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
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合成

外分 光光 度计 上 测 定 , 质谱 由
M Dt p质谱仪测定 。 S a r
et 10si C n 10 rsL/ ee
室温 , 减压蒸馏 , 蒸除过 剩 的 sc 和溶剂 , 物用 水洗 ol 2 余
维普资讯
江
西
化
工
20 07年第 2 期
新 型 逆 转 录酶 抑 制剂 N v aie的合 成 ei pn r
徐 晓 晖 涂 国刚2 麦 曦2 黄 惠 明2 李少 华2
(. 1嘉应学 院医学 院药学 系 广东梅州 543 ; . 昌大学 医学 院药 学系 南 昌 306) 10 12 南 00 摘要 : 滋病 (J 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 艾 AD ) 它是 由 HV引发 , I 特别是 I V - I I
以 4一甲基 一3 一硝基 一 2一羟基 吡啶为起始 原料 , 与五氯化磷进行 卤代 反应制 得 4一甲基 一3一硝基 一2
一
剂 。本品可高度专一地 抑制 刚 一 的逆转 录酶u , 1 作 J
用机制是通过与逆 转录酶的非底物结 合部位 的活性部 位结合而抑制 病毒 逆转 录酶 的 活性 , 阻止 病毒 的逆转 录。N vai ei p e的最大特点 L : rn 2 是可 以抑制 ⅧV一1的各 J 种变异株 , 包括对 齐多 夫定 < Z ) A T 有抗 药性 的变异 株 , 但对 Ⅲv一2 及其它逆转 录病毒无效 。艾滋病病 毒中 ,
燥 的 5 l 0r 圆底烧瓶 中加入 20 一甲基 一3 n . 一硝基 一2
和 6 0m0 1m ]L的 N O . l. o . / a H溶液 , 回流 2h, 然后 室温
性传播艾滋病患者抗艾滋病毒治疗后的HIV1pol区基因突变研究

Express软件做序列拼接处理原始核苷酸序
病毒载量测定
用美国ROche公司的CO— 48)全自动核酸测定仪
列,参照测序图谱进行基因序列修订后,直接进入 web站http://hivdb.stanford.edu进行耐药性分 析。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o软件对所得到 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卡方检验分析。
1.1
研究对象
231例患者均来自于河北省辖区
内,为性接触感染HIV一1者,正在参加抗病毒治疗,
万方数据
54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并以DNA Marker (DL2000)作为电泳参照物。阳性结果交由上海生 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使用
Contig
病毒载量≥1 O。o拷贝/mL。采集他们的EDTA抗 凝全血10 mL,分离血浆后进行耐药基因型检测,并 收集他们的治疗信息和基本资料进行分析。 1.2方法
(HNl):5 7一CCT TGG AAA upper—primer
耐药发生率231例研究对象中有68例患者
发生了位点突变,导致了耐药性,耐药发生率为 29.44%(68/231),其中蛋白酶编码区基因位点突变 发生率为O.87%(2/231),逆转录酶编码区突变发 生率为29.00%(67/231)。 2.2耐药位点及耐药图谱 2例蛋白酶编码区发 生突变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不仅在蛋白酶编码区位 点46处发生了M46L,导致蛋白酶抑制剂(PIs,Pro—
o厂HP6Pi Pra训i”f已,S^巧i以2^“n聍g
050021,C矗i九口)
Pr已到P以fio行口九d Co理froZ
Abstract: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HIV—l drug resistance amo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IV through
艾滋病能治好吗,现在艾滋病能治好吗

艾滋病能治好吗,现在艾滋病能治好吗 艾滋病能治好吗艾滋病能治好吗?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主要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抗病毒病情控制和对应症状处理,但只能祈祷缓解病情的作用,无法将艾滋病毒从患者体内消除。
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到艾滋病毒。
艾滋病能治愈吗?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病毒,与普通病毒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破坏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而免疫系统是对抗病毒和细菌入侵的人体的关键系统。
所以很难研发出有效的对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
虽然艾滋病目前治不好,但随着医药技术的提高,科学的发展,相信在未来是有可能攻破这一难关的。
多个国家艾滋病疫苗已进入了二期或三期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主要采取一般治疗、抗病毒药物及对症处理。
1、一般治疗对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患者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及劳逸结合,避免传染他人。
2、抗病毒药物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目前,抗病毒药物有3大类可供选择:(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ZDV或AZT)200mg,每日3次,或300mg每日2次;司他夫定(d4T)40mg,每日2次;扎西他滨(DDC)0.75mg,每日3次;地丹诺辛(DDI)200mg,每日2次;拉米夫定(3TC)150mg,每日2次;阿巴卡韦(ABC)300mg,每日2次。
(2)蛋白酶抑制剂(PI):英地那韦(IDV)800mg,每日3次;尼非那韦(NFV)750mg,每日3次;利杜那韦(RTV)600mg,每日1次;沙奎那韦(SQV)600mg,每日3次。
(3)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依非韦伦(EFV)600mg,每日1次;奈韦拉平(NVP)200mg,每日1次,2周后改为400mg,每日1次。
单剂量的奈韦拉平

