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合集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作者:周开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苦难意识;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23-02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 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1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作者:戚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依然以“东北黑土地”为线索,以龙盏镇为小说构建的背景,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整体上来看,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略微悲凉的感受,无论是表现人物命运还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

关键词:迟子建;悲剧意识;生存状态;艺术魅力作者简介:戚晶(1993-),女,汉族,甘肃永靖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引言:迟子建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她创作的作品看来,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她生活过的东北大地,为读者讲述的是那些位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朴素平凡,但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就如迟子建本人所说:“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悲剧这样下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从总体上看来,整部小说是悲剧性的,但在迟子建笔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放置在大的时代背景中,他们虽然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但又不得不忍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苦难。

正是他们这样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面对赤裸裸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使得整部小说显示出一种温情的悲剧意识,因此,这就将单一的悲剧意识净化了,显示出一种淡淡的温情。

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对《群山之巅》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进行讨论。

一、人物命运的悲剧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用生动鲜明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讽刺性和悲剧性创作_论迟子建小说叙事技巧

讽刺性和悲剧性创作_论迟子建小说叙事技巧

启示。

在《雪坝下的新娘》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更是充分地发挥了她的叙事技巧,故事主人公心理流程的描写细致到位,讽刺手法的应用得心应手。

讽刺,另外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借助一位愚偶或一个叙述着与代言人。

他们愚笨糊涂的天性导致他们对情况的误解,此时作者引导心领神会的读者去加以更正。

小说《雪坝下的新娘》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叫做刘曲,是三开镇开豆腐房的。

刘曲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可是自从他被县长的儿子打傻以后,他就成为镇上了不起的人物了。

谁见了他都客客气气的,他可以免费在任何一家餐馆吃饭,可以随便去任何一家铺子拿取自己想吃的东西,他觉得世界很美好,并且变得很爱笑。

作者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叙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深刻的悲剧性。

正常人性得不到人尊重,而在权势面前,非正常人性却让三开镇所有人不得不去迎合顺从。

在这部小说中,叙述者刘曲是个傻子,他的傻表现在他根本无法看清镇上的人对他突然殷勤的本质原因,也无法知道妻子对自己是个废人的厌恶,更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在有男人来买东西时妻子就支使他出去找猫的真正原因。

“我”作为叙述者,对这一切是无知的,而不知的内容通过“我”的叙述,读者全都知道,只有刘曲本人不知道。

小说讽刺性和悲剧性最成功的演绎之处就是县长因为受贿被逮捕后所发生的变化。

刘曲在镇上再也不能受到各种“优惠”了,大家都瞧不起他了,可怜的刘曲当然不知道原因,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天天去看他那根本不存在的新娘。

《雪坝下的新娘》这部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别具的艺术价值,就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言者”的“不知”带来的力量。

“我”被打傻后不知道这个镇上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了,而刘曲的“不知”性“言说”的审美效应是什么?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应于《雪坝下的新娘》,刘曲是那个在桥上看风景的人,看三开镇形形色色的人对他的殷勤与冷漠,刘曲不知道我们读者在看他,看他是怎样变成现在的状况,看他妻子怎样背叛他。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对迟子建小说《苍月轮回》中的死亡意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成等方面,探讨了死亡在小说中所起的美学作用以及其与生命、时间、境界等概念的关系。

通过论述死亡意识的美学意义,揭示了小说的审美意义,构建了一种新的生命哲学,探讨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美学;小说;生命哲学一、引言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被誉为“写实主义”,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其小说《苍月轮回》是一部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死亡意识,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意义以及其与生命、时间、境界等的关系,分析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二、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概述《苍月轮回》是一部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死亡意识。

小说以佛教至上流派为背景,以一个师徒之间的生死搏斗和缘起缘灭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主人公跨越三生三世的重生、轮回,以及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整部小说通过对生与死、时间和境界等概念的处理,表现了迟子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其中,死亡意识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迟子建的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三、人物形象中的死亡意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未来。

