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湖底泥
河流底泥排除方案

河流底泥排除方案
问题描述
当城市河流底泥淤积严重时,会影响水流畅通,妨碍水环境建设。
为了保护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需要制定河流底泥排除方案。
方案设计
1. 底泥测量:首先进行河流底泥的测量,确定底泥的总量和淤
积程度。
2. 底泥分类:对河流底泥进行分类,确定是否有有毒有害物质。
根据不同类型的底泥,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3. 排除方式:采用机械耙、吸泥船等方式进行河流底泥的排除。
对于有毒有害物质较多的底泥,采用生物降解技术或化学处理技术
等方式进行处理。
4. 底泥处置:将排除的河流底泥运往废弃物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或回填。
实施建议
1. 底泥排除期间,应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环境的影响。
在排除底
泥时,应限制搅拌底泥,避免造成底泥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
2. 选用合适的底泥排除方式,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 底泥排除后,还应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确保水质不受底泥排除带来的影响。
以上是针对城市河流底泥排除的基本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底泥排除工作顺利进行,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影响。
底泥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底泥对底泥进行采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底质分析和氮释放的实验,并对提出的底泥修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用沉积物样品及源水水样取自目标水库。
沉积物样品采用彼得森取样器采集泥水界面表层2cm 以内新鲜沉积物,用聚乙烯保鲜袋运回实验室并用尼龙筛筛除泥样中沙子、石块,将沉积物表层水体用注射器抽干后将泥样混匀后直接保存。
模拟实验反应器采用容积为10L 的有机玻璃圆柱形容器,整个系统密封,沉积物样品去掉大的颗粒物后,装入反应器内。
反应器内装有2。
5L水库底泥,7。
5L 上覆水,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留有取样口,密封达到厌氧条件。
装置外用黑色遮光材料包裹,避免光照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装置为自制的有机玻璃反应器,实验前,用空气泵对实验水样进行预充氧,使初始溶解氧含量处于定值。
从反应器顶部加入完全混合后的新鲜底泥,使反应器内底泥高度为10cm,然后用虹吸法加入实验水样,调整水样高度为15cm,加水样时应尽量避免底泥扰动。
实验过程中,用溶解氧测定DO含量,每隔1d用注射器由采样口采集50-60mL 水样。
用真空泵进行抽滤,注意所用的滤膜孔径,测定氨氮、硝态氮、铁和锰等物质的浓度。
水样分析采用水和废水标准方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硝态氮采用离子色谱法,重金属含量用ICP-MS检测。
1、底泥理化性质的测定主要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含水率重量法挥发性有机物(VSS)重量法pH pH计重金属ICP-MSTN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NH4+-N 次溴酸钠氧化法氧化后测定?NO3--N Zn-Cd法还原后测定?NO2--N 重氮偶氮分光光度法?DON 差减法(TN-DIN)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2、底泥氮释放情况的测定厌氧释放试验:拧紧带有密封圈的反应器瓶盖,将反应器置于生化培养箱内,温度控制在20±0.5℃。
采样∑=+-=ni i i C V C C V R 1n )(0前对水体进行了搅拌和混匀,因此假定水体氮浓度是一致的,而且假定水体对氮没有自净作用。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沉积物,由水流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河底形成。
底泥的组成和性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大影响。
底泥中富含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物、地理和化学特性。
底泥中的有机质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并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氧分压和水体营养状态。
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影响水体的色度和化学特性。
有机质还可以与底泥中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影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底泥中的无机物包括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物质。
这些颗粒物质的大小和组成影响着水体的悬浮负荷和沉降速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和水体的澄清度。
底泥中的无机物还包括矿物质和不溶性盐,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例如长期接触底泥的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吸附过程富集在沉积物中,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污染程度。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是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源头。
底泥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降解产生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氮源,而底泥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降解则产生磷酸盐等磷源。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以促进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引起水体蓝藻暴发和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还可以被底栖生物吸收和利用,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元气流动和食物链的结构。
