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湖底泥.doc
河流底泥排除方案

河流底泥排除方案
问题描述
当城市河流底泥淤积严重时,会影响水流畅通,妨碍水环境建设。
为了保护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需要制定河流底泥排除方案。
方案设计
1. 底泥测量:首先进行河流底泥的测量,确定底泥的总量和淤
积程度。
2. 底泥分类:对河流底泥进行分类,确定是否有有毒有害物质。
根据不同类型的底泥,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3. 排除方式:采用机械耙、吸泥船等方式进行河流底泥的排除。
对于有毒有害物质较多的底泥,采用生物降解技术或化学处理技术
等方式进行处理。
4. 底泥处置:将排除的河流底泥运往废弃物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或回填。
实施建议
1. 底泥排除期间,应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环境的影响。
在排除底
泥时,应限制搅拌底泥,避免造成底泥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
2. 选用合适的底泥排除方式,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 底泥排除后,还应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确保水质不受底泥排除带来的影响。
以上是针对城市河流底泥排除的基本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底泥排除工作顺利进行,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影响。
底泥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底泥对底泥进行采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底质分析和氮释放的实验,并对提出的底泥修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用沉积物样品及源水水样取自目标水库。
沉积物样品采用彼得森取样器采集泥水界面表层2cm 以内新鲜沉积物,用聚乙烯保鲜袋运回实验室并用尼龙筛筛除泥样中沙子、石块,将沉积物表层水体用注射器抽干后将泥样混匀后直接保存。
模拟实验反应器采用容积为10L 的有机玻璃圆柱形容器,整个系统密封,沉积物样品去掉大的颗粒物后,装入反应器内。
反应器内装有2。
5L水库底泥,7。
5L 上覆水,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留有取样口,密封达到厌氧条件。
装置外用黑色遮光材料包裹,避免光照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装置为自制的有机玻璃反应器,实验前,用空气泵对实验水样进行预充氧,使初始溶解氧含量处于定值。
从反应器顶部加入完全混合后的新鲜底泥,使反应器内底泥高度为10cm,然后用虹吸法加入实验水样,调整水样高度为15cm,加水样时应尽量避免底泥扰动。
实验过程中,用溶解氧测定DO含量,每隔1d用注射器由采样口采集50-60mL 水样。
用真空泵进行抽滤,注意所用的滤膜孔径,测定氨氮、硝态氮、铁和锰等物质的浓度。
水样分析采用水和废水标准方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硝态氮采用离子色谱法,重金属含量用ICP-MS检测。
1、底泥理化性质的测定主要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含水率重量法挥发性有机物(VSS)重量法pH pH计重金属ICP-MSTN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NH4+-N 次溴酸钠氧化法氧化后测定?NO3--N Zn-Cd法还原后测定?NO2--N 重氮偶氮分光光度法?DON 差减法(TN-DIN)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2、底泥氮释放情况的测定厌氧释放试验:拧紧带有密封圈的反应器瓶盖,将反应器置于生化培养箱内,温度控制在20±0.5℃。
采样∑=+-=ni i i C V C C V R 1n )(0前对水体进行了搅拌和混匀,因此假定水体氮浓度是一致的,而且假定水体对氮没有自净作用。
底泥部分

底泥部分底泥一般系指江河湖库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磷能通过颗粒物吸附、沉淀、水生生物死亡沉积等方式蓄存在底泥中。
在适当条件下,氮和磷能从底泥中释放出来,为水生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进而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有研究表明,厌氧条件是促使底泥释放氮磷的主要原因。
因此,改善底部水体的溶氧条件,对于修复受污染水体,改善水体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采用较多的供氧方式是对江河湖库的底部水体曝气充氧,这种供氧方式需要为曝气设备提供机械动力,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对于面积大、水力条件复杂的江河湖库,其实际操作难以实现。
因此,开发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供氧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H2O2和CaO2均能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具有与曝气类似的供氧效果。
在控制外来污染源之后,影响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底泥释放所产生的二次污染。
如果不对底泥进行处置,单纯地净化上覆水无法达到治理水库污染的目的。
底泥是有机物质的重要蓄积库和营养盐再生的主要场所,对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质都具有较强的释放和吸附作用,其对上覆水中营养元素的“汇/源”效应,对水体富营养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库外源污染的控制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内源污染的释放依旧阻碍着水质恢复的进程,而且水库内源污染物的释出,类似于非点源污染,释放面积大,释放时间、途径和释放量具有不确定性。
