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摘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时公民的普遍需要,时提高政府回应力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政府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转型,政府职能也逐渐向社会管理过渡,相应的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地方政府的职能必然要发生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成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提供核心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以此调控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和谐的地方治理。这就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它是地方政府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公共服务时用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单独解决的公共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政府行为的最终产出,是政府行为与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结合点,也是公民评价政府及其领导者的主要尺度。它主要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而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也迫切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公共产品供给: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能力是指地方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调动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以实现地域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潜在和现实的功能性能量和力量的总和。是地方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从横向的角度来考查,地方政府能力主要包括以市场规制和公共服务等为核心的十大能力。所谓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地方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表现为通过计划调节、市场调节等各种制度性安排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消费该产品”,其实质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不能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或服务即是公共产品。对公共产品的需要属于社会性需要,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是任何人不付代价均可使用,而其使用并不损害他人效用,这样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这种特性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囚徒困境”、“公用地悲剧”或者“集体行动的困境”,正是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博奔论分析。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无不主张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并且直接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既包括国防、外交等公共服务,也包括公安、市政建设、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众所周知,国防、外交等通常是由中央政府提供的,但是,后者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只能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并且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

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偏好不同,公共产品宜实行分别供给;另一方面,对公共产品受益只能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分配来考察其供给效率。根据受益范围不同,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准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品”(10cal Publ5c goods),也称为“区域性公共品”,是指在地方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且平等地消费的产品,如城市的消防队、治安警察、路灯等。地方性公共品一般而言只能

满足某一特定区域(而非全国)范围内居民的公共消费需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本区域之内,其受益者主要是本辖区内的居民;二是公共品的受益在本区域内散布得相当均匀(至少作为公共品提供者的地方政府的愿望是如此);三是地方性公共品的提供者是各级地方政府,而不应该是中央政府,因而地方性公共品的提供就会表现出层次性。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大部分地方性公共产品相对于全国而言是准公共产品,其受益区域是特定的而不是无限的,因此,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由该地区地方政府来提供。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最能迎合该地区居民的偏好。对此,亚当·斯密曾有过精辟论证,他主张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是最有效率的。制度经济学中的“职能下属化原则”(theprinciple 05subsMarity)也确立了财政分权和公共品分层供给的理论,它主张:应将集体行动中的每一项任务放置在尽可能低的政府级别上;政府的大量任务都能被分散化,并由相互竞争的机构来承担。为此,相对应的一般性财政制度设计上,要尽可能制止公共资金的纵向转移,并迫使每个行政机构为其负责的任务或其已选择由它自己靠征税、收费和借贷来完成的任务筹措资金。斯蒂格利茨也十分关注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品供给,他认为:“一般说来,更分散地提供公共物说和服务——由地方社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为在社区中开展竞争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蒂布特(Tiebout)所强调的潜在利益。”斯蒂格利茨希望分权能引起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并且公民能在公共物品、服务和税收结合得最好的地方居住,他认为“和管理完善的社区相比,管理良好的社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公共服务,因而可以吸引移居者,增加财产价值。因此,和企业里的竞争一样,社区里的竞争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它不仅确保了公共物品得以有效的供应,而且在公共物品的数量和种类上也更符合公众的需求……社区里的竞争还为社区的变革注入了活力,使社区适应了人们的偏好和技术的变化”。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考察,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就是在现有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所能获得的税收,区域内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所决定的税收水平,也确定了公共物品供给状况。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切实承担本区域内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且相互之间在横向上形成必然的竞争关系。因此,在关于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上,制度经济学提出了“职能下属化原则”,主张财政分权和公共产品分层供给理论。也就是说,应将集体行动中的每一项任务放置在尽可能低的政府级别上;政府的大量任务都能被分散化,并有相互竞争的机构来承担。

综合上述论证,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在最优制度安排下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以达到和谐的地方治理。二、问题与挑战:转型期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变革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制掣。首先,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与各种困难与风险并存;其次,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发展不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完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矛盾;再次,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面临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统筹兼顾各方而利益的难度加大。种种矛盾与问题,亟待具有强大治理能力的政府来处理和协调,对此,地方政府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本身也处在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型的阶段,尤其是它在公共服务能力上的不足,使转型期的我国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被长期忽略,有待进一步强化。长期以来,由于实施经济赶超战略,对经济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从属于这个大局,忽略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公共服务,如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的投入。人世后,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投入的重点放到基础设施领域和公共服务上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大社会医疗卫生、环保等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协调和解决不

