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留下的疑问: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晚年他自己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意思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所希望的界限,理论的发展已经超出马克思本人的范畴,直接点就是马克思本人并不希望看到后来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行为方式。
追溯这段历史,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究竟谁是真正地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什么?学习的途径决定了马克思中国化有多少部分忠于原著。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大概有三种途径。
一是,留日学生学习和翻译日文版的马克思原著与从日本共产党那里得到马克思主义。
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比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完成的。
通过这一途径学到的马克思主义通常意义上比较简单、缺乏系统化的。
二是,去苏联学习。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到建国后与苏联决断前的较长时期。
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团体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能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是被斯大林严重篡改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思想,应用在中国固然会出现严重问题。
三是,彻底跟苏联闹翻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马克思的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
由学习途径的改变,我们大概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微妙变化。
而这一微妙变化往往带来的是时局的激烈动荡。
时局动荡引起的惊涛拍浪,受难最深的是底层广大劳动人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
这一就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如,某杂志抢先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又代表着什么呢?也许这个时候,我们该去详细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本文是基于马克思的原著及前苏联解密档案等的思考。
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像一棵树。
萌芽到茁壮成长为参天古树,有几段重要历史进程值得我们去关注。
如今五花八门、门派繁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枝叶叶。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15-06-08赵家祥马克思曾针对一些歪曲其思想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严正声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我们应坚持这些论述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原原本本地研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规避几种不正确的解读方式我国学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总体上是端正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总体上科学有效。
但毋庸讳言,当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努力规避的不良倾向。
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一点与苏联学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搜集、整理、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这是必须承认的。
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一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了不符合甚至违背经典作家原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了不准确的阐释,没有很好地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倾向比较突出。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很多方面克服了苏联学者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苏联学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较为深远,不同学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评价也不尽一致,一些消极因素至今仍影响着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
全盘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西方学者在研究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有益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诸多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不正确的研究方法,有些持敌对态度的西方学者甚至恶意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
我国有的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功过是非研究不够、辨别不清、判断有误,把其中一些错误观点和研究方法当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加以接受,甚至大加渲染、极力模仿和提倡,言必称“西马”。
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读《莫将龙种变跳蚤》后国俊同志:感谢你和兆丰同志的关怀,寄来《莫将龙种变跳蚤》一文,说是征求意见稿,嘱我提出意见。
认真拜读之后,我认为他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
他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文章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而且抓住了问题的焦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打开思路的锁钥。
马克思在晚年,给自己已经是政治活动家的女婿拉法格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认为必要时,五次转述马克思的这句话。
可见,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文章抓住这个问题,讲述马恩的历史,故事许多,我领会概括起来是三个意思:一、马克思认为自己的理论还没有整合成为什么“主义”。
恩格斯晚年继续从事大量工作,他认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他们是谦虚的、实事求是的。
二、许多流派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对此反感。
自己申明“我自己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你们“不要拉着大旗当虎皮!”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是:列宁最后还是建立了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盛行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大本营,这是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
然后又有所谓和中国情况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马恩早分析过,党内必然有路线斗争,宗派斗争,最后是权力斗争。
都需要武器,都需要理论权威为我所利用。
“马翁”显然是最佳人选。
大家侈谈马克思主义,但是真诚读马克思的又有几人?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坦言:“我没有看过《资本论》。
”这可能是好事。
他没有受到主观抽象出来的剩余价值学说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摆脱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马克思假如活着,他对此会怎么说呢?三、马克思的理论是不断创新、自觉反思、与时俱进的过程。
越到最后,越有突破,甚至说:揆诸实际情况,原有的想法是错的。
马克思曾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曾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导读]马克思曾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多次引用这一说法:马克思谈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国人中间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马克思主义”“主义”一词本是中性的,是指思想、理论、学说和信仰。
最早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称呼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在马克思的名下冠以“主义”用以表示马克思的理论是“泛斯拉主义”、“泛日耳曼主义”、“俾斯麦主义”来贬低、攻击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质。
到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马克思派”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
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一些国家的先进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
3月18日《纽约人民报》发表《一个德国社会主义者》的悼念文章,提出“尤其要感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谢尔盖·舍维奇在《马克思与俄国社会主义者》一文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普及比德国还早”。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考茨基于同年4月6日在维也纳出版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真理》第7期上发表悼念马克思的文章,其中有三处提到“马克思主义”。
文中说:“巴枯宁先生,无政府主义的这位权威人物打算与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相对立,从事制造革命”,“我们自己阵营里的反对者,现在也已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周围。
今天在马克思主义阵营里可以找到马克思的最顽强的反对者”。
马克思曾说过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之后,恩格斯多次引用这一说法:“马克思在谈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可见,马克思本人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提法。
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
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
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
目标简单纯粹,但是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
而且,他们对待统治阶级往往展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表现,恨其权,又热衷攀附。
他们对高权是向往的,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一、《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原因)1972年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第一个以《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和形式编纂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核心部分,即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梅思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的摘录,并作了长篇介绍。
