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 郭伏 试卷

合集下载

山东大学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山东大学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供数量识读的指针式仪表中,()刻度盘优于其他形式。

2、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3、从开始该项作业起,机体各器官适应该作业需要的现象叫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大量的()和环境因素。

7、视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8、由于计权网络测得的计权声压级称为()。

9、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10、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工作场所的(),避免频繁的适应。

供数量识读的指针式仪表中,()刻度盘由于其它形式。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信号变化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2、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

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仍可迅速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

3、两种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相同,一定会产生相同的色彩感觉()。

4、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是两个相对指标:RMR和劳动强度指数I()。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直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6、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是人的心理上感到满意与否的评价()。

7、眼睛的色彩感觉是视力功能的生理过程()。

8、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影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比度,视力最差()。

9、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10、某一瞬间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所以指示灯光常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醒目的目的()。

三、名词解释(10分)1、劳动强度2、反应时间3、人机系统4、作业空间5、人体测量四、简答题(25分)1、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2、微气候评价的主要方法?3、如何控制噪声传播?4、降低工作疲劳的途径?5、如何进行工作房间的色彩调节?五、计算题(25分)1、基础代谢率为105KJ/m.h,相对代谢率为4,若作业者身高为1.75m,体重为75kg,连续工作2小时。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精选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精选

人因工程学试卷一、填空题(10分)=1 、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2、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来辨别。

3、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浓度表示法。

4、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5、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工作场所的照度(),避免频繁的适应。

6、美国的人因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7 、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8、一般认为,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所致。

9、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和环境因素等。

10、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二、判断题(10分)1、工效学研究应注意测试方法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测试结果能一致的反映所评价的内容。

()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是一种借助器械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

()3、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

因此作业均可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

()4、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5、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影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比度,视力最差。

()6、某一瞬间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所以指示灯光常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醒目的目的()。

7、不用视觉的情况下,对垂直布置的控制器的操作准确性优于水平布置的。

()8、意识层次模型将大脑意识水平分为5个层次,第0层次表明无意识或神智丧失,注意力为零;第1层次为意识水平低下,注意迟钝。

因此,层次越高,意识水平越高,注意范围越广泛()。

9、大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

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仍可迅速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

()10、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山东大学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_3

山东大学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_3

人因工程学试卷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一、供数量识读的指针式仪表中,()刻度盘优于其他形式。

二、静态作业的特点是(),却很容易疲劳。

3、从开始该项作业起,机体各器官适应该作业需要的现象叫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判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五、在工作日快终止时,可能显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六、疲劳不仅是生理反映,而且也包括大量的()和环境因素。

7、视疲劳能够通过()、反映时刻与眨眼次数等方式间接测定。

八、由于计权网络测得的计权声压级称为()。

九、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10、视觉的明暗适应特点,要求工作场所的(),幸免频繁的适应。

供数量识读的指针式仪表中,()刻度盘由于其它形式。

二、判定题(10分,每题1分)一、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转变的感觉,不仅取决信号转变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转变的相对增量()。

二、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

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仍可迅速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

3、两种色彩的三个大体特点相同,必然会产生相同的色彩感觉()。

4、能量消耗指标主若是两个相对指标:RMR和劳动强度指数I()。

五、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阻碍呈直线性关系,因此,当气流速度增加时,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六、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是人的心理上感到中意与否的评判()。

7、眼睛的色彩感觉是视力功能的生理进程()。

八、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阻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照度,视力最差()。

9、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10、某一刹时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因此指示灯光经常使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夺目的目的()。

三、名词说明(10分)一、劳动强度二、反映时刻3、人机系统4、作业空间五、人体测量四、简答题(25分)一、人因工程的进展进程?二、微气候评判的要紧方式?3、如何操纵噪声传播?4、降低工作疲劳的途径?五、如何进行工作房间的色彩调剂?五、计算题(25分)一、基础代谢率为105KJ/,相对代谢率为4,假设作业者身高为,体重为75kg,持续工作2小时。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总5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后习题集解答第一章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

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

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

2006年人因工程学试卷

2006年人因工程学试卷

《人因工程学》试题(B卷)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人因工程学研究时,必须占有必要的资料。

因此,要针对研究目标,广泛收集与目标有关的资料。

()2.在大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

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仍可迅速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

