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特性

合集下载

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部分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

其中,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

细观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

一、儒家之"仁"与茶人精神儒家极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从自身做起。

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孔子仁学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与伦理原则,仅在《论语》当中就被提到109次之多。

以礼达仁,是儒家文化对茶道的最大贡献,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为中国茶人精神的基础。

茶的特性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其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

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

首先,这是由其本性决定的。

茶性温,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驱病健身,茶对人可谓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誉。

其次,茶的"君子性"还表现在茶的诸种属性上。

茶的属性之一是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

北宋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

"茶的属性之二是茶作为人间纯洁的象征。

茶从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饮,均须十分洁净。

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总是将茶品与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说法,这茶德正是寄寓着儒家追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品饮活动向来具有内涵深刻优雅的文化情结,因为茶清廉、高洁的品性,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对君子之风的崇尚心理与饮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得核心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儒家思想主旨就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得就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得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得思想体系。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重人得自身修养,要与身边得人建立一种与谐得关系;道家思想主旨就是自然与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就是出世,道家思想得核心就是“道”,认为“道”,就是宇宙得本源,也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得法则。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得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老子在她所著得《老子》。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得就是超世,佛教就是教育,就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佛教得创始人就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得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得养生思想:儒家讲得就是敬,道家讲得就是静,佛家讲得就是净.从修为得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哲学得核心思想表述?首先,什么就是哲学。

首先就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得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与人生得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得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就是,最早得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与“sophis”(智慧)。

哲学本意就就是“爱智”,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得人”。

说白了,哲学就就是一门使人聪明得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就是什么?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在这里,什么就是世界观,什么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得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

但就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就是,一般人得世界观都就是凌乱得,不规则得,自发得,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得世界观加以理论化与系统化而形成得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具有特性

中国思想具有特性

中国思想具有特性一、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人为本位的,尤其重视现实人生中的政治与道德,“内圣外王”成为一种最高的人生理想。

“内圣”是指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外王”是指干一番事业。

儒、墨作为先秦显学,尤为典型,他们热衷于社会参与,遂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说法。

儒、墨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他们那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是非兴亡为己任的道德责任情怀。

(特别是政治)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天下是非为己任。

表现:(1)关心社会、天下:(2)对政治仕途较热衷如:庄子“乐于天下,忧于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今的知识分子不像话,与破除传统有关,新的东西尚未确立。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务为治”(总结百家的共同点)先秦儒学——秦汉经学——魏晋玄学中国人特别讲道德。

中国价值观的载体是道德。

中国的传统思想对政治、道德的投入,使中国人倾心于现实生活,有效地抵御了来自宗教思想的诱惑。

优点:重人文主义精神,敬鬼神而远之,重理性。

缺点:强调道德的同时,轻功利:重自觉,轻法治:重人文,轻自然科学。

(一切都强调为政治服务,造成只重现时(世)二、求和谐的辩证思想和重统一的整体观念。

1、求和谐的辩证思想。

中国的传统思想讲辩证法,讲系统论,讲对立面的协调统一。

如“牵一发而动全身”辩证法起源广泛:儒家《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否极泰来”。

道家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反者道之动”《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重统一的整体观念中国的传统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身心的和谐,讲求“天人合一”,着重协调、强调统一成为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思维特点:强调整体利益第一。

中国人强调“和”——“和而不同”优点:强调和谐、统一,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以及身心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缺陷:过分强调整体和统一,在客观上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政治上的专制,导致了人际关系上的庸俗化倾向。

国开(中央电大)《政治学原理》网上形考任务四(测验题)试题附全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政治学原理》网上形考任务四(测验题)试题附全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政治学原理》网上形考任务四(测验题)试题附全答案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 法律B 利益C 阶级D 国家2、政治权力具有()的特性。

A 权威性B扩张性C排他性D 强制性E 支配性3、()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 组织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D 理论与策略4、()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B规范方式C 说服方式D 压力方式5、()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B 孟德斯鸠C 卢梭D 托克维尔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

A 君权神授论B 人民主权论C 社会契约论D 天赋人权论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 批评和建议权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 民主权B 财产权C 生存权D 自由权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

A政治权利B 财产权C 平等权D 自由权1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上。

A 财产权B 平等权C 自由权D 参政权二、填空(每空l 分,共6 分}1、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问题。

2、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3、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延续2000多年。

