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精选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国北部的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她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一部为后世争议的《呼啸山庄》。在刚出版时,读者对这本书褒贬不一,甚至认为其是最难理解的作品之一。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对艾米莉的研究开始变得如火如荼,这位天才的女作家和这部充满着爱恨纠葛的激情的作品也在文学界

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为纪念《呼啸山庄》出版一百周年,英国学者特拉维西写了一篇论文,第一句话就是:“在所有被公认为19世纪英国古典小说中,也许哪一部也比不上《呼啸山庄》那样能引起这么多分歧的意见吧。”的确,《呼啸山庄》中最能引起分歧的除了在文中呈现的两代之间动人心弦的爱情外,还有它多变复杂的艺术结构和叙事策略。读者必须通过层层的叙事分析才能到达故事的核心,领略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关于人性的内涵。《呼啸山庄》采取第一人称叙述策略,耐莉在文中被认为是可靠的仆人,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叙事学中,不可靠叙述一般发生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情况下,因此,耐莉的话语是否可靠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进行叙述?我们又由什么来判断?本文试图在《呼啸山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耐莉话语模式的不可靠性,揭开隐藏在迷雾背后的真相。

一、何为不可靠的叙述者

不可靠的叙述者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中一直是被高度关注

的话题之一。自韦恩?布斯提出不可靠叙述者的概念之后,叙事学界对这个概念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在此讨论的不可靠叙述者的标准是什么?

韦恩?布斯是这样定义不可靠叙述者的:当叙述者为作品的思想规范(亦即隐含的作者的思想规范)辩护或接近者以准则行动时,我们把这样的叙述者成为可信的;反之,我称之为不可信的。这种思想规范的核心具体是指作品中的风格、基调和技巧。布思对于不可靠叙述的核心是在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上。杰拉德?普林斯在《叙述学词典》中是这样收入“不可靠叙述者”这个词条的:其准则和行为与隐含作者的准则不一致的叙述者;其价值观(品味、判断、道德观)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相偏离的叙述者;叙述者的叙述的可靠性被其各种不同的叙述特点所破坏。里门?凯南在《叙事性的虚构作品》中明确提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标志是他对故事所做的描述和评论使读者有理由怀疑。针对不可靠叙述者的标准,她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叙述者的知识有限,第二是他亲身卷入了事件,第三是他的价值体系有问题。詹姆斯?费伦发展了韦恩?布斯的观点,他认为不可靠叙述者通常会在过程中做出三种相应的行为:报道、解释和判断。不可靠叙述者对隐含作者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事实/时间轴上的不可靠报道,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解读,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判断。费伦归纳出不可靠叙述的六种类型:错误的报道、错误的解读、

错误的判断、不充分的报道、不充分的解读、不充分的判断。

德国叙事学家纽宁和雅克比也代表的学派建立了认知方法,纽宁将不可靠叙述者的讨论归入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他认为不可靠的叙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不同阐释。针对百花齐放的学术界,到底应该以什么标准界定不可靠的叙述者,国内学者申丹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纽宁的认知方法不可能取代韦恩?布斯和费伦代表的修辞方法,认知方法所处的位置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读者”受制于读者的身份、经历和特定的接受语境,后者处于“隐含读者”的身份,为文本所预设,与隐含作者相对应,隐含作者创造出不可靠的叙述者,制造了作者规范与叙述者规范之间的差异,从而产生反讽的效果。但是认知方法聚焦于读者的阐释框架之间的差异,并以读者本身为衡量标准,既然如此,对错便无可分辨。

虽然关于不可靠叙述的概念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各种学说都会存在着缺陷和盲点,本文将运用费伦关于不可靠叙述的讨论,分析在《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者是如何形成的。

二、耐莉叙述的不可靠性

表面上洛克伍德来到呼啸山庄的时间是在1801年末到1803年的元旦,间隔只是一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一年中,洛克伍德用一个月的时间听耐莉讲述了呼啸山庄在三十年前发生的故事,然后洛克伍德很快离开呼啸山庄,在这期间,故事还在继续。九月再次拜访(第三十二章开始),他又听耐莉讲述了在这八个月之

间发生的故事。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基本框架。

耐莉一直属于内在的同故事叙述者,她亲身经历了1771年到1803年的事情,但是对于在1771年到1801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洛克伍德是外在的异叙事者(1801年间到1803年之间的事情洛克伍德与耐莉一样属于内在的同故事叙述者)。对于耐莉讲述的1771年到1801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我们有理由进行怀疑,因为所有可以发声的亲历者都已经死去,希克厉在几近癫狂的状态下不可能作为一个常人进行叙事。当一个超故事的叙述者变得更为外显时,他作为完全可靠的叙述者的可能性就减小了,因为他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不会总和隐含作者的标准一致。故事的内叙者,尤其是当他又是同故事叙述者的时候,总的来说,要比超故事叙述者更容易出错,因为他们同时也是虚构世界里的人物。洛克伍德作为耐莉受叙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洛克伍德第三次去呼啸山庄做客,充当了一名联络员,趁人不注意把耐莉的条子递给小凯瑟琳还好心问她有没有回信。所以说1801年到1803年的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洛克伍德和耐莉同时经历了这之间发生的事情,虽然二者都是内在的同故事叙述者,但是二者的相互监督的共同存在使读者不得不相信这部分叙述的可靠性。前半部分故事现存的真实经历者或者许多现场的目击者只剩下了耐莉,那么她的叙述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们能从她的叙述中看出端倪。

“可是我还是没法喜欢希克厉,我时常感到奇怪,东家在这

个绷紧着脸儿的孩子身上究竟发现了什么,竟是越看越好。在我的回想中,这孩子不曾对于那位老人的溺爱有什么感激的表示。”在后文中,耐莉举出一个例子,就是希克厉把小马跌跛后想要亨德莱的马,希克厉使用了各种口头上的威胁,但是亨德莱“又打了他个耳刮子”,说:“滚开吧,狗!”“亨德莱把秤砣扔了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倒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面无血色……亨德莱送来一个冷拳,把他打倒在马腿底下,算是结束了那一场咒骂。”作为一个旁观的读者,公正地来讲,亨德莱在这场争斗中并没有吃亏,不仅在嘴上占尽了便宜,而且揍了希克厉好几拳,希克厉仅仅是想霸占亨德莱的马,但是却遭受了肉体上的种种折磨和咒骂。耐莉不仅用这件事情来说明自己有多不喜欢希克厉,而且“要不是我在旁边劝拦,他真的会去当场找东家,痛快地报了他的仇――只消让他身上所受的伤害来替他申诉,并且说出这是谁的暴行”。按道理来说,一个大人旁观两个小孩子打架,理应是劝架的态度,但是耐莉这里却完全站在亨德莱这一边,只是阻止希克厉去告状。我们不得不说,从希克厉走进家门的那一刻起,耐莉的确对他没产生什么好印象。因为耐莉自己从小和亨德莱呆在一起,所以在情感上会偏向亨德莱,且耐莉自己也说“我跟他是吮同一个奶头的姐弟,所以也就比旁人多担待他几分”。作为叙述者的耐莉很显然是在自己的个人喜好(兴趣)上造成了“不充分的解释”(知识/感知轴上),并且叙事语气中明显指出“没法喜欢希克厉”而偏向亨德莱,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