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艺术

非洲艺术
非洲艺术

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艺术。这个地区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数世纪以来,长期受到外来的影响。非洲最早的艺术遗迹是公元3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岩石上的雕刻与绘画。建筑是北非和东非沿岸地区重要的视觉艺术,受当地盛行伊斯兰教与东方正教影响深远。非洲东部的游动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装饰。西非和南非都属农业区,雕塑是最重要的视觉艺术。约公元前500年在尼日利亚发现陶瓷人头与人像。金属品的制造始于9世纪。16~17世纪开始利用石头、木头、象牙等素材来雕刻,然而,最好的木雕作品至1920年代才出现。

内容概述

非洲东部的游动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装饰。西非和南非都属农业区,雕塑是最重要的视觉艺术。约公元前500年在尼日利亚发现陶瓷人头与人像。金属品的制造始于9世纪。16~17世纪开始利用石头、木头、象牙等素材来雕刻,然而,最好的木雕作品至1920年代才出现。

20世纪初,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人们对非洲艺术越来越有兴趣。非洲艺术也不断地被介绍到西方世界和世界各国。

美籍的非裔艺术家不乏顶尖级人物,但其中与非洲的关系似乎很难说清。仿佛只要是黑人,就被定位为非裔。例如美国最著名的涂鸦艺术家巴斯奎特,他父亲具有海地血统,母亲有波多黎各血统,都是拉美黑人的后代,与非洲本土文化距离很远。另一位著名美国黑人女摄影家劳娜·辛普逊,她的作品在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成为闯入世界最重要当代艺术圣地的美国非裔女性。她的作品以黑人女性的身体势态为切入口,思考白人文化对黑人生存所具有的霸权威胁。

非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并且那些表达非裔种族人们的精神状况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受到艺术界的大力追捧。

英国最有名的黑人艺术家要算是克里斯·奥菲利了。他是1998年英国泰纳奖的得主。他的作品曾在英国伦敦与美国纽约展出时受到极大争议,他以大象的粪便为创作的材料之一并整团地贴到画布上,但是欧菲利作品对非裔种族在英国的生活借由作品强烈反映出来,充满悲怜但又不沉溺而无法自拔。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各种大型双年展和文献展中。

而诸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要展览也不断地加强对非洲艺术和非洲艺术家的吸纳,但实际上都只是具有黑人身份的其他国家艺术家和西方观念下的艺术。例如2007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中,黑人身份的美国艺术家KerryJamesMarshall,其画作呈现的美国非裔族群的日常生活景象,被认为在探讨种族议题的主题背后蕴藏诗意的人性情怀。

同时,非裔的艺术策展人也开始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最著名的要算是具有非洲血统的美国人奥克维·恩维佐了。1999年,奥克维·恩维佐就担任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指导,明确地以“全球化”和“地域性”取代了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概念。2002年的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将他任命为主策展人,成为非洲血统的策展人入主世界顶级艺术展览的第一人。

但这些都不是非洲本土的艺术家,不能代表非洲人民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只是迎合

了西方视野。而与此同时,大批非洲本土艺术家越来越能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而非洲的传统艺术品则日趋成为工艺品,销售到全球市场。

这就是非洲当代艺术的复杂处境,何去何从,非洲艺术将走向何方?

广阔的非洲艺术

非洲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每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艺术。

北部非洲包括埃及和突尼斯等国家。古埃及灿烂的艺术人们都很熟悉。值得一提的是北非还是约始于公元前9000年的非洲岩画艺术的重要地区,其中位于离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的阿杰尔高原被世界各国学者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西部非洲是古代非洲艺术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今天的尼日利亚、贝宁、马里都曾经是古代灿烂文明古代王国的所在地,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等地的古老族群艺术也十分突出。那里有广袤的热带丛林,隐藏着很多古代王国,其中的青铜雕塑、木雕等艺术生生不息。

中部非洲也是非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04年曾在中国举办过“刚果王国的艺术”展,成为与尼日利亚的古代王国齐名的古代非洲文明。

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国家是南非和津巴布韦。津巴布韦的石雕在最近几十年中也逐渐为人所知,成为非洲的雕刻艺术中与木雕、铜雕齐名的雕刻种类。

东部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柬埔寨。近代也因为战乱不断,文化艺术遭受极大的破坏。最近随着世界对东部非洲的关注,人们开始进行现代的艺术学习。

非洲雕刻艺术揭秘

热带雨林的雕刻通常是夸张和富有表现力的。与热带大草原不同,热带雨林的艺术更具有现实主义和悲剧色彩。地域环境对雕刻者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们生活在林中空地或边缘(如俾格米人),生活在神秘不可知的恐怖环境,时刻有可能受到野兽和莫测力量的袭击,为求生存,人们必须不断地垦荒、与这种环境作斗争。他们的艺术自然要为这种斗争、并为消除生活在森林中心“绿色地狱”中的焦虑服务。热带雨林的大部分雕刻品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和自然界的诸多鬼神

形象。科特迪瓦西部的面具最具代表性,上面饰有猴皮碎片、鸟羽毛、弹壳和小铃铛,看上去比较恐怖。这表明住在热带雨林中的人希望用夸张神秘的雕刻驱赶自己心中的恐慌。当然,热带雨林的艺术也不全是这样的风格,有时雕刻者似乎忘记了他们的恐慌,而表现出某些优雅和放松,加蓬芳族和巴布努族的艺术就是如此。他们雕刻的女人像和白色面具,表现出罕见的优雅和安详的美,这些正和刚果(金)及安哥拉乔奎族的面具形成鲜明对比。

