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精)

合集下载

《教师职业道德》学堂在线+雨课堂作业及参考答案整理

《教师职业道德》学堂在线+雨课堂作业及参考答案整理

导言:1、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A)。

A、道德B、社会习俗C、社会伦理D、法律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体现了教师的(B)情怀。

A、博爱B、人文C、成长D、奉献3、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明了教师职业的(C)情怀。

A、博爱B、人文C、奉献D、幸福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是(陶行知)首先提出的。

5、将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思想家是(荀子)。

判断6、“道”在象形文字中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

(错)7、教师使命是教师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责任感。

(对)8、提出“君子怀德”思想的是孟子。

(错)9、教师成长的情怀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1、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在教师工作中只有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A)。

A、创造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2、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鲜活个性的人,再加上学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

A.创造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3、从师德内涵来说,师德之基是(A)。

A.学高B.身正C.模范D.师爱4、从师德内涵来说,师德之本是(B)。

A.学高B.身正C.模范D.师爱5、从师德内涵来说,师德之魂是(D)。

A.学高B.身正C.模范D.师爱判断题6、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错)7、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8、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理智的爱。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1、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它是指师德对社会、对学生及对教师自身所产生的(D)A.普遍作用B.一般作用C.约束作用D.积极作用2、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是教师根据一定的(B)以及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师德理论、信念、意志、情感等,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功效。

第5-1节 《论语》十二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节 《论语》十二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 《论语》十二章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生平经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论语》的说理方式4.体会孔子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论语》十二章说理特点 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知识点01 关键语句【即学即练1】 找出下面章节语句的理解重点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重点: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知识点02 论证特点【即学即练2】分析选文说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①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明确而详细。

②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运用整句散句,语言整饬,朗朗上口,简洁明确,言简意赅。

③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④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使说理深化。

⑤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

通过对比,说明道理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所以在理解论语中的语句说理特点时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

内容是写什么的问题,手法是用什么写的问题。

内容相对简单具体,手法相对丰富而有共性,如从词、句、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概括。

知识点03 辨析评判【即学即练3】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答案: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解析:明白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的不同,理解上就比较容易,表达上就先概括,后分析,最后作结。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再 新 的 方 法 , 了 他 们 手 里 也 会 变 得 陈 旧 落 后 。如 果 到
教 师 有 了 先 进 的理 念 和 活 跃 的 思 想 , 便 是 枯 燥 的 内 即
容 , 后的教学条 件 , 们 依然 会越 过大 山放 飞理 想 , 落 他
教 育 出很 有 发 展 潜 力 的 学 生 。显 然 在 全 面 推 进 教 育 改 革 的过 程 中 , 师 队 伍 的 建 设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关 于 教 教
修养 , 孔子有着较 为朴实 、 真诚 和精 到 的论述 , 这些理
论 都 很 好 地 体 现 了孔 子 的 教 师 观 。

会 主 动 产 生 新 的意 义 和 价 值 , “ ” 产 生 和 发 现 完 这 新 的 全 依 赖 于 教 师 的 智 慧 和 创 造 。 孔 子 将 此 具 体 归 结 为
这 是 孔 子 对 什 么样 的 人 才 能 当 老 师 下 的 斩 钉 截 铁 的 定
义 , 是 他 一 生 经 验 的 概 括 和 总 结 。 “ 故 ”, 习 旧 也 温 温
师 的 素质 、 师 的 修 养 , 路 专 家 纷 纷 指 点 迷 津 , 上 教 各 支 几 招 , 好 多都 是 老 调 重 弹 , 表 不 治 本 , 实 际 帮 助 但 治 对
而每有新得 , 所 学在我 , 其应不穷 , 可 以为 有 限 。 《四 书 章 则 而 ”( 句 集 注 》) 上 的 解 释 不 同 主 要 在 于 对 “ ”和 “ ”意 以 故 新 义 的认 识 上 。 如 果 从 教 育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这 些 字 的 对 解 释 不 是 最 关 键 的 , 管 哪 种 解 释 ,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回 不 都 答 一个 问 题 : 何 “ 故 ” 如 何 “ 新 ” “ 为 温 , 知 , 温故 ” 以能 何 “ 新 ”, 知 新 ” 何 故 , 温 故 ” 何 新 。为 何 “ 故 而 知 “ 温 “ 知 温 知 新 ”, “ 以为 师 矣 ” “ 故而 知 新 , 以 为 师 矣 ” 才 可 。 温 可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作者: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历史的继承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上,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不仅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孔子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被系统化了的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属于理论的范畴。

