报国”,表示凭借学问来报效国家;“以报父以报母”,表示以自己的善行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等。
三、表达抽象概念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于表达抽象概念,如“以心结心”,表示彼此互相思念;“以恩获恩”,表示以慈恩得慈恩;“以视贯耳”,表示视而不见,耳而不闻等。
四、表达虚拟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达虚拟的说法,如“以负责抱怨”,表示按负责的方式去抱怨;“以忠心报答”,表示以最真诚的忠心去报
答;“以南行北归”,表示以南行去北归等。
以上所述就是文言文中“以”字用法的一些典型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文言文中“以”字用法的多样性,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更能体现出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教授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
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
”①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特点的原因,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
而词类活用作为实用语法的命题之一,既在教学语法系统中非常重要,又首先立足于实用。
那什么是词类活动用呢?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甘棠》,美.召伯也。
‛(《诗〃甘棠序》)“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
再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
又如:‚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①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
“步”、“冠”这些词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此外,还有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学习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只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实际句例的归纳总结,切实了解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才能做到较为准确的理解。
一、词类活用类别分析(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和意义一、“为”的基本含义在文言文中,“为”是一个十分常见且多功能的词语。
它可以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使用,具有表示目的、效果、原因等含义。
以下将详细探讨“为”的各种用法,并对其意义进行深入解析。
二、表示目的1. 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为”作动词使用来表示目的。
例如《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句话:“何必用稅數年之薪患老之病,自爲殺戮而平世界?”这里的“为”就表示为了达到杀戮以平定世界。
2. 作介词除了作动词外,“为”还可以作介词使用来表示目的。
例如《左传·闵公二十六年》中有句话:“使人不敢弹琴,以抚百姓之心。
”这里的“以…之心”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为目的”,表明不弹琴的目的是安抚百姓。
3. 作副词此外,“为”还可以作副词使用,表示出发点或目标。
例如《资治通鉴·唐纪》中有句:“为滑台冠军吕才求麾下所失封巫山。
”这里的“为”可以理解为“以追求”或者“希望成为”。
三、表示效果1. 作动词在文言文中,“为”常常用来表示一种效果或结果。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这个任务描述:“求合乎人情以自利民者,得其一而已矣;以徇天下之理,则得合乎人情矣。
”这里的“得合乎人情”就是表示获得符合人们心意的效果。
2. 作介词同样地,“为”也可以作介词使用来表示效果。
例如《尚书·汤誓》中有句话:“用之经国不足致毁也,辅佐外内而废边境;则倮伐方丧绝俘。
”这里的“不足致毁也”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能造成毁灭性影响”。
四、表示原因1. 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表示原因的用法。
例如《左传·成公元年》中一句话:“弗逾周墙,故亦非罪也。
”这里的“非罪也”的意思是对方没有犯罪的原因。
2. 作介词除了作动词之外,我们也能看到“为”作介词来表示原因。
例如《论语·子张》中有句话:“子曰:‘士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也;‘难道士君子却无错行之时?”这里的“未有也”的意思就是指还没有出现过的原因。
介词以的用法古代汉语

介词以的用法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解释介词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并探讨其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和意义。
一、介词以作为表示目的、目标或动作结果的引导词1. 以…为目标/对象:在某些动词后面使用介词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君子为非良以形/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其中“为非”表示表演戏剧,而“良以形/义”则表示善良并遵循道德准则。
2. 以…为主:强调某种事物是主要的或核心内容。
例如:商朝时期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
二、介词以用于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或程度1. 以A区别于B:使用介词以来对比两个事物,在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孟子曰:“夫骥与驽马,鸷鸟与翠羽,虎兕与犬羊,则固各以类聚。
”这句话强调存在明显的区别,从而对骥与驽马、鸷鸟与翠羽、虎兕与犬羊进行了分类。
2. 以…为度量:使用介词以来说明某种标准或尺度,用于评判或衡量。
例如:以平等为度量的社会是人人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三、介词以表示方式、手段或条件1. 以…方式/手段:表示某个动作或情况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
例如:秦始皇建造万里长城,是以防御外敌入侵为目的。
2. 以…条件:表示某件事情发生的必要前提或条件。
例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老之将至,则反其道而行之。
天命不违。
