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之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之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之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专题ppt课件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专题ppt课件

气使植物蒸腾急速增大,往往导致小麦干尖、黄叶、灌
浆不足、秕谷严重甚至枯萎死亡。对干热风的防御可采
取以下措施:①适时浇水(干热风到来前2-3天)②选
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③营造防护林④喷洒化学药剂,
改善小麦生理机能等。
精选ppt
12
[例7]气象专家称2011年是“极端天气年”,极端天气
的出现与全球变暖有关。欧洲、中国、日本、韩国都出
16
材料三 我国天然橡胶分布图
(2) 哀牢山西坡的橡胶林多选择在阳坡的山腰部位,并放宽行距;
哀牢山东坡地区,橡胶林则选择在北部有屏障且向南开口的马
蹄形地形环境中,并且要预先营造防护林。分析橡胶林如此布
局的原因.(12分)
西坡受寒潮影响小,(2分)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山腰部位
降水丰富,(2分)选择在阳坡并放宽行距可以充分利用光照。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 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土壤条件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水源条件 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注意: 作物各发育阶段农业气候(气象)条
件分析?
精选ppt
7
[例3]读某种作物在一定光 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 作用量(总光合作用总量减 去呼吸作用量)和呼吸作用 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 1~2题。
充足)
(水源)
温带、亚热带、热
旱、涝灾害频繁(温带季风:
带季风气候和热带 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 春旱、夏涝 亚热带季风:
草原气候
梅雨、伏旱)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和湿润,适合多宜于 地处高纬,雨天多,光热不
多汁牧草生长
足(低温冷害)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作物生产,粮食生产 不稳定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光照
光照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一些需要阳光的农作物,如小麦、 玉米等。而光照不足的地方则更适合种植如土豆、胡萝卜等 耐阴的农作物。
地形地貌对饮食的影响
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因此,平 原地区的饮食文化通常比较丰富 ,食材种类多样。
山区
山区地势陡峭,交通不便,但空 气清新,光照充足。因此,山区 的饮食文化通常以山珍野味为主 ,如野生菌、野菜、野果等。
02
CHAPTER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服饰的影响
寒冷气候
温暖气候
厚实的衣物和保暖材料, 如羽绒服、羊毛制品等,
以保持身体温暖。
轻薄透气的衣物,如短 袖、短裤等,以散热和
防止中暑。
湿润气候
透气性好的衣物,如棉 质、麻质牛仔 裤、工装裤等,以应对
矿产资源
如金属矿藏可用于制造服饰配件, 如纽扣、拉链等。
动植物资源
如毛皮可用于制作皮草大衣,树木 可用于制作木制鞋等。
03
CHAPTER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饮食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影响食物的保存和烹饪方式。在高温高湿地区, 食物容易变质,因此需要吃新鲜的食物和采用简单的烹饪方 式。而在寒冷干燥地区,食物需要更长时间的保存,因此会 采用腌制、风干等烹饪方式。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 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01
CHAPTER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民居的影响
01
02
03
平原地带的民居
通常采用土木或砖木结构, 房屋布局较为规整,多采 用平屋顶,便于农业生产 和交通运输。

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气候和地形是中国耕地分布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它们对耕地的选择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如下所述:1.气候影响: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影响耕地的选择和分布。

•降水量:适宜的降水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耕地倾向分布在降水适中的地区,以确保作物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降水相对充沛,适宜种植水稻等作物。

•气温:不同农作物对气温有不同的要求。

较高的气温适宜于热作物(如稻谷、甘蔗),而较低的气温更适宜于冷作物(如小麦、玉米)。

中国南方和东南地区具有较高的气温,适合种植热作物,而北部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农作物主要以冷作物为主。

•季风影响:中国的农业受到季风的影响,季风提供了农作物生长的始终。

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农田受益于夏季的酷暑和充足的降水,而北方地区的农田则受到以春季为主的降水影响。

2.地形影响:地形对耕地的选择和利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平原区域:中国的平原区域往往具有广阔的耕地,土壤深厚,水源丰富,适宜灌溉和农田开垦。

例如,长江流域和东南地区的平原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域。

•山地和高原区域:中国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土地多为丘陵和山地,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这些区域往往适宜草原畜牧和少量作物种植。