底泥中的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底泥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促进河流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
底泥中的微生物还参与河流中的氮和硫循环,影响底泥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和解毒过程。
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密切相关。
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对于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以及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底泥中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的测定与分析,可以揭示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富集过程,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修复策略。
太湖底泥蓄积量估算及分布特征探讨

太湖底泥蓄积量估算及分布特征探讨
范成新;刘元波;陈荷生
【期刊名称】《上海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0(019)002
【摘要】根据1997~1999年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太湖污染淤泥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估算了太湖各湖区及不同泥厚的底泥淤积面积和蓄积量.结果表明:全湖有69.83%面积为污染淤泥所覆盖,厚度最大达5m以上,底泥总蓄积量为19.15亿m3,全湖平均底泥厚度为0.82m.淤泥分布湖西部较湖东部分布区域大,且泥层较厚;湖心区底泥分布少且薄;近80%的底泥分布在2m厚度以内.研究还表明:湖流作用、入湖河道位置和古河道分布是太湖底泥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范成新;刘元波;陈荷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2004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
【相关文献】
1.红枫湖水库底泥的氮磷蓄积量及分布特征 [J], 陈椽;张明时;杨加文;叶锋;林野
2.大镜山水库底泥的蓄积量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J], 林彰文;尹涛;谭镇;韩博平;冯远船;谭柏贤;郑旭明
3.太湖底泥蓄积量和可悬浮量的计算 [J], 罗潋葱;秦伯强;朱广伟
4.白洋淀底泥蓄积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J], 傅长锋; 康国强; 高秀芳; 陈平; 李爽; 尹健婷
5.白洋淀底泥蓄积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J], 傅长锋;康国强;高秀芳;陈平;李爽;尹健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产养殖中底泥和青苔的处理方案

水产养殖中底泥和青苔的处理方案
泥皮是由长期积累的残饵粪便有机质、死亡动植物的水中腐烂以及底部藻类细菌堆积形成的有害产物。
气泡是导致泥皮上浮的原因,而气泡的来源包括光合作用产生气体和底泥厌氧发酵产生气体。
当气泡形成足够多时,再水中的浮力大于泥皮的重力,泥皮就会飘起来。
要形成气泡,需要水体清澈见底,光可以直照底泥,同时水体溶氧不够底泥分解,造成底泥的厌氧发酵加剧,温度回升,温度越高,产气量越多。
底泥的形成是由池塘的污染大于水体的净化能力,有机质会堆积,前年养殖中出现大量蓝藻,在11月到2月,这段时间对蓝藻的生长不利,所以沉积到底泥休眠,底质营养盐充足及底泥里氨氮含量偏高,底质富营养化容易恶化水质,积累底泥,饲料头喂过多造成大量残饵及粪便产生,沉积到池塘底部,日积月累。
泥皮的危害包括包裹水草且泥皮上浮会存在遮光现象,造成塘中伊乐草长不起来,甚至死亡,泥皮大量存在会影响螃蟹的饵料投喂,水中溶氧不足造成螃蟹吃食量下降,塘底出现的泥皮分解作用会较大的影响底部溶氧,底部有机质耗氧,造成溶氧偏低,藻类生长缓慢,泥皮会阻断水体与底泥的之间的对流,导致底部缺氧发臭,进而产生亚硝酸盐及氨氮,泥皮中含有的休
眠蓝藻孢子,容易导致蓝藻的爆发。
针对泥皮的处理方法包括打捞及下风口放水和使用底改氧化分解处理。
具体方案包括使用底改,底泥较多出加大用量干撒,氧化分解底泥,降解水中亚硝酸盐、氨氮、藻类死亡等毒素,同时改善底泥,肥水产品+腐殖酸钠可使水中有益藻类迅速成为优势种群,迅速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溶氧。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湖泊底泥疏浚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来清理湖泊底部积聚的沉积物,以改善湖泊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底泥疏浚对湖泊的环境效应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湖泊底泥疏浚可以明显改善水质。
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过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会引发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还会产生有害的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底泥疏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清除底泥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养分的负荷,从而有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改善水质。
其次,底泥疏浚对湖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过多的底泥沉积会导致湖底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湖底缺氧,使底栖生物的生存状况变差。
清除底泥可以改善湖底的氧气供应状况,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底栖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底泥疏浚还可以改善湖泊的水动力条件,减少湖底沉积物对水动力的抑制作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透光度,促进水生植被和浮游生物的生长。
