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合集下载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19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 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是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 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声母,是壮侗语留在汉语 中的底层。 2.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 言的痕迹。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中“哈尔”是 满语“江”的意思,是满语在汉语中的底层遗留。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 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 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是借词)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英 俄 俄
microphone
piano ink к атю ша хдеб
8
2)汉语和日语的往返借用现象: 魏晋六朝以后,汉语对日语影响很大,汉字作为日语的 书写工具。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 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 本。往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或赋予汉字新的意义,或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以此反 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向西文学习是在日本之后 的,由于日语的这些新词也符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于是又成批地把这些汉字词借回来。 返 例子: 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表达新概念:“思想”“具 体”“资本”“政治”“演绎”“理性”“储蓄”“民 9 法”“学士”“硕士”“博士”等。
12
各自语言得以保留,而且因为接触变得相似。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汉语和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 部分语言和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 语等,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类似。 二、系统感染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 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 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 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 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 在语言替换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 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替换的结果是经济文化 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民必须 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四、国际辅助语 世界语: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造, 词汇材料主要来自拉丁语,也有部分来 自日耳曼语和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 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
• 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 意译等等。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二、借词与社会 • 1、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 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输出 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单向的;如果文化 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
• 如张骞通西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而汉代之 后佛教词汇的输入属于单向输入。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 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 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 迹。《颜氏家训· 音辞》篇概述当时的 汉语已经“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也可见其一斑。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 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 魏晋六朝以后,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 “吴音”,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 词大量涌入日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倡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 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借以反映西 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 科学技术是在日本之后,日语的这些表达新事物、新 概念的词也适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于是又成批 地从日语借回来。 • 例如“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 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 象”“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 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 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 教”“学士”“硕士”“博士”“卫生”“封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是指以汉语音节对译外族语词的一类词。这种音译法是把 汉字当作表音符号,用以描摹外来词的语音形式的一种方 法。音译词的词义和语音都来自外语的某个单词,其中词 义通常是外语单词所具有的几个意义中的一个,而词音则 是按照接受语言的语音系统加以改变而成的。汉语中的音 译词就是按照汉语的语音系统对外族语词加以摹拟和改造 而成的外来词。例如“伦敦”(London),“德律风” (telephone)、“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赛 因斯”(science)、“克隆”(clone)、“三明治” (sandwich)、“巧克力”(chocolate)、“白兰地” (brandy)等。有一些纯音译词保留了下来,但有大量的 纯音译词逐渐变成了意译词。 2.音译兼译外来词 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 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例如“浪漫”(romantic),“休克”(shock),“维 他命”
2.被迫融合 有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 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不得不 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语 言。例如,女真语与汉语的融合。金世宗屡次告诫群臣, 发出诏谕,要求使用女真语,保持女真旧风,设法改变女 真人与汉人杂居的情况,免除融合,但最后仍无法改变女 真族、女真语与汉族、汉语融合的结果。 要注意区分“被迫融合”和“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征 服者利用军事、政治的优势,迫使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 语言并放弃自己的语言。这是民族压迫和种族灭绝的一种 形式,强迫同化总是要引起强烈的反抗,而且在一般的情 况下,征服者并不能都取得成功。如,过去日本侵略者曾 在台湾岛和东北地区强制推行日语,歧视汉语,企图以日 语代替汉语,最终并未达到目的。 就汉语同其他语言融合的情况看,隋唐以前,以自愿融合 占优势,隋唐以后,被迫融合的比重要大一些。隋唐以前 主要是五胡的融合,以魏孝文帝为典型,自愿放弃本族语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 蒙古语:“胡同、站、蘑菇”等(元代从列形式:
▪ (1)音译: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旳词。如汉语中旳 “葡萄、佛、沙发”等。
▪ (2)音译加注词:如: ▪ Sardine——沙丁(鱼) ▪ Car——卡(车) ▪ Bar——酒(吧) ▪ (3)音译兼意译词:是借词旳一种特殊形式,如:
2。增长新旳音位组合方式
▪ 从其他语言吸收自己语言里没有旳音位结合规 则。如哈尼语里原来没有复合元音韵母,从汉 语借入了iu、ua、ui等复合元音韵母。 彝语里原来没有元音+鼻辅音韵母,后来受汉 语旳影响新增长了这种组合方式。
语法借用
▪ 语言旳语法系统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受到别旳语 言旳影响。但假如语言接触程度较深,某些语言 旳语法也会收到影响,出现借用旳现象。
▪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 得服从本族语言旳构造规则。
二、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
▪ 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虽然没有词那样普遍,但一样可能存 在。如我国旳某些少数民族就从汉语中借用和吸收了某些音位 和复元音,有旳还变化了句法构造旳顺序。
▪ 语音借用:语音旳借用体现为增长新旳音位和增长新旳音位组 合方式。 1.增长新旳音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f/这个音位, 有些语言如景颇语从汉语里借入了这个音位。
▪ 有些新词,尤其是日语借词在翻译发明时使用旳是汉语 古典文件中已经有旳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出于溯源旳 需要,有时我们也引出见于汉文古籍旳例证。如
▪ “革命”:来自日语(kakumei),日语又来自英语 revolution。但在创制该词时,采用了《易经》革卦旳 用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
扩音器
▪ 英 bank
版克
银行
▪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4)指字母词和借自日语的词。
• • • • • 副食、物理、干部、写真、卡通、人气 封建、经济、瓦斯、引渡 APEC WTO CEO MBA NBA MP3 BP机 U盘 X射线 SOS儿童村
二、借词与社会
• 如果两个社会接触不深,地域上不相邻, 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借 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 结构规则。例如: • катюша 喀秋莎(一种火箭炮) • Чай 茶叶 • соя 豆类,豆制成的酱油(阴性名词)
音译兼意译
• • • • 基因(gene) 幽默(humour) 舒肤佳(Safeguard) 绷带(bandage) 浪漫(romantic) 奔驰(Benz) 席梦思(Simmons) 托福(TOEFL)
• 这部分是汉语用多音节、多语素意译外语词, 从性质上看,完全是个重新创造命名造词的过 程。创造出的汉语词语的内部形式义与外语原 词的词义关系有的看上去比较直接,有的看起 来比较远。实际上,意译词都是重新创造的命 名,与外语原词的词义一般没有直接的关系。
• 借词的比重不大,出专有名词外,主要集中在 化学元素、化合物、药物、理化单位、货币名 称等比较专门的领域,日常词汇中的借词,数 量不多,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汉语借词的类型
1 )音译: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 音。
• • • • 坦克(tank) 迪斯科(disco) 克隆(clone)奥林匹克(Olympic) 索尼(sony) 荷尔蒙 (hormone) 沙发(sofa) 吉他(guitar)
5、洋泾浜和混合语
•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 “洋泾浜”。如果洋泾浜被作为母语传递就成 了混合语,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尔”语, 就称作“混合语”。 • 混合语不常见,大多只限于海外殖民这样特别 的社会环境,属于语言接触的特殊类型。 • 在我国境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接地区也发现 了一些分布地域不大、历史不很长的混合语。

