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饮食文化传播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第一篇:傣族的衣食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
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傣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饮食习惯。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傣族的衣食特点。
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保护身体,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傣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多样,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白色或淡蓝色上衣和长裤。
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更为华丽和复杂,她们穿着以红色为主的上衣和长裙,并配以各种精美的饰品,如银饰、玛瑙项链和头饰。
傣族女性还擅长绣花,她们常常用鲜艳多彩的线线组成精美的花纹,在服装上绣上自己的心思和美好祝愿。
傣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充满了特色。
傣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善于烹调各种美味佳肴。
傣族的餐桌上常常会有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药材,如芒果、柚子、葱姜蒜等。
傣族人民还非常擅长制作糕点和点心,如傣式年糕、傣式凤梨酥等。
这些食物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口感独特,深受各地游客和食客的喜爱。
傣族的生活方式也与他们的衣食文化密切相关。
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他们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水稻和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非常敬畏,他们尊崇大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生活节俭而有规律。
傣族人民也非常重视团结和互助,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工作和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了解傣族的衣食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民族。
傣族的传统服装和特色美食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傣族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时刻。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傣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第二篇:傣族的住行傣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的住房和交通方式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傣族的住行习惯。
傣族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楼房或竹楼,并以农村为主。
傣族的饮食习惯

要说吃生,生得害怕,有生猪肉、生牛肉、生鹿肉、生鱼、生蚂蚁蛋、生斑鸠肉、生虫蛹、生蜂蛹等等。
傣家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暑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
傣族人还喜欢食各种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说到甜,甜得出奇,西瓜、香瓜、麻苍蒲、菠萝、香蕉、芒果、黄泡等,有时还要放上白糖当菜吃,南瓜放红糖煮。平时还喜欢在茶水里放糖泡饭吃。
要说苦,苦得难受,有的菜闻着就苦,吃起来更苦,而且越苦越爱吃。苦的菜有马蹄莱、帕锡介、莫吉利花、帕浪翁、苦瓜、牛苦肠、鱼苦肠、猪苦胆等等。
说到辣,可说是辣之王,有冲天辣、小米辣、象而座,但坐的方向有别。通常情况下,男子面向火塘、女子背向火塘。吃饭时每人面前只放一把汤勺,在桌面的四个角上各放一个盛饭的竹箩边吃边加。进餐时上菜也很有讲究,通常只盛少量上桌,等吃完再加。所以外地人初来乍到,总会以为菜少而不敢多动筷,常常是吃到一半才知其奥妙,才豁然开朗。
在西双版纳,不仅用糯米制作的食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以各种动植物做成的菜肴小吃叫你大开眼见、大饱口福。说起傣族的菜那是五花把门,丰富多彩。傣家的桌上有鱼肉而不觉荤腥,有鸡鸭而不觉油腻,有冷盘而不觉寒气,有热菜而不觉烫口,有红绿却不见浓烈,表现出傣家人那种诚实而不缺灵巧,忠厚而不缺洒脱,勤奋而不缺睿智的风格。傣家菜的口味是咸、酸、甜、苦、辣、生样样俱全。