• 介绍: 介绍: • 奈韦拉平的结构是二吡啶并二氮杂卓酮(如图),它是第 一类适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非核甘类逆 转录酶抑制剂。在细胞培养中,奈韦拉平通过与逆转录酶 直接连接,抑制RNA依赖和DNA依赖的聚合酶活性。 • Nevirapine, a dipyridodiaqepinone (Figure 1), was the first drug of the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NRTIs) class to be approved for treating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n humans. By binding directly to reverse transcriptase, nevirapine inhibits the RNA-dependent and DNA-dependent polymerase activi-ties in cell culture
口服给药后,人体能够迅速的吸收奈韦拉平达到 400mg。服用200mg剂量的奈韦拉平,给药4小时 后,血浆浓度峰值达到大约2µg/mL,尽管之后多 重峰的次级峰值浓度也能被监测出。剂量达到 200mg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最大浓度 呈线性关系。
In humans, nevirapine appears to be readily ab-sorbed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oses up to 400 mg [7,8]. Following a single 200 mg dose nevi-rapine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pproxi-mately 2µg/mL are achieved by 4 h postdose,although subsequent multiple secondary peak concentrations are also observed. 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AUC) and Cmax both exhibit dose linearity at doses up to 200 mg.
HIV-1逆转录酶非核苷类抑制剂MKC分子结合位点的理论研究

2 c ol f odS i c n i n ier g Z ei gG n sa gU iesy H n zo 10 5 C ia .S ho o ce ea dBo gn ei , hj n o gh n nvri , a ghu30 3 , hn ) oF n e n a t
( .K yL brt yo e iia C e i r f a r eo re ,Miir f d ct no C ia 1 e a oa r f dc l h m sy 0 N t a R sucs ns o u a o f hn ; o M n t r u l t y E i
些 理论 基 础 .
关键词
H V一1 1 T 蛋 白 ; C 结合位 点 ; F I ;R 1 MK ; DT
【 中图分类号 ]Q 6. T 44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62- 5320 )l 03 — 4 17-81 (09 O 一 07 0 - -
A T e r t a t d fNo — u lo i e I h b trMKC Moe u a h o ei lSu y o n n ce sd n i i c o lc lr
Vo . 8 No 1 11 .
Jn 2 o a .O 9
H V一1 转 录 酶 非核 苷 类抑 制 剂 I 逆 MK C分 子 结 合 位 点 的 理 论 研 究
王 宁。 邓 圣 荣 金 毅 徐 四川 何 耀 莹
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肝毒性(上)

相对于其它抗病毒药物如阿巴卡韦及福沙那韦 , 接受依非韦仑 ( F 与奈韦拉平 ( V ) E V) N P 治疗的病人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一在开始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即可出现 IE 这种 由 N R I L。 N T 引起
维普资讯
的肝脏过敏性炎症可表现为 “ rs D es综合征” ,即包括皮肤红疹、嗜酸粒细胞增高及其它系统 症状 ( 淋巴结炎、间质性肾炎 、肺炎或肝炎 ) ;或不包括皮肤损害或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相似临 床表现。 F E V引起的肝脏过敏性炎症少于 N P 目前由 N P引起的特异性肝炎发生率为 3 V 。 V %, 此外 , 了并发急性肝功能不全以外 ,多数病例无需停用 N P或 E V 即能获得临床症状的 除 V F
本文拟讨论两种非核苷类药物 ( N T ) N R I,即依非韦仑 ( F E V)与奈韦拉平 ( V ) N P ,对 感染 HI — 成人的肝毒性 。并将依据现有的数据讨论这两种药物相关的急性肝毒性 ,以及两 V l 种药物产生肝毒性的机制及临床影响的异同点。 非核苷类抗逆转录药物 ( Ⅻ T )肝毒性的机制 I
其它机制 在接受 NN T 治疗的病例中, R I 为何未出现过敏反应而出现 中毒性肝炎 , 此机制尚未明了
( 由于过敏反应也有可能晚于肝炎出现 ) ,临床表现与其它 A T相关的中毒性肝炎类似 。给 R 予 N P及 E V 出现肝毒性的原 因,现有资料结果表明可能为积累效应或剂量依赖性所致。 V F
数项对照性研究表明 , 血浆高浓度的 N P与肝毒性有关联 , V 但随后有更大样本量及较好设计 方法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论 点。最近一项关于 E V的研究表明,在治疗 的最初 6 F 周其血浆浓
度与转氨酶水平升高有关联 。 N R I N T 诱导肝毒性的发生率 现有关于依非韦仑 ( F E V)与奈韦拉平 ( V N P)引起肝脏毒性的发生率数据较为广泛 , 均来自于临床研究及队列研究。数据显示 N P比 E V更容易引起肝脏毒眭。比较这两个药 V F 物引起肝脏副作用可发现,E V引发重度肝脏转氨酶升高 ( E 的发生率为 卜8 而 N P F I ) L %, V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待续)