底泥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水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源”与“汇”的角色,它不断地接纳水体中沉积下来的颗粒物质,又不断地向水体中释放营养,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底泥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会引起底栖生境的改变,对生存在其中的底栖生物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在某些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营养物质又会随着表层与底层水的混合而进入上层水体,从而为浮游植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营养,因而可能引起或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以往对湖泊及海洋中底泥的研究已十分广泛,尤其是一些浅水湖泊更易受风力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底泥营养物质向上层水体释放,因而更受关注。
斑马湖底泥清淤方案

斑马湖一期景观系统东湖片区生态清淤方案设计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目录1、工程概况 (2)1.1 区域概况 (2)1.2 污染现状 (2)1.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2、工程设计 (4)2.1编制依据 (4)2.2 清淤范围及清淤量 (5)2.3 底泥的处理处置设计 (5)3、施工组织设计 (6)3.1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6)3.2施工工艺流程 (6)3.3方案特点 (7)3.4清淤底泥的处置利用方案 (7)3.5施工总平面布置 (8)3.6质量控制标准 (8)3.7 施工进度 (9)3.7.1施工计划参数 (9)3.7.2工期计算 (9)3.8 施工管理 (9)3.8.1组织管理机构 (9)3.8.2工程主要人员职责及人员划分 (10)4、施工环境影响评价 (12)5、水土保持方案 (13)6、堆泥方案 (14)7、投资估算 (14)附表一工程进度计划表 (15)附表二劳务计划表 (16)附表三主要施工设备表 (17)附图:疏浚底泥的综合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工程概况1.1 区域概况斑马湖东湖属于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中的一部分,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中心部位、滨水新城核心区北部,南临北横线,东临湘江。
斑马湖东湖原来为望城区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地,经过几十年的污秽物沉积,现湖水水质十分恶化,在天气炎热时多有发臭气体散发,湖底淤泥由于沉积时间较长,平均已经达到1.2米厚。
经过现场取样检测,多项重金属指标超标。
在营造长沙望城区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之际,决定对斑马湖东湖沉积的淤泥进行清除处理。
本工程地段地处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一般4~7月份为多雨季节,降雨集中。
1.2 污染现状水质的评价:由于大量污水长期排入湖泊,以及湖泊周边的畜产养殖,湖水发黑,每逢夏季炎热天气,水汽蒸发,臭气弥漫。
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清淤是指对河道底部淤积的泥沙进行清理和清除的工作。
由于底泥的积聚会导致河道水深减少,阻碍水流通畅,甚至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因此,进行河道底泥清淤施工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针对河道底泥清淤的施工方案: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a.制定施工计划,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b.清理施工区域周围的杂物,保证施工区域的安全;
c.确定施工队伍和分工,确保人员安全;
d.确定清淤工具和设备,包括挖泥船、挖掘机、输送设备等;
e.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清淤工具和设备。
2.底泥清理工作:
a.首先,使用挖泥船或挖掘机等工具将河道中的泥沙挖掘出来;
b.将挖掘的泥沙运输到临近的指定地点。
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将泥沙进行处理,如沉淀、沉积等;
c.清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垃圾和杂物。
3.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a.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好头盔、安全靴、手套等;
b.施工过程中注意安全距离和交通秩序,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c.遵守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质量。
4.施工后的清理工作:
a.保持施工区域整洁,清理残留的泥沙和垃圾;
b.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
c.做好施工记录和总结,以备后续工作参考。
以上是一份针对河道底泥清淤施工的方案。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达到。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9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水电安装施工方案定.doc