”这里,“少之时”、“及其壮也”、“老之将至”都是通过“以”来表示条件。
四、其他用法1. 结构:使用形容词+“以”来构成修辞句式,在句中加强修辞效果。
例如:杜甫《月夜》诗:“战場倮倢掩销丧尘/洗草茸未堪冰雪泥。
”这里,“以”表示成为的意思,加强了“销丧尘”和“冰雪泥”的修辞效果。
2. 口吻:使用介词以来表示一种语言口吻或态度。
例如:曹操《短歌行》:“对景伤身后,自怜罪应深。
”这个例子中,“以”表示通过某种特定的口吻或态度表达自己的情感。
古代汉语-介词

二、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这类介词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表示 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它们是 “以、为、因、由、缘、用”等。 (一)因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
(二)由 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 ②知物由学,学乃知之,不问不识。《论衡· 实知》 ★“繇”与“由”通。即可以作时间介词,也 可以作原因目的介词。如: ①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汉书· 元帝纪》 ②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 孝文本纪》
(二)“由” ①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人。《孟子· 公孙丑 上》 ②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三国志· 蜀国· 诸葛亮传》 (三)“自”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②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 (四)在 ①迎新在此岁。《田家》 ②时权拥军在柴桑。《三国志》
(五)向。介词“向”主要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或方向,还可以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①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说菀· 贵德》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 (六)为。“为”有时也可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或处所,这时可译作“在”。例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 ②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淮南子》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史记》 ②跖之狗吠【 】尧,尧非不仁,狗固吠【 】 非其主。 ③审之也,故国霸【 】诸侯也。 ④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继承礼义,则 归之【 】庶人。《荀子· 王制》
七、介词“以”的用法及其省略 (一)介词“以”的用法 “以”字本来是动词,相当于“用或认 为”。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 词意义弱化而变成介词了。常见用法有如 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之 意,可把这种用法译为“拿、用、把、凭 、靠”等。例如: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汉语“以……为……”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格式,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以”和“为”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兼类词。
各家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语法以及古汉语虚词字典、词典对“以为”“以……为……”有不同解释和不同层面的分类。
本文就“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做一浅析,以求教于方家。
“以”和“为”在古汉语中是生命力极强的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为了分析“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很有必要对“以”和“为”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基本用法作一具体分析。
“以”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
《说文解字》:“以,用也。
”《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的第一个义项都译为“动词,用”,这说明“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其中的“以”就作“用”解。
动词“以”又引申为“认为”“以为”。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词意义逐渐弱化,并最终变成一个介词。
由动词义引申为介词“把”“拿”等义。
后来又用作连词、代词、副词、助词、名词、语气词,在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可作连词、副词、代词、名词、语气词、介词。
作介词是“以”最常见的用法。
“以”作介词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后,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种种关系。
情况也比较复杂,常见有以下六种用法:
a.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身份、计算单位等。
“以”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
可译为“用”“凭借”“按照”“拿”“根据”等。
此义是介词“以”的基本义,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引申派生出来的。
例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
(《活板》)
(2)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捕蛇者说》)
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
例(2)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b.引进动作施行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
(1)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例(1)“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