非洲艺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马里,多贡族制作的用于宗教仪式的立体主义风格雕像和面具,引起了收藏者和博物馆的极大兴趣。除祖先雕像外,多贡人还制作了奇异的“多层房屋样”面具(木板制作,有时高达5米)和十字形的卡那加面具。班巴拉族同样善于木雕,尤其是头盔式面具,有时制作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女人像,但大多表现羚羊,非常有特色。

非洲艺术对世界现代艺术有不小的贡献。1907年,毕加索到巴黎人类博物馆参观,他被震撼了,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艺术语言:立体主义。整个夏天,毕加索用新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巨幅油画作品《亚威农的少女们》。画面上5位少女中的3位面部似乎被错误地戴上了非洲面具。这3个少女的面部被画成有体积感的、简约的几何形体——矩形或椭圆形,双目简化成圆柱形或球形,鼻和口呈方形和杆状。

毕加索的朋友,如勃拉克、马蒂斯等也都看重非洲雕刻,并从非洲返回的人类学者和旅游者手中购买这些艺术品。有些艺术家还把这些雕刻品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如画家弗拉明克送给德兰一尊雕像。诗人阿波利奈尔和布雷东也收藏了不少非洲艺术品。艺术家们的推崇使全世界掀起了非洲艺术热潮。

毕加索经常放下画笔而创作雕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非洲艺术的影响。和毕加索一样,立体主义雕塑家也得到非洲艺术的启迪,他们的作品受到非洲面具和雕像的影响。1910年至1911年,真正的立体主义雕塑流派诞生了,

并产生了一批著名雕塑家。可以这样说,非洲艺术为立体主义艺术家指明了一条道路,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对艺术的枷锁。

非洲艺术为现代艺术家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这是走向抽象艺术的第一步。此后,不再追求以写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的现代艺术逐渐成为潮流。

安藤忠雄之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

安藤忠雄之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 建築師:安藤忠雄 作品: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 地下室平面圖 ㄧ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立面圖

地形模型 優點.. 1.整體建築充滿美感,設計強調簡單線條 2.面積雖小,卻能與大地共構,融合了基地特性 3.美術館的動線設計,是由專用碼頭與台階式的廣場進入,由水岸空間延伸至陸地,再轉換至美術館的路徑上,多重的體驗感受 4. 結合不同的材料;自然等元素,改造成帶有海邊的意象 5.自然採光,大量運用來自「頂光」+大面窗的空間意境 6.建築物以不打擾自然為主,下挖,高度只是隱約可見,牆飾幾乎是零 7.正面有運用板塊,阻擋海風吹襲 8.面向海面的方向,巧妙的用高低階層次的牆面+弧線,對應高地不平的山勢 9.將量體盡量脫開讓每一面向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光線跟視野 10.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所提供的最佳場域予以量身訂作 戶外空間

戶外空間 配置圖 缺點... 1.平面上的圓與方接觸部分,易形成死角 2.戶外空間無遮蔽,下雨時幾乎無法活動使用 3.平面部分空間圍塑,動線較挾長 4.大廳空間高大寬敞,缺少小尺度親密空間 5.博物館與週遭交通動線距離過長,來往不便1.拆解2.變形3.組合 轉換成

作品象徵意涵 基地位於日本內海直島南端的一塊地勢高起的海岬上。基地環境非常純淨,大海浩瀚,陽光充沛,景色優美。安藤的設計構思是他應該成為“一做浮在大海上的文化城市,雖然這座建築背後,有道路通達,但通常人們都是經由一專用碼頭和台階是廣場進入,這棟建築面積為3643平方米,內容主要包括一個大展覽廳,和一個小旅館,設計中安藤既使用了混凝土,也採用了碎塊毛石牆,通過向地下發掘,安藤創造出一種,類似於土木工程的作品。

西方雕塑的起源和艺术发展

西方雕塑的起源和艺术发展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艺术,但古希腊艺术却又曾受古埃及艺术特别深的妨碍,因而,特别多艺术史书就把埃及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源头来阐述。事实上,从地理位置看,埃及尽管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然而它属于非洲国家;从艺术源流考察,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而希腊文化要紧来自以爱琴海为中心的爱琴海文明。为此,我们在介绍西方雕塑艺术时,将从史前的原始雕塑和爱琴海、古希腊罗马雕塑开始。 1、原始社会和上古时代西方雕塑艺术 在法国的劳塞尔岩洞中,人们发明了六个人物雕刻形象,其中最闻名的一件是一个浮雕女性人体形象,被后人称为《持角杯的女巫》。这种典型的女性雕刻形象表现了原始人类对种族繁衍的崇尚,被认为是原始艺术的开端。