断出现的利益矛盾。同时,政府还要大力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政府应利用它所处的特殊地位,搜集、分析、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传递到各方面去,以提高信息分享程度,降低信息不完整造成的无效率。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按照新财政分权理论,根据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对象和范围,而把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一层级皆有与其对应的政府。有些公共物品的层级边界容易确定,而有些公共物品无论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规定上,都无法给出其严格的具体的边界,最终必然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性过剩或不足,造成地方财政的越位或缺位。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存在中央和地方存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转移支付不到位、政府层级过多等问题,难以形成“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多级财政体制,导致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上各级政府“缺位”与“越位”的现象并存。

3.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过高,效率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一直偏重生产性、盈利性的经济基础类设施,而对社会保障、文教、环保等公共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二是公共事业的投人上没有把经营性的和非经营性的分开,导致公共产品领域不断扩大,给财政形成沉重的负担,使财政支出捉襟见肘;三是在已投资的领域内资金使用效益差、资源配置不佳,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四是政府组织的垄断性以及政府行为的公共目的性使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都不如私人部门大,供给效率低。

三、观念变革与体制创新: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路径

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公正、更快捷、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又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建构一种全新的多方参与的公共服务新格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转型期我国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一个万5T勿加的制的阎差田仆全面彼史规坐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其基本路径如下:

1.更新理念,变管制政府为服务政府。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在社会管理上已经经历了三种基本模式,即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依然是一种管制型政府。出于政府本位、官本位和计划本位,政府必然居高临下管理社会。而服务型政府在公民本位、市场本位和社会本位理念的知道下,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组建起来,体现公民意志,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最终承担服务的责任。要从传统的官僚制转变为企业家精神政府,强调顾客需求导向,重建政府治理能力,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通过提供大量的公益品和服务来提高人民的政府的满意度。

2.建立有助于发挥公共部门能力的管理体制。首先,应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政府内部运作规则和制约措施。如对政府预算实行硬约束,使资源流动可以预测;建立经费使用责任制等。其次,要增强政府内、外部竞争压力。在可以实行竞争的公共服务领域,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在产权容易界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可以通过竞争性招标将这些业务承包出去等。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的运作,更要在企业家精神政府理念的引导下更具成本意识、顾客导向、绩效标准和创新气质,并具有8大特征:专业技能、责任伦理、迅速回应、构筑远景、资源整合、顾客为主以及追求卓越。

3.建立民主表达机制,优化区域性公共产品供冷决策。为提高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防止无效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公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应按照公民的需求来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为此,必须建立一种公共产品需求的民主表达机制,以充分反映公民

对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说明的是,按照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变通的手段,选择外部成本与决策成本之和最小的投票规则作为最佳制度,从而使公共选择所要求(期望)的合作成为可能价密形园加杆的户控制恋:仍14A口的白由流动,让人民可以自主选择社区,使地方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上的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制度,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用我国政治家获得支持的最大化来替换选票最大化。其中文持包括来自上级机构(上级领导,组织部门等)的支持和辖区内部居民和选民的支持。

4.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均等化原则为区域内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体包括财政投入、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等方面的内容。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要确保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能体现均等化原则,就必须要求政府的公共活动要以社会利益和公共需要为目的,着眼于区域内的所有主体。

5.改革公共服务的提供体制,实现攻击主体多元化。传统的统治理念下,地方政府扮演着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唯一主体的角色,治理视野下的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逐步走向多元,不仅非营利组织参与进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甚至私人部门也参与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大多数地方公共产品来说,并不完全是纯地方公共产品,而是准地方公共产品。事实上,很多地方公共产品具备了市场的特质。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公共物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按市场模式进行运作,或运用招标、投标、转让使用权等形式将公共物品交给企业或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去运营。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动因的分析

张润泽,张连英亡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近些年来,同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实际进程相联系,公共服务理念已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新的价值日标取向。社会公共需求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基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服务能力与之匹配的需要,本文试从社会变迁、服务缺位、利益需求三方面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动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希冀从此切入深化对我国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缺失原因的理解。

一、社会变迁:催生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根本动因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结构转换和社会变迁,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深层次上看,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与深刻变化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貌。社会利益结构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一定模式。它是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各社会成员之间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形成的c1I。实践证明,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利益结构决定了社会经济、政治运行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利益的分化形成了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利益结构的调整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利益结构在实际过程中是社会经济生活