该书的出版,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继“青年马克思”被发现以后,一个新的形象——“晚年马克思”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并对其一生理论进行全面反思的马克思。
人们对“晚年马克思”的认识仁智不同。
有的人或公开或隐蔽地否认马克思晚年的探索与《资本论》的联系,认为这是他思想发展的“断裂”,以为马克思晚年已经放弃了资本论的创研,根本就不打算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如美国的唐纳德•R•凯利就认为马克思晚年“开始对人文科学的一个更大的领域发动新的进攻,正因为被这一兴趣所吸引,马克思才未能——或许他从未打算完成他的《资本论》”。
事实与上述看法相反,马克思不仅在70年代研究土地所有制和经济危机问题,而且还在1877-1881年之间重新开始修订《资本论》第二卷,相继写出了四份手稿,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几个月里,“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的问世而操劳”,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打算“把某些论点表达得更明确一些,把新的论点增添进去,把直到最近时期的历史材料和统计材料补充进去。
”新发现的马克思于1867年8月到1882年11月给伦敦书商菲力浦的五封信,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断裂论”割裂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忽略了《资本论》时期的创作与晚年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贬低和阉割了《人类学笔记》的创造性贡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倒认为劳伦斯•克拉德的一些说法还有合理的因素。
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民族学手稿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的论点的补充,同时又是对他在1843-1845年间所持立场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读后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用分 工来阐述了等级无处不在
他还谈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 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 的将是越来越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 有普遍形式的思想。”而“每一个企图取 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 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 成员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讲“宗教里的 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 表现,又是对这种现 实苦难的抗议。宗教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正像他是无精神活力 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也 许正因此次人际关系 才那么重要吧。正因 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 系的总和,所以我们 要扮演很多角色,学 着去适应。 ——《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1、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 的规律。 2、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 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3、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 斗得以胜利结束。 4、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 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 众。 5、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 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 痛苦。
6、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 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7、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 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8、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 势的标志。 9、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10、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 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 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 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维度及当代意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维度及当代意蕴作者:朱成全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论”思想所蕴涵的评判“万物”的两个维度——客体与主体、科学与人文、功利与超功利、利与义的关系;其次,以此为依据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进行了解读。
认为,马克思当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为指导,通过经济学这一科学途径,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从而设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其中还论述了马克思“两个维度”的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以及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客体与主体;科学与人文;功利与超功利;利与义;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19-10J.A.熊彼特曾这样高度地评价过马克思的著作,他说:“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
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份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
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
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
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1]英国广播公司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康德、尼采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可是,我们对马克思的思想有可能误解了。
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界响起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2]对于当时德国一些先生们(指许多大学生、著作家和其他没着落的年轻资产者,笔者注)在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2]笔者认为,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哲学理解有问题,没有合理的哲学观,就不可能有对马克思的合理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但马克思确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即:“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我最早是从德国思想家梅林写的《马克思传》那里读到的。
他写道:在马克思逝世前一年即1882年,当法国工人党表现出“幼稚病时,他对他的女婿们叙述他的思想的方式也感到不满”,于是他“脱口”而说“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据我后来所知,马克思1883年去世后,恩格斯不仅同梅林之间有多次书信交往,而且在他致其他友人的书信中还至少有3处引用过这句话。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会是真的认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的一生是这个“主义”的奠基者和奋斗者。
那么,晚年的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晚年的恩格斯为什么对这句话会念念不忘呢?从恩格斯引述这句话的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是在批评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时叫社会民主党、社会工人党,还不叫共产党)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这些人的言行让马克思、恩格斯感到不满、厌恶、愤怒,是为了同他们划清界限才这样说的。
为了说明我的这个看法不是主观臆断,特举恩格斯1890年致马克思的女婿、法国社会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书信为例。
恩格斯写道:“德国党内发生了大学生骚乱”,他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恩选集》4卷第695页)这里说的“大学生骚乱”是指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以莫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他们引用马恩的话语指责党的领导人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是在维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里说的是拉法格“10年前在法国熟悉的”,是因为拉法格等人领导的法国工人党在那时也是在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说一些“革命”词句,马克思的这句话原本就是对他们的批评。
从马恩著作中可以把那些自称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归纳起来,它大致具有以下三点,即(1)摘引马、恩的“语录”,说自己是在按照他们的话行事;(2)反对合法斗争,说党不应当参加议会选举等一切合法活动;(3)大讲“革命”,说他们是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按我国的政治用语来说,这些人是打着马恩“教导”的旗号而不顾国情的“左派”。
显然,马克思说这句话是要表达他同这些人不是一路人,恩格斯多次引用这句话是要说明他完全支持亡友的这一立场。
马克思逝世后的恩格斯被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尊为领袖、指导者。
他在最后的12年,在继续马克思未竟事业的同时,不仅竭尽心血整理出版亡友的遗稿,而且还多次谈到如何对待由亡友阐述而确定的理论原理,特别是反对把这些原理当作剪裁现实的公式和不变的教条。
如他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
”又说应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在我看来,恩格斯的这些话语是说应把一切理论原理、理论原则,及其有关的所有论述都看作是有界限的、有条件的。
我认为恩格斯的这一态度即是我们现在讲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既坚持又发展的科学态度。
恩格斯为什么这样说呢?按我对恩格斯上述说法的理解,那就是:坚持是在指原有条件未根本改变的界限范围内的坚持,发展是指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原来的理论加以补充与“修订”即“修正”,能根据历史步伐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由此,我认为一些理论家们在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话语来衡量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时,千万要当心,不要让马克思如果还活着也会对你说一句“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