早期希腊雕刻受到爱琴海、埃及和近东各国的妨碍,直到黑暗时代过后,希腊人的雕刻才开始建立自己的风貌并蓬勃进展,并对往后欧洲艺术产生极大的妨碍。希腊的雕刻和建筑,是互为一体的,例如神庙建筑上的山形墙雕刻或浮雕饰带、墓碑上的浮雕等等。除了和建筑相结合之外,独立性的裸体雕像也特别可观,其创作泉源均来自“人体美”。希腊人的雕刻 经历了希腊古朴时期、希腊古典时期直至希腊化时期。这时,出现了许多具有官能的美感裸女雕像,其中经典作品是《米罗斯的维纳斯》和《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像》,它们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巴黎卢浮宫三件最宝贵的藏品。 古罗马的雕刻艺术是在伊特拉斯坎和古希腊后期的直截了当妨碍下进展起来的。古罗马重要的雕刻艺术除了肖像之外,还有浮雕。浮雕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上。 2、文艺复兴前后西方古典雕塑艺术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雕塑艺术人才辈出,雕塑名作流芳千古。多那太罗的《大卫像》,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1000年以来,第一件与真人大小相同的男性裸体圆雕;波拉约洛的《赫拉克勒斯和安泰俄斯》,表达了力量的对抗和平衡,给人以动态节奏的美感;波洛尼亚的《战胜比萨的佛罗伦萨》用人体象征着“正义”与“邪恶”;切利尼的《弗朗西斯一世的盐罐》,把精致优雅的趣味与卓越的金银器物的制作技艺融合为一体。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无疑是天才的米开朗基罗,他同时又是画家、建筑师、工程师和诗人。他的一生创作的许多艺术精品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最经典的范式。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形体构成变化不是轻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创作中米开朗基罗强调“应该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测量,因为手只会制作,而眼睛才会判断。”其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特别是后期的作品运用强烈对比的造型来宣泄内心悲愤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米开朗基罗相信“漂亮的人像”不只是表达观念和引起感动,而应是视觉艺术中唯一能够表现“真实”的主题,《大卫》《昼》《夜》《暮》《晨》确实是在这朝气蓬勃的力量下,呈现最具体的“真实”。与其他许多西方古典艺术大师一样,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是米开朗基罗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摩西像》《圣殇图》确实是这类杰作。 3、西方近现代雕塑

西方雕塑

西方雕塑 西方雕塑以欧洲为中心,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18世纪雕刻。风格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对十九世纪雕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了解得较少。西方近现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法国雕塑和20世纪西方雕塑。古代雕塑艺术 西方古代时期的雕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为图腾、魔法和宗教服务。 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华坎河谷是伟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诞生地。而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它被喻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玛雅文化开始出现并发展,它继承了中美洲文化传统,发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庙等。14世纪上半叶,墨西哥土著阿兹台克人统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专制王国,形成了阿兹台克文化。16世纪时,西班牙人征服了阿兹台克王朝,接着向南方掠夺并统治了印加文化的发源地——秘鲁。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术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圆雕大都是木制的,但也有石材、金属和陶瓷。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美术,为宗教、魔法服务,也有表现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宫廷美术。这两类雕塑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装饰性,富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强。至今黑非洲雕塑仍具有独特魅力。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长河中一颗灿烂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与建筑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具有历史性纪念碑似的宏伟、博大和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如某些浮雕为了保持建筑的平面性,压缩体积与绘画形式中的线的组合,达到了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术、雕刻也是为宗教和社会需要服务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 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所独有的艺术后来大多数已被西方文化同化,只残留了一小部分地方文化,以致造成了美学上的退化。 西方雕塑 欧洲古典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在赤贫后产生的新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给后来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希腊雕塑家努力地使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活力,他欧洲古典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在赤贫后产生的新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给后来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带来

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对毕加索的影响

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对毕加索的影响 文/吴彤(第八稿) 摘要: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艺术家之一,一生创作了无数作品,风格多变。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曾深深受到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影响。本文将主要对非洲原生态的雕刻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对毕加索的影响作出分析。 关键词: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毕加索;影响;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无数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画派风格不断变化,却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目,并且,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生涯中,非洲大陆十分具有原生态特征的雕刻艺术占据了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非洲雕刻艺术中原始的韵味、粗犷线条甚至带有野蛮气息的艺术特征使毕加索深深受其影响,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分。 原生态是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中延伸而出的词语,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艺术则通常指的是土生土长的,带有天然艺术养分的艺术形式,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由心而发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从这方面来看,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恰恰符合于原生态的艺术特征。传统非洲雕刻艺术通常是撒哈拉沙漠以南东非、西非、南非的黑人非洲雕刻艺术,一直以来,这

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中天然屏障的阻隔,加之炎热潮湿的气候,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在这片土地上,大部分村民仍然生活在原始部族的社会环境中,并在许多方面都保持着原始的观念。所以,这里的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大都呈现出原始、夸张等特点,体现出自然、淳朴的原生态特质。 粗犷、天然并不太注重写实的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与毕加索所在欧洲大陆中崇尚比例与透视的艺术创作形态可以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灵感来源之一竟然是如此原始、粗糙的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这不免让人好奇。是什么让一位如此伟大的艺术家深深受其影响,创造了新的艺术流派,并影响了整个西方甚至全世界的画派风格走向? 一、非洲客观原因所形成的非洲原生态雕刻艺术的特征 非洲大陆生存条件相对欧亚大陆来说,气候炎热,加之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天然的恶劣环境使得人们很难走出这片土地。15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瓜分这片土地,面对历史上的各种侵占与侵袭,人们的生活更加困苦。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来自非洲的雕刻艺术家,在当时条件的限制下,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心中的艺术形象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而这种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本体表达,往往是最真实、最纯朴,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它符合于艺术的创作本质,非洲雕刻艺术也因此始终保持了它别具一格的原始独特魅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洲的雕刻艺术品大都被用于日常生活、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的所在地。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占地4.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45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 建筑简介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集当代艺术展览、收藏、研究、交流、体验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改建完成后,当代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具有大小高度不一、适合各种展览的12个展厅以及图书馆、研究室、报告厅等功能性设施,将承担起国际性的视觉文化交流的重任,为国内外优秀当代艺术作品提供最好的展示环境,为中外艺术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围条件。通过各领域当代艺术的集中展示,实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兼容并蓄,将当代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为一个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综合交流平台,成为上海艺术和创意的激发器。通过汇集国内外当代艺术的优秀成果,丰富和拓展公众的文化视野,培育青少年创新创意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源头活水,为上海成为中国和世界当代艺术传播、交流、展示与合作的中心之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选址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前身是建设于1897年的南市发电厂,其建筑主体长128米,宽70米,高50米,建筑面积31088平方米。高达165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笔直高耸,具有极强的标志性,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昭示着浦江两岸新一轮的历史机遇和文化创造。改建后,其建筑面积将增加至4万多平方米,展陈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拥有12个展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2年10月1日开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伫立黄浦江畔,距离人民广场4公里,从地铁4号线和8号线西藏南路站步行一刻钟。