•河流和河谷:河流和河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河谷地区拥有河流带来的丰富水源,适宜农作物种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河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

综上所述,气候和地形是中国耕地分布的重要因素。

合理利用气候和地形条件,结合适宜的耕作措施和农业技术,可以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1、气候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前提是气候条件改善了。

对于以往几百年间欧洲气候类似的情况,我们所知远远不够,但气候史家不无道理地断定,自7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1200年,西欧气候条件有所好转,出现了一个作物繁殖生长的“最适条件”。

这不仅意味着在这几百年间平均气温有所提高(最多只上升了约1摄氏度),而且意味着气候也更为干燥一些。

气候干燥对北欧最为有利,因为这里的土地通常过于潮湿,不适于精耕细作,却对南方的地中海地区不利,因为那里本就够干燥的了。

在各种前提中,这一最适条件的出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冰岛之类的北方地带农耕活动比以后要多。

(同样,由于北方海洋中的冰山减少了,挪威人才得以到达格陵兰和纽芬兰,而格陵兰那时或许真地较绿而不是完全被冰雪覆盖。

)虽然最适条件开始于700年左右并在9、10两个世纪一直存在,但它本身不能抵过10世纪外族入侵的有害影响。

万幸的是在欧洲人能够利用它时,气候依然很适宜。

2、我国地势地形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南亚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对其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南亚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旱雨季分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气温高全年都是生长期,年降水量大,有利于喜温喜湿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收获次数多,粮食单产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雨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水灾害;旱季降水少尤其是旱季后期降水少、气温很高,对农作物生长很不利,灌溉用水紧张.4、气候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前提是气候条件改善了。

对于以往几百年间欧洲气候类似的情况,我们所知远远不够,但气候史家不无道理地断定,自7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1200年,西欧气候条件有所好转,出现了一个作物繁殖生长的“最适条件”。

这不仅意味着在这几百年间平均气温有所提高(最多只上升了约1摄氏度),而且意味着气候也更为干燥一些。

气候干燥对北欧最为有利,因为这里的土地通常过于潮湿,不适于精耕细作,却对南方的地中海地区不利,因为那里本就够干燥的了。

地理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要素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作为人类最基本和重要的生产活动,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极大。

因此,地理学对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地理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气候是农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在寒带,农作物的种植周期短,只有在短暂的夏季才能进行耕种。

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庄稼可以全年种植。

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此外,降水量和降水分布对农业产量和植物生长的影响非常显著。

一些地区由于干旱而无法适宜种植大部分作物,而另一些地区由于降水过多而无法种植干旱耐旱的作物。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的降水状况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非常重要。

二、土壤类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壤类型是另一个重要的农业地理要素。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土壤的肥力、排水状况和pH值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沙质土壤通风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适宜种植菜类等浅根作物。

相反,粘土质或壤土质地的土壤保水能力较好,但通风性较差,适宜种植稻谷、小麦等深根作物。

另外,土壤的酸碱性也会对不同的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一些农作物对酸性土壤更耐受,而另一些农作物则需要碱性土壤。

三、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地形因素如山地和平原也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势的陡峭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业生产往往受到限制。

然而,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果树种植和畜牧业等。

相比之下,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广阔且肥沃,更适宜大规模的粮食作物种植。

四、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灌溉系统的建设对于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一些地区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农业经常面临干旱和灌溉不足的问题。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

气候对建筑有哪些影响(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

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子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有的人家还在墙壁里填满干畜粪,长期慢燃,用以取暖。

高三复习地理专题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高三复习地理专题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 状况、昼夜温差 考点:农业区位 材料:茉莉习性(喜高温、抗寒 性差、喜光、水分充足) 迁移:气候因素(热量、降水、 光照、昼夜温差等)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 (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 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答题启示:注意从材料和地图中总结答案,不要套用所背的温 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材料一:棉花是喜温喜光作物,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 水较多,采摘期最怕遭遇降雨。图中的棉花带曾是世 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近期种植不断减少。下图是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及棉花带分布示意图。
阅读材料一,分析棉花带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6分)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一、从气候特点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从气候的各组成要素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
一、从气候特点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 (1)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热量充足,一年三熟, 生长期长;全年高温多
雨,水热充足,利于农作物生长。
案例1:评价海南岛沿海平原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优势: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年降水量大,水源充沛;沿海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不足:阴雨天多,光照条件差;常受台风、旱涝等灾害影响。 案例2: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 渔业资源丰富,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 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 案例3、分析南非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形平坦开阔,草原面积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典例赏析】
(2019·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普洱茶树喜高温,抗寒性差,年均温在18℃~25℃为宜。