语言学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语言学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 “克里奥尔语”
一、“洋泾浜”
1、什么叫“洋泾浜”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块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andso), 真崭实货佛立谷(fully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翘梯(tea)请吃茶,雪堂雪堂(sitdown)请侬
4、借词
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些借词,是音义同时借 用过来,所以在这些借词中也就保留了借用 当时的语音。成为我们探索古音的一个材料。
“佛陀”是佛经中buddha的译音 “佛”bud,“陀”dha fotuo.
三、国际辅助语:(世界语)
从17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 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 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这种 语言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 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 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造的洋泾浜。它模拟自然语言,简单易学, 因而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
从语音表中可见,各地语音演变都是有规律 的。中古语音我们一般以隋代韵书《切韵》 音系为代表。
从表中可见,福州和梅县方言完全保存了中 古时期是[ k‘ ] 声母。北京、上海的方言中, 开合字仍念[ k‘ ] ,齐撮字变为[ ʨ‘ ] 。广州 话开、齐、撮字以念喉擦音[h]为原则,合口 字以念唇齿音[f]为原则。
见课本223页。吴方言中尖团音合流的例子。 不同方言的语音面貌反映了尖团音合流在不 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尖音与团音
普通话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z、c、s,即 ts、ts’、s)与齐齿呼、撮口呼二呼韵母的组 合(相拼)叫尖音。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
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
在指物名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
们”、“衣裳们”、“房子们”、“猪们”(兰州
话),“小鸡们”、“树们”、“衣服们”(藁城
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
下的痕迹。 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 更为相像。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世界语的词汇材料取自欧洲绝大部分国家语言中比 较通用的词, 基本词汇则来自拉丁语族、日耳曼语 族和希腊语族。 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有16条,没有一条规则有例外。 名词和形容词都区分单复数,区分主格、宾格。
二、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
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
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
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 缅等民族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 没有声调。
与汉语接触密切地区的一些民族语或它们的方言还 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 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 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 “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一、借词、意译词、仿译词1、借词: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例如:(sofa)↓沙发↙↘新概念音义结合关系↓↓“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shāfā”与“某种坐具”两边有扶手的坐具“新概念”。