小学美术教案非洲雕刻艺术

非洲雕刻艺术 小学美术教案 •教材思路: 让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和了解人类文明与成就的机会。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 3、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非洲雕刻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学会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非洲雕刻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影视图片、资料、小型木雕。 学生:各种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发现和推崇历史悠久的非洲雕刻,还是二十世纪的事情,充满真率和力度、神秘感和强烈情感的非洲雕刻,激发了大艺术家的艺术想像,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对现代艺术潮流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新授 1、欣赏现代雕刻作品,感觉其传承及变化。 《被毁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扎特金是荷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重建被德国法西斯毁坏的鹿特丹市而建的一座大型纪念碑。这一作品的主题是“对野兽般的非人道行

为充满憎恨的呐喊”。作者采用强烈的夸张、变形的手法,以达到一种震撼人心,使人过目不忘的艺术效果。作品的夸张、变形、注重内涵即传承了非洲雕刻的艺术特色。 2、欣赏非洲雕刻 分析其形体结构主题精神,领会其夸张、变形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节奏感。 3、学生讨论说出非洲雕刻和现代艺术家作品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三、作业 要求仿作,尽量表现其非洲雕刻的艺术特色。 ●四、老师巡回辅导 ●五、作业展评(互评、自评) 谁的最具非洲雕刻的特色!

非洲木雕

非洲艺术 摘要: 非洲拥有古老的民族、历史和艺术。非洲艺术显现出了他们别具一格的一面,非洲木雕的地位就犹如中国的陶瓷、欧洲的石器。它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主要分为小雕像和面具两大类。它具有热情、粗狂、拙稚之美,能够充分流露出非洲民族纯朴、善良的一面,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毕加索、莫迪利阿尼等人也纷纷把非洲木雕的艺术精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关键词: 非洲艺术、木刻雕像与面具、宗教、粗狂、真实情感 一、非洲艺术的起源 提及非洲大陆,人们习惯性的想起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大草原和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等等。而谈到非洲艺术,出现在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可能是“抽象”、“夸张”、“难以理解”等这样模糊不清的概念。 绵延无际的中非大陆上,众多河流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中蜿蜒前行。流域中生活着众多部族,被统称为班图人。 他们都信奉万物有灵,而对主神或者至高神的概念模糊甚至缺失,他们对祖先都有强烈的崇敬和畏惧之情,死去的祖先被列为神灵之类,他们都相信冥冥之中有无形的力量在影响世间万物的生息,这相当于中国所说的“气”。 在非洲艺术与文化的世界里,处处都深深的刻着赤道大地的痕

迹,蕴藏着阳光大陆的活力,我们实可将非洲人民及其文化艺术,称之为“赤道骄阳之子,天造地化之果”。 在过去的漫长历史岁月里,非洲大陆各族人民,以他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对大自然的顽固适应能力,生存、延续、发展了起来,形成了与这壮阔大地浑然一体、既不属于西方艺术也不属于东方艺术的独具形态的非洲艺术。 二、非洲艺术的种类 非洲雕刻(木雕、石雕、陶雕、铜雕、牙雕、葫芦雕)和面具(包括头戴与身穿的面具),是非洲传统造型艺术的最主要形态,对世界艺术的影响也最大。非洲木雕、石雕、陶雕、铜雕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悠久的历史,它们被誉为世界上最纯正的“雕刻语言”。 除此之外,还有千姿百态的编织与服饰艺术、象征性意义的刻面文身、别具一格的声乐舞蹈以及古老漫长的音乐通话鼓。 三、非洲木雕概况 在非洲雕刻中,木雕是最令我感兴趣的,它多用坚硬的非洲乌木制成。这种木料质地坚硬,纹理细腻,打磨之后乌黑发亮,具有高贵感。木雕基本分为雕像和面具两种形式,几乎分布于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然而,非洲木雕艺术作品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品。就如《非西方艺术》中所说,“许多非洲部族都相信在另一个求知世界的神圣先祖能主宰现实世界。”除此之外,他们还是用来沟通神人关系、传承部族文化、凝聚社会组织的圣物。