香竹糯米饭,是西双版纳特有的食品。它香味极浓,融糯米香与翠竹香为一体,是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游人的青睐。关于香竹糯米饭,也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位在山上地棚看守旱稻的老人,不慎打破了做饭的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做饭工具,只好从地棚边的几丛野竹中砍了几节手腕般粗的嫩竹当“锅”做饭。米饭煮好后,散发出扑鼻的清香。老人正在美美品尝时,阵阵香味引来了两个过路的猎人。他们盯着老人手中的那段东西问老大爷,您吃的是什么东西呀,味道怎么这么香?老人回答说我吃的是香竹筒米饭,边说边请两位猎人品尝。雪白的竹筒米饭,散发着扑鼻的糯香味,软润爽口,比其他的米饭都好吃。两位猎人狼吞虎咽般的吃完后啧啧称赞。从次,人们把这种野竹烧烤的饭称做香竹筒米饭。
景颇族别具一格的食文化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在饮食方面很独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食文化。
贺新房食俗每逢景颇山上的景颇族人家新房落成时,众多乡亲都会赶来贺新房。
其情景热闹非凡,让你大开眼界、大饱口服。
主人看到人们来了,立刻把大家请上竹楼,领到火塘边坐下,然后拿起引人注目的酒筒,请大家饮用。
这种酒筒系用金竹精致而成,长约35厘米,上节是盖,占整个酒筒的1/3,是个酒杯。
如果来祝贺的人中有生人,会被主人待为上宾。
主人拨开酒筒盖,倒出一些米酒在筒盖里敬客人。
客人刚喝完香喷喷的米酒,主人家的大嫂就走上来,一只手的胳膊窝里夹着近一人高、大碗般粗、斜开口的大竹筒,往另一只手里拿着的大碗里倒水酒,请客人再喝。
这香甜清凉的水酒,使你倍感主人家的热情。
清凉爽口的水酒是怎样制成的?水酒的原料是大米。
把大米蒸熟放在簸箕里晾干后,拌上酒药,又用芭蕉叶包好,过上几天,闻到酒味时,再把它放进土罐中,再过十来天,加上凉开水就成水酒了。
新房落成,傍晚要请来原始宗教师在新房前祈祷,贺新房的第一天也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在一位会念贺新房词的老人带领下,后面紧跟二位男的三位女的;男的提着三角架、锅,女的分别背着水、米、鸡蛋和肉进新房。
到竹楼口,带队的长者点燃火把,进楼把火塘点燃,新房里的生活开始了!主人赶忙准备饭菜招待远方来的亲朋好友。
菜中少不了两道做法独特的景颇族菜。
一是火灰焐牛肉干巴。
把干巴割成五寸长、二寸宽,把烧着的柴块向两边挪挪,把发热的火灰扒成窝,将割好的牛干巴放进灰窝里焐上,然后加柴块烧大火,火上烤竹筒牛肉莱。
半个小时后,取出牛干巴,用斧头背把牛干巴锤打散,再舂成绒状,把它跟辣子、大蒜、姜、芫荽拌匀就成了一道颜色暗红,有淡清香,吃着微苦回甜的菜。
吃后还有生津消食、清热解毒的功效。
当这道菜做好时,竹筒烧牛肉菜也熟了。
竹筒烧牛肉,先将半斤鲜牛肉剁细,加盐、胡椒、草果面,掺进大约100克芹菜叶,揉搓成团塞进竹筒,用芭蕉叶紧紧堵好竹筒口,放到火上烧烤。
德宏傣族民间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传承

德宏傣族民间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传承作者:方婷婷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04期摘要: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长期适应其地理环境的能动成果。
德宏地处低纬度高原,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大,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在多种多样的植被组成中,许多都是当地世居傣族人民采集和利用的食材。
同时这些山野蔬果伴随着傣族饮食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当地一种独特的饮食风格——德宏傣味。
做好幼儿园儿童的营养配餐、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各幼儿园的重要职责,3~6岁的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每天必须从膳食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德宏;傣族饮食文化;傣医学;本土季节食材;幼儿营养膳食一、挖掘适合幼儿的本土食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部,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为低纬度高原,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雨量丰富,气候温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造就出丰富的可供食用的动物、植物多种食材,具有多种当季食材可供选择的优势。
在傣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是傣族人民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选材注重季节性和天然性制作方法提倡古朴性、食味的特色性。
1.蔬菜类马蹄菜(啪啷)、臭菜(帕哈)、甜竹笋(罗万)、苦凉包(莫当)棕包、香椿、三叶豆、龙瓜树尖等。
2.果实类粘枣果(麻美)、芒果(麻檬)、柠檬(麻帕)、酸角(麻讲)、菠萝(麻哈拉)、羊奶果(麻乱)、木瓜(麻桑颇)、酸木瓜(麻卯)等。
3.花类染饭花(莫毫冷)、南瓜花(莫八)、螃海花(莫南)、苦凉包(莫当)等。
二、多渠道提升教师对傣族饮食文化的了解1.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有粘性的软米、糯米和用米制作的“毫甩”、凉粉、粑粑等。
2.傣族饮食以酸、辣、苦、凉、生五味为主,每味都独具特色。
3.饮食文化在傣医药中的体现。
傣族先民在战胜自然的生活过程中,逐渐获得各种动植物的保健知识,并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采集食饮,逐渐形成傣民族自己的特色药膳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5. 酸辣口味