长沙望城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水电安装施工方案编制单位: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日期: 2013-6-14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 (3)1.1编制依据 (3)1.2编制说明 (3)1.3施工指导原则 (4)第二章、概述 (4)第三章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5)3.1机构的形式 (5)3.2指挥系统 (6)3.3生产及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创优达标监控系统 (7)3.4联络协调系统 (11)第四章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13)4.1施工便道、场内运输道路布置及达到的标准、等级 (13)4.2施工供水、供电方案 (13)第五章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4)5.1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的关系 (14)5.2施工总体安排及合理的施工顺序 (14)5.3施工过程的项目划分、各分部及工序之间的衔接 (14)5.4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采用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等新技术的情况 (16)5.5施工机具选择 (16)5.6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及关键工序施工控制技术 (17)第六章施工进度计划 (31)6.1施工期限及依据 (31)计划工期:具体见附表三 (31)6.2劳动力工种、数量计划安排 (31)6.3材料、资金使用计划 (32)第七章工期、质量、安全、文明环保目标及保证体系 (35)7.1工期、质量、安全、文明环保目标 (35)7.2组织机构 (35)7.3制度 (37)7.4实现工期、质量、安全、文明环保目标的技术措施 (41)7.5落实方法及措施 (53)第八章产品保护措施 (59)第九章质量保修措施及承诺 (62)第一章、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本施工方案编制的主要依据为:1、现行国家有关工程施工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2、湖南省及长沙市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3、根据《长沙望城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设计施工图纸;4、我公司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件;5、我公司多年来的园林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经验和施工管理能力及技术装备水平。
水产养殖中底泥和青苔的处理方案

水产养殖中底泥和青苔的处理方案
泥皮是由长期积累的残饵粪便有机质、死亡动植物的水中腐烂以及底部藻类细菌堆积形成的有害产物。
气泡是导致泥皮上浮的原因,而气泡的来源包括光合作用产生气体和底泥厌氧发酵产生气体。
当气泡形成足够多时,再水中的浮力大于泥皮的重力,泥皮就会飘起来。
要形成气泡,需要水体清澈见底,光可以直照底泥,同时水体溶氧不够底泥分解,造成底泥的厌氧发酵加剧,温度回升,温度越高,产气量越多。
底泥的形成是由池塘的污染大于水体的净化能力,有机质会堆积,前年养殖中出现大量蓝藻,在11月到2月,这段时间对蓝藻的生长不利,所以沉积到底泥休眠,底质营养盐充足及底泥里氨氮含量偏高,底质富营养化容易恶化水质,积累底泥,饲料头喂过多造成大量残饵及粪便产生,沉积到池塘底部,日积月累。
泥皮的危害包括包裹水草且泥皮上浮会存在遮光现象,造成塘中伊乐草长不起来,甚至死亡,泥皮大量存在会影响螃蟹的饵料投喂,水中溶氧不足造成螃蟹吃食量下降,塘底出现的泥皮分解作用会较大的影响底部溶氧,底部有机质耗氧,造成溶氧偏低,藻类生长缓慢,泥皮会阻断水体与底泥的之间的对流,导致底部缺氧发臭,进而产生亚硝酸盐及氨氮,泥皮中含有的休
眠蓝藻孢子,容易导致蓝藻的爆发。
针对泥皮的处理方法包括打捞及下风口放水和使用底改氧化分解处理。
具体方案包括使用底改,底泥较多出加大用量干撒,氧化分解底泥,降解水中亚硝酸盐、氨氮、藻类死亡等毒素,同时改善底泥,肥水产品+腐殖酸钠可使水中有益藻类迅速成为优势种群,迅速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溶氧。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word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为巩固提高全市流域治污成果,保障水生生态环境安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重点污染河流滩涂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全面、准确掌握全市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污染成因和潜在环境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处置方案,为防治底泥重金属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范围及内容(一)调查范围。
河、河、新河及第一、二、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
(二)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重点污染河流底泥中的铅、汞、铬、镉、砷、锌、镍、铜等含量。
通过布点采样监测,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确定重金属区域的污染范围、污染物类别、污染物浓度值和污染底泥量等,并对成因进行分析。
三、调查时间安排调查工作自年2月开始,至年5月结束。
(一)初步调查阶段(年2月至年3月)。
在省控重点污染河流调查的基础上,在市环保局指导下,开展我市重点污染河流初步调查。
(二)重点调查阶段(年4月至年5月)。
由市环保局汇总我市调查情况,分析底泥污染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处置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环保局备案。
四、预期调查结果(一)建立资料库。
建立全市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制作污染状况电子分布图。
(二)形成调查报告。
形成全市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含污染源解析、处理处置方案等)。
五、工作要求(一)密切协调配合。
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由市环保局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健全工作制度。