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

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基地分析09城市规划乙班刘君男3009206138 动线分析09城市规划乙班符佳琪3009204002 功能分析09城市规划甲班唐婧娴3009206121 空间分析09城市规划乙班王琛芳3009206142 一、基地分析(刘君男09规乙3009206138) 我主要对基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流线、和建筑条件进行了分析。 ㈠基地自然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 直岛是濑户内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以北约1,300米的地方,面积大约8,130平方米,人口约3,600人。基地位于直岛南端的一块地势高起的海岬上。基地环境非常纯净,大海浩瀚,阳光充沛,景色优美。 2、直岛当代美术馆(Naoshim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于一九九二年落成,因为该项目处于景色宜人的国家公园内,所以大部分建筑体块被埋入地下,以免破坏如诗如画的整体风景。安藤是以「自然环境与人」的再思考为题,作为设计思惟。隐藏于山头,却以下挖形式的八六○坪人造艺术堡垒,巧妙地躲在森林丛木之间。 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期二期尝试的都是半埋地下的手法,到了三期就是全埋地下的的手法,。让建筑物以不打扰自然为主,下挖,高度只是隐约可见,墙饰几乎是零。 3、气候 建筑采用半埋地下的处理手法除了是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外,还与基地的气候有关。日本的37万平方公里国土中大部分属于温带,加之四面环海,因而基本上可以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特征分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台风”和“晚霜”频繁光顾。 安藤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对山顶那种看海的感觉与炎热的天气留下了印象。因为山顶气候较为炎热,而且冬季海风凛冽,对于旅馆而言条件不宜。下沉后一方面不会太热,同时也降低了海风的干扰。另外还采取了正面运用板块的手法,也有效的阻挡了海风的吹袭。 日本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为利于通风,建筑的长轴与主导风向有适当倾角,同时为了防风,避免在迎风面设豁口。 4、建筑选址 在建筑选址上有三个备选项,分别为山顶、山谷和山坡。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建筑都建在了山顶上,这主要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的建造条件有关。 ①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看按照安藤的设计想法,建筑应该尽可能的隐藏于自然环境中,鸟瞰时,建筑都可见,人视点观察时,建于山顶和山谷均可达到较好的隐藏效果,而建于山坡则不能。 ②从建筑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基地景色优美,三面环海,将景色尽收眼底是理想效果,

非洲雕刻艺术2

《非洲雕刻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充分感受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 2、尝试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掌握欣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宽容和尊重,强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非洲雕刻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掌握欣赏方法。 难点:理解非洲雕刻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陶土等制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独特韵味。 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尽情享受音乐。 听完后,教师问:在音乐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能感受到音乐来自哪个地方吗? 二、欣赏非洲风景,领略非洲的异国风情。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来领略一下非洲的美丽景观吧!(多媒体显示图片) 三、介绍非洲。 过渡:非洲人可以说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每一件艺术品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一根木、一块石、一片色彩、一段鼓声,都能通过他们的手向人们传达一种意境。是怎样的环境创造了如此的神奇呢?你对非洲了解多少呢? 1、学生交流对非洲的认识。 2、教师概括介绍非洲。 多媒体显示:非洲全称阿非利亚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有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滨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临亚洲。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有56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把他分成北非、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非。人口662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2.3%,仅次于亚、欧居世界第三位。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些人类学者利用遗传学技术对人类的基因进行研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起源于4-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 3、揭示课题。 在非洲这块辽阔而神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而非洲的雕刻艺术则更具一格,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并引起美的思索。毕加索曾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

浅析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审美创新———以日本丰岛美术馆为例

浅析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审美创新———以日本丰 岛美术馆为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都有着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观念形态、空间营构与观众感受三方面。本文试图以日本濑户内海丰岛美术馆为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艺术、建筑、自然的谐和共融 在传统的艺术或博物馆建筑中,一般是建筑物优先,在建筑物营构之前,设计师会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然而在丰岛美术馆的营构过程中,艺术、建筑、自然被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建筑商、建筑师、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丰岛美术馆具体由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设计,然而早在建筑设计之前,就由直岛福武美术馆财团会长定下了基本方针,然后由建筑设计师邀请艺术家内藤礼与自己的艺术作品一起参与讨论,再根据艺术作品的属性及其周围环境,由佐佐木睦朗结构计划研究所进行技术模态模拟建构,鹿岛建设建筑公司负责施工完成。这也比较符合一般建筑设计的流程,然而与既往设计显然不同的是,在该美术馆的设计中,被展示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全程参与并且成为建筑设计中被考虑的核心要素。正是在这一点上,丰岛美术馆与一般的博物馆有了迥然不同的差异,即所有设计者、参展者、施工者、维护者都被纳入到了整体的艺术设计中,由此而获得了艺术家的名分及共同参与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其二,博物馆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就是一个行为艺术的创作过程。该美术馆完全违背了传统建筑的营构过程(以围合来在大的空间中划分出小的空间,从外空