傣族饮食以酸辣口味为主,这是由于地理环 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 件下,酸辣口味能够刺激食欲,帮助消化。 常见的酸辣口味菜品有酸笋煮鸡、酸辣鱼等 。这些菜品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对 身体健康有益
6. 茶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人喜欢喝茶,茶也是他们饮 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 人喝的茶有烤茶、腌茶、苦茶等 多种形式。烤茶是将茶叶放在炭 火上烤制而成,具有浓郁的茶香 和炭香味;腌茶是将茶叶腌制而 成,具有咸味和酸味;苦茶则是 一种草药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 效
x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1. 食素为主
傣族饮食以素食为主,这是由于地理环境 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傣族居住的地区, 气候炎热潮湿,适宜种植水稻、热带水果 、蔬菜等作物,因此傣族人以水稻为主食 ,同时多吃蔬菜和水果来调节身体
傣族的饮食文化
2. 独特的调味品
傣族饮食中使用的调味品非常独 特,如鱼露、酸笋、酸蚂蚁等。 鱼露是傣族人常用的调味品,具 有浓郁的腥味和咸味;酸笋是由 笋类经过发酵而成,具有酸臭味 ;酸蚂蚁是蚂蚁的一种,具有酸 味和咸味,是傣族人非常喜欢的 食品之一
傣族的饮食文化
9. 节庆食品
傣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泼水节、关门节、 开门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傣族人会制作各 种美食来庆祝。比如,在泼水节期间,傣族 人会制作水糕、水饺等传统食品;在关门节 期间,傣族人会制作糯米饭团、糯米饭饼等 传统食品;在开门节期间,傣族人会制作面 条、豆腐等传统食品。这些节庆食品不仅口 感好,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傣族的饮食文化
15. 傣族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傣族饮食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在一些国际性的美食展览和 比赛中,傣族菜肴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希望品尝到地道的傣族美食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 涵 通过国际交流和展示,傣族饮食文化不仅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傣族手抓饭美食融入幼儿园课程文案

傣族手抓饭美食融入幼儿园课程文案
1、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传统与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取材于大自然。
傣族手抓饭就是自然食材的盛宴。
2、据传傣族手抓饭的起源是来自古代一位郎中的养生饮食,这样的饮食能够补充丰富多元的营养,后来菜谱流传到民间,就有了传承千年的手抓饭。
3、傣族会把孔雀视为自己民族的精神象征,跳孔雀舞,吃的最高级别也是孔雀大餐,所以傣族手抓饭会拼成的孔雀图案,像艺术品似的。
傣族的所有烤菜、凉菜、主食都放在上面,大家就围坐着竹桌子吃。
傣味的烤鱼和烤鸡、傣族凉米线、鬼鸡、傣族手撕干巴、菠萝饭、烤五花肉、水果等应有尽有!为你带来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4、品尝傣族美食必点菜——傣味手抓饭。
吃法粗犷,颇具特色大大的簸箕盛满各种糯米饭和丰富多样的傣味特色菜肴烤鱼、烤五花肉、舂菜、包烧等满满一大桌菜,光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
5、无酸不成餐已成了傣族的饮食习惯,“酸摆夷”的称谓便是由此而来的,但求酸得清新、酸得爽口,再辅之以傣族手抓饭,一尝之下,顷刻间就把人的食欲全盘调动了。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1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腌、烤、炸、生吃—这是傣家菜烹制方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
先说"腌"。
最常见的是腌酸菜、腌竹笋、腌鱼、腌猪脚等。
最有特色的是腌牛脚筋:以滚开水烫泡、用火燎烧、冷水浸泡等方法,刮干净牛角上的毛,然后切之为条状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后,清洗、晾干,与姜、蒜、辣子、花椒、盐等调料拌匀人瓮,密封瓮口,半个来月即熟。
其色乳黄,人口既有韧性感而又(火巴)绵,其味甜中带酸,辣咸适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说"烤"。
香茅草烤鸡是一道风味菜。
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特产的大枫茅,捆于褪洗干净、肚内填以各种调味料的嫩鸡上,抹上动物油以中火均匀烤之,温度使调料味由内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内渗人,肉质酥脆沙嫩,香气氤氲充盈,别的地方无法仿制,是真正的地方风味.烤鱼、烤肉、烤缮……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真正是无烤不成宴。
再说"炸"。
最习见的傣家炸食要数炸牛皮,将剖洗得干干净净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为条状晒干,可以较长时间存储。
食用时,先以冷油炸之,捞出锅后再以热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黄、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谓五味俱备。