4、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5、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6、墨子的政治学说以、“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 分,共1 8 分}1、利益集团:2、宪政:3、市民社会:四、简答题(每小题1 2 分,共3 6 分}1、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3、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五、论述题( 2 0 分}1、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答案一、选择题1、B2、ABCDE3、D4、B5、B6、A7、A BCD8、A C D9、A 10、D二、填空1、无为而治2、行为主义3、公民权利4、权威性5、权力6、公共利益三、名词解释1、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儒家和佛家、道家之间的关系

儒家和佛家、道家之间的关系

儒家和佛家、道家之间的关系佛家和道家到了⾼层次,也往中间⾛,因为中间才是⼤道▼低层次的儒家,他就是儒家,和佛家、道家不⼀样。

⾼层次的儒家,他是属于道家的。

儒家⾛中间,不往两边⾛,不管层次⾼低都这样。

佛家和道家不⼀样,佛家和道家,低层次的不⾛中间,到了⾼层次,才往中间⾛。

佛家和道家到了⾼层次,也往中间⾛,因为中间才是⼤道。

佛家和道家的理就是那样,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宇宙就成不了宇宙了。

不是说中庸了,就什么都要中庸,不是这样的。

佛家就是佛家,道家就是道家,要求他们也中庸是不对的。

举个例⼦说,儒家是什么理都能兼顾⼀些的,不像佛家,⾮常注重善,不太注重真。

道家就反过来,⾮常注重真,不太注重善。

儒家是站在中间,每种理都会⽤,但都不过量⽤,适当地⽤,讲“中庸”。

⽐如说儒家认为,离民众近的官员要有善,君王要有智,这就是儒家的思想,不是佛家的思想,也不是道家的思想。

儒家⾃⼰没有什么理,只有中庸,但是却什么理都⽤。

并且法和理都能兼顾,既讲法也讲理,既有强制性也有灵活性,并且会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儒家的特点,不⾛极端,不会因为“善”好就所有地⽅都⽤“善”,也不会因为“真”好就所有地⽅都⽤“真”。

有时候⽤⼀点善,有时候⽤⼀点真,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东西。

中庸讲智,道家不讲智离民众近的官员要有善,君王要有智,最准确地说,应该是君王和丞相要有智,离王近的百官要有真,离民近的百官要有善。

智是中庸讲的,道家其实还不太讲智,道家讲真。

中庸讲得最多的是智,因为中庸处于中间,要根据千变万化的不同情况⽤不同的东西,并且法和理都要兼顾,所以最需要的就是智。

⼀个君王如果不讲中庸,他绝对不能长久地治理⼤国和天下,只能治理⼩国。

百官不太需要讲中庸,讲也只是讲“和”就够了,所以离王近的百官要有真,要讲理。

⽽离民近的百官⼀定要讲善,要善良⽆瑕。

智、真和善不能搞混,否则天下会⼤乱。

中庸讲智,道家不讲智。

中庸⽣⼤智。

不做君王的⼈,如果想要有智,也要讲中庸,否则不会有智。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食色,性也”、“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在肯定了人与动物一样,有食欲和性欲,同时也指出了人与动物不同的特性,即人有人性,人懂得“礼”,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见《论语·颜渊》),告诫人们要知“礼”。
儒家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如何“正名”?儒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即君王的行为举止要合乎君王的身份,同样,“臣”、“父”、“子”也要合乎各自的礼仪规范。
佛学中有“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三者称“三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佛教有“八风”,指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能够动摇人心的力量。苏子有诗写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八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笑着说苏子“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儒家道德修养讲究安贫乐道。《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弧饮,走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指颜回,孔子有成名弟子72位,颜回是他最得意的学生。《论语》中的这一段是孔子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二、以道治身
道家以宇宙自然为本位,反对扭曲与压抑人的天性,反对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破坏和束缚,追求的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形态。庄子认为返归自然本性,关键是弃物捐心,返朴归真,道是一种虚无的境界,欲达道的境界,内心必须去除一切杂念,使自己的心境达于空明,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在这种“心斋”、“坐忘”的状态中与道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一、以儒治国
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即仁义道德、纲常伦理,希望人们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且不断进取。要提高公民素质,实现法制民主国家,创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将是一剂治国良药。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具特色的文明之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2. 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交流互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文化的发达:中华文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华文明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家族观念和亲情纽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这些特点不仅使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读书笔记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读书笔记

列文森(1920—1969)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

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从思想、政治、历史三个不同的视角层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学所培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尤其着力于揭示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由其所决定的儒教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必然性,许多深刻见解至今发人深省。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列文森注意到中国近代早期思想界出现的一些新气象,并由此入手,在第一卷开篇伊始,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7、18世纪,先前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则被大多数中国思想家公开地抛弃了。