间中营构出内空间),建筑过程中,因采用无缝隙衔接的三维曲面屋顶,所以先做好地面的混凝土结构,在上面以建筑设计等高的山包堆土为模板,先浇筑混凝土,再从中挖出土模,最后形成了一个以混凝土壳体结构(concreteshell structure)为整体结构的建筑物。不仅如此,为了增加建筑物自身作为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混凝土表面用白水泥磨平;为了作为展示内容的水滴之间不相溶的可控性,地面使用了防水剂。所有这些,除了其既有的工程施工的属性,同时也都成为一种艺术化的创作行为,所以艺术馆的施工工程,同时也就成为一个行为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 其三,在建筑形态上,丰岛美术馆自身完全是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完全脱离了一般建筑物平面与立面、梁柱组成的内外空间的概念,建筑物本身完全变成为一件艺术作品:从0至40~60米的无缝隙、无梁柱的空间。远处俯瞰,外形如清晨大自然中的一滴水滴,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实现了展馆(外形如朝阳中的水滴)与展品(展示艺术作品乃名为《母形》的水)之间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如果没有建筑物自身作为一件艺术品的属性,如果没有名为《母形》的艺术品的支撑,整个建筑物几乎就没有了其作为建筑物的空间形态及其利用价值,这从另一方面反证了建筑物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特征。丰岛美术馆的外形,形式上,设计者进行了“自由曲线”的创造运用:“在这里,我考虑到周围的环境,选择了自由曲线。在没有直线的大自然中,用自由曲线来做一个空间,这个曲线不是圆弧抛物线等数学性的曲线,是手绘的曲线,这样会更接近于自然地形的等高线,这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one room。如果做成直线和圆等规则的曲线就要改变周边环境来适应建筑,但是如果选择自由曲线可以让建筑来适应周边环境,这也是这个建筑的个性。”由于独特的“自由曲线”,建筑物获得了艺术品独特又优美的形

黑人雕塑

活动名称:欣赏活动—黑人雕塑 活动目的: 1.欣赏黑人雕塑,了解黑人雕塑的造型特点。 2.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体验泥塑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电视机、《非洲雕塑》画册、非洲雕塑实物: 2、非洲音乐磁带、录音机: 3、工具材料:竹刀、竹签、泥拍、紫砂泥块、盛水盘若干: 4、各色卡纸、毛线、花布、稻草等用于装饰的材料若干;剪刀若 干 5、有关非洲黑人的图书、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黑人雕塑的造型特点及表现手法, 难点是表现出黑人的特征。 环境创设: 1.将有关黑人的各种图书、图片放置在资料区,以便幼儿查找。2.各种泥塑作品及黑人雕塑实物展示在陶艺室四周,让幼儿欣赏。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讨论关于黑人的问题。 小朋友提出了很多关于黑人的问题,老师请你们回去自己解 决,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1.黑人的牙齿、指甲为什么那么白? 2.黑人为什么穿得那么少?为什么用树叶、兽皮做衣服? 二、欣赏黑人雕塑,感受雕塑作品的夸张效果及作品整体的 美感。 老师回去也找了一些资料,我发现非洲人特别喜欢做自己的

雕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投影仪欣赏雕塑图片】 1 欣赏第一幅作品。 (1)你喜欢它吗?喜欢它什么地方? {2)我们的牙齿有没有这么大?它的牙齿为什么做这么大?(了 解夸张的表现手法) {3)猜猜它的心情怎么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我们来‘学学看。 2.出示另一张雕塑图片,你们发现这个雕塑和刚才看到的 雕塑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它什么地方? 3.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几个真的非洲雕塑,你们看,这些 有趣的东西都是非洲黑人用泥、木头做成的,他们非常聪明、爱 动脑筋,把它们做成纪念品放在家里或挂在身上,还可以作为展 品供大家欣赏。 三、幼儿创作,体验雕塑的感觉。 1.老师准备了一些黑黑的泥,我们也来学黑人做黑人的雕像,好吗?(播放非洲音乐) 2.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根据需要可以到 资料区查找资料。 四、评价、展示幼儿作品。 1.幼儿互相欣赏,自由谈论、评价作品。 2.将幼儿作品展示在活动室内,布置“黑人雕塑”作品展。

非洲艺术

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艺术。这个地区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数世纪以来,长期受到外来的影响。非洲最早的艺术遗迹是公元3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岩石上的雕刻与绘画。建筑是北非和东非沿岸地区重要的视觉艺术,受当地盛行伊斯兰教与东方正教影响深远。非洲东部的游动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装饰。西非和南非都属农业区,雕塑是最重要的视觉艺术。约公元前500年在尼日利亚发现陶瓷人头与人像。金属品的制造始于9世纪。16~17世纪开始利用石头、木头、象牙等素材来雕刻,然而,最好的木雕作品至1920年代才出现。 内容概述 非洲东部的游动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装饰。西非和南非都属农业区,雕塑是最重要的视觉艺术。约公元前500年在尼日利亚发现陶瓷人头与人像。金属品的制造始于9世纪。16~17世纪开始利用石头、木头、象牙等素材来雕刻,然而,最好的木雕作品至1920年代才出现。 20世纪初,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人们对非洲艺术越来越有兴趣。非洲艺术也不断地被介绍到西方世界和世界各国。 美籍的非裔艺术家不乏顶尖级人物,但其中与非洲的关系似乎很难说清。仿佛只要是黑人,就被定位为非裔。例如美国最著名的涂鸦艺术家巴斯奎特,他父亲具有海地血统,母亲有波多黎各血统,都是拉美黑人的后代,与非洲本土文化距离很远。另一位著名美国黑人女摄影家劳娜·辛普逊,她的作品在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成为闯入世界最重要当代艺术圣地的美国非裔女性。她的作品以黑人女性的身体势态为切入口,思考白人文化对黑人生存所具有的霸权威胁。 非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并且那些表达非裔种族人们的精神状况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受到艺术界的大力追捧。 英国最有名的黑人艺术家要算是克里斯·奥菲利了。他是1998年英国泰纳奖的得主。他的作品曾在英国伦敦与美国纽约展出时受到极大争议,他以大象的粪便为创作的材料之一并整团地贴到画布上,但是欧菲利作品对非裔种族在英国的生活借由作品强烈反映出来,充满悲怜但又不沉溺而无法自拔。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各种大型双年展和文献展中。 而诸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要展览也不断地加强对非洲艺术和非洲艺术家的吸纳,但实际上都只是具有黑人身份的其他国家艺术家和西方观念下的艺术。例如2007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中,黑人身份的美国艺术家KerryJamesMarshall,其画作呈现的美国非裔族群的日常生活景象,被认为在探讨种族议题的主题背后蕴藏诗意的人性情怀。 同时,非裔的艺术策展人也开始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最著名的要算是具有非洲血统的美国人奥克维·恩维佐了。1999年,奥克维·恩维佐就担任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指导,明确地以“全球化”和“地域性”取代了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概念。2002年的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将他任命为主策展人,成为非洲血统的策展人入主世界顶级艺术展览的第一人。 但这些都不是非洲本土的艺术家,不能代表非洲人民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只是迎合

