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特罗姆地方公共经济理论看我国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发表时间:2019-08-08T16:09:09.26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万隽[导读]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关键词:多中心;囚徒困境;信任;合作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当今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多中心”一词是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及和阐释的。
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传统的观点一般有市场派和政府派。
市场派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人们会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
面对“强市场、弱政府”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困境,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派强调,政府理应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一只“看得见的手”以“强势政府”的身份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诸多领域中。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失灵,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证调研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应该摆脱市场或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不足。
多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探索

多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探索李文钊【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挑战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出发,开始了其多中心之旅的探索.她早期利用公共经济理论,通过对大城市警察服务15年的经验研究,提出了大城市治理的多中心理论.此后,她通过开发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对渔业、森林、灌溉、地下水等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证研究,并系统地提出了自主治理的八项"设计原则".当前,她最新的理论研究动态包括:思考开发一个更一般的基于人类行为的选择理论;将信任作为重要的考虑变量;思考人类集体行动的微观情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宏观背景,即人类的社会生态系统(SES),从而进一步推进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前沿进展.在这些研究中,多学科、多元研究方法和合作研究是其重要特色.【期刊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6【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多中心理论;公共经济;政治经济学;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作者】李文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6在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上,有两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位是赫伯特·西蒙[1],他于1978年因为提出有限理性(Boundary Rationality)并将之应用于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而获奖,另一位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以下简称“奥斯特罗姆”)[2],她于2009年因在公共池塘资源治理(commons)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与西蒙相比,国内经济学学术界对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关注极其不够,很多经济学者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位学者,也没有阅读过其文献。
奥斯特罗姆[3]在其自传中表明,高中时期她患有口吃(stutter),一个老师建议她通过参与辩论(debate)来提高表达能力,正是这种辩论训练使她明白任何一个论题都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立场,这使得她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视与传统理论的对话及挑战,并通过这种对话和挑战来增加学术知识,提升人类福祉水平。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1)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凭借她自己的公共治理思想中的自主治理理论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荣获这一奖项。
传统的关于公共事务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困境。
从霍布斯的主权思想,到斯密的市场理论,都是仅从其中一方面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但历史上不断发生的悲剧向我们证明,这都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中展开研究提出她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最重要的自主治理理论,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验证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从中找到脱离政府和市场的“第三只手”从而为实现公共事务良治有着极大意义。
为世界各国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事务;自主治理一、绪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她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以1991年英国布里克斯汉姆港过度开采为例,引出关于对公共资源过度开发的思考以及对比三种常用的解决公共事物问题的模型提出不同意见并引发深度思考。
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采取了多种不同手段,从政府到市场都进行了相应的政策手段支持,但效果并不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单依靠政府或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无法对公共事务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作为她最为出名的理论,以此引出对她整个公共治理理论的学习。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来源背景;第二部分,集中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将主要论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启示,研究其思想理论对中国当代的影响及借鉴价值以及各方面的学术研究;第四部分,结束全文,论述个人观点。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述评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述评于瑶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公共治理理论由来已久,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出版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
该理论一经问世,就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和各种国际组织及政治领域流传开来并被广泛使用。
它强调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方的互动合作,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打破了传统思维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对于公共资源开发以及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进行简要地梳理与归纳,在分析其学术贡献的同时,思考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与不足。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互动合作;公共资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33-2012)是公共经济学研究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2009年10月12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颁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她对经济治理的研究,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奥氏公共治理思想对于政治学、行政学和经济学,乃至社会学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研究设计并提出的思想体系,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公共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制度设计、产权界定等集体行动问题。
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多中心理论、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一)多中心理论所谓多中心是与单中心相比较而言的。
众所周知,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一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而采取行动,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心着自己的东西,而忽视公共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
论我国地方公共经济的治理及其基本原则

论如何促使我国地方公共经济稳定发展摘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地方公共经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地方公共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就现今的一系列地方政府策略来看,成绩不甚理想。
我们必须从治理的视角来看待地方公共经济的发展问题,有赖于贯彻和实施法治化原则、辅助性原则、财政平衡原则区分供应与生产原则、参与原则、有效监督原则等六项基本原则。
同时,要以积极的制度安排采提升治理质量,其中包括公共政策的协调、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等。
关键词:地方公共经济;多中心治理理论;基本原则;地方政府策略,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投资为了能有效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提出了许多相关策略。
其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就是一项重要措施。
因为其主要目的为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吸引投资者,从而往往都会免除利息税。
然而,就我国而言,地方政府债券尚处于发育过程中。
目前,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市场分割,流动性差等问题;最终表现为收益率形成机制不完善。
再者,自2009年地方公债的推出一直伴随着关于其存在风险的争议。
其具体缺陷及风险如下:(1)地方公债发行审核制度的缺陷导致偿还风险(2)地方公债发行定价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加大发行风险(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易引发公债资金使用风险(4)相关法规缺失存在法律风险。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职能在经济稳定方面难有作为。
同样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的职能也极有限。
因为,流动性的存在打消了地方政府进行个人收入再分配意欲限制了其进行再分配能力;不同地区间税赋也存在不同,而违反了公平原则。
因此有必要在各地区之间进行调整。
无疑,这种实际的利益冲突不是可以通过各地区之间的协商解决的,而只能由中央政府来承担。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有很多的投资方式。
从一方面来看,地方投资的大量增长于增加经济总量无疑是有利的。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特殊身份也带来了许多问题:(1)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有些地方活动偏离经济目标(2)市场分割严重,个地区经济趋同(3)经济体制改革受干扰(4)滋长了地方腐败。
公共资源治理的理论构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往诺贝尔经济学奖之路