每个阶段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人物形象,其中正面的人物形象往往与生命、希望和爱情等相联系,而负面的人物形象则涉及到死亡、绝望和毁灭等概念。

例如,主人公曾经经历过一次恋爱,但是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这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同时,在小说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人物形象,如恶鬼、佛陀等,这些形象旨在在暗示死亡、绝望和毁灭等概念的存在,用恐惧和悲哀等情感来描绘死亡意识。

四、死亡意识与时间和境界的关系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与时间和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

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

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在《逝川》这篇小说中,迟子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逝川河边的故事。

迟子建是一个感性的作家,东北黑土地给了她丰富的灵感,使她的创作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乡土、乡情、乡亲永远是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主题。

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她对自然和人性美的倾情表达,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说:“我的很多作品意象是苍凉的,情调是忧伤的。

在这种苍凉和忧伤之中,温情应该是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应该是让人欣喜的。

”《逝川》虽然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它以独特的意象之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忧伤中饱含着温情的故事。

迟子建小说最大的美学特征就是意象之美。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把“意”看作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意象的直观性、可感性,让作家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也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迟子建的笔下,人不再是唯一的万物的灵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与人一样具有灵性,有呼吸,它们一同构筑了独特的迟子建式的艺术世界。

当作家把自然美作为情感的寄托物抒写到小说中时,自然美就变成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迟子建曾表示:“《逝川》是我编任何选集都不愿放弃的作品,我喜欢它。

我写了一条河流,写了一个守望着这条河流的一个老女人的命运。

”在《逝川》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写了一条叫做逝川的河流,河边小渔村的吉喜波折的一生,还有一种充满了忧伤的泪鱼。

逝川的小渔村每年都有捕捉泪鱼的习俗,而老渔妇吉喜却因为给胡刀的妻子接生而错过了捕鱼时间,当她失望的时候,却意外发现鱼盆里游弋着十多条美丽的泪鱼。

吉喜在逝川边历经了充满活力但是又不乏心酸的人生,而在故事最后那些在鱼盆里游弋的泪鱼,又给吉喜以温情的包围。

长流不息的逝川之水,年年游弋在这条河流中的泪鱼,作者以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意象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淡淡忧伤而又饱含着温情的故事。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她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们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其温婉、细腻、清新空灵的风格享誉文坛。

迟子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白雪的墓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鸭如花》、《过客云烟》、《亲亲土豆》、《草地》、《一匹马两个人》……在这些作品中,充盈着浓浓的死亡意识,而迟子建则以其温情、缠绵的笔端消散了死亡的灰暗、阴郁,构建了被忘却的乐园。

一对死亡情结的独特体验迟子建在小时候就目睹了了无数的葬礼,随后她邻居和同学的死,使她明白:“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迟子建目睹了一个个生命的突然终结,从而使她在童年时代就有了痛彻的人生体验。

而长大后祖父、父亲和丈夫的死亡,对她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个性豪放、幽默,对儿女很慈爱,对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去世后,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迟子建的丈夫黄世君原为塔河县委书记,2002年死于意外车祸。

迟子建34岁才和黄世君结婚,在迟子建的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夫妻感情甚笃。

丈夫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迟子建一度陷入悲伤不可自拔,《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就写:“我的丈夫是个魔术师,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深夜,他从逍遥里夜总会表演归来,途经芳洲苑路口时,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撞倒在灯火阑珊的大街上。

”这与迟子建本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

”正是迟子建自己悲痛的心声。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布威麦尔耶姆•图尔贡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迟子建的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死亡主题的书写。

她总是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惨痛,向那些被伤害的不幸人们发出关怀,所以她的文字总是充满温情和人性。

在生命和死亡之间,她的作品现实而又深刻,既有死亡的悲惨,也有对生命的追求渴望,体现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主题;主题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3-02死亡是文学史上难以逃避的话题。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乏死亡主题,或是不幸悲惨,或是宏伟悲壮,或是寂静无声引人深思,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主题,看似司空见惯,但是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体会。