非洲文化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分为三季,一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多加5天作为宗教节假日。它每年与回归年的误差仅约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就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边长和截头角锥体的体积,公元前21世纪左右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它的首都麦罗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炼铁中心,被西方考古学家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纪前后在那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第四世纪时曾达到高度繁荣,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那时创造的文字现在基本还在使用,高达60英尺的阿克苏姆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 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

非洲民俗文化

非洲民俗文化 080802 020********* 林秀林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州,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非洲,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常常引人无限遐想的地方,那里有浓密茂盛的热带雨林,有世界上最广袤的撒哈拉沙漠,有古朴粗犷的风俗民情,还有具有浓郁风情的美食。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非洲的鼓。 非洲是著名的歌舞之乡,自古至今流行着各种音乐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探索非洲文化,音乐是最佳的途径,鼓则是最重要的窗口、是非洲音乐的灵魂,被人誉为“非洲音乐之王”。打击乐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而非洲手鼓是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起源于十三世纪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在古代通过埃及尼罗河的贸易古道传播到中东和世界各地。 鼓在非洲是最普及的乐器。在非洲的各种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只要一踏上非洲这块炎热的土地,就可以听到“达姆达姆”鼓的声音。 除了用于音乐外,非洲手鼓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 其次是非洲木雕。非洲雕刻艺术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过深刻影响。也许你没到过非洲,但非洲木雕、铜雕那种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艺术造型一定会唤起你对非洲的遐想。在弥漫着浓厚宗教气息的非洲大陆上,非洲雕刻艺术历史悠久而又神秘隐晦。欧洲人漂洋过海,在非洲大陆肆意掠夺,非洲雕刻艺术品马上充斥于欧洲私人收藏室、国家博物馆以及艺术品市场之中。 在非洲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那是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艺术则更具一格,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并引起美的思索。毕加索则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没有艺术可言。非洲的雕刻大体有这样几种特点 1.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 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脸上的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的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的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的一种意境。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的启发。这类大写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细节的刻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单;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泼鲜跳的内在生命。 2.非洲的雕刻多为宗教题材 包括面具在内的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而且多为单个人物。雕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他们大多认为有一个万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运转。人们借助宗教祭祀仪式,让这些神灵降临到雕塑里,并从它们那里获取神灵的庇护和智慧。他们相信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而木雕正是其祖先灵魂的化身。也许是为了让灵魂有较大的空间栖身,非洲人物形象的头部显得格外突出。美国第斯曼夫人曾恰当地为非洲的艺术作结:“非洲的艺术制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服务。而其作用,非为装饰,过去以迄现在,都是为社会生存而表达与支持他们的基本精神价值。” 3..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种多样 每—种类型经过许多世纪的演变,又发展为无数种变体。雕像艺术家经常在椭圆

