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鉴赏课件沈心工与李叔同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4张PPT%29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 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 分田地,分田地!” 另有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 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 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1=C 2/4
送别
李叔同填词
总结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 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 有影响重要。
学堂乐歌
1=C 4/4
送别
李叔同填词 美。J.P奥德威曲
学 堂乐歌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作“学 堂”。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 士,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他们教唱的歌 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 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 堂乐歌”。
代表人物
李李叔同叔同
代表人物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 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 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 逵,笔名心工。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 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 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 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 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 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 乐教育家。《黄河》《兵操》
1=F 4/4
祖国歌
李叔同词曲
1=D 2/4
体操---兵操
沈心工词曲
1=D 4/4
黄河
沈心工词曲
学 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歌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课件设计

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作者。
所作歌曲围绕学生生活各个 方面,歌词浅显易懂,适合学 生学唱。
一生创作了180多首学堂乐歌, 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
19岁时以“二十文章惊 海内”的才华声名远播。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 刊物—《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使用五线法、篆刻等无所不能,是 中西文化集大成者。
1=D 4/4
这首歌曲产生于清朝统治晚期,由于国力衰弱,统治者昏庸无能, 沙俄乘机想将外蒙古占有已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词作者杨 度就利用黄河为题材写下了诗作,表达了对沙俄侵略行径的激愤之情。 1905年,沈心工将这首诗谱曲,充分表达出中华赤子的爱国之心。这是 最早期由中国人自己谱曲的一首学堂乐歌。
“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 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梁启超
“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
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弹奏 55 66 55 3 之
调。”
——摘自《昨非小录》
学堂乐歌的创作时期,正处 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 段。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在音 乐创作上也大胆吸收,认为只 要有用,均可拿来。
《体操——兵操》、《中国男儿》等
采用西洋旋律配以新词
《勉学》、《送别》等
采用中国传统曲调填词
《祖国歌》、《飞艇》、《红梅》等
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
《黄河》、《春游》等
1=C 4/4
觚
(美国)奥特威 曲 李叔同 词
1=C 4/4
(美国)奥特威 曲
古 钟 旁 , 亭 台 边, 百年老校 焕 新 颜。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
称做“学堂”。学堂乐歌就是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 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3张PPT%29

创作体验 请同学们为古诗词配歌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今天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 历史产物,认识了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 奠基的先人—李叔同、沈心工等老一辈 音乐教育家。还尝试了选曲填词的创作。 但这只是开始,课后希望有更多的同学 积极参与创作,能看到更好更多的作品, 来展示我们美好的校园,讴歌我们美好 的生活。
③唱一唱 ④想一想:作品结构特点?
送别
表现
情 绪 结构原则
乐
句
送别
表现
情 绪 结构原则
乐
长亭、古道、芳草等
平稳
启
晚风、笛声、夕阳等
平稳
承
句
惆怅之情
激动
转
朋友惜别,把酒临欢。
平稳
合
(2)对比赏析歌曲《体操——兵操》、《黄河》。
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第一首学堂乐歌 开设唱歌课 第一 最早的音乐教师 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 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2)对比赏析歌曲《体操—兵操》、《黄河》。
作 品 表达思想
《体操兵操》
音乐要素 旋律 节奏 音域
《黄河》
(2)对比赏析歌曲《体操—兵操》、《黄河》。
作 品 表达思想
音乐要素
旋律 节奏《体操兵操》 Nhomakorabea富国强兵
一字一音, 旋律节奏感
简单
较强,起伏
较平稳。
音域 窄
《黄河》保 抵家 御卫 外国辱、。一一合字字,一多旋音音律与结舒 复杂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 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历史意义
• 开中国近代音乐史 “新音乐”创作之先 河;
•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 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 在中国传播;
• 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
讨论交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学堂乐歌有哪些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
沈心工是开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 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 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就在学校创设乐 歌课,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
主要作品
• 《学校唱歌集》3集 • 《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 • 《民国唱歌集》4集 • 《心工唱歌集》 • 《体操—兵操》《黄河》《竹马》
主要作品?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心工唱歌集?体操兵操黄河竹马革命必先革人心卖布等等听唱与探究?听唱体操兵操?歌曲表达的什么思想内容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聆听与交流
• 聆听:《体操—兵操》 • 交流: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他
为近代音乐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代 表作品有哪些?