与政治生活之间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中介。利益结构可以将人们外部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关系)转化为人们的内在要求,然后再通过利益结构的外在形式而表现出来[2](P1D)。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呈现出高度的整体性,这一利益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全能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在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中,国家与社会高度一元化,国家利用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全面而严体意识薄弱,个人利益被忽视、受贬损,个体利益必须绝对服从整体的利益。1979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行,利益源泉实现了多元化,人们逐渐可以摆脱公有制的束缚去追求体制外的利益,人们的利益意识逐渐觉醒,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被打破,从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结构的碎片化。社会中的利益主体从国家和集体缩小到家庭和个人,对个人利益的关注成为人们利益诉求的出发点。个人利益由以前的绝对服从整体利益演变成现在的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前提,国家利益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社会利益结构的碎片化使我国公民权利得到了普遍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权、人格、人性、个人价值、人格尊严等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不再为意识形态所禁止,而真正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也逐步退出私人领域,个人的隐私权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成为独立的权利主体。现代政府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随着公民权利主体地位的确立,公民的社会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人民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性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在避免公共开支过大、不加重税费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无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地方公共服务主要是供给准公共服务,即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只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服务。而中央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多数是纯公共服务,即为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其主要特点是不能直接购买,只能通过纳税的方式完成间接交易,它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应。但是在现实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协作大于分工,中央政府所承担的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延伸到地方管辖的范围才能完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是作为一个整体政府来服务的。

在20多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由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转换,行政性分配资源的体制不断削弱,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得到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资源配置的体制也在发生变化。尤其突出的改变是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划分公共事务的事权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公共品供给模式。地方政府在决策、供给地方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打破了以往由中央政府统一计划、筹集、分配公共经济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公共经济生活中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地方政府在经济上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公共服务的供给体制的变化,以及中央政府逐步地退出竞争性的投资领域,减少了其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导致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比重明显大于中央,这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地位逐渐被确立,地方公共产品与服务已经俏然成为地方政府公共经济生活的主体,这种变化客观上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正是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利益结构的碎片化所导致的公民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为公民需求的满足、公共服务的供给创造条件的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相互作用,推动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生长。在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社会变迁的客观力量,社会变迁即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深层动因。

二、服务缺位:呼唤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直接动因

所谓服务缺位,是指当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服务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服务失范。在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虽然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公共服务能力的生长并非是政府及其成员单方面的意愿,其生长的直接动因在于服务本身,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服务缺位。服务缺位就像服务的影子一样,是服务的关键部分,即使最出色的政府也不能避免失误的发生。具体来说,服务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当前我国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总体上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较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现象在很多地区表现得比较突出。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电力和通讯等涉及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公共服务供给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某些地区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人民群众对于普通商品,拥有充分的“货比三家”的选择自由以及不购买的自由,而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面前,却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以及决定不予“购买”的可能。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政府向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保证质量,但在我国多数地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质量意识是薄弱的,加上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体制性因素、路径的依赖性,公民缺乏对公共服务进行质量评价的意识,政府把有限的资源都用于抓经济建设,人、财、物都大量的投入到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领域,自然就会弱化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监管。面对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优质优量的供给公共服务,优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其次,服务的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地区分配不均和城乡严重失衡。我国的工业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过程大致是从沿海向内陆,从东南向西北的逐步推进的。由于地区之间,在获得外国资本、技术、市场以及在国内的人才、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发展要素和经济环境上的差异明显,导致了各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仍至供给体制上都产生出比较大的差别来,使不同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出现了经济自主性强、市场经济色彩浓厚的东部沿海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与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并存的局面。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失衡,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对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这种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造成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针对这样的服务分配不均的矛盾,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

第三,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GDP总量的增长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对应当解决的市场环境、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的关注很不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地方官员的神圣职责和祟高理想。通过骄人的业绩,获得新的升迁,本是合理、健康、进取的追求,无可厚非。然而,以经济增长为取向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过度偏重于经济增长率,其实现程度直接将GDP增长速度与各级政府的政绩挂钩,而反映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等指标较少,从而导致了各级政府简单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尺度,盲目堆砌政绩工程,追求短期效应,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不能说不是个大问题。事实上,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应对现有事业机构给予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有限的资源在相当程度上是用来养人,事业机构应当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