那些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它表明即使没有西方工业主义的催化作用,这个看上去平稳的、传统的中国社会,凭借自身的力量也将迈入一个具有科学取向的社会吗?”(列文森,第3页。

以下仅注页码)列文森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指出,中国近代唯物主义思想有与近代科学相吻合之处,但它们本身既不科学,也非必然导致科学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科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这些思想并不是中国将要产生科学之内在趋势的征兆,“它证明的是传统的稳固性,而非传统转化的象征”(第8页)。

列文森认为,当近代科学最终在中国受到重视时,汉学确实起到某些作用,但是,从本质上看,“汉学真正强调的是另一种反对内省的古典进路——儒家最基本的实践工夫,即对经典的研究”(第9页)。

显然,列文森视野中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是几乎不可能孕育出科学理性精神等近代价值的,因此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不能够独立实现现代化的转折,而这种文化精神正是由于儒教思想的浸润培养而形成的。

列文森强调中国从来不乏科学,却始终不曾形成一种“不断积累的科学传统”。

他认为就中国的文化而言,对于科学要讨论的不是“能不能”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这就从根本上触及到了韦伯所讨论过的儒学的那个重要命题:“君子不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_show/id_XMTQxNDczODkyNA==.html?from=s1.8-1-1. 2
儒家思想的十大功劳
一.提倡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儒家提倡学习、强调学习、重视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功德无量!尤其是推出科举以学而优则仕代替血统论,更是领先全世界,领跑全世界!
二.推行等级制度
据说孔子、儒家维护提倡等级制度是罪大恶极。

不少人对此口诛笔伐!等级制度真的是罪大恶极吗?
我们的军队,实行等级制度。

从士兵到将军元帅有很多等级。

红军没有军衔,但是仍然有士兵到班、排、连、营、团。

长的等级。

早期红军曾经取消等级,取消官长。

是毛主席在古田会议提出了批评,重新建立了下级服从上级的机制。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一个没有等级制度的军队纯属乌合之众,不可能有战斗力!
事实上,全世界所有组织都执行等级制度。

都设置了多个等级。

就是在网络论坛也还设不同级别的管理员,进行删帖、沉贴、禁言、降级、升级。

事实上,大小一点点的企业都实行等级制度。

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实行等级制度。

就算文革时期取消军衔也没有取消军官,更没有取消工资等级。

即使是朝鲜仍然执行等级制度。

为什么等级制度能红遍全人类?为什么全世界实行等级制度?很明显:等级制度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变水往低处流的惯性为人往高处走的动力。

所以等级不是固定的。

在中国孔子以后,世袭罔替是极个别的。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是常态。

富不过三代基本上是铁律!
中国按照儒家思想建立的学而优则仕的等级制度,比之印度的种姓制度,欧洲的贵族制度先进很多!
试想,如果没有等级制度,可以吗?
三.和谐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反对极端思维。

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教育人们要换位思考。

遇到不同意见,要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不搞一言堂!这使得中国2000年里没有讨伐异教徒,更没有象中世纪欧洲烧死说地球在转动的人。

导致中国在2000年里大多数时期保持稳定与和谐。

能够努力发展,保持领先。

四.以理服人
儒家提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客观、真实地说明管理是脑力劳动,是劳心!治理国家不靠比武比暴力。

指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五.创建精神文明
儒家宣传礼义仁智信,要求人们注意礼义廉耻,尊老爱幼。

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陆.爱国主义
2000年里,儒家学说把中国建设成为长期领先世界高度文明富强的泱泱大国,即使因为种种原因改朝换代,高度发达的儒家文化都能延续。

培养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七.破除迷信
2000年前,几乎所有思想家都假冒神仙,鼓吹迷信。

把自己说成是神仙是上帝。

把不同意见都打成妖魔鬼怪异端邪说。

只有儒家实事求是说明自己是人不是神!讲事实讲道理不装神弄鬼!
八.诚实
儒家提倡: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儒家一贯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搞假冒伪劣。

九.勇于实干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

”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十.实事求是
2000年前出现的儒家,不像那些神棍巫婆,编造一个天堂乌托邦来忽悠大家。

而是就事论事,努力用人类智慧研究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

综上所述,儒家是科学而诚实的人类思想成就。

在2000年里,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10条就是在今天仍然是不可以放弃的珍宝。

一些人不顾历史事实,肆意要全盘否定儒家。

如果让这些人在中国得逞,在中国全面消灭儒家思维,必然让中国成为愚昧野蛮落后无耻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