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且雨量平均最宜,喜光,但不耐强光,漫射光适宜茶树生长;要求土壤深厚,但不能全湿,土壤pH4.5~6.5为宜。

西双版纳被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有1 700多年,茶树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100米且坡度小于25°的地区。

普洱茶是以云南当地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发酵后加工制成。

在以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普洱茶要借助路上运输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如今“渥堆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

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及古茶山分布。

(1)分析西双版纳地区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土壤角度,分析西双版纳地区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的条件。

(3)说明催生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的原因。

答案(1)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年均温适宜;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使普洱茶树不易受冻害影响;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大;山地地区多云雾、多漫射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

(2)西双版纳位于红壤发育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普洱茶树生长;坡度小于25°,有机质易积累,土壤较深厚肥沃;有一定的坡度,土壤不易积水,透水性好。

(3)普洱茶传统发酵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市场需求量增大,普洱茶供不应求;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升。

解析(1)根据材料,“普洱茶树喜高温,年均温在18℃~25℃为宜”说明对温度要求高,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年均温适宜;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使
普洱茶树不易受冻害影响,满足普洱茶树“抗寒性差”的特点;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大,满足“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的要求;山地地区多云雾、多漫射光,满足普洱茶“喜光,但不耐强光,漫射光适宜茶树生长”的特点。

(2)普洱茶生长要求土壤pH4.5~6.5为宜,西双版纳位于红壤发育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普洱茶树生长;根据材料,“茶树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100米且坡度小于25°的地区”,坡度小于25°,有机质易积累,土壤较深厚肥沃;有一定的坡度,土壤不易积水,透水性好。

(3)根据材料,“渥堆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说明普洱茶传统发酵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现在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升;市场需求量增大,普洱茶供不应求需要新技术制茶。

气候与民居
【典例赏析】
日本靠近日本海一侧以及从本州北部到北海道地区,由于经常出现大雪天气,因而在
日语中被称为“豪雪地带”。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是日本有名的“豪雪地带”(如图1),曾经有过积雪53cm的记录,白川乡有日本规模最大的“合掌造”村落,“合掌造”是日本一种独特的传统民居(如图2),为木造建筑物,不用一根钉子,屋顶以七八十厘米的茅草覆盖,呈“人”字形,两侧约有60°夹角,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

1995年12月“合掌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被誉为“现实世界的童话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去观光。

(1)分析日本“豪雪地带”降雪量“特别豪”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地质、建筑原料等方面简述形成“合掌造”民居建筑特色地理原因。

(3)简析合掌村水库、水渠众多的自然原因。

【答案】
(1)“特别豪雪地带”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从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合掌造”村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冬季多暴雪,屋顶厚且坡度大,雪不易堆积;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合掌造”建筑结构支撑作用强,不易倒塌;发生地震时木材和茅草对人员伤害小;当地植被茂盛,稻草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3)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容易流失;水稻需水量大,需要引水灌溉。

【详解】
(1)日本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岛屿西部受到山脉阻挡抬升,降雪量大。

(2)日本“合掌造”村落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地区,冬季多暴雪,“合掌造屋顶厚且坡度大,雪不易堆积,避免屋顶被雪压塌;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合掌造建筑结构支撑作用强,不易倒塌;“合掌造的建材是木材和茅草,发生地震对人员伤害较小,当地木材丰富取材便利,民居特色与当地多雪、多地震的环境有关”。

(3)该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

日本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容易流失。

修建水库多,有利于调节径流季节变化。

水稻需水量大,需要引水灌溉,所以修建的水渠多。

【点睛】
白川乡合掌村位于本州岛西侧。

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携带水汽多。

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区域建筑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相适应。

水库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水渠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作物特点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