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国家投入又太少,严重制约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以,地方政府需要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来为公众提供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四,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滞后。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共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由政府单独提供公共服务,必然导致政府负担过重、服务质量低下,最终无法满足公民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时期,市场技术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成熟,完备的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市场还处于发育不充分的初级阶段,市民社会在我国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社会自我管理社会的新生事务的能力有限,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当下还很难满足。因此,在我国现实的条件下,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这一客观趋势,成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内生变量。

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根源在于其供给的公共服务本身。政府在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广泛的社会需求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由于自身存在着的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的分配不均、服务的投入不足、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的滞后等服务缺位的问题,客观上制约了政府能力的生长和发挥。因此,我们应从服务的体制、机制上来正确认识地方政府能力生长的客观条件。

三、利益幂求:拉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主体动因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个人和组织活动的根本动因,而需要又是利益形成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在提到人的需要时指出: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内在规定性”。人之所以为人,就表现为人具有众多需要这一内在必然性上。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也是合理的,实际上没有利益支撑的政治行为是难以持久的、稳定的、理性的。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政府也是一利益主体,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被称为“内在效应”,或“内部性”(intemal记es),它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t;,‘邮,。在当前以地方分权代替中央集权,通过地区竞争培育市场主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已成为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和实现地方利益的主体,维护地方利益成了地方政府行为的主要动机。

“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社会主体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有才能实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劳动产品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利益”N J《邮,。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利益的实质——需要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与需要对象存在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诚如黑格尔所说,利益只有在有对立的地方才存在。当需要能够畅通无阻地予以实现时,需要并不能转化成利益,只有当需要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才转化成利益。“成为利益的.通常只是引起人的最强烈的情绪和感情(爱好、满意、激动等等)的需要的满足,或需要的满足是不充分的,并因此唤起他的持久的注意和他对充分满足这种需要的追求”c5K邮,。

随着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在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满足后,社会公共需要当然也成为突出的需要。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支出呈现不断向享受型、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的趋势,对公共服务的消费已成为最主要的消费。这一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规则与环境,迫使地方政府将竞争的重点从产品竞争转向综合环境竞争,其实质即是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与公共服务水平的竞争。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提供地方层次的公共服务,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在新一轮的竞争浪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关系到地方利益的实现与否。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进程,我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归结于财政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增长。可以说,财力的增

强赋予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生长的动力和客观条件。一方面,财力的增强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目标的组织,具有强烈的追求本地利益实现的动力以及响应社会公共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动机;另一方面,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资源配置权,获得了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因而,地方政府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都存在积极地追求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积极地谋求地区竞争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地方利益的冲动。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其生长的动因是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能力主体的一种客观需要或潜在利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生长,其根据在于以社会变迁、服务缺位、利益需求为核心的内外诸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不断生长、优化、提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这使得我们能在对其科学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适应能力生长需要的体制改革,找到契合点、着力点。为我们科学地理解和推进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实现政府的转型坚定认识基础,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指明奋斗路向。

[参考文献1 ·门]丰量属.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JI.天津社会科学,1994,(3).[2]李景魔.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3.累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6.[5](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 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浅谈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一、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政府是最基层一级政府,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石固则大厦稳。 2017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党对乡镇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提出总体目标:到2020年,乡镇政府服务在能力、内容、方式、体系上都要有提升。把加强乡镇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抓手。服务,把政府的位置放得更低,追求群众的满意率和幸福感。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近40年,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其需求已从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转变到对美好生活追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职能和工作重心也要相应地从重视经济发展,转变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来。 二、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 有四点:服务理念不科学、自身动力不足、服务效能不高、外部机制不顺。具体来看: 1、工作重心偏移,服务理念不科学。乡镇工作的重心在于目标考核内容。从2017年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办法》来看。总分设600

分,重点工作270分,主要是三改一拆、环境整治、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包含了平安建设100分和党建20分;经济发展主要指标,155分;专项工作65分,涉上级对我市的考核;季度考核60分,主要涉经济指标、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个性考核30分,轻轨S1线政策处理,竹盖线环境整治;领导评议20分。对乡镇的考核侧重在经济和环境整治、平安建设等,公共服务没有成为重点。 目前的干部考评机制,与目标考核成绩密切相关。目标考核优秀的镇,主要领导年度考核也优秀。 2、权小责大事务多,服务动能不够。从行政体制来看,乡镇是最基层,最贴近老百姓的一级政府,是“上面千根线”,往下穿的那个“针眼”;而基层群众什么事情先找的就是乡镇政府。从财政体制来看,乡镇是最末端。没有自主权,上面给多少用多少。因此,乡镇职权小,责任大;财权小,事权大。导致:乡镇自聘人员越招超多。财政赤字越来越大。现在乡镇缺人又缺钱,又何谈优质的公共服务。 3、乡镇干部压力大,服务效能不高。一是目标考核压力。考核是大事,关系到领导的政绩、干部的业绩。二是重点工作压力。近年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一项接一项。白加黑,“5+2”,成了工作新常态。三是安全稳定压力。稳定就是许多0前面的1。一边是安全和维稳压力,一边是问责风险,压力山大。 4、部门与乡镇难以形成工作合力,服务机制不健全。部门与乡镇条块分割,“两张皮”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纵向

