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
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1)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2)沦:沉,落。
西阿(ē):西山。
阿,大的丘陵。
素月:皓月,皎洁的月亮。
(3)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空旷广远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光。
(4)户:门。
夜中:即夜半。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5)气变:气候的变化。
悟:意识到。
时易:时节改变。
时,指时令,节气。
永:长。
(6)无予和(hè):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举杯。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7)掷:抛弃。
不获骋(chěng ):不得施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8) 此:指有志不得施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教学重点】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2、理解诗人归隐后淡泊平静的心境下“悲凄”的思想感情,欣赏陶渊明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重点难点】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欣赏诗人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鉴赏诗歌时,有没有同学把两首诗歌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来解读诗歌?(追问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鉴赏)“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照阅读一、 2006 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来往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用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偷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说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8.甲、乙两文都反应了先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一样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归纳甲文的粗心。
(一) 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织相通门8.描绘论述 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二、 2008 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来往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崇高,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这样,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 注 ]①适:知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记。
归园田居比较阅读

《归园田居》的语言特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易近人
01
诗人的语言平易近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
略诗歌的魅力。
生动形象
02
诗人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使
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节奏感强
03
诗人的语言节奏感强,通过运用韵律和节奏的变化,使诗歌更
具艺术感染力。
05 《归园田居》的影响与评 价
《归园田居》与《江雪》的比较
主题对比
意境差异
表现手法
《归园田居》和《江雪》主题不同, 《江雪》描绘的是渔翁在寒江雪中独 钓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孤傲清高的情 怀;而《归园田居》则表达了作者对 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江雪》通过寒江雪景的描绘,表现 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归园田居》 则以温馨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背景,呈 现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归园田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 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该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 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这种思想情感对后 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后人对《归园田居》的评价与解读
《归园田居》与《春晓》意境相似,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和向往,但《春晓》更侧重于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归园田居》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
田园、茅屋、飞鸟、炊烟等
描述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象征,传达出诗 人对自由、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象征
回归自然、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对比
《归园田居》与《静夜思》意象和象征有所不同 ,《静夜思》主要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表达思乡之 情,而《归园田居》则通过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jī
zhuō
yú
一忧时光易失: 譬如朝露二忧贤才难得: 青青子衿三忧功业未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诗歌如何表现曹操的抱负情怀?
白描
工笔
写意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白描手法
在文学创作上,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 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 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诗人描写田园风光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有余闲”“返自然”
厌恶官场
保持自己高尚节操
追求自由独立
热爱田园生活
小组讨论: 下面两幅图让你想到《归园田居》的哪个诗句?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2.“归”之艺术表达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① 动静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 构成一种情趣。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 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 贴切地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

《归去来兮辞》同《岳阳楼记》《饮酒》比较阅读《归去来兮辞》原文如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下是《归去来兮辞》的现代文翻译: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诗作赏析

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诗作赏析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诗作赏析陶渊明,字元量,东晋著名的诗人,田园诗人第一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诗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字元亮,又字潜,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父亲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有一妾室,看来初期家境还不错,陶渊明有一庶妹,嫁程姓人家,故被陶渊明成为程氏妹。
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于是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时其庶母也去世了。
陶渊明自幼便修习儒家经典,后又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故其身上有儒道两家的修养。
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求生计,开始了一段游宦生涯,但在仕与耕之间动荡十余年,令他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所以在程氏妹去世之后,陶渊明便辞官归隐,在田园山居中度过了余生。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去世,死后他的友人为他私谥“靖节”,故后世又称之为“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人,以醉人的语态反应社会现实与险恶。
但陶渊明成就最高、数量最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唐宋的诗人、词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造诣不在他的诗歌之下,最著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
陶渊明时运赏析《时运》是陶渊明在晋安帝元兴年著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个章节,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及万物复苏的大自然,诗人陶醉于大自然中,不仅净化了心灵、开阔了心胸,还在大自然的陶冶中提升了人格。
《时运》诗的大意讲述的是,在暮春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一个人外出郊游,孤单形影。
惬意的欣赏着自然中的美景,心情开怀,但只有影子跟自己作伴,不免觉得伤感。
前面两个章节描述的是欢欣之情,后两章叙述的是伤感之意。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了,大自然的一切美景都让他欣喜。
随风而摆的禾苗、秀丽壮美的山峰、自由飞翔的鸟儿……看着此情此景,陶渊明陷入了茫茫的遐想中。
《陶渊明诗二首》赏析

