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除特殊标注外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ji 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

(cuì)的故事。 B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

(sū)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

(jǐ)而脏乱的。 C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

(h áo )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

(x ùn )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D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

(bó)一只乌蓬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yùn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带一路”全球智库网络的构建,有助于夯实..

“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B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C .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D .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

,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3.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B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C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

D .随着天气转凉,糖炒栗子成为很多人的温暖选择。板栗收购商老张说,今年的栗子能卖到

七、八元一斤,大小不一的混栗子也能卖到五到六元钱一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B .《王者荣耀》作为舆论话题,并没有因为推出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而变得平静。围绕游戏与孩子、游戏与健康、游戏与沉迷、游戏与教育等为中心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北仑中学

2019学年 第一学期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D.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5.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讲究文采、音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苏轼的《赤壁赋》。

B.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是一种可和乐演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C.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给了百余位优秀作家,褒奖他们“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赫尔曼·黑塞曾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D.朦胧诗派,20世纪80年代大陆诗坛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往往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6.下列对必修一课文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下阕体现了诗人高超的用典艺术,多处化用典故却能不着痕迹。比如“同学少年”典出杜甫诗歌《秋兴八首》中的“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对比反衬自己的落魄,诗人化用典故并表达出淡淡的失落感,但还是希冀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B.《想北平》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把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主要是巴黎)做了多次比较,以突出北平具有的作者喜爱的特征。这种比较并不是要强调北平的先进、富有、美丽,而在于作者是以“家”的标准来加以看待,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北平的情感。

C.《江南的冬景》描写的江南郊野景致,色彩鲜明,蕴含生机,例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青天碧落等,充分展现了江南冬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D.《师说》第二段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比如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论证,就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对自己与对孩子和“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三方面作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了“师道之不复”的真正原因。

7.下列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凌万顷之茫然

⑦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⑧渺渺兮予怀

⑨何为其然也

A.③/①②⑤⑦/④/⑥⑧/⑨

B.③/①②⑥⑦/④/⑤⑨/⑧

C.④/①⑤⑨/③⑦/②⑥/⑧

D.③/⑤⑧⑨/⑦/②④⑥/①

8.下列各句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9. 依次填入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写一篇文章,总有作者主要想表达的东西,那个东西立在那儿,就是等着你上来打。,,,,。“直奔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就是这种打法。

①总是急于把它弄到

②没有经验的人

③它没被打到自己反而狼狈

④如泼妇动武,坏发乱形

⑤结果扭打纠缠撕扯抓掐

A. ②①④⑤③

B. ③②④①⑤

C.②①⑤④③

D.④①⑤③②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那么,说历史是我们的乡愁,对于中国人可能还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所谓乡愁,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对历史的认识的变化总是深深扎根于我们自己当前的真实处境。历史学家学术成果的“外溢”,总能对我们的固有认知产生影响。这些认知,对于学术圈外的人们而言,实则又是价值观的内在基础。乡愁,不是哀怨,其实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活法的出发点。当人们沉溺于一些虚幻的迷思的时候,是不会有乡愁的。比如,当大量的上千年前中外交流的史料,或者民族融合的史料被挖掘出来后,人们对“开放融合”就会多了更强烈的感受。不是说以前这样的史料就没有,而是当这样的历史叙述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将开始变得不一样,相应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有一个学者引用了丘吉尔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看过去有多远,那么看未来就有多远。当我们越来越强烈感受到多少年前的自觉不自觉的开放融合带给我们的改变有多大,对于当时的人们突破历史困局,打开新的空间有多重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对今日文明之间日益频繁的碰撞,更多了一份积极和从容的心态呢?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现在对于历史的重新叙述已经越来越丰富,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在做这个工作,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对人们固有认知的改变也越来越大。这其实正是要回答我们今天的样子是怎么来的。回答我们是怎么来的,实则又是要回

答我们未来将会怎么走。这其实是我们回应时代命题的一股合力。

在重述历史

....的过程中,历史学充分体现了自己迷人的一面。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幕,也是我自己内心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就是历史真相到底存在不存在?历史当然是有真相的,我们一般都是这么理解的。但历史就是这样,当你自以为真相在握的时候,它总是会给你一点点教训,尤其是表现在,当你觉得一种说法很有说服力的时候,别人再给出一个不同的说法,你可能马上觉得也很有说服力。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许是这样的:历史真相肯定是有的,但与其我们去问历史真相到底有没有,不如对历史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因为我们毕竟都是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去看待历史的。历史是恩格斯说的合力的结果,历史真相也只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而不会有绝对正确的无可辩驳的答案。

对历史叙述的开放包容,其实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创未来、凝聚共识的时代需要所带来的自然结果。它所培育的,也是一种面对大变局,设定我们未来方向时的一种开放和从容的自信心态。

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节选自《历史,说不尽的乡愁》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重述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述历史,对历史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相应的价值观念也会有所变化。

B.重述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历史学迷人的一面,每个人对历史真相的理解各有不同。C.重述历史,可以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去看待历史,这样就会得到正确的无可辩驳的答案。D.重述历史就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开创明天的智慧。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外溢”的学术成果总能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的内在基础产生影响。