市环保局要建立调查人员培训制度,参与调查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建立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和调查成果抽查验收制度,并研究制定质量奖惩措施;健全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参与调查的单位和个人要逐级签订保密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马湖底泥清淤方案斑马湖一期景观系统东湖片区生态清淤方案设计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目录1、工程概况 (2)1.1 区域概况 (2)1.2 污染现状 (3)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2、工程设计 (5)2.1 编制依据 (5)2.2 清淤范围及清淤量 (6)2.3 底泥的处理处置设计 (7)3、施工组织设计 (7)3.1 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7)3.2 施工工艺流程 (7)3.3 方案特点 (8)3.4 清淤底泥的处置利用方案 (9)3.5 施工总平面布置 (9)3.6 质量控制标准 (9)3.7 施工进度 (10)3.7.1 施工计划参数 (10)3.7.2 工期计算 (10)3.8 施工管理 (11)3.8.1 组织管理机构 (11)3.8.2 工程主要人员职责及人员划分.. 124、施工环境影响评价 (14)5、水土保持方案 (14)6、堆泥方案 (15)7、投资估算 (15)附表一工程进度计划表 (17)附表二劳务计划表 (18)附表三主要施工设备表 (19)附图:疏浚底泥的综合利用错误 !未定义书签。
1、工程概况1.1区域概况斑马湖东湖属于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中的一部分,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中心部位、滨水新城核心区北部,南临北横线,东临湘江。
斑马湖东湖原来为望城区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地,经过几十年的污秽物沉积,现湖水水质十分恶化,在天气炎热时多有发臭气体散发,湖底淤泥由于沉积时间较长,平均已经达到 1.2 米厚。
经过现场取样检测,多项重金属指标超标。
在营造长沙望城区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之际,决定对斑马湖东湖沉积的淤泥进行清除处理。
本工程地段地处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一般4~7 月份为多雨季节,降雨集中。
1.2污染现状水质的评价:由于大量污水长期排入湖泊 , 以及湖泊周边的畜产养殖,湖水发黑,每逢夏季炎热天气,水汽蒸发,臭气弥漫。
经初步检测,现湖水受到污染,属于 V类劣 V 类水体,不能满足景观用水要求。
底泥的现状与评价:多年来大量污染物沉积、积累在底泥中,经检测底泥中有机质、镉含量超过《绿化土壤质量标准》(CJ/T340-2011 )要求(见表 1)。
属于中度污染并接近重污染。
表 1 斑马湖底泥检测与标准控制项目总总总总总碱解有效速效( PH <镉汞铅铬砷氮磷钾6.5)(N)(P)( K)斑马湖底 0.9 0.1 47. 80. 23. 232 0. 209 泥含量 83 42 1 7 2 5(mg/kg )《绿化土≤≤≤≤≤≥≥≥壤质量标0.4 0.4 20 15 35 40860准》0 0(CJ/T340-2011)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斑马湖东位于雷峰大道旁长沙市望城区中心部位、滨水新城核心区北部,南临北横线,东临湘江,处于望城区滨水新城生态景观链中重要一环,与大泽湖商务旅游文化中心区遥相辉映,周边建有斑马湖国际大酒,联城商业步行街,以及新建的政府办公大楼,同时还有数个高档住宅小区,斑马湖东湖的建成投产直接影响区府形象、周边办公环境、商业投资以及市民群众的娱乐生活。
我单位承建长沙望城区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作为专业的生态环境建设团队,分析斑马湖东湖在改造前应清淤有以下原因:原因一:东湖多年做为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地之一,水质污染严重,淤泥之中有害物质含量较多,应纳入东湖治理内容之一。
原因二:公园投入使用后,水秀及游船都需较好水质,如不清淤会造成淤泥上翻影响景观效果。
原因三:若无好的水质,影响景观观赏及水鸟、鱼类等生物没有好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生态平衡。
原因四:夏季炎热,水气蒸发、污染物随着水气弥漫于空气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以至影响周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原因五:为保证东湖公园建成之后的水质,需将污染源即淤泥清理干净,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
2、工程设计湖泊底泥疏浚工程是解决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其目的是通过清除湖内污染底泥,清除沉积物中所含污染物,减少沉积物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
改善基底的污染程度,增加湖泊容积和水体自净能力,为水生植物的重建以及鱼、水鸟等生物的生活提供适宜的底质条件。
生态清淤工程设计的原则是底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
减量化:系通过机械脱水,减少底泥的体积。
稳定化与无害化:系植物修复底泥中的重金属,并通过堆肥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病毒,提高淤泥的卫生指标。
资源化:系通过科学配比将干泥制成绿化种植土。
2.1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年;5、《水功能区管理办法》,2003 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7、《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1)8、《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1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 995);13、《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1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15、《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59 );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1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 );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CJ /T249-2007);2.2清淤范围及清淤量东湖现状湖面面积约300 亩( 19.7 万㎡) ,其中现状湖水平均深度为1.8m,湖水量 354600m3;淤泥平均深度 1.0m,淤泥量 200000m3。