《陶渊明诗二首》赏析归园田居【解题】《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令归隐,其时四十一岁。
《归园田居》大约作于归隐的次年。
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陶渊明所写的大量歌颂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注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
动宾短语作“韵”的定语。
韵:指气质,性格、情趣等。
性:生性,性格。
本:本来,副词。
.丘山:这里指山林。
○以追述往事开篇,言自己从小就厌恶世俗官场,本性喜爱大自然,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官场。
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
去:离开,指离别故园的丘山。
三十年:应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义之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刚好过了十三年。
○写诗人对以往误入仕途的深刻反省。
“尘网”一词,是首句“俗”的具体化。
诗人将官场斥为“尘网”,见其憎恨之情。
“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加重了“误”的份量,见其追悔莫及的心情。
以上为一层,写自己的本性与误落“尘网”的矛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漏。
羁鸟:关在笼里的鸟。
羁,束缚。
旧林:过去栖息的山林。
池鱼:被捕捞来放养在池里的鱼。
故渊:过去生活的深潭。
这两句的“恋”与“思”“旧”与“故”均为互文。
○承前叙诗人误落官场“尘网”,意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深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见其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
诗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ó)归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泛指田野。
际:间。
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
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守拙”句是说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性归隐田园,而不愿混迹在巧弄机谋的仕途之中。
○叙诗,现在终于离开仕途归耕田园,流露出无限的欣愉之情。
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五篇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1)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2)沦:沉,落。
西阿(ē):西山。
阿,大的丘陵。
素月:皓月,皎洁的月亮。
(3)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空旷广远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光。
(4)户:门。
夜中:即夜半。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5)气变:气候的变化。
悟:意识到。
时易:时节改变。
时,指时令,节气。
永:长。
(6)无予和(hè):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举杯。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7)掷:抛弃。
不获骋(chěng ):不得施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8) 此:指有志不得施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教学重点】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2、理解诗人归隐后淡泊平静的心境下“悲凄”的思想感情,欣赏陶渊明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重点难点】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欣赏诗人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鉴赏诗歌时,有没有同学把两首诗歌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来解读诗歌?(追问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鉴赏)“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乌申斯基(前苏联)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今天我们运用比较阅读法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杂诗(其二)》,品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解归)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三年后归隐)404年(40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一年后归隐)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很快辞职)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归)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
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火灾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贫病交加的陶渊明生活已近绝境。
2、根据注释初步品读诗歌,自主完成导学案二至三两个环节。
三、预习检测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大意。
一生说诗歌大意,请其他学生点评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
师补充点拨2、学生齐声朗读诗歌四、交流展示《归园田居》与《杂诗其二》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组内形成交流成果,派代表发言(发言既可展示交流成果,也可提出困惑)(交流八分钟,成果展示十分钟)温馨提示:可分析直接表达情感的重要词语、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作者的生活经历……《归园田居(其一)》:淡泊、愉悦《杂诗(其二)》:悲凄诗人为什么“悲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
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1)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归园田居》:“爱”“复”《杂诗》:“悲凄”(2)意象选择及其特点《归园田居(其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田园生活)特点:简朴自然、幽静安详《杂诗(其二)》:落日、素月、寒风、冷枕特点:清冷(3)表现手法《杂诗》直抒胸臆:“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将悲伤推向极致。
叙事:“第九、十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欲将悲怀倾诉,可无人倾听,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在言外。
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困惑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这两句诗能否换成“日月离人去,有志不获展”?掷、骋儿子皆极具力度感:唯掷字,能写出日月飞逝,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悲切。
(炼字,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困惑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杂诗》前四联诗歌与抒情诗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有何关系?前四句: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此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这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夜半凉风吹进门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诗人运用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季节之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所以不能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从夏去秋来这一特定时节,深化“日月掷人去”之意,暗示着诗人的一种深深悲怀。
小结:《归园田居》:辞官归隐后的淡泊、愉悦的心情《杂诗》:宇宙无垠,生命孤独;时光飞逝,壮志未展;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五、拓展提升陶渊明历来给人的印象是恬淡清廖的隐士,《杂诗其二》、《归园田居》都写于辞官归隐之后,诗歌的情感却又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谈谈诗人内心深处为何有如此激烈的矛盾挣扎?生四人一组讨论,组内形成统一意见,派代表发言。
《归园田居》中视仕途为樊笼的陶渊明质性自然,“本爱丘山”,为“守拙”而归园田,并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陶渊明历来给人的印象是恬淡清廖的隐士。
所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关注。
《杂诗》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
在《杂诗其二》中,我们可以看见诗人平淡的内心之中却蕴含着如此激动的情绪,他也会对“日月掷人去”有如此深致的悲凄,对“有志不获骋”有如此难以释怀的惋惜。
在入仕的13年里,陶渊明本是怀着救济苍生的愿望来做官的,但是他先后辅佐的政权却一个个上演着统治者争权夺利的丑剧。
官场内部的倾轧和斗争也让“少无适俗韵”的他难以适应,更让他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
在这位坚持不与黑暗的政治合作,宁可选择田园过清贫日子的诗人的心中,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人并不是生来就要做隐士,这是诗人在当时的社会中为谋求自我的操守采取的万不得已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于世事、人生、生命都有相当的执着,失望、苦闷、不平……都会使他心潮起伏,这是他入世极深的一面。
他又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
——这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
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六、我的收获与反思你在诗歌鉴赏中运用对比阅读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困惑?师点拨:1、“同中求异”“辨别异同”。
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2、找准对比点,可以从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意境的营造、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七、作业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