或许是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迟子建更加关注和平年代的普通阶级,他们的死亡在迟子建的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希望泯没的同时又隐隐透出一些温情。

1.迟子建小说的基本概述迟子建是我国著名作家,在当代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

迟子建的文笔温柔细腻,文风有时清纯灵动,有时充满感伤,这种充满变化的文风使人印象深刻。

养育了迟子建的东北黑土地是她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北方地域特色十分浓厚,如《北极村童话》《初春大迁徙》《原始风景》,甚至延续在她后续的创作中,成为了 独属于迟子建的风格。

除此之外,黑土地不仅带给她了灵感,还赋予了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意识的地位突出。

而这种意识的形成,既有生活经历带来的独特感悟,也有受到宗教意识异域文化的思想影响。

有研究表明,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富有浓厚的“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园情怀。

2.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主要从死亡中的爱与追求和死亡中的失望与抗拒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死亡中的爱与追求迟子建的文风一向充满温情,无论是死亡还是爱情。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戚晶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依然以“东北黑土地”为线索,以龙盏镇为小说构建的背景,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整体上来看,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略微悲凉的感受,无论是表现人物命运还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

关键词:迟子建;悲剧意识;生存状态;艺术魅力作者简介:戚晶(1993-),女,汉族,甘肃永靖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48-02引言:迟子建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她创作的作品看来,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她生活过的东北大地,为读者讲述的是那些位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朴素平凡,但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就如迟子建本人所说:“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悲剧这样下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从总体上看来,整部小说是悲剧性的,但在迟子建笔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放置在大的时代背景中,他们虽然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但又不得不忍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苦难。

正是他们这样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面对赤裸裸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使得整部小说显示出一种温情的悲剧意识,因此,这就将单一的悲剧意识净化了,显示出一种淡淡的温情。

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对《群山之巅》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进行讨论。

一、人物命运的悲剧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用生动鲜明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

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

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所以,她写了那么多的死亡,真正想表达的却是活着,活着比死亡更有难度。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死去,关于他的死,着笔寥寥,然而他死后,却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并激发了生者坚强活着的意志;《百雀林》中周明瓦爷爷与母亲的去世,特别是他母亲的去世显出生命的荒诞与无奈,带给周明瓦一生的孤独感与残缺感,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一匹马两个人》老太婆的非自然死亡,让人扼腕,由此引发了老头和那匹马生活的重大变故……死亡之所以是最能体现人类悲剧的,在于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通过他者的死亡激发出来。

迟子建正是通过人物面对他者死亡时呈现出的状态,揭示人类的普遍性。

迟小说的里的死亡极少寿终正寝的安详,往往都是非正常死亡,甚至是死得离奇与荒诞。

各种死法都有,体现出生命的脆弱,往往连死来临之前连恐惧都来不及,多半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血腥。

作家对于亲人死亡的体验的深刻性,
就表现在各种非正常死亡带来的人性扭曲甚至是放大的痛苦。

死亡,让人感到一种绝望,感到无能为力。

你无法选择它发生或不发生,无法选择它以什么方式发生。

然而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死亡,总是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甚至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

这种想法,作家在周明瓦(《百雀林》)和李七斗(《树下》)身上呈现出两面性。

怯懦者被命运拽行,境况愈差;勇者被命运折磨,仍不改坚强!
二、苦难意识
迟的小说人物,往往苦难是人生过程,死亡是人生的结果。

这个过程显然是漫长的,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是不断地经受苦难,在苦难的摧折之下,不改本色的活着。

迟子建笔下的小人物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无情的嘲弄,他们无奈、被动,在生活例而行。

这种苦难在迟子建的小说里已经抽象为一种意象,即人性迸发的催化剂。

迟是一个很注重精神表达的作家,她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乐趣显然不及表达某种精神哲理。