• 它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
•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 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 留学背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 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 “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中。为中国音 乐教育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
(
)填词而成。
• 学堂乐歌多数是(依曲填词 )歌曲,少数是( 创作歌曲 )。
小结
学堂乐歌已远离我们而去百余年了。它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广泛 传播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规范了学校 艺术课的开展;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 设和音乐教师的培养;为后来中国近现代 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记 住学堂乐歌!记住新音乐的先驱:沈心工、 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重点分析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点,涉及到的章节内容包括:沈心工的《春游》与《长恨歌》,李叔同的《送别》与《满江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提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通过对音乐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沈心工与李叔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沈心工的《春游》,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两位音乐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春游》、《长恨歌》艺术特点2. 李叔同:生平简介代表作品:《送别》、《满江红》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与李叔同的《送别》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2. 答案要点:沈心工《长恨歌》: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李叔同《送别》: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旋律深情,表现了离别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曲式结构分析部分掌握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020—2021学年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
回
国任教。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他
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
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
唱。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
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
心》、《体操—兵操》、《铁匠》、
《送别》 亲友离别 《黄河》 爱国主义
创作方法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通常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上教 唱的歌曲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作品
李叔同(1880-1942) 我国近代音乐、美术、戏剧艺术
的先驱者,早年留学日本。回国 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 中年皈依佛门,法名演音,号弘 一,律宗高僧。 作有70余首乐歌,如《送别》 (《梦见家和母亲》)、《隋堤 柳》(《戴西·贝儿》)、 《春 游》等。
1=C 4∕4
送别
[美] J.P.奥德维 曲 李 叔 同 填词
1=C 4∕4
山居秋暝
[美] J.P.奥德维 曲 王 维词
1=F 4∕4
祖国歌
李叔同填词
《祖国歌》1=F 4∕4 《祖国歌》 1=F 2∕4
民间乐曲《老六板》 1=F 1∕4
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思考:
当代校园歌曲朗 朗上口,贴近校 园生活,那一百 年前的校园歌曲 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 同走进百年前的 校园歌曲——学 堂乐歌。
• 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甚至有些曲调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 不同的歌词。
• 还有一些是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来填的。
• 内容多反映人民要求“抵御外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
1=C 4∕4
送别
[美] J.P.奥德维 曲 李 叔 同 填词
• 歌曲《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 的主题歌,歌曲的曲调婉转流利,悠扬 入妙。节奏舒缓,速度中等,词曲完美 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 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以写景触 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 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歌 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 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 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对人生 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 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沈心工 词曲
1880-1942是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1905 年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了中国最早 的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再天津上海任教 1918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发号弘一,它的作品文词 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代表作品《祖国歌》 《送别》
•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 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 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 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 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 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 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 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 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 名曲。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 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 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 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 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 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 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
沈心工 填词
小 小 儿 童 志 气 高, 要 想 马 上 立 功 劳。
两 腿 夹 着 一 竿 竹, 洋 洋 得 意 跳 又 跳。
• 校园歌曲推荐欣赏: • 1、《童年》 • 2、《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 3、《朋友》 • 4、《蜗牛与黄鹂鸟》 • 5、《让我们荡起双桨》 • 6、《我们都是好孩子》
沈 心 工 作 品 赏 析
•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做于1905年。
• 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时又企图将外蒙 古纳入其版图,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该曲既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 径而创作,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首。
1=D 4∕4
黄河
满了传奇色彩。
《祖国歌》1=F 4∕4 《祖国歌》 1=F 2∕4
民间乐曲《老六板》 1=F 1∕4
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 表现内容 《祖国歌》 爱国主义
《送别》 亲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 《黄河》 爱国主义
创作方法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竹马
民间乐曲《马队喇叭调》
1=F 2∕4 欢快、活泼地
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
—学堂乐歌
•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 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李• 祖 国 歌 作 于 1 9 0 5 年 。 是 作 者 根 据 民 间 音 调 老 八 板 填 词 而 成 , 也 是 我 国 学 堂 乐 歌 中 为 数 极 少 的 以 民 族 民 间 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叔 同 作 品 赏 析
填空:
抵 御 外 辱 学 堂 乐 歌 多 数 是填 词歌 曲 ,少 数是 创作 歌曲 。其 内容 包括
兵
、 女子自强
、男女平权
提倡 自由民主的思想。
、 富国强
如 体操——兵操 、 黄河、祖国歌、自由、
勉女权。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