例(2)“喜”“悲”
的原因是“物”“已”,“以”可译作“因为”。
c.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或不译出。
例如: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1)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2)“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d.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
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
汝殁以六月二日。
(《韩昌黎集·祭十二郎文》)
e.“以”的宾语经常在“以”前,如果“以”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胡”“谁”等,或宾语是代词“是”多在“以”前,也有在后的。
如: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
f.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不出现。
如:
客行之,以说吴王。
(《庄子·逍遥游》)
“为”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有四个义项,它们分别是:①作,造作。
引申为变成,成为,又引申为当作。
又可引申为算作。
②略等于“是”。
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
”③介词“被”④连词,如果。
由此得出“为”的基本用法:用作动词。
汉代以前,少数的判断句里“为”字联系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它不表示动作、行为,在句子里只表示一种判断、联系的作用,这种“为”字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是”。
“以”在《辞源》的第三个义项和《王力古汉语字典》第的四个义项都解释为“以为”“认为”。
这也说明“以”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汉语中“以”常和“为”组成“以……为……”的格式,并且在这种格式中“以”的宾语经常省略,缩略为“以为”,成为“以……为……”的缩略式。
后来,“以为”慢慢演变为一个动词,具有“认为”之意。
当然“以为”的连用与“以”释为“以为”“认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不再赘述),但能说明“以”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以”后是名词“长安君”,因此“以”不可能作连词、代词、副词、助词、名词、语气词,只能作动词或介词。
根据语境,“以”作介词,可释为“把”“为”。
后是名词,“为”只能作动词,可释为“当作”。
又如:“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根据语法意义和语境,可释为:认为天下的美是在自己这儿。
又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式,“以为”释为“认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以……为……”格式中,“以”既可能作动词,又可能作介词。
如果“以”作介词是“把”“拿”“任命”的意思,“为”作动词,译为“当作”“作为”,这个格式就为“把(用)……当作(作为)”“任命……为……”或“拿……当……”等。
如果“以”是动词,“以……为……”译为“认为”,则“认为……是……”是“以……为……”的缩略式,“以为”释为“认为”。
下面从语法意义和语用关系上进一步分析“以”释为介词和释为动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为……“的使用情况。
(一)“以……为……”“以为”中“以”为介词
1.“以”引进的宾语是物件或时间等对象时,表示“把”“用”之意,动词“为”表示“作为”等意思。
如:
与孟孙以壬辰为期(《左传·定公八年》)
2.“以”引进的宾语是人时,表示“把”“任用”等意思,“为”有“作为”“担任”等意思,“为”后大多是表职位、身份的普通名词。
“以……为……”可释为“把(用)……作为(作成)……”之意。
如:
晋献公欲以骊姬夫人。
有时“以“的宾语省略,如: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介词“以为”式主要表示客观事实或实际做法,也就是表示施动者的实际行动。
介词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或人。
语法形式为“把……当作(作为)”,语法结构可理解为“介词+为+名词性词语”。
(二)“以……为……”“以为”中“以”为动词
“以”可释为“认为”“以为”,和动词“为”配合组成含意谓义的动宾结构“以……为”(其中“……为……”是主谓词组作宾语)表示主观上把什么当作什么。
可译为“认为……是……”“把——看作”的句式。
如:
君子以义为上。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以”相当于兼语式中的前一个动语,“以”的宾语为兼语,“为”是兼语后的动词。
这是一种兼语句,“以……为……”表示“认为……是……”一类的意思,它不是表示施动者的具体行动,而是表达人的某种主观看法。
动词“为”有系词的性质,它后面的成分可视为表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句式中,“以”的宾语比较多样,
“以”后的表语也有各种情况。
可为名词或动词及其短语,“为”后表语可为名词及其短语,形容词及其短语等。
综上所述,“以……为……”固定格式的特点是:
第一,出现的位置较稳定。
“以”和它的宾语只出现在谓语中心语前,因为“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
如:“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第二,以“以……为……”的缩略式——“以为”的形式出现,“以”的宾语承前省略。
如:“威王问兵法,遂以(之)为师。
第三,相同形式的“以……为……”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语法关系。
一个是一般的陈述句,用于一般动作行为的叙述,“以”的宾语和动词“为”的宾语绝大多数都是名词及其短语。
用于表示施动者的具体行动一个是“兼语式”,主要用于表达人们的主观看法。
表示“认为”或“认为……是……”和“把……看作”的意思。
这里的“为”有系词的性质,“为”后的成分姑且称之为表语,“以”的宾语和“为”的表语都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情况复杂多样,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2]马忠.古代汉语语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中华书局,2000.
[4]康瑞踪.古代汉语语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王笑湘.文言语法[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M].语文出版社,2006.
[7]辞源[M].商务印书馆,2001.
(刘红,新疆博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