换句话说,她就是希望通过很激烈的磨难,显现出人物沮丧无奈的情状,却仍然沉潜中接受苦难的姿态。

用黯淡的生活,来擦亮精神的闪光,歌颂人物迸发的精神品质。

苦难愈加来得残酷,人物的坚持更显可贵。

另一方面,苦难并非都是天灾或意外,也有人为制造的。

人为制造的苦难,是与正面精神品质相对的另一种力量,残忍、自私、暴力的力量。

两股力量的对抗,最终以正面力量的受损爆发出巨大的悲剧力量。

《百雀林》中周明瓦的父亲杀死母亲的情节,看起来完全是个意外,是偶发性事件。

然而如果把这个情节扩张性的.写,会发现造成意外的原因是因为周明瓦父亲无法控制愤怒产生了暴力行为,这体现了人的本性中固有的破坏欲。

人类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本性,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第二次改变周明瓦命运的是永望村的亲戚们,他们则是由自私与贪婪驱使着,逼着周明瓦最终走向远离人群的生活。

这里将周明瓦的生活毁灭的恰恰是人自身的本性。

作家显然倾心于人性善,但也从不回避人性恶的真实,人的生存正是挣扎于两者之间的过程。

综上所述,迟子建对苦难的设置,是为了凸显人性善恶的较量,往往善的力量被摧残,折损,再通过这种摧残后的缺憾,来唤醒更强大的善的力量。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既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法,又贯穿以浪漫主义的精神。

三、悲剧意识的超越
迟子建的小说对于悲剧意识的超越,往往是以一种温情的态度来处理,表现为一种对温暖人性的渴望。

苏童曾评价迟子建“她在创造中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多重声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到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
《树下》中的“七斗在伦春人居住的罗子里休养了半月之后,便同丈夫回家了。

他们到达农场时已是黄昏,初春的风吹拂着,他们望见了麦田和自己的房屋。

他们还望见了葛兰姝老太太的房屋。

房屋在两棵高耸的松树下显得格外
温。

‘咱们还会有一个孩子的。

’张怀搂着七斗的肩头说。

‘会有的。

’七斗说完,她热泪盈眶。

”《树下》中七斗经历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痛苦与挫折,贯穿低沉的悲凉感。

作家不否认生活里充满了阴霾,可是最黑暗的地方最容易发现光明——人性的光辉。

七斗即使改变不了生活里接连不断的厄运,可是她能始终坚持向善的决心,无论怎么始终不变自己对生活的执善,坚贞不屈的活着!迟小说里的人物并非都是大彻大悟的圣人,能始终笑对命运,然而他们始终都不失一股坚韧的精神,支撑这股韧劲的信念就是——活着。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的去世,带来了一家的变故。

父亲去世一个月后却要过除夕了,这个年过得胆战心惊,我、姐姐和弟弟都惴惴不安的守着母亲,时时刻刻担心她追随父亲而去,或者情绪失控。

全篇洋溢着对一个死者的怀念和生者的担忧中,儿女们小心翼翼地阻止母亲去墓地看望父亲,节奏情绪颇为沉郁。

可是,最后,母亲还是在初一,趁儿女还没起来之前,第一次去墓地看了父亲。

小说中的母亲一时无法承受丧夫之痛,超越这个痛苦显然非常艰难。

而母亲最终将对逝者的思念化为掌心的红痣,内心虽然无法释怀那份痛苦,但仍然温和对问儿女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这意味着她选择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

对于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迟子建不吝于表现其中残酷与悲情的一面,可是人毕竟不是麻木无知的动物,对于无奈的命运一定会力图超越。

迟子建作为作家有属于她自己的独特见解。

她总是不满足于人对于生活的沉沦与驯顺,而寄希望于人的精神自觉——坚韧的活着。

这份精神自觉,有别于高深的哲理,而是人性中容易被忽略的本能。

人类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是由自己造成,要超命越运,也只能靠人自身的因素来达到。

迟子建认为,这个因素就是坚韧的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