(完整版)建设服务型政府举措

“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 近年来,“政务超市”、“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政府便民行动,有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田,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由政府组织听证会;搞企业的,觉得红头文件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少了;市民要反映生活问题,有“市长电话”、有“市长电子信箱”等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实,虽然这些做法确实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能看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部内容。并不是政府为公民做了多少好事,多提供一些服务,多开设几个服务大厅,就是服务型政府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呢? 一、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

案例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案例分析: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广州市政府目前在20个街道办进行购买社会服务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福利与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社区矫正、劳动就业、医疗卫生、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婚姻家庭等领域。 第一家进社区的社工机构是广州阳光社会事务中心,设在越秀区建设街。它是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5个教师发起成立的,理事成员全都是老师,理事长朱静君是系主任、副教授。 2009年年初,建设街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大胆创新,以居民自治为切入点,向广州市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购买服务,建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率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成立后,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接收、发展了多名社工党员,并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党支部”,深入开展了“自律诚信比贡献,服务社会当先锋”行动。阳光社工站党组织和党员以低保低收入家庭、边缘困难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和独居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为服务目标,通过采取“四种方式”,推进“四个培育”,实现“三个转变”,并取得了可喜成效: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畅通了,社区的服务品质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了,自治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2009年阳光社会事务中心刚成立时,越秀区政府尝试性付给它28万元,用于购买建设街的社区自治服务。随后两年,中心获得了市、区两级财政超过500万元购买项目,专业社工由5人发展到40多人。2009年在30多个社工机构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广州市民政局一位处长说,在购买服务之前,政府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基本上都是交给社区居委会做,如果不将这些社会服务"外包"出去,居委会实际上是做不好的。一是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生等130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本无暇开展有效服务;二是社区的专职社工缺乏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有"专职",而无"专业";三是居委会被群众认为是"衙门",专职社工被认为是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无论好坏都经常受指责。而社工都是社会问题处理专家,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处理手法截然不同。 日前,湖南省邵东县综治办与邵东县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夜间治安巡逻协议书》,将县城城区夜间治安防控承包给了保安公司。这在当地引起争议,并引发了关于把治安外包是否妥当的讨论。 如今,公共服务购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也由公共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当前各地应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明晰政府职能为基础,以调适层级关系为核心,以优化政府组织为重点,以创新管理方式为手段,以健全财政制度为保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地方;服务型政府;思路;对策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072-04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何 水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明确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那么,各地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呢?笔者以为,当前各地应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以明晰政府职能为基础 政府职能是政府管理活动的核心,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各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明晰政府职能为基础。 首先,理顺四方面关系,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将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鉴此,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同时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而为了顺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理顺政企、政资、政事、政中四方面关系。 其次,结合政府工作实际,明晰地方政府职能总体构成。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字”的政府职能定位及地方的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各级地方政府应 当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6+1”:“6”即规划管理、经济管理、国资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六个方面,“1”是指城市管理。一般来说,省、县政府主要为前六方面职能,城市政府如市、区政府因城市管理任务较重,故应在此六方面职能之外单列出城市管理职能。具体来说:(1)规划管理,即研究和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有效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区域开发、功能布局的规划管理。(2)经济管理,即根据中央统一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辖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运用财政手段调节地区间、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3)国资管理,即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依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国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4)市场监管,即依法组织实施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和活动的监督检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服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5)社会管理,即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协调社会的各种矛盾,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严肃处理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好民族、宗教和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7&ZD030)“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ZX-169)“服务型政府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如何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在我国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差不多方面。 全然动身点:从公共利益动身。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全然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动身,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确实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动身,而是从部门利益动身。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