用以煮汤,类似内地的"肉叶子",到西双版纳和德宏的游人,没有不尝上一回炸牛皮的。
最使人开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馅:将知了(鸣蝉)去翅去脚,用刀将其背部划开,嵌迸肉"末与调料,再将知了的背合拢,捆以细蔑绳,放入油锅中煎炸成深黄,色润油亮,肉松皮脆,酌一盏米酒,慢掇细品,既有味道又有营养,爽口怡神。
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水略带碱性,故于该地吃油炸的食品,体内不会生"燥热之火"。
这话或许不无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给人的深刻印象。
傣族地区称为"帕宋"的酸脯菜当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
傣族传统特色美食

傣族传统特色美食傣族,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及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他们自古以来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傣族传统美食。
一、鱼鸡米线鱼鸡米线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一道美食。
它的特点是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传统鱼鸡米线是将鸡汤盛在碗中,放上一些米线,再放上一片鱼肉,再撒上一些芝麻酱、豆芽、青菜、辣椒和花生碎等。
把这些原料一起搅拌、翻动,配上花生米、葱花、香菜等调味品,便成为了香辣可口的鱼鸡米线。
二、银耳糖水傣族银耳糖水是一道美容滋补的养生保健品。
它选用的银耳具有减肥瘦身、润肤美容、润喉止咳、清火热、保护心脏、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效。
银耳汤的制作过程需要长时间地炖煮,让银耳充分溶于水中,同时添加冰糖,使糖水甜而不腻,是炎炎夏日的消暑佳品。
三、烤全羊烤全羊是傣族重要的宴席食品,也是代表傣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烤全羊需要先将整只羊剖开,填入调料,然后采用原汁烤制的方式,因此烤出的全羊口感鲜美、肉质鲜嫩,回味悠长、富含营养。
一道烤全羊,需要颇多人手合作,成为一个群体的感官享受,在猛火焙烧和等待之中,人们共同聚集,互相交流。
四、荔枝糯米饭荔枝糯米饭是一道融合了傣族与泰族饮食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
荔枝糯米饭原材料选用优质糯米,中间加入馅料,再随后填满糯米。
煮糯米饭的时候,要选用新鲜的荔枝叶,在锅底铺荔枝叶,再放上糯米。
随后覆盖好糯米饭,在火上蒸煮。
糯米香味四溢,形成特有的韧性口感,与荔枝酸甜的风味完美融合,是一道美食的组合。
五、炒米粉傣族炒米粉是一道传统的路边小吃。
它的特点是用嫩米粉加上红油、豆芽、鸡蛋、花生和香菜等鲜香的配料,经过独特的煮炒工艺,炒出了极致的口感、层层结合的香气。
这是一道特别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美食。
六、砂锅鸡砂锅鸡是傣族独具特色的一道美食。
它将傣族耐人寻味的烹饪方式与巧妙的草药烹饪技术融为一体。
砂锅鸡选用的是新鲜的B树鸡,加上大块的白菜、金枝竹笋和豆腐等多种食材,将其放进砂锅中进行火候调控和草药调味,炖制出来的鸡味道鲜嫩、香气浓郁,协调性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饮食文化传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言古有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满足人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不仅如此,饮食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辐射源。
傣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
从德宏州傣族的饮食结构、烹调技艺、饮食习惯以及傣族饮食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着手,挖掘出隐藏于其背后的神秘的文化内涵,通过各类饮食场所的菜谱进行有效的传播,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弘扬民族文化,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生产水平低下的过去,许多时间都用于创造饮食和品尝饮食。
我国食物资源丰富,又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饮食因而极为发达,饮食文化令人眩目。
但中国饮食又不仅仅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欲求,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
同时,饮食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辐射源。
上古文字和数字均源于饮食活动。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⑴最初,人们结绳是用来记录食物数量,后来才改成文字以记录。
甲骨文中常见一牛、二犬、十牢百羊之类数字,记的是食物,说明古文字通过食物计量又促进了数字演化。
上古时代的交易活动也源于饮食。
“神农氏有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⑵又说:“颐中有物曰噬嗑。
”⑶而“颐中有物”就是口里有食物。
可见,上古市井交易最初也是食物。