B.大量的民族文化的史料被挖掘出来后,人们对“开放融合”就会有强烈的感受。

C.因为历史真相也是一种合力的结果,对它也应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所以不需要去问它的有无。

D.今天的时代需要我们开创未来、凝聚共识,这样也自然需要我们对历史叙述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

12.作者为什么说“乡愁,不是哀怨,其实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活法的出发点”,阅读全文,说明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3—16题。(共16分)

芦苇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

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13.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有什么妙处?(3分)

14.“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

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15.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0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拨开

B.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缘:攀援

C.因往相.田,得疾相:察看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辄:就

1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则更相枕以.卧以.纸画字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与之.同游清泉寺

C.因.坐法华西亭因.往相田,得疾

D.箕踞而.遨是日剧饮而.归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借西山的怪特,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特立独行的品格。

B.柳宗元写游览西山所见的景物,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通过仰视和近视,显示了西山与众山的不同。

C.苏轼写自己携一位民间医生沿溪水拄杖而行,赏景吟啸,说明苏轼在贬谪的窘境中仍有着豁达乐观的心境。

D.苏轼所咏的诗词,即景取喻,一反前人因年老就哀叹光阴催人的传统,而发出老当益壮的宣言。

2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3分)

故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2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3分)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8分)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唐代诗僧,益阳人。早年曾热心功名仕途,是颇有雄心壮志的。然而科场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②望春台:既指京城,又有“望春”的含义。)

22.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经郑谷指点,齐己将“数枝”改为“一枝”,你认为这样改好在何处?(4分)

23.简析诗中梅花的形象。(4分)

(三)古诗文默写。(10分)

24.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 ▲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4)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5)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四、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第三只眼”,可解读为“不以寻常的眼光,换个角度,以更客观、全面、透彻的眼光看问题”。打开“第三只眼”,可以看到我们曾经看不到的角落,可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风景,可以触摸到心灵深处的颤动,可以让你进一步认清人、事、物和自然……

请以“第三只眼”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限文体(除诗歌外)。③文体特征要鲜明。④不少于800字。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参考答案

1.C(A.结伴 jié;B.贫瘠 jí;D.乌蓬小船—乌篷小船)

2.D(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应为“不绝于耳”。)

3.D(“七八元”表示约数,中间的顿号应去掉。)

4.A(B.“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或“以……为中心”;C.一面对两面,可改为“将影响到汉字文化的传承”;D.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5.B(《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6.A(诗人并没有表达出淡淡的失落感)

7.B(③判断句/①②⑥⑦定语后置句/④被动句/⑤⑨宾语前置句/⑧主谓倒装句)

8.C(有同“又”,暴同“曝”,輮同“煣”)

9.C

10.C(原文“因为我们毕竟都是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去看待历史的……历史真相也只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而不会有绝对正确的无可辩驳的答案。)

11.D(A项,原文第一段是历史学家学术成果的“外溢“对我们的固有认知产生影响,而这些认知,对于学术圈外的人们而言是价值观的内在基础。B项,应该是“大量的上千年中外交流的史料,或者民族融合的史料”,而不是民族文化史料 C项,误解原文“历史真相肯定是有的,但与其我们去问历史真相到底有没有,不如对历史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12. 作者说的“乡愁”是指“历史”。历史是我们的乡愁。对历史的叙述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我们的价值观与固有认知发生变化,从而有助于培育我们面对未来时开放从容的自信心态。

13.比喻,把芦苇的根比作千万只鸟,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拟人,写芦苇的根能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也对)

14.不矛盾。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说“人和芦苇是不一

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

15.①生命力顽强;②品节正直倔强;③身姿纤柔美丽;④纯洁包容。(分别联系文章3、4、5、6段)

16.①“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句,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2分)②“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句,由对芦苇的赞美写到人类高远的思想境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2分)。③以疑问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2分)

17.B 缘,沿着。

18.C 因为。 A. 相当于“而”,表修饰 / 用 B. 取独 / 他 D. 表修饰 / 表承接

19.B 没有仰视和近视,而是俯视和远眺。

20、故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1.(1)我用手做嘴巴,您用眼睛做耳朵,都是这个时代非同寻常的人。(得分点:以,判断句)

(2)自以为凡是这一州的有异常形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得分点:“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凡是,被动句)

(3)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一面看,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又羡慕什么呢?(得分点:曾不能以一瞬,“何羡”宾语前置,因而,如果,扣完为止)

22.(4分)(4分)“数枝”改为“一枝”, ①更突出诗题中的“早”字: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是“早”。②更显示“早梅”不畏

严寒、不同凡响、傲然独立的个性。③更有利于表现诗人骤然发现早梅绽放的惊喜之情。(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3.(4分)答:①诗中的梅花有幽香的内蕴、素艳的外貌,而且不畏严寒。(2分)②梅花又是诗人的写照,诗人托物言志,借梅抒怀,既抒发了自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怀才不遇之慨;又表明自己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自信。(2分)

24.(每空1分,共10分)

(1)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举匏尊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

(5)无以至千里

(6)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5.作文(60分)评分标准,同高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