自朴。”那个地点的“我”,指的确实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讲,执政者假如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讲,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差不多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要紧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旧存在,有些地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那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进展,要紧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制造良好进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公共服务能力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公共服务能力 、单项选择题: 1、公共服务是一项(C)工程。 A 政府 B 民间 C 系统 D 专项 2、(B)是公共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 A 公共性 B 服务性 C 组织性 D 非营利性 3、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C) A 非典 B 地震 C 某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D 南方雪灾 4、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 ① 教育公共服务② 卫生公共服务③ 科技公共服务④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⑤ 公共事业服务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 C①③④⑤D③④ 5、以下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是(D) A 失业保险 B 养老保险 C 社会福利 D 福利彩票 6、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D)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7、以下对于改革开放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C)A 公共服务由政府作出选择 B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C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D 政府生产或提供服务 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B)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9、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是(D) A 政府 B 非政府公共部门 C 公务人员 D 公民 10、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① 诚信能力② 联系群众的能力③ 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④ 自我规范的能力⑤ 高效行政能力⑥ 应用电子政务的能力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 a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 11、(C)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 政府 B 公务人员

关于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调研材料(高台王波)

关于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调研材料 中共高台镇委员会 (2017年3月5日) 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型政府一直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主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高台镇在抓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方面重点从公共基础服务、公共经济服务、公共社会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四个方面着手,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统揽,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公共基础服务条件。“十二五”期间,投资4270万元,实施通村公路硬化、烟路配套、扶贫公路、一事一议共84公路建设项目,全镇通车里程达100余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运。投资2200万元,实施水土保持、烟水配套、人畜饮水等水利项目,改善灌溉条件,基本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00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有效解决农村群众用电困难、发展产业电力不足的问题。投资5300万元,实施集镇开发等项目,完善路灯、文化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集镇规模,改善配套设施。投资1000万元,整体打造三联村小康

寨、窑上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项目。投资350万元,建设窑上村新农村示范点和陶仪村文体活动中心项目,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二)加大引资力度,强化公共经济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全镇引进企业5家,总投资额近6000万元,主要提供政策咨询、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公共服务。一是强化产业招商。围绕“两新一高”茶业示范带引进琦福苑公司发展高端红茶示范基地,引领全镇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立足黄家坝至高台“万亩大坝”,引进玉粒米业公司,培育企业基地,规模流转土地,形成“公司+农户”的良好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强化政策招商。立足三联村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及溶洞资源,千方百计引进林武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入驻,放宽准入条件,旨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以旅游业助推全镇经济发展。三是强化环境招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健全“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机制,全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三)加大社会保障,拓宽公共社会服务领域。“十二五”期间及2016年度,投资150万元,完成1150平方米卫生院公租房建设;投资40万元,完成村级卫生室装修装饰及购臵相应设备设施;计生“双降”目标进一步巩固,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及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出生率控制在目标要求内。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民主评议制度不断完善,全镇纳入城乡低保658户1501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着力满足人民的诉求变化。为响应新时期老百姓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新一轮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定义服务型政府,为何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由来、定义及特征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由德国行政法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首先提出来的。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政府不仅要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还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与1998年提出此概念。2001年,成都,南京,上海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各

级政府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至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前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为基本职能的政府模型。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在人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转型的需要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具备五个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它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服务型政府是在人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主动为人民和社会谋利的亲民的机构。服务型政府的施政目标是由人民的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的,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和归宿提供服务项目。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它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服务型政府的收入来源于人民缴纳的赋税,故税收必须用于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服务。政府作为秩序化的机构,必须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权威的、最基本、最

公共服务能力答案介绍

您的得分:!恭喜,您通过了《公共服务能力》的考试! 考试标题《公共服务能力》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 及格。 所属课程《公共服务能力》 倒计时48:6 一、判断题(10 道) 1. 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2. 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3. 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4. 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5. 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范畴。 正确 错误 6. 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7. 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8. 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9. 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10.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 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3. 民营化本质上是更多地依赖()提供公共服务,减少政府直接公共服务负担。 A. 民营企业 B. 民间组织 C. 非政府公共部门 D. 人民群众 4. 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_政府创新