首先,从认识论来看。

认识论的目的是合理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

“因材施教”的对象是人,人是构成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合理的认识社会,归根到底是合理地认识人。

“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

合起来说,就是依据学生(人)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然而,由谁来“因材”、由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

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教育认识活动。

在这个双边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主动地位,即先由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学生),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正确反映了这一认识论规律。

从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谈师德建设

从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谈师德建设

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职业道德观。
开展在职教师师德培训
02
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
教育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自我修养
03
倡导教师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 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弘扬尊师重教传统
通过宣传、表彰等方式,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 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生关系建设
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促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05
案例分析:成功师德建设的经验 与启示
案例一:某中学的优秀师德传统
尊师重教
该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教氛围浓厚,教师受到学 生和家长的普遍尊重。
团队合作
该校倡导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攻克学术难 题,提高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06
总结与展望:构建新时代师德建 设新格局
总结本次项目成果与收获
深入研究了孔子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 论述,挖掘了其现代价值,为师德建 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探索了将孔子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与现 代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出 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短 期效益和表面成绩,忽视了教育的长远目 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德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大
目前师德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评价标 准模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师 德建设的有效性。
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部分教师出现职业 倦怠现象,对师德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第1篇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1. 仁爱为本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德育为先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相长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视实践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自我修养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师应学习《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讲解《论语·为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

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

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

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

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

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

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也正是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孔子看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

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一泓流动的清泉;爱自己)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二是对学生,不仅要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而且还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无私、无隐”、还要使受教育者不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孔子还无私、无隐,他曾对学生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他从未隐其学而不教的。

《论语·季氏》记载了这样一侧感人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门受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以特殊的教导,于是便问孔鲤“有异问乎?”孔鲤说吾父教导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故退而学诗、学礼。

陈亢没有听到什么“异闻”,便得出“夫子远其子”的结论,即孔子对儿子和学生没有什么不同的指教,而是一视同仁。

这就是以说明孔子具有教育家的伟大胸怀。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灵之光,不过是一个具有“仁且智”品格的优秀教师而已。

但要做到这一点,又是谈何容易的。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大加发扬。

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

为此他强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在这里,他看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包括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两方面。

孔子特别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把“行”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

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做到身体力行呢?孔子特别强调:第一,“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君子耻躬之不逮”第二,“言必信,行必果”,一切言行都要用结果和效果来检验。

反对言而无信,行而未果。

第三,从教者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

(学高与身正哪个更重要?)四、立志乐道,志存高远。

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他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即所谓“志于道”,成为弘道扬道的仁人志士,为“道”奋斗终生。

其次,强调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孔子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能够牺牲眼前利益。

此即所谓义、利关系。

他要求士君子必须做到“见得思义”,“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财兼备、义利并行)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再次,要坚持长期艰苦磨炼,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能经受任何困难考验,才能坚守志向,实现理想。

五、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这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

因此,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首先,他强调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反求诸己”,“不尤人”;其次,要善于自我省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再次,自我克制,要克制一切私欲、贪念和非礼行为的产生,做到视、听、言、动皆中礼。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过程,就是长善救失、扬是抑非的过程。

孔子认为,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态度,怎样对待“过”。

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因此,他要求:第一,有过必改,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学而》)“不二过”,“内自讼”,不文过饰非;第二,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错误为戒。

此外,要“乐多贤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友辅仁”,要相互“忠告而善道之”。

六、后生可畏,教学相长。

孔子十分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并寄予后生很大的希望。

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孔子自己觉得不如颜回。

他说:“贤哉,回也,不幸短命也”。

(荀子的“青出于蓝”、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后代与前代总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后代总是站在前代的肩上,比前人高。

孔子的“后生可畏”正是揭示了这一真理。

孔子主张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在真理面前完全平等。

他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原则。

他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位卑或年龄小而谦让老师。

同时他还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

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的民主学风。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的风气、师生关系才得以融洽,老师也深受学生的尊敬。

孔子虽和子路、冉求、樊迟等争执很多,但孔子仍将他们培养为高材生。

同时,他们对孔子也十分爱戴。

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上最常用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教学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个概念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给予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特长、志趣、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孔子的主要做法有: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扬长长善;纠正学生的偏短,解偏救弊。

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最高深的一条原则。

他把启发式教学表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把握学习者“愤”、“悱”的时机,适时地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求知;二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做到触类旁通。

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第一,掌握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当其时”而教;第二,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当其可”而授;第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温故而知新;第四,教师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善于运用“切问近思”、“叩其两端”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第五,存疑问难,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最后,教师要“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使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欲进不已的状态,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