对斑马湖东湖湖底沉积的淤泥进行清除工作。
规划区域内的其他鱼塘根据污染情况也需列入清理范围。
2.3底泥的处理处置设计湖底淤泥我们采用绞泥船,抽到岸上,填加药剂,使其絮结,再通过专业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处理,然后场内临时堆放。
对脱水干泥进行检测及成份分析,通过科学配比将干泥制成绿化种植土。
为防止重金属造成二次污染,将进一步采用植物修复措施对底泥进行生态修复。
临时堆放场布置见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3、施工组织设计3.1 主体工程施工方法湖泊底泥清淤工程包括:湖泊底泥疏挖、输送、沙石垃圾分离、脱水干化、运输和处置资源化利用。
按现有施工条件、工法进行组织施工。
3.2 施工工艺流程湖泊底泥清淤工程流程包括:湖泊底泥疏挖、管道输送、沙石垃圾分离、分拣、药剂添加、底泥浓缩、底泥脱水、运输和场地运至临时堆土区。
图示如下:3.3 方案特点(1). 针对湖岸复杂的地形条件,所有设备均可车载移动安装,可快速作业;只需极少土建工程。
(2). 经絮凝剂的絮凝作用和机械脱水,使脱水效率较自然干化提高10倍以上;(3). 污泥抽送、砂水分离、垃圾分离、机械脱水实现流水作业;(4). 绞吸上来的泥浆机械强制脱水,脱水泥饼含水率低于50%;(5). 底泥脱水产生的排放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主要指标: CODCR≤150mg/l ,SS≤100mg/l , BOD5≤30mg/l 。
(6). 设备占地少,仅为 500 平方米左右;(7). 高效高速,连续作业,从淤泥泵送进入脱水系统到出泥饼,仅需5分钟;(8)污泥脱水后成块状,体积可减少 70%以上,无液体渗漏,无恶臭,可避免二次污染;(9). 设备技术成熟、维护方便,运营成本低于现有传统处置工艺运营成本。
3.4 清淤底泥的处置利用方案清淤底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是用做园林绿化种植土壤,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置利用:(1)在快速脱水过程中添加絮化剂、除臭剂、杀虫杀菌剂等外加剂,使淤泥在处理后最大程度的无害化;(2)在脱水处理后的场内倒运过程中和外购客土按1: 1 的比例进行配比掺和,既充分利用了淤泥中富足的有机质、有效N、有效K 等营养元素,又能进一步降低重金属镉(Cd)的单位含量,做到无害化处理;(3)在与客土掺和前按500g/m3的比例施用钙镁磷肥,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4)和设计结合,将处理后的底泥装入土工布袋,在湖泊周边做生态护岸,泥土可就近处置。
3.5 施工总平面布置根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需要,遵循有利施工,方便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见附图)3.6 质量控制标准(1)底泥脱水后含水率≤ 50%;体积减少 70%以上 ;( 2 )尾水污染物含量及悬浮物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 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悬浮物 SS≤20ml;(3)脱水后底泥在临时堆场养护后,做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处置。
(4)处理处置后底泥达到《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1)的标准及资源化利用要求;3.7施工进度3.7.1施工计划参数(1)清淤底泥水下方约 20 万方;(2)泥浆泵吸入的泥浆含水率 95%以上;(3)淤泥经机械脱水处理后,含水率约 50%;(4)施工总工期为 93 天,其中前期准备工作 5 天,实际施工疏挖脱水时间为 88 天(雨季、设备维护检修工期顺延);(5)每天工作时间按 24 小时计算。
(6)每套设备处理底泥水下方每小时 21.8 方;3.7.2工期计算处理量都按水下方计算,单位为方。
设备每小时处理量: 21.8 ×5=109 方设备每天处理量: 109×24=2616 方实际工期: 230000/2616=87.92 天工期设计 90 天,具体计划见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附图二)3.8施工管理3.8.1组织管理机构针对斑马湖东湖特点,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由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整个清淤的施工,同时还配备专业工程师、安全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协助项目负责人,作为本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并全权负责本工程,即从开工到竣工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管理、质量技术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公司委派本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将对作业层负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以保证本工程在顺利完工的前提下达到建设方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项目组织结构(见下图)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工程师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预算员资料员清淤班组3.8.2工程主要人员职责及人员划分3.8.2.1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直接负责整个工程的全面管理,是我公司派驻现场的全权代表。
其主要职责是定期主持项目部的会议,合理组织和调配队伍,安排工程组的人、财、物的流向,严格把控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他还将代表公司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施工单位进行相互的关系协调,及时准确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工程报告并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