这些都有助于保护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底泥疏浚还有助于环境保护。
底泥中常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农药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再次释放到水体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湖泊水质污染不仅会危害水生生物的健康,还会影响人类对湖泊水资源的利用。
底泥疏浚通过清除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减少这些物质对水质的污染风险,保障水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然而,湖泊底泥疏浚并非没有负面效应。
首先,底泥疏浚可能会造成悬浊物的再次悬浮,降低水质透明度,对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疏浚过程可能会引发氧气消耗,导致湖水缺氧。
疏浚作业所用的机械设备和人工操作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音和振动,对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造成一定干扰。
斑马湖东湖疏浚底泥的综合利用

斑马湖东湖疏浚底泥的综合利用斑马湖东湖多年做为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地之一,水质及湖底淤泥情况非常复杂。
在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现状湖水严重浑浊且有腥味、湖面周围生活垃圾很多、死鱼现象严重,怀疑水体及淤泥已遭污染。
为慎重起见,我单位对现状淤泥进行取样并到湖南省农科院进行送检。
初步检测的结果[见附件二,检测报告]经过与《绿化种植土壤》(CJ 340-2011-T)相关数据对比,发现状湖底淤泥的富营养化严重(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非常高)、重金属镉(Cd)含量超标、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不均(有效磷含量非常低)。
如果不进行处理将为公园建成后的生态保持留下严重的后患。
如果直接外运弃淤将对弃淤地造成二次污染。
因有重金属镉(Cd)含量超标,不宜直接做为粮食种植地种植土。
经初步核算,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外购大量土壤做回填,我们希望通过对湖内疏浚出的淤泥进行处理后能够做为种植土使用,既能为公园建设扫清后患,又能减少外购土量从而减少工程造价,还能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性达到生态治污的作用。
对淤泥的处理利用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淤泥的运输问题做法一是先进行排水,再抽沟晾晒,最后用挖机装自卸车运输。
这种做法前期的费用低,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较好的天气。
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必需在湖内修施工便道,此项费用非常高。
在晾晒的过程中淤泥的臭味污染严重。
当前湖南正处于雨季,晾晒条件不具备。
此方案不考虑。
做法二是直接用绞泥船或污水泵吸、管道输送。
此方案受天气影响小,施工速度快。
但要求排放地大,且距离不能太远。
我们考虑有配套的设备,对排放地的要求降低了很多,确定应用此方案。
2、减少淤泥内水分含量传统的做法是直接晾晒,不利因素有:受天气影响大;需要较大的晾晒场地;晾晒过程中气味污染严重;需要较长的晾晒时间;晾晒不彻底,通常是表面干了,下层还是原样。
现正处于雨季,此方案不考虑。
现在比较新的做法是运用机械对淤泥进行脱水,有以下优点:受天气影响小;能24小时施工;能直接加入淤泥改良剂;脱水后的泥土体积降低较大,便于运输。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泥沙、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
它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生物栖息地,也是污染物的主要储存和转化区。
在河道底泥中,有机物质和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影响水质和生物多样性,而污染物的富集和释放则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河道底泥的组成和特点河道底泥主要由泥沙、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
泥沙是底泥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细沙、粉沙和粘土颗粒,具有吸附和固定污染物的能力。
有机物质是由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在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物质,它们是底泥中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微生物的主要碳源。
微生物是河道底泥中的重要生物成分,它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降解污染物等过程参与了底泥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河道底泥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固定能力,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对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它们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二、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河道底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污染物的富集和释放。
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等会通过沉积下来富集在底泥中,长期积累会造成底泥的富集污染。
其次是底泥的生物毒性。
河道底泥中的富集污染物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水生生物的减少和多样性的降低。
底泥的富集污染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例如通过水产品的食用等途径。
为了解决河道底泥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需要开展系统的环境研究。
环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