()3.只有当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时才会出现眩光。

()4.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疲劳是作业者的生理反应。

()5.照明会影响操作者的作业效率,所以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工作场所亮度越高越好()。

6.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有很大影响,气流速度与人体散热量呈线性关系()。

7. 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8. 眩光效应与眩光源的位置有关,因此提高悬挂高度可以避免眩光。

()9. 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干扰而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10. 若两种色彩的三个基本特性相同,一定会产生相同的色彩感觉。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工效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

A 设计出可行实用的人-机-环境系统方案,使人获得安全、健康、舒适的作业环境 ,从而达到提高工效的目的。

B 改善作业环境C 改善人与机器的关系D 改善人机功能分配关系2.能量代谢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之一测定出来()。

A 人体释放的热量B 人体吸入的氧量C 人体呼出的CO2D 人的氧热价3. 单调作业采用下列哪种姿势为佳()A 平衡姿势B 坐姿C 立姿D 坐立姿势4. 人体单位时间内的对流传热量仅取决于下列因素()。

A 空气流动速度和皮肤表面积B 对流传热系数和皮肤温度C 气温和服装热阻值D 上述全部因素5. 人体长期处于低温条件下,会产生以下生理反应()。

A 神经兴奋性提高B 人体机能增强C 代谢率提高D 神经传导能力减弱6.欲使工作面上的物体鲜明可见,可借助于下列措施的改变()。

A 尽可能增加工作面的中心亮度B 尽可能增加工作面周围的照度值C 尽可能降低工作面周围的照度值D 使工作面周围照度与中心照度接近,同时又突出工作面中心照度值7.导致视觉疲劳的原因为()。

东南大学《人因工程学》(郭伏版)复习归纳

东南大学《人因工程学》(郭伏版)复习归纳
光的度量
光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单位流明(lm),用字母Φ表示。
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是指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定义式I
=
∅ ������
亮度: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单位坎每平
方米(cd/m^2),定义式L = ������·������������������������������,θ为取定方向与发光面法线方向的夹角。
减光混合(将不同的颜料、涂料、染料等物质以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新的颜色), 颜色三原色青品红黄(CMY)
中性混合:以小点、小面或细线的形式将未调和的色彩在画面上并置,利用人的视觉合色能 力,当人的视线离开一定距离时将融合成新的色彩,混合后的色彩透明度是各被混合色的平均值,而且纯度 保持不变,因此又称平均混合或空间混合。
*工作场所照明 1.照明方式 按灯光照射范围可分为一般照明(也叫全面照明),局部照明,综合照明(一般与局部比例为 1:5 适宜), 特殊照明 照明配光方式按照光源发光方向可分为直接、半直接、全面扩散、半间接、简洁照明 5 种。 2.光源选择 平均显色指数������������ 3.眩光及其防控措施 当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或过大的亮度对比时,人们就会感到刺眼,影响视度,这种刺眼的光线叫做眩 光。 防控措施: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分布广源,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眩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 4.照度分布 照度均匀的标志:场内最大,最小照度分别与平均照度之差小于等于平均照度的 1/3 照度均匀主要从灯具的布置上来解决,边行灯至场边的距离保持在 l/2 至 l/3 之间(l 为灯具的间距) 5.亮度分布 视野内的观察对象,工作面和周围环境之间最好的亮度比为 5:2:1,最大允许亮度比为 10:3:1。 照明环境的设计、改善和评价 照明设计:自然光,灯具 照明环境的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问卷法 评分系统, 项目评分及光环境指数计算 评价结果与质量等级 第五章 色彩环境 色觉特性:恒常性,适应性,显色性,明视度,向光性,反射性,负色性 *色彩的混合与表示方法 色彩混合:加光混合(将光谱中几种不同的色光进行混合,而得到新的色光),色光三原色红绿蓝(RGB), 牛顿色调环,色三角

山东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考试题

山东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考试题

山东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考试题1.填空题()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最早的国家, 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完成的, 该学科, 起源于(), 形成于()。

2.名词解释显示器:3、填空题在人工照明中, ()优于白炽灯。

4、单项选择题照度均匀标志: 场内最大最小照度分别与平均值之差小于等于平均照度的().A.1/4B.1/5C.1/6D.1/35.填空题人所接受的信息中()所占比例最大、()次之。