2、意译词: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

例如:(cement)↓水泥↙↘水泥↓↓定中↘↙合成词3、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

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而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自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

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 黑板↓↓↓↓定中定中↘↙↘↙内部形式内部形式[′blækb ɔ:d] [xei55 pan214] 外部形式二、洋泾浜1、洋泾浜的含义洋泾浜(又称为“皮钦语”(pidgin),是当地人在与外来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洋泾浜英语的基本词汇来自英语,并对其语音有所改造,语法则采用本族语。

例如:My no can.= I can not.Two piecee book = two books洋泾浜在世界很多通商口岸或国境接界处都出现过:洋泾浜法语;地中海沿岸口岸的“萨比尔”(Sabir)话: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混合。

查理斯·李兰德《洋泾浜英语歌集》•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元洋钿温淘箩(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泼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You ask me, me ask who?Let me see see.•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 pengpeng, the people die .•We two who and who?•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Welcome your presence•Can you say Chinese?•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To run business = Open.(营业中)三、克里奥耳语(creole)克里奥耳语也叫混合语,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成为唯一通用的交际语言。

问题:克里奥耳语与洋泾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的含义。

二者的联系:洋泾浜和克里奥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形式。

克里奥耳语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完全相同(基本取自殖民者语言的数量很小的词汇和经大幅改造的音系和极简单的语法)。

二者的区别: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

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

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还算不上"混合语"。

克里奥耳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唯一的交际语。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语音的演变•语法的演变•词汇和词义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语音演变(历时音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1)语音演变机制音位系统的发展包括:内部音位的合并、音位的分化、音位关系的改变等。

中古汉语的辅音音位系统在音韵学上称为“三十六母”,是唐宋时期汉语的辅音音位系统。

中古汉语辅音音位的读音构拟:帮[ p ] 滂[ p…] 并[ b ] 明[ m ]非[ f ] 敷[ f…] 奉[ v ] 微[ ɱ]端[ t ] 透[ t…] 定[ d ] 泥[ n ] 来[ l ]知[ ƫ] 彻[ ƫ…] 澄[ ɖ] 娘[ η] 日[ηʑ]见[ k ] 溪[ k…] 群[ g ] 疑[ŋ] 晓[x ] 匣[ɣ]精[ ts] 清[ts…] 从[dz] 心[ s ] 邪[ z ]照[ tʂ] 穿[tʂ…] 床[dʐ] 审[ ʂ] 禅[ʐ]影[ ʔ] 喻[ j ]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辅音音位系统对照简表帮[ p ] 滂[p…] 并[ b ] 明[ m ][ p ] [p…] [ p ] [p…][ m ]非[ f ] 敷[ f…] 奉[ v ] 微[ɱ][ f ] [ f ] [ f ] [ 0 ]端[ t ] 透[ t…] 定[ d ] 泥[ n ] 来[ l ][ t ] [ t…] [t ] [t…][ n ] [ l ]知[ ƫ] 彻[ ƫ…] 澄[ ɖ] 娘[η] 日[ηʑ][ tʂ] [ tʂ…] [tʂ] [tʂ…][ n ] [ʐ]精[ ts] 清[ ts…] 从[ dz] 心[ s ] 邪[ z ][ts][tɕ] [ts…][tɕ…] [ts] [ts…] [tɕ] [tɕ…][s] [ɕ] [s] [ɕ]照[ tʂ] 穿[ tʂ…] 床[ dʐ] 审[ ʂ] 禅[ʐ][tʂ] [tʂ…] [tʂ] [tʂ…][ ʂ] [ʂ]见[ k ] 溪[ k…] 群[ g ] 疑[ŋ][k][tɕ] [k…] [tɕ…] [k] [k…] [tɕ] [tɕ…][n] [0]影[ʔ] 晓[x ] 匣[ɣ] 喻[ j ][0] [x ] [ɕ] [x ] [ɕ] [0]①音位的合并“并、定、澄”分别归入或部分归入“帮、滂、端、透、知、彻”。