的重要著 作《 公共 事物 的治理之道 : 集体 行动制 度的演 进》 出版 已近 2 的 0载 , 其学 术 思想 一如 既 往且不 断发展 与完善 。本文追溯 埃莉诺 的诺 贝尔 经 济学 获奖 之 路 , 绍 其公 共 资 源治理 思 介 想 的演进及 最新发 展 , 并解 读其获 奖 的意 义和启示 。
作者简介 : 晶晶, 蔡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美 国印第 安纳大学政治理论 与政策 分析研究所联 合培 养博
士研究生。
《 东南 学术 } 0 0年 第 1期 21 士、 硕士 及博 士学 位 。而她 正式 的学 术生 涯 , 步 于 2 起 0世纪 五六 十 年代— — 也 即所 谓 的政 治 与经济 整合研 究 ( 如公 共选 择 理论 、 制 度 经 济 学 ) 新 开始 崭 露 头 角 的年 代 。从 15 9 1年 阿罗 发 表《 社会 选择 与个 人 价值 》 之后 , 治学 和经 济学 的 “ 合 ” 析遂 成 为众 多学者 积 极尝 试 的研 政 叠 分 究方 法 , 大批开 创性 的著 作相 继 世 , 一 如唐 斯 的 《 民主 的经 济 理 论》(97 、 斯 的《 会 成 15 ) 科 社 本 问题 》 16 )布坎 南 与塔 罗克 合著 的《 意 的计算 : 宪 民 主的 逻辑 基 础》 16 ) 奥尔 森 (90 、 同 立 ( 92 、 的《 集体 行 动 的逻 辑 》 16 ) (9 5 。可 以说 , 政治 经 济 学 的空 气 已经开 始 弥 漫 , 新 传统 的政 治学 研
一
、
寻 找地 方 公 共 经 济 的治 理 基 础 : 期 的实 证 研 究 早
公共治理之道_埃莉诺_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_张克中

公共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张克中内容提要: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理论在摈弃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自主治理理论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
制度安排在解决公共事物治理困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显示了巨大力量,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建立了多中心的制度安排。
针对复杂系统中公共事物治理而设计的适应性治理对于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大意义。
奥斯特罗姆在探寻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的跨学科贡献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转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适应性治理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选择政治学背景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 l i n o r O s t r o m)作为诺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是源自她对经济治理的贡献。
奥斯特罗姆在系统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水资源、森林甚至气候等公共池塘资源(C o m m o n-P o o l R e s o u r c e s,C P R s)的制度结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她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在企业理论(科斯)和国家理论(诺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治理(S e l f-g o v e r n a n c e)理论;在市场理论(亚当·斯密)和主权理论(托马斯·霍布斯)的基础上开发了多中心治理(P o l y c e n t r i c G o v-e r n a n c e)的公共经济理论;在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
奥斯特罗姆创建的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学派之一,作为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的创始性代表人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功到自然成”。
一、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突破国家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一)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事物。
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研究