收稿日期:2004-12-01 作者简介:谢庆奎(1943—  ),男,安徽省全椒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1Z DX M810003。 重点研究基地论坛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 谢庆奎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 要:服务型政府是针对中国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而提出的新概念。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绩效政府。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形态,也是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政府创新。政府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标语口号。政府创新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有通过政府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才能最终建成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5)0120126207 一、服务型政府与政府创新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民主政府,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政府的施政目标必须征得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权参与政府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而且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以符合“人民政府”的神圣称号,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是管制型政府,其权力是无限的,无孔不入,无限膨胀;而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应该就是服务型政府,为市场服务,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政府服务的内容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与完成为数不多的管制任务,并提供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与必 要的公共设施。提供维护性公共服务和完成为数 不多的管制任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与必要的公共设施,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第三,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即政府 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责任,直至罢免政府官员。这与管制性政府的责任不清和责任心不强,以及人民的利益即使受到损害也无权并无法追究政府的责任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即依法行政的政府。第五,服务型政府是绩效政府,即有效率和效益的政府。[1]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绩效政府。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形态,也是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更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被提上了日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更新、政府职能转变、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 ol.42,N o.1 Jan.2005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公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社会和公众尽职尽责。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对服务对象负责。 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实质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权力意味着责任,法治意味着信用。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一个信用政府,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公共服务能力-试卷97分答案

1、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2、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3、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4、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5、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6、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7、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8、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畴。 正确 错误 9、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10、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1、公共服务是一项()工程。 政府 民间 系统 专项 12、()是公共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 公共性 服务性 组织性 非营利性 13、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非典 地震 某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南方雪灾 14、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容包括()①教育公共服务②卫生公共服务③科技公共服务④社会保障公共服务⑤公共事业服务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 ①③④⑤ ③④

15、以下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 社会福利 福利彩票 16、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中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17、以下对于改革开放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公共服务由政府作出选择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生产或提供服务 1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围缩小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围扩大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事业单位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9、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是() 政府 非政府公共部门 公务人员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摘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时公民的普遍需要,时提高政府回应力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政府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转型,政府职能也逐渐向社会管理过渡,相应的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地方政府的职能必然要发生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成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提供核心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以此调控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和谐的地方治理。这就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它是地方政府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公共服务时用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单独解决的公共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政府行为的最终产出,是政府行为与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结合点,也是公民评价政府及其领导者的主要尺度。它主要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而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也迫切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公共产品供给: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能力是指地方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调动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以实现地域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潜在和现实的功能性能量和力量的总和。是地方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从横向的角度来考查,地方政府能力主要包括以市场规制和公共服务等为核心的十大能力。所谓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地方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表现为通过计划调节、市场调节等各种制度性安排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消费该产品”,其实质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不能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或服务即是公共产品。对公共产品的需要属于社会性需要,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是任何人不付代价均可使用,而其使用并不损害他人效用,这样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这种特性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囚徒困境”、“公用地悲剧”或者“集体行动的困境”,正是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博奔论分析。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无不主张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并且直接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既包括国防、外交等公共服务,也包括公安、市政建设、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众所周知,国防、外交等通常是由中央政府提供的,但是,后者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只能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并且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 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偏好不同,公共产品宜实行分别供给;另一方面,对公共产品受益只能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分配来考察其供给效率。根据受益范围不同,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准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品”(10cal Publ5c goods),也称为“区域性公共品”,是指在地方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且平等地消费的产品,如城市的消防队、治安警察、路灯等。地方性公共品一般而言只能

对于建设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构想

2010年第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pring 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Jun. 2010 收稿日期 2010 01 19 对于建设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构想 黄 昕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秘系,北京100102)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 服务型政府 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职能范围、行为方式、组织及其治理机制等方面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和描述,以期为我国政府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职能范围;行为方式;组织治理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标志着 服务型政府 的理念已从多年的理论探讨转向了实践,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明确目标。什么是服务型政府?怎样在当前的行政环境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些问题成为我国政府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命题,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综述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在1998年的行政改革过程中提出的,至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概念和丰富内涵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描述。 张康之是最早提出服务型政府的学者之一,他认为: 服务型的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以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 !。他对服务型政府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构想:第一,服务型政府应当实现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第二,服务型政府应当实现从效率导向向公正导向的转变;第三,服务型政府应当实现从政府及其行政的工具定位向价值定位的转变;第四,服务型政府需要确立起一个合作和信任的整合机制;第五,服务型政府需要谋求德治与法制的统一;第六,服务型政府需要用行政程序的灵活性来取代行政程序的合理性;第七,服务型政府需要 用前瞻性取代回应性?。 刘熙瑞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 在公民本 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他认为管制型政府虽然也提供公共服务,但这种服务与服务型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是完全不同的。服务型政府是完全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这种服务的实现过程是人民与服务者一种互动的过程,双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协商,达成一致;这种服务的成立,必须以被服务者的同意为基准;而且被服务者具有对服务内容、类别、服务机构与人员的选择权。同时,服务型政府也有管制。服务型政府的管制是为服务而管制,其管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证社会公平,保护广大群众不受少数不法分子侵害,促进社会发展;管制的依据是体现公民意志的,通过严密程序制定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和法规;这种管制有固定的范围,且内容明确;在管制程序上,有固定的程序和方式方法;在管制的后果上,服务型政府承担着后果责任,并且有一套纠错机制、补救机制和后果追究机制#。 吴玉宗对服务型政府的界定是: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中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服务,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 11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基本上履行以下五项职能: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向上级反应基层的各种情况等;对上级部门派驻的机构,履行代管或协调、协助、服务等职能。二是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矛盾纠纷,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负责辖区内的生产安全等。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等。四是提供农村综合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劳务输出等服务。五是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履行农村基层党建职责,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等。 制约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体制不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财政困难、历史遗留等。另外,村级组织薄弱、矛盾纠纷较多、农村维稳工作难度加大、政府诚信缺失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站所职能发挥不明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