ih btr eer ve d a c r i gt h mia tu tr y ei h sp p r n iiosw / e iwe c o dn oc e c lsr cu etp n ti a e .
[ ywo d 】 d cn l h mi r; n iAI sD u ; V- T N n u l sd s E z mei hbtr Ke r s Me iia e s y A t c t - D r g HI 1R ; o n ce ie ; n y i i s o n o
0
t ncits , T在 完 成 RN 指 导 的 D A 合 成 、 N 水 解 r sr ae R ) a p A N RA 反 应 和 D A 指 导 的 D A 合 成 过 程 中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作 N N
用 。 因此 , V 1逆 转 录酶 是 抗 H V/ I HI 一 I A DS药 物 设 计 的 一个 重 要 生 物靶 点 。目前 市 场 上 出 现 的 以 HI 1逆 转 录酶 为靶 V一 点 的药 物 按作 用 机制 和 化 学 结 构可 分为 核 苷 类 逆转 录 酶抑 制 剂 fu loi e e et ncit eihbtr, R I) 非 n ces e r vr r sr a n ii s N Tsm和 d s a ps o 核 苷类 逆 转 录 酶 抑 制 剂 f on ces e rvre t ncits n n u loi ees r sr ae d a p ihbt sNN T s n ii r , R I) o  ̄。 N R I 与 核苷 类 化 合物 不 同 , 糖环 部 分为 开链 结 构 , N Ts 其 因为缺少 5 一 羟基 , ’位 不能 进行 磷 酰化 , 不参 与 D A合成 , N 它 们和 R T相 互 作用 的机 制 不 同 于 Hl 一 R I。而 是通 过 与 V 1N T s H V 1R I 一 T的非底 物结合 部 位结 合 间 接 影 响非 底 物结 合 部 位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自从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全球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成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我将在本文中从治疗原理、药物分类、治疗方案以及我国抗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原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利用逆转录病毒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简称RT)的抑制剂,阻止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和繁殖,从而达到控制艾滋病病毒(HIV)数量、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治疗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长期、规律、联合用药,使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药物分类1. 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如拉米夫定、司他夫定等,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等,通过与逆转录酶的结合,降低其活性。
3. 整合酶抑制剂(INIs):如雷特格韦、多替拉韦等,阻止病毒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
4. 融合抑制剂(FIs):如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等,阻止病毒与人体免疫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5. 蛋白酶抑制剂(PIs):如洛匹那韦、达芦那韦等,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 maturation。
三、治疗方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载量、 cd4+ 细胞计数等因素制定。
治疗初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其他类药物(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 cd4+ 细胞计数等指标调整药物组合。
治疗艾滋病的目标是让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提高cd4+ 细胞计数,恢复免疫系统的功能。
患者需长期、规律、联合用药,不能随意中断或更换药物,以免病毒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四、我国抗艾事业的发展我国抗艾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耐药问题、患者依从性不高、药物供应不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
二芳基嘧啶类衍生物(DAPYs)是一类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因其高效低毒尤其是广泛的抗临床变异病毒株的特点,近年来成为抗HIV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第一章综述了DAPY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本论文第二章基于DAPYs/HIV-1 RT复合物晶体结构的分析,结合已知的DAPY类NNRTIs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34个Naph-DAPY类系列衍生物
(DSM01-DSM34)并测试了它们的抗HIV生物活性。
其中,化合物DSM23显示出最佳的抗病毒活性(EC50 (HIV-1ⅢB)=2.35nM, EC50 (RES056)=6.57μM, EC50 (HIV-2)=15.94μM)。
本论文第三章基于Autodock对接的DAPYs/HIV-1 RT复合物理论模型的分析,结合前期工作总结的DAPY类NNRTIs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19个了C(=NOH)-DAPY 类系列衍生物(DSM35-DSM53)并测试了它们的抗HIV病毒活性。
其中,化合物DSM48显示出最佳的生物活性(EC50(HIV-1ⅢB)=0.025μM, EC50 (RES056)=8.72μM, EC50 (HIV-2)=8.31μM。
本论文建立了目标化合物的3D-QSAR (CoMFA和CoMSIA)模型,从立体、静电和疏水作用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