音乐、舞蹈源于得食之乐和果腹之喜;酒类的制造,萌发了古代化学;至于古代医学、哲学、文学、礼仪等等,无不伴随着人类的饮食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由此不难看出,饮食在人类社会演化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所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的积累,它表现为人类行为的式样。
因此,各式各样的文化,都与1孕育了该种文化的自然状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决定了该种文化的个性。
这种个性,是在历史过程中沉淀而成的。
饮食文化,是人类对食物环境中生产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
当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的傣族饮食文化也就毫无例外具有了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的特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边疆地区,饮食习俗大相径庭,即使同一民族,由于分居各地,彼此的饮食习俗差别也是很大的。
傣族概况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 余县,据2005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 世纪50 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傣仂”、“傣那”、“傣绷”、“傣达”或“傣纳”;汉时称傣族先民为“滇越”⑷,“掸”⑸。
魏晋时期,傣族先民被通称为“濮”、“越”、“僚”,唐代以来的史籍又称为“黑齿”、“银齿”、“金齿”。
此后傣族的族称逐渐固定,宋代称“金齿”、“白衣”,元代通称“白夷”或“金齿白夷”,明代称“百夷”,清以后称之为“摆夷”。
傣族族称“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依其自称而正式定名的。
傣族历史悠久,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
公元69 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
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公元8 世纪至13 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
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
元代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区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
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2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
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清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
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继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完成了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土司制度,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傣族地区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了美丽富饶土地的主人。
从科学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文化,系指这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食物、饮食器具、饮食的加工技艺(烹饪方法)、饮食方式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礼仪、心理等而言。
前四方面为饮食自身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亦即饮食的原生态文化,后者属意识形态,为前四方面的文化辐射,即饮食的再生态文化。
考察傣族饮食文化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傣族饮食的结构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位于北纬23°53′——25°50′,东经97°32′——99°45′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2000 米,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丽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
全州属南亚热带低纬度雨林型湿热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0°C,其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热量充足、雨量充沛。
年均日照2218——2453 小时,年降水量1400——1800 毫米,全州坝子平坦,土地肥沃,加之傣族依水而居,灌溉便利,益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
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