当前,基层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取得三方面的支撑,即通过完善责权统一和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等三方面有效联动。 完善权责一致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界定、细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明确基层政府的行政权限,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基层政府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基层的责任,对不应由基层承担的职责,不再列入基层目标责任考核,把基层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担;加强上级委托授权的监督和管理,加快确认基层执法主体地位,提高执法效率与质量。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弥补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缺口。对欠发达地区,应更多地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来实现基础性公共服务的完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将大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而不是用于公共服务的投资,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基层配套资金的比例;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合作,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其财政收入,使基层政府能够有更多的可支配财力,根据当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进行公共服务的投资决策;增加财政转移支

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x办发[2017]xx号)文件精神,xx市委、市政府以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乡镇政府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形象、规范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是抓服务机构覆盖,促服务体系完善。去年,我市开展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活动,xx街办、xx农场等5个乡镇新建便民服务大厅;xx镇、经济开发区、xx镇、xx镇等4个乡镇改扩建便民服务大厅;xx镇、xx镇等四个乡镇建成示范便民服务大厅。至此,全市14个乡镇便民大厅均已完成建设,并基本完成了事项和人员进驻及软件配套工作,正式对外提供便民服务。 二是抓服务网络建设,促服务方式转型。2015年,我市便民服务网站正式上线运行,通过网站实现了网上公开、查询、咨询、投诉、意见建议和网上评价等功能;并对现有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将电子政务平台与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完成了行政审批网上申报系统,实现网上预约、受理、咨询、办件回复等功能;同时,增加短信平台和联合审批子系统。实现了办事群众可通过外网(门户网站)申报,各窗口单位人员在内网(行政审批系统)办理,短信平台将审批过程全程实时监察跟踪服务,将网站、网上申报、电子监察、短信平台等系统始终全程结合和联动,可以有效监察到办件的所有环节,特别是办理时

限,从根本上杜绝各单位的超时办结现象。 三是抓服务要素整合,促服务效率提高。便民服务中心为了切实方便群众办事,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增设公汽服务窗口,实现老年证和爱心卡一站式;增设党群服务窗口,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增设公交线路,使群众来中心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四是抓服务过程监管,促服务行为规范。为提高窗口服务效率,实现行政审批“零超时”,中心加强对窗口审批服务过程的监管力度,安排专班专人每月对窗口办事服务情况进行详细跟踪回访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在中心的有效监管下,窗口服务效率大幅提高,服务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办事群众对窗口服务的投诉明显减少。 五是抓服务队伍建设,促服务形象提升。严格执行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八不准”,对工作人员的站坐姿势、待人接物、文明用语等均制定出简明、易记、便于考核的工作规范;中心建立了“五统一”服务规范,即统一亮牌服务、统一文明用语、统一形象公示、统一行为规范、统一设施设置,打造中心文明、热情、规范的服务环境。实行电子考勤、日巡查、月通报制度,并按德、勤、绩、服务态度和质量等六个方面对窗口和窗口人员进行季度考核。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成因 一是职能设置与群众需要不相适应,大厅提供的服务不是大多数农村群众所需要的,农村群众最需要的是信访调解、农业科技服务、法律援助,按目前的运行机制,中心重视的是行政服务,对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力不能及。 二是服务事项少,当前群众要求提供行政服务的事项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