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青花高足碗

合集下载

一碗胜万瓷的青花大碗——陶艺故事

一碗胜万瓷的青花大碗——陶艺故事

你也许不知道的明朝
一碗胜万瓷的宣德青花大碗
明朝,最后的一个汉族王朝,
历史上,最为昏庸的朝代之一,
又或者没有之一,
激情的开始,
也许是唯一的故事?
其实,不然,明朝的黄帝们也许是最懂艺术的。

出了一位或许是仅次于鲁班的木匠的大师,
出了一位铜艺大师,
当然,最多还是还是瓷器收藏家。

今天我们聊聊宣德皇帝,
这位仁兄,小时候跟着爷爷朱棣,久历沙场,在明朝算得上杰出的黄帝了,
当然了,仅限于明朝。

历史上之所以能记得住这位黄帝,
还是因为琉璃厂的一句话,一碗胜万瓷。

直径一米,极薄的胎底,
即便是技术及其发达的今天,
宣德瓷的薄依然不能比,
回顾历史,了解历史,
只是想更懂中国。

明代陶瓷艺术特点

明代陶瓷艺术特点

以景德镇的青花为例:
• 洪武时期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 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 空白地; • 永宣时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 样和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其所用青料为进口的 苏麻离青; •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 青料为国产的平等青; • 嘉万时期青花蓝中泛紫,发色艳丽浓重,其青料 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 万历后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 产浙料。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 红缠枝莲纹执壶
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高32cm 口径7.3cm 足径11cm 壶唇口,垂腹,圈足,一侧有弯流, 流、颈间有一横片联接,一侧有曲柄,
柄上端有一小系。
釉里红纹饰:口沿饰回纹,颈饰蕉 叶纹、回纹、缠枝花纹和倒垂如意云 头纹,腹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饰莲
纹,足墙饰忍冬纹。
此碗的造型和纹饰构图都具
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洪武釉里 红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其釉 里红纹饰的发色,在传世或出土 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称得上较 为纯正。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高14cm,口径2.3cm 足径7.1cm。 军持小口,口下出沿, 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 置一短流,无柄。通体釉里 红装饰,腹部绘缠枝牡丹纹, 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 略显灰暗。沿上绘蕉叶纹, 颈部绘卷草纹,肩部绘莲瓣 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
明代
1.明代陶瓷艺术特点
2.明朝各代珍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 •万历后期
• 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 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 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 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 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 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 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浅谈明代陶瓷上的八宝纹饰演变____

浅谈明代陶瓷上的八宝纹饰演变____

31八宝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也是瓷器上常用纹饰之一。

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和合、二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

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如珠、球、磐、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从中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

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道教八宝的符号,又称“暗八仙”。

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

在此,笔者主要阐述佛教八吉祥纹饰在明代瓷器上的装饰运用及其演变。

八吉祥是陶瓷上的一种典型装饰,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

据说八吉祥是佛教所用的八种宝物,亦即八种符号,藏语称“扎西达杰”,为系列组成纹样,故称八吉祥,是佛教当中八种吉祥供养法器,常用于供养佛像,装饰佛堂。

八吉祥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

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

在早期佛教美术中,八吉祥图案多出现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图像中,或装饰于象征释迦的双足图案中,或作为释尊悟道时诸神手中奉献的持物,其中尤以法轮、莲花及白螺出现最多。

后来八吉祥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代表佛身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吉祥符号,而八吉祥作为装饰图案的流行与定型化则是伴随藏传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中不仅将八吉祥作为佛前供器,而且还大量将其装饰于壁画、唐卡及各种工艺品中,赋予其吉祥富贵的含义。

八吉祥纹在陶瓷上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印花技法,纹样排列无一定规则。

明代除永乐甜白器上继续采用印花外,从宣德始则多彩绘,有青花、斗彩、五彩、绿地黄彩等品种,清代乾隆、嘉庆朝以粉彩器为多见,也有珐琅彩制品。

花纹排列有一定规律,明代永乐开始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也有不按顺序排列的。

一般都由景德镇窑烧造。

因此,八吉祥纹的排列顺序有时也可作为一种断代依据。

在风格特征上,明代八吉祥更加强调装饰性与形式感,更加追求莲托图案中植物纹样的蜿蜒曲折与枝叶的蔓延,与西藏八吉祥装饰突出绘画性和自然趣味、较为简率的风格形成明显差异,汉地传统的缠枝纹与藏传佛教八吉祥组合而成的缠枝莲托八吉祥代表了明代八吉祥纹样的最高艺术成就。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瓷胎坚实。

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坚硬、致密、均匀的质地,使得瓷器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宣德青花瓷的保存状况较好,许多作品至今仍可见到完整而完美的瓷器。