6、单项选择题为了减轻疲劳, 改善休息, 煤炭企业可尽是采用()轮班制度。

A.四班三班转B.四六轮班C.弹性工作制D.四八交叉作业7、填空题听觉显示装置有两类()、()。

8、问答题被照空间的照度均匀的评价标准是?解决方法?9、问答题坐姿手操纵力的一般规律是?10、单项选择题不注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你认为()解释是正确的。

A.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B.是主体对客体的某种剌激保持了注意而形成的复杂选择反应C.主体意识对另外一定客体的集中反应D.是一种简单反应现象11.单项选择题下列不是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的是().A.观测法B.图示模型法C.心里测量法D.甘特图法12.单项选择题根据我国人体尺寸的测量数据, 成年人使用的座椅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宜超过()。

A.30cmB.40cmC.50cmD.60cm13.单项选择题人机工程学中常用第5.第50、第95百分位数。

第50百分位数代表()身材。

A.矮B.适中C.高D.中等14.问答题设计言语显示装置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15、单项选择题GB1000-88《中国成人人体尺寸》, 标准中共提供了()类47项人体尺寸基础数据, 标准中列出的数据代表从事工业生产的法定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并按男女分开列表。

A.6B.7C.8D.916.填空题人所接受的信息中()所占比例最大, 大概占(), 听觉信息次之。

17、名词解释安全防护空间距离18、问答题简述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准则。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课后习题集解答工业工程08第一章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

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

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

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 ,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供数量识读的指针式仪表中,()刻度盘优于其他形式。

2、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3、从开始该项作业起,机体各器官适应该作业需要的现象叫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大量的()和环境因素。

7、视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8、由于计权网络测得的计权声压级称为()。

9、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10、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工作场所的(),避免频繁的适应。

供数量识读的指针式仪表中,()刻度盘由于其它形式。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信号变化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2、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

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仍可迅速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

3、两种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相同,一定会产生相同的色彩感觉()。

4、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是两个相对指标:RMR和劳动强度指数I()。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直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会显着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6、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是人的心理上感到满意与否的评价()。

7、眼睛的色彩感觉是视力功能的生理过程()。

8、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影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比度,视力最差()。

9、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10、某一瞬间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所以指示灯光常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醒目的目的()。

三、名词解释(10分)
1、劳动强度
2、反应时间
3、人机系统
4、作业空间
5、人体测量
四、简答题(25分)
1、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
2、微气候评价的主要方法?
3、如何控制噪声传播?
4、降低工作疲劳的途径?
5、如何进行工作房间的色彩调节?
五、计算题(25分)
1、基础代谢率为105KJ/,相对代谢率为4,若作业者身高为,体重为75kg,连续工作2小时。

试问该项作业的实际劳动率和休息率各为多少?(5分)
2、某车间有两个噪声源,测得总声级为90分贝,关闭噪声源A后测得声级为83分贝,关闭噪声源A、B后,测得声级为78分贝。

试问噪声源A、B产生的噪声级分别是多少?(6分)
3、作台前方设置一个按钮开关,按钮距台边距离为790mm,它适合10%的人群使用。

已知人的臂长平均值为733mm,标准偏差为45mm。

拟改为适合90%的人群使用,试问改变后按钮距台边的距离?(10%和90%的百分比换算系数为)(5分)
4、已知北京某化工车间内余热量80000KJ/h,余湿量100kg/h,同时散发出HSO气体44mg/s送
北京地区夏季通风计算温度为30℃,车间外含湿量为kg;车间内空42风为未经处理的室外空气。

气湿度33,车间外不含SOH的最高容许浓度为2mg/ m℃时空气容量为℃,含湿量为为33kg。

30m,车间内42分)SOH。

(942
六、应用题(20分)
1、为什么警车、救护车的车灯,均采用较亮的周期变化的灯光,并伴有周期变化的高频报警声?(6分)
2、试分析何种情况使用视觉显示,何种情况使用听觉传示?(6分)
3、某小型零件装配线上坐姿工作的工作台为类似于办公桌的矩形工作台,工作台的一侧为输送待装件的输送带。

工作台上有多种零件及工具沿工作台长度方向一字排开。

试分析此工作地布置的不足之分)8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