这一历史音变现象称为“浊音清化”。

演变的条件是:中古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凡声调是平声的一律变成了送气清音,凡声调是仄声的一律变成了不送气清音。

参阅《语言学纲要》246-247页。

②音位的分化“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除了遵循“浊音清化”规律外,同时还分化出现代汉语[tɕ][tɕ…] [ɕ] 等声母,这属于音位的分化。

分化的条件是这些音与[i][ü]为韵头、韵腹的韵母相拼。

参阅248页。

③音位关系的改变由于“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等母在与[i] [ü]为韵头、韵腹的韵母相拼时,分化出现代汉语[tɕ] [tɕ…] [ɕ],所以现代汉语[ts ][ts…][s][ k ][ k…][x]不与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相拼。

阅《纲要》229页。

•音位的分合必然导致音位间的对立关系发生变化。

•例如,中古汉语声母:p p… b…t t… d… [+清, +浊] ;[ +送气, -送气]k k… g…•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里,/b…、d…、g…/的消失使得“[+清,+浊]”对立消失,以上三组音位只剩下:p p…t t… [+送气,-送气]k k…•语音规律是受时间、空间和发音条件的限制的。

这些条件具体如下:•①发音条件限制。

•语音的发音条件也对语音规律有制约作用。

例如,前面所说的¡°浊音清化¡±的条件就是限于口音(浊塞音、浊塞擦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

•②时间限制。

•某一语音规律只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过了这个时间段,即使条件相同也不起作用。

现代汉语宁波方言中/k /、/k…/可以出现在/i /前面,是因为它们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段后产生的,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③空间限制。

•语言演变是一个从中心向四周波浪式传播的过程,离开中心越远,影响越弱,直至消失。

所以,语音演变总是在一个有界的空间内发生的。

中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浊音清化”规律,在北方方言区有普遍性,在吴方言、湘方言等地区则没有发生作用。

第二节语法的演变一、组合规则的演变汉语方面:1、疑问代词、代词宾语前置变成后置。

例如:吾谁欺?不吾知也。

寡人是问。

2、偏正结构里“大名+小名”变成“小名+大名”。

例如:丘商、丘雷、城颖、鸟乌、草芥。

3、汉语中的主从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五四以后,出现了从句后置的情况。

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

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一)语法成分的增减1、量词的增加古代汉语:数词可以直接加在名词前面。

如:“三黄五帝、五城十楼、三人、二矛、一苇”。

汉代产生量词(借用名词和动词)。

如:“一线希望、一柄宝剑、一台机床、一杯水、一把米”等。

古汉语中的“数+名”——现代汉语的“数+量+名”结构。

2、助词“着、了、过”的出现现代汉语时态助词“着、了、过”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

例如:“了”由动词演变为助词。

分三步:第一步,魏晋南北朝:构成动补结构,表示前边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完成。

第二步,唐代:“了”有虚化的趋势,虚实含混。

第三步,宋代:“了”完全虚化为表示完成语气的助词。

3、词缀“子、儿、头”的出现词缀“子”在上古已经出现,例如:《礼记·檀弓下》:“使吾二婢子夹我。

”词缀“头”可能产生于六朝,例如:《水经注》:“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

”词缀“儿”可能产生于唐代,例如:金昌绪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4、前缀“有”的减少上古汉语前缀“有”的消失,如:“有夏、有民、有王”在战国后就消失了。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类推也叫类化。

指的是在某种规则模式的影响下语法和词汇形式发生变化的过程或结果,即促使一些语言成分跟另外一些语言成分协调一致的作用。

例如:fell : felledshell : shelledswell : x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使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某一结构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未引起表层形式任何变化。

重新分析在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它往往造成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词类、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

A: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墨子·非攻下》)B: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

(曹雪芹《红楼梦》26回)五、语法化•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发展•词义演变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隐喻、转喻。

•隐喻引申:以相似性为基础,通过打比方建立新意义。

例如:习:本义为¡°数飞¡±,即小鸟反复地学习飞翔的意思。

这种情况与人学习某种新知识、新技能很相似,于是发展出¡°学习、温习¡±的意思来。

•词的比喻义和词的比喻用法不同。

比喻义是词的固定意义,词典上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比喻用法只在特定语境中出现,是一种临时用法。

•转喻:以相关性为基础,通过转指、代指建立新的意义。

例如¡°兵¡±的¡°兵器¡±义派生出¡°士兵¡±义就是转喻引申,兵器与士兵关系密切,于是由兵器转移到使用兵器的人(士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