野外调查是对河道底泥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通过采样获取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底泥样本,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组成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底泥的污染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实验室分析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底泥样本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毒性、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分析,通过模拟底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来评估底泥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马湖底泥清淤方案斑马湖一期景观系统东湖片区生态清淤方案设计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目录1、工程概况 (2)1.1 区域概况 (2)1.2 污染现状 (3)1.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2、工程设计 (5)2.1编制依据 (5)2.2 清淤范围及清淤量 (6)2.3 底泥的处理处置设计 (7)3、施工组织设计 (7)3.1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7)3.2施工工艺流程 (7)3.3方案特点 (8)3.4清淤底泥的处置利用方案 (9)3.5施工总平面布置 (9)3.6质量控制标准 (9)3.7 施工进度 (10)3.7.1施工计划参数 (10)3.7.2工期计算 (10)3.8 施工管理 (11)3.8.1组织管理机构 (11)3.8.2工程主要人员职责及人员划分.. 124、施工环境影响评价 (14)5、水土保持方案 (14)6、堆泥方案 (15)7、投资估算 (15)附表一工程进度计划表 (17)附表二劳务计划表 (18)附表三主要施工设备表 (19)附图:疏浚底泥的综合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1、工程概况1.1 区域概况斑马湖东湖属于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中的一部分,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中心部位、滨水新城核心区北部,南临北横线,东临湘江。
斑马湖东湖原来为望城区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地,经过几十年的污秽物沉积,现湖水水质十分恶化,在天气炎热时多有发臭气体散发,湖底淤泥由于沉积时间较长,平均已经达到1.2米厚。
经过现场取样检测,多项重金属指标超标。
在营造长沙望城区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之际,决定对斑马湖东湖沉积的淤泥进行清除处理。
本工程地段地处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一般4~7月份为多雨季节,降雨集中。
1.2 污染现状水质的评价:由于大量污水长期排入湖泊,以及湖泊周边的畜产养殖,湖水发黑,每逢夏季炎热天气,水汽蒸发,臭气弥漫。
经初步检测,现湖水受到污染,属于V类劣V类水体,不能满足景观用水要求。
底泥的现状与评价:多年来大量污染物沉积、积累在底泥中,经检测底泥中有机质、镉含量超过《绿化土壤质量标准》(CJ/T340-2011)要求(见表1)。
属于中度污染并接近重污染。
表 1 斑马湖底泥检测与标准控制项目(PH<6.5)总镉总汞总铅总铬总砷碱解氮(N)有效磷(P)速效钾(K)斑马湖底泥含量0.9830.14247.180.723.2232 0.5209(mg/kg)《绿化土壤质量标准》(CJ/T34 0-2011)≤0.4≤0.4≤20≤15≤35≥40≥8≥601.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斑马湖东位于雷峰大道旁长沙市望城区中心部位、滨水新城核心区北部,南临北横线,东临湘江,处于望城区滨水新城生态景观链中重要一环,与大泽湖商务旅游文化中心区遥相辉映,周边建有斑马湖国际大酒,联城商业步行街,以及新建的政府办公大楼,同时还有数个高档住宅小区,斑马湖东湖的建成投产直接影响区府形象、周边办公环境、商业投资以及市民群众的娱乐生活。
我单位承建长沙望城区斑马湖片区景观系统一期工程,作为专业的生态环境建设团队,分析斑马湖东湖在改造前应清淤有以下原因:原因一:东湖多年做为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地之一,水质污染严重,淤泥之中有害物质含量较多,应纳入东湖治理内容之一。
原因二:公园投入使用后,水秀及游船都需较好水质,如不清淤会造成淤泥上翻影响景观效果。
原因三:若无好的水质,影响景观观赏及水鸟、鱼类等生物没有好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生态平衡。
原因四:夏季炎热,水气蒸发、污染物随着水气弥漫于空气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以至影响周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原因五:为保证东湖公园建成之后的水质,需将污染源即淤泥清理干净,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
2、工程设计湖泊底泥疏浚工程是解决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其目的是通过清除湖内污染底泥,清除沉积物中所含污染物,减少沉积物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
改善基底的污染程度,增加湖泊容积和水体自净能力,为水生植物的重建以及鱼、水鸟等生物的生活提供适宜的底质条件。
生态清淤工程设计的原则是底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
减量化:系通过机械脱水,减少底泥的体积。
稳定化与无害化:系植物修复底泥中的重金属,并通过堆肥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病毒,提高淤泥的卫生指标。
资源化:系通过科学配比将干泥制成绿化种植土。
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水功能区管理办法》,2003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7、《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1)8、《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1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 995);13、《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1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15、《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59 );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1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 );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CJ /T249-2007);2.2 清淤范围及清淤量东湖现状湖面面积约300亩(19.7万㎡),其中现状湖水平均深度为1.8m,湖水量354600m3;淤泥平均深度1.0m,淤泥量200000m3。