当代艺术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这次双年展的小蜜蜂导览高价格,我将带大家一起参观这次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双年展。 这次是上海双年展的第11届,也是PSA自12年开馆以来的举办的第三届双年展。这 次展览的主题是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正辩,反辩,故事” 三者就像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同一空间中的两个物体,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互动,二者间的相互引力掌控着它们围绕对方旋转“而一旦有第三个物体闯入,情况便变得复杂而无法 预测。霎那间,似乎一切都可以变化”。 本届双年展里有许多作品涉及到宇宙内容,我这次导览的主题就是让大家认识宇宙,你们觉得宇宙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探索宇宙?一直以来宇宙的概念是 模糊的。古人说,上下四方为宇,宙是古往今来,宇宙是囊括一切的空间集合。和这次双年展的logo一个大问号一样,宇宙充满了未知。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 妨碍我们想象。 (右手边的墙面上)朝洞穴里看 这幅作品的作者名叫彼得皮勒,在一家汉堡广告销售代理商公司工作,将一张张汉堡的宣传单插入每份报纸之间,这便是他每天的工作。于是为了调剂工作的无聊,他开始组建出属于自己的图像数据档案库,将一张张看似毫无联系却又拥有惊人相似度的照片归纳在一起,形成一个又一个神秘而又有趣的集合。而本次上双所展出的这组作品,便来自这些集合当中,名叫朝洞穴里看,至于为什么把它放在如此醒目,就在前言墙旁边的位置呢?因为洞穴对于人们来说代表着一种未知与神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激励着人们的一种探索精神,同时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进而对其进行思考,洞穴里发生了什么?洞穴里又有什么呢?所以说也是希望大家能带着勇气与决心对接下来的每一个展品进行探索与思考 这次双年展一共有四个终端站,出发转机到达的地方,就要打破常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边界,让他们之间有能量转换,相互联系起来。 月亮站 这组作品名叫月亮站。作为四个终端站之一,它是由四个部分所组成,分别是你我身旁的这张木桌,中央摆放在沙盘之上的傅科摆,右边的屏幕和摆后面的背景墙。首先你我身旁的这张木桌其实并不是用来给观众作为休息用的,它其实是源于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月亮协会。每当月圆之夜就会一群人,他们围坐在一张圆桌周围进行一场又一场的跨学科探讨,他们把自己称为月亮狂人,其中就有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书写《进化论》的达尔文的爷爷,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十分幸运的是本次双年展展览过程中会经历四次满月,我们将会请来各种领域的人物,如著名作家,报刊编辑或者说黑洞研究者,请他们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进行交谈与探讨,让大家重新体会到当时的氛围。然后在这中间的便是著名的物理学实验仪器傅科摆,它当时在法国巴黎第一次证明了地球的自转性,当然这只是个仿制品,由机器操控它摆动进而形成特定的规律供大家观看,真正的傅科摆是没有机器操控,不受任何外力自我摆动的,这里的机器控制也仅是为了便于大家观看。最后请大家把目光看向摆后面的背景墙,上面的一幅幅图片是对于人类未来生活所进行的一个猜想,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一种美好期望和反思担忧。 二楼 对话 这幅作品名叫对话,这件作品曾在08年北京展出。两个灯泡像一座天平,每当有一个

《外国装饰风格》(非洲原始艺术)

第十一节非洲原始艺术 一、历史与风土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Africa)的简称。"阿非利加"一词源于拉丁文-apric,即"阳光灼热"的意思。因为整个非洲大陆是以赤道为中轴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这里地域辽阔、气候炎热、矿藏丰富,文化也十分悠久古老。东南有绵延万里的起伏高原,山峰叠起、树木苍翠,长年温热的气候为千万种动植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优厚自然条件,西北,有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非洲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洲,但据最近调查研究,对许多问题仍是一个迷,即非洲大陆土著居民本为黑人(Negros),可纯粹的黑色人种有可能是在远古时期迁屣自亚洲与欧洲,属于高加索系的闪族与含米特族。我们现通称的非洲美术是从以上两个民族产生出来的。除了史前岩石艺术,所谓的非洲"传统艺术"一般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与大陆中部诸民族的美术.这一地区的美术主要是民族传统雕刻. 二、非洲"传统艺术"的基础 非洲"传统艺术"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基本是与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热带非洲传统雕刻在实际用途上与崇拜祖先有关系.热带非洲居民认为,死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转到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由此产生对死者的无限崇拜.一方面,认为死者经常留在活人中间.应当努力使他"生活愉快;并确信他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由于一种妒嫉心而伤害真正活着的人.善良的祖先能够惩罚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认为死者灵魂离开躯体在人们当中跑来跑去,会造成危害;必须给他一个新的躲避地方——灵魂能在那里生存的雕刻形象.由于把雕刻当作魔力,所以对于雕刻家来说,身体的真正肖似和实际比例并不重要,主要的是使幽灵满足于为它们专门制造的栖身之处.好象有一股潜在的力量贯穿在雕刻之中,并从雕刻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胆怯的处世态度.他根据合乎万物有灵论概念去理解现实生活.宗教、巫术与生活融成一体.如:约鲁巴族(Y oruba),认为宗教仪式舞蹈面具有祖先灵魂、大自然灵魂及动物灵魂;并认为面具使佩戴者具有灵魂的本性,它们不仅具有供隐瞒跳舞者的面貌之用,而且有暴露灵魂的本性之用. 非洲黑人雕刻具有多样的形式和因袭的样式.前者是因为信仰、仪式多样,后者是延续了过去的习俗.它表现了人间的各种感情,如:爱、憎、恐怖、高兴、愤怒等等.如:露出牙齿的塞努福族(Senufo)的傩面具就是按想象中的奇妙的生命画成的.锡里族(Cere)的傩面具如果以优美作基础评价,则可以称为.但是象伊费(Ife)、贝宁(Benin)的青铜雕刻,这些古典

布宜诺斯艾利斯当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buenos aires by nimbu architects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buenos aires' by nimbu architectural studio brazillian architecture studio nimbu has proposed a concept plan for the ac-c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buenos aires' competition. based off the concept of taking contemporary creative practices as a reference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urban spaces for creative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education becomes a place of encounter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relations. w ith traditional museums, there is a separation of spaces and roles that goes against the potential of grow th w ithin modern art, w here this concept introduces the possibility for a building to coexist in conjunction betw een exhibition and craft. main entrance 'production modules' are included in in the top level, measuring six meters in height, conforming to the largest enclosed space of the museum. the room closest to the groundfloor is a box of glass that opens up to the city view, exposing the river and puente de la mujer w hich is located on the angle of the north and east facades. the main access incorporates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sidew alk of puerto madero, turning its surroundings betw een the café and reception hall into a large plaza. this access directs part of the bridge’s flow from the fragata sarmiento up into each of the exhibition rooms, making it easily accessible for pedestrian traffic. multipurpose sp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