“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德宏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苦(凉)。
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而且傣族还能用稻米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富有民族特色的“竹筒饭”、“菠萝饭”等,风味独特,远近知名。
德宏傣族虽有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喜食糯米饭,这与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
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适合于他们的要求。
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3干鳝鱼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又由于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喜吃酸性食物助其消化,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酸摆夷”。
蔬菜也是德宏傣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德宏地区的蔬菜品种繁多,仅人工种植的就有数十种,野生的则数不胜数,如蕨菜、水香菜、树头菜、木蝴蝶、槟榔青、粉芭蕉、细芽菜等,其中许多还有药用价值,如水香菜煮田螺可治肝炎,苦凉菜可消肿去毒等。
蕨菜又称龙爪菜、长青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细芽菜长在水田里,芽干分节而细长,叶子晶亮,吃细芽菜据说可以使身材修长,因此它很受傣族姑娘的青睐。
竹笋也是傣族人生活中必备之菜,用竹笋腌制的酸菜尤其受欢迎。
傣族地区竹笋种类繁多,有毛竹笋、甜笋、苦笋、龙竹笋等等。
毛竹笋是笋中的上品,吃起来清爽香脆:甜笋味道甘甜,苦笋虽略有苦味,但吃起来松嫩鲜美:龙竹笋味道香辣,有开胃润肠之效。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饮食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
”⑹此外,沙土中的沙虫,长在竹子中的竹虫等,都是傣族人喜爱的佳肴。
傣族男子过去喜欢上山打猎,不仅围捕野牛、熊、麂子、山羊、马鹿、猴子等大动物,也猎食蛇、山猫等小动物。
现在,傣族地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傣族群众也已经改变了捕食野生动物的习俗。
到了夏天,寨中的青年男女便相约去捕蝉。
蝉有三中:一种较大,灰黑色,翅膀透明;一种中等大小,身子棕色,头部碧眼;还有一种花知了,身上有黄红相间的斑点,很是漂亮。
夜幕下,成千上万的知了到江边去饮水。
人们点燃火把或打开手电筒,吸引知了,把它们捅进袋中,一夜工夫能捉数百只。
把捉来的蝉洗净,用香油炸过,味道香脆可口。
采蜂蛹则是一件很惊险的事。
人们要戴上面罩,在马蜂窝下架起火来,用烟把马蜂熏走才能安全地采到蜂蛹,蜂蛹营养十分丰富,油炸蜂蛹是德宏傣族爱吃的美食。
竹虫是长在竹节中的一种虫子,主要有两种:一种全身米黄色,有拇指大小,长约一寸;另一种全身白色,长也约为一寸,直径一厘米左右。
竹虫用香油炸过,味道十分鲜美,是傣家人待客的上品。
德宏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既消暑,又开胃。
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
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
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在一起做成的,呈倒圆锥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
大约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
捕获酸蚂蚁大约在4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后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在一起,然后破巢如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
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
在德宏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蚂蚁外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在一起炒,其味鲜美,当然也有直接用醋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这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二、傣族的烹调技艺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技术,就是将经过加工整理的烹饪原料,用加热和加入调味品的综合方法,制成菜肴的一门技术。
傣族的烹饪技艺方法多样,选料讲究,制作精美,是我国宝贵的饮食文化瑰宝。
傣族菜肴又称“傣菜”或“傣味”,其色、香、味、形俱佳,以冷、酸、辣为主要特色。
傣菜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特点,是风味独特的营养膳食。
傣菜从制作方法上可分为“并”(包括寄、并、并窝、并雅、摩等几个小类)即烧烤;“珍”即煎炸;“能”即蒸制;“冻”即煮、炖;“帮”即调脑渍;“刹”即剁生;“单”即舂;“咪”即调拌;“贺”即炒、腌等几大类,120多种。
按原料的不同又可分为肉、水产、禽蛋、山珍、蔬菜等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