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和创新。
政府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机关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各种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旅游等。
政府公共服务对于现代化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责的核心之一,是政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然而,政府公共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比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陈旧、效率低下、管理复杂等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政府公共服务改革需要多方合作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只有各方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改革和创新的目标。
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服务覆盖面和质量,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
政府应积极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促进创新和改革。
社会组织和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政府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也能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
二、政府公共服务改革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和改革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完善服务流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公共服务的短板。
政府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政府应该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创新等方式,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在线化、便民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
三、政府公共服务改革需要打破行政部门之间的壁垒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打破行政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协同配合、共同合作的局面。
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数据互通,能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解决了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重复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奥斯特罗姆地方公共经济理论看我国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一、地方公共经济理论概述
奥斯特罗姆夫妇的研究不仅是治理理论的早期来源之一,更为治理理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其关于地方公共经济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公共产品性质和治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奥斯特罗姆夫妇将公共经济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的、由各种不同规模的、提供各类集体产品或服务的、众多集体消费单位的统称,它们负责安排安排其资金,组织其生产,规制其进入和使用。
在奥斯特罗姆夫妇看来,集体消费单位不仅仅是各种规模的政府单位,能提供一项或多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组织或者非正式组织也可以被视为集体消费单位。
奥斯特罗姆公共经济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区分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生产。
因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工具的使用,20世纪学者对于公共物品的研究不仅仅涵盖在解释政府的合理性以及界定政府职能的讨论中,而是把它纳入到了财政税收理论的框架中。
这为公共物品私人提供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通过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本质区分给出了公共物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奥斯特罗姆承认,任何地方政府仍然都必须承担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这其中的主要职责便是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但与传统学者的研究不同,奥斯特罗姆提出,地方政府的责任在于供应,而非生产。
奥斯特罗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公共产品和服务间存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因此形成了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生产概念的区分。
可以通过将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部门或私人资本引入到公共物品的生产领域,形成一种准市场的关系。
在这种情景下,政府的任务重心变成了供应公共物品,同时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得更为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奥斯特罗姆的对公共物品生产和供应的区分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这种区分方式有助于政府更专注于公共服务的供应,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二,它有助于引进准市场关系和竞争,提高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和供应效率;第三,有助于供应单位灵活调整不同服务和产品的组织规模,简化供应单位内部的组织管理。
奥斯特罗姆地方公共经济的另一贡献是单一中心理论和多中心理论。
单一中心理论认为,大城市地区的居民享有共同利益,并以此链接成为单一的共同体,政府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核
心,有且只有政府能够充分集中这些利益。
民众则能通过单一选举机制,来有效表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偏好,政府则能够为民众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物品。
实践证明,这一种方法并不总是有效的,而是需要极为严苛的条件。
例如被选举出官员必须能够对民众的需求和偏好有所了解,并能够对交由官僚机构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做出明确的规定;相应的,官僚机构也必须能在既定预算的情况下生产高水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在近来的研究中,这种假设条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例如布坎南就曾指出,政府的官僚机构往往会出现寻租行为,从而影响管理公共事务的效率和公平性。
社会中的各利益集团往往会通过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如游说和行贿,促进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种种研究表明,由政府来垄断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往往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分配的不合理,使得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陷入失灵。
而多中心理论的核心是,采用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性制度设置,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共治,希望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在最大限度上遏制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实现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同时,多中心理论的另一个观点是,就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其受影响人们来说,它们之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
在奥斯特罗姆地方公共经济理论中,公共事务的相似问题和共同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奥斯特罗姆指出,在处理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时,应特别注意区分相似问题和共同问题。
相似问题是指那些有着相似的过程和影响,例如无家可归问题、残疾人问题和老龄化问题;共同问题则是指对社区内的所有人都有影响,例如空气污染问题、水资源紧缺问题。
奥斯特罗姆特别强调,共同问题可以运用宏观统一的方式加以处理,但相似问题只能通过具体的、适合地区的、个案的方式加以处理。
如果忽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两种问题混为一谈,便容易将地区问题当成全国性的问题,企图用整体划一的组织模式来解决个案性较强的相似问题,必然会导致政策的失败。
二、我国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我国公共服务来说,结合对奥斯特罗姆地方公共经济理论,本文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和创新具备着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是明确政府核心职能,切实区分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应。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第一步便是要将生产和供应纯私人物品的公共部门转变为私人部门,将相当一部分准公共物品转到社会组织或私人部门。
依照奥斯特罗姆的观点,政府不应被视作单一的治理主体,政
府与市场、社会也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存在着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过程。
在准市场关系下,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有利于促进民众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好的服务。
地方政府也应摒弃原有的简单地发号施令或者采取行政措施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惯性,而是要借助市场、社会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实现治理目标。
第二,加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吸纳整合了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成为当前公共服务改革的最优选择。
我国地方政府应加快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做购买公共服务的发起者、决策者和规划者,做好购买方和管理方,同时肩负财政资金提供、项目验收和评估监督等职责。
因此,政府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明确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责任。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实践中,地方政府的购买行为往往依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公共服务购买的范围、程序和方法并没有在法律层面明确。
因此,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地方政府必要也要增强以政府购买和合同管理为核心的购买业务能力水平,促进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过程能符合购买所需,达成既定目标;二,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水平。
最主要的是,要在购买过程中增强竞争性制度设计。
竞争是市场活力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购买公共服务的初心也是为引进准市场关系,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必须加强监管,减少暗箱操作。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在年初统一发布每年的公共服务需求,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根据需求来组织或申报购买项目。
这一制度有利于优化购买公共服务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三,健全多元监督机制,增进第三方评估和社会公众参与。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环节众多、风险多样,建立多种主体、多种形式的多元监督体系,有利于促进对购买过程和购买结果的客观监督和独立评价,有助于促进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质量。
就目前而言,相对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健全和强化购买公共服务的信息公开制度。
地方政府应将购买公共服务的信息纳入到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内,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将信息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进行明确规定。
同时,也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平台,将购买过程在平台上全程公开,方便社会各界更加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也有助于社会公众一起参与监督。
第三,合理区分相似问题和共同问题。
奥斯特罗姆指出,这两种问题的属性不同,解决方式也不同,若将两者混为一谈,便会导致公共政策的失败。
我国地方政府一般不注重两者的区分,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进行集中处理。
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中应着重加强对相似问题的关系和处理模式的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权力有所扩大,中央也鼓励地方自
我探索发展方式,走出地方特色的路子。
在这种语境下,地方政府应把握机会,合理区分相似问题和共同问题,在公共服务改革中采取不同的方式。
处理共同问题时,完全可以沿用原有的整体划一的组织模式,但在处理残疾人问题、老龄化问题等相似问题时,要千万注意采用具体的、适合本地的、个案的方式加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