其次,宣德青花瓷的釉色优美。

它的青花釉色具有独特的韵味,蓝色浓郁而含蓄,晶莹剔透,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美感。

釉色均匀平滑,色彩层次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它的青花瓷器与唐宋时期的瓷器相比,更加鲜艳明亮,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第三,宣德青花瓷的纹饰独特。

它的纹饰主题丰富多样,从花卉、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中汲取灵感。

它的纹饰创意独特,线条流畅而动感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纹饰的处理细腻精巧,富有层次感,能够给观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第四,宣德青花瓷的绘画技艺出色。

它的绘画技法精湛,通过运用透视、明暗、渐变等技巧,使图案色彩更加鲜明和富有立体感。

它采用了大胆而自由的笔触,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使人不禁为其精湛的技艺而赞叹。

第五,宣德青花瓷的器型独特。

它的器型多样,包括瓶、碗、盘、壶等。

它的器型造型独特,追求自然、流畅的曲线,注重整体的流线感和比例的协调。

器型的设计独特而富有美感,使得宣德青花瓷在艺术价值上更加突出。

最后,宣德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精细。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次搞制,从原料的选择、瓷胎的制作、层层上釉、釉下绘画等等,都需要非常繁琐的工艺来完成。

这种精细的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顶峰之作。

总的来说,大明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出色的技术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

它的坚实的瓷胎、优美的釉色、独特的纹饰、出色的绘画技艺、独特的器型以及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在世界瓷器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瓷器中的经典杰作。

青花瓷鉴定

青花瓷鉴定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

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

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

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

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

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

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

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

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

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

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

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

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

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

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

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

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

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

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

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中外工艺美术史(PPT 86页)

中外工艺美术史(PPT 86页)

8.2 织绣工艺
妆花是明代新创的一种多彩丝织物,用许多不同色线织成,花纹— 般较大,色彩异常丰富,故有“走马看妆花”的比喻。
其织法是:将一般通梭织彩改作分段换色,用各色丝线的纬管,以 通经断纬之法作局部控花妆彩,使—件织物⊥可织出十多色以至二 三十色,绒纬突起,精美富丽。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的“绿地花卉 樗薄纹妆花缎”一件,以牡丹、莲花、茶花、菊花组成樗蒲纹,花 纹横向排列,纵向交错,整幅作品构图匀称,色彩丰富,织工精细, 采用金线绞边方法,更使其辉煌悦目,这是一件明代妆花丝织物的 优秀作品。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WAIGONGYIMEISHUSHI 授课教师:
第六章 明代的工艺美术
(公元1368-1644年)
8.1 陶瓷工艺 8.2 织绣工艺 8.3 宣德炉和景泰蓝 8.4 漆器工艺 8.5 明式家具
8.1 陶瓷工艺
8.1.1瓷器工艺
明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明之前,我国陶瓷的 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之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 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因而,明代以来,原有的以 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的陶瓷装饰方法逐渐退居其次,代之而起的 是青花、五彩等画花的方法。这是中国陶瓷装饰进入成熟阶段的的 关键时期。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有“瓷都” 之美誉。明代陶瓷工艺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并有新的 创造,但总体而言,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明代瓷器:主要在青花、斗 彩、五彩和单色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何朝宗”款白瓷达摩立像
8.1 陶瓷工艺
明龙泉窑壶
8.1 陶瓷工艺
8.1.2陶器工艺
明代的陶器则以宜兴窑生产的紫砂陶器最为出名,尤其是驰名中外 的紫砂茶壶。宜兴窑在江苏宜兴县的丁山和蜀山镇,早在北宋时期 就已生产紫砂陶,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即是对宜兴烧制紫砂陶的反映。紫砂陶所用原料 为紫砂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大约采1000吨泥料,才能得到 1吨的紫砂泥,可见紫砂泥的难得和紫砂陶的珍贵。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德青花高足碗
时间:2014-12-01 14:37:44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该器物高17.7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7.5厘米。

碗足绘有福山寿海纹饰,碗壁外模印两条苍劲的行龙。

碗口一周写有一圈计46个梵文,碗心双圈中有一个大字梵文,碗口外壁写有"大明宣德年制”官窑款。

青花瓷发展到明代宣德时期,已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绘制青花的苏麻离青原料为郑和下西洋后从西亚输入我国。

它的特点是凝重、幽艳,其晕散现象独树一帜。

这时的青花瓷器在制作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

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外来风格的纹饰及梵文这时也出现在青花瓷器上。

梵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更多的是作为佛教经典体现,用在瓷器上多为颂词。

这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高足碗。

其造型独特,纹饰绘制磅礴有气势。

是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官窑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