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公开课
【原创】《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开课课题:《咏怀古迹》(其三)知识与技能:1.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把握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介绍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四、整体感知1、朗读:(1)听录音,注意语调,语速。
(2)学生集体朗读。
2、结合注释,理清诗歌大意。
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
(怨恨)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昭君
(千载之怨)
借古咏怀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乂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冋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人庚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白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H 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 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屮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嫡,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 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 宫。
2、 昭君出塞。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1四、诗文鉴赏1、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明确:写景五、学生分组探讨(1)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公开课使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
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君的 悲剧是 由毛延 寿造成 的吗?
•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 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 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 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 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
诗 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4)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 才不遇。
(5)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 •
•
达这 (分种态 析技巧度运用 )什么
方 法 表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鉴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赏 咏 史 诗 三
事步
是骤
怎
样
沉郁顿挫
•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 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 或任情奔放。
• 诵读指导: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 又带有悲伤幽怨的,所以诵读时应语气舒 缓,节奏略有变化。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 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 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 己志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人教版必修3《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课件(13张ppt)优秀课件

六.作业
背诵《咏怀古迹(其 三)》并预习《登高》
9 、历史的车辄辗过,留下先辈的印记;时代的洪流向前,引领我们的未来!拼搏,拼搏,拼搏!我们将用不懈的坚持,用高昂的斗志,书写热血 的青春! 10 、要想壮志凌云,就须脚踏实地。 19 、最有希望得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时机去努力开创的人。 9 、要寻找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爱自己的人,好好珍惜,好好保护,终了一生。 12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7 、每个行业都是这样:很多当年的第一名都已销声匿迹,曾经默默无闻的,却成了领军人。真正的事业拼得都不是快功。成功大多是慢火细 熬出来的。你可以不是第一,但一定要最后一个放弃。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思考:这首诗写“怨恨”,但首联并没有写
昭君的怨恨,而是写了(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 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
杜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咏
怀
古
迹
(
其
杜 甫
西吉中学 郭勤
三 )
)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 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 诗中昭君的怨恨之情。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归纳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一.题解
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1.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受文美
1.单读
2.齐读
三、合作探求,赏析诗歌
1、诗中那里描写了昭君的美貌?
2、诗歌的前三联都写到了昭君的内在美,分组讨论,看看是如何写昭君之美的。
明确:
第一联:从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展示昭君坚强的人物性格。
(性格之美)
第二联:“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黄昏”,深步挖掘昭君的孤寂,反衬其内在美——为了汉胡的
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在国家民族利益
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
(选择之美)
第三联: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情感之美)
师总结并设问:结合诗歌分析造成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的原因是什么?她对自己的遭遇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
诗歌主旨——怨恨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齐读全诗,要读出感情)
四、再悟诗歌,情感升华
1、结合作者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歌咏昭君?(知人论世)
明确:昭君入宫见妒,杜甫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2.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时怎样的。
(清楚史实)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
(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五、背诵诗歌,结束
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学了本诗,能否也用自己的笔来写两句话来悼念这位貌美心更美的女子呢?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清楚史实
咏史怀古诗体会情感
分析技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