对斑马湖东湖湖底沉积的淤泥进行清除工作。
规划区域内的其他鱼塘根据污染情况也需列入清理范围。
2.3 底泥的处理处置设计湖底淤泥我们采用绞泥船,抽到岸上,填加药剂,使其絮结,再通过专业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处理,然后场内临时堆放。
对脱水干泥进行检测及成份分析,通过科学配比将干泥制成绿化种植土。
为防止重金属造成二次污染,将进一步采用植物修复措施对底泥进行生态修复。
临时堆放场布置见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3、施工组织设计3.1主体工程施工方法湖泊底泥清淤工程包括:湖泊底泥疏挖、输送、沙石垃圾分离、脱水干化、运输和处置资源化利用。
按现有施工条件、工法进行组织施工。
3.2施工工艺流程湖泊底泥清淤工程流程包括:湖泊底泥疏挖、管道输送、沙石垃圾分离、分拣、药剂添加、底泥浓缩、底泥脱水、运输和场地运至临时堆土区。
图示如下:3.3方案特点(1).针对湖岸复杂的地形条件,所有设备均可车载移动安装,可快速作业;只需极少土建工程。
(2).经絮凝剂的絮凝作用和机械脱水,使脱水效率较自然干化提高10倍以上;(3).污泥抽送、砂水分离、垃圾分离、机械脱水实现流水作业;(4).绞吸上来的泥浆机械强制脱水,脱水泥饼含水率低于50%;(5).底泥脱水产生的排放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主要指标:CODCR≤150mg/l,SS≤100mg/l,BOD5≤30mg/l。
(6).设备占地少,仅为500平方米左右;(7).高效高速,连续作业,从淤泥泵送进入脱水系统到出泥饼,仅需5分钟;(8)污泥脱水后成块状,体积可减少70%以上,无液体渗漏,无恶臭,可避免二次污染;(9).设备技术成熟、维护方便,运营成本低于现有传统处置工艺运营成本。
3.4清淤底泥的处置利用方案清淤底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是用做园林绿化种植土壤,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置利用:(1)在快速脱水过程中添加絮化剂、除臭剂、杀虫杀菌剂等外加剂,使淤泥在处理后最大程度的无害化;(2)在脱水处理后的场内倒运过程中和外购客土按1:1的比例进行配比掺和,既充分利用了淤泥中富足的有机质、有效N、有效K等营养元素,又能进一步降低重金属镉(Cd)的单位含量,做到无害化处理;(3)在与客土掺和前按500g/m3的比例施用钙镁磷肥,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4)和设计结合,将处理后的底泥装入土工布袋,在湖泊周边做生态护岸,泥土可就近处置。
3.5施工总平面布置根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需要,遵循有利施工,方便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见附图)3.6质量控制标准(1)底泥脱水后含水率≤50%;体积减少70%以上;(2)尾水污染物含量及悬浮物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悬浮物SS≤20ml;(3)脱水后底泥在临时堆场养护后,做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处置。
(4)处理处置后底泥达到《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1)的标准及资源化利用要求;3.7 施工进度3.7.1施工计划参数(1)清淤底泥水下方约20万方;(2)泥浆泵吸入的泥浆含水率95%以上;(3)淤泥经机械脱水处理后,含水率约50%;(4)施工总工期为93天,其中前期准备工作5天,实际施工疏挖脱水时间为88天(雨季、设备维护检修工期顺延);(5)每天工作时间按24小时计算。
(6)每套设备处理底泥水下方每小时21.8方;3.7.2工期计算处理量都按水下方计算,单位为方。
设备每小时处理量:21.8×5=109方设备每天处理量:109×24=2616方实际工期:230000/2616=87.92天工期设计90天,具体计划见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附图二)3.8 施工管理3.8.1组织管理机构针对斑马湖东湖特点,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由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整个清淤的施工,同时还配备专业工程师、安全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协助项目负责人,作为本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并全权负责本工程,即从开工到竣工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管理、质量技术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公司委派本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将对作业层负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以保证本工程在顺利完工的前提下达到建设方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项目组织结构(见下图)项目负责人专业工程师 安全员 质检员 材料员 预算员清淤班组技术负责人资料员3.8.2工程主要人员职责及人员划分3.8.2.1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直接负责整个工程的全面管理,是我公司派驻现场的全权代表。
其主要职责是定期主持项目部的会议,合理组织和调配队伍,安排工程组的人、财、物的流向,严格把控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他还将代表公司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施工单位进行相互的关系协调,及时准确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工程报告并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等工作。
3.8.2.2技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主要是协助项目负责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