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李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

下。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①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等。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词人十七岁时写的,这首小词,仅仅六句,词人将自己一夜的经历和对话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以新颖别致的对话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惜春心情,词中“绿肥红瘦”,

第一页

“绿”与“红”相衬,“肥”与“瘦”相比,写出了绿叶的浓盛和红花的凋零,造语新奇而

辞意凄婉,表达了词人爱春、惜春的闲愁之情。再如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写词人一次酒后乘舟游赏郊外的风景,活泼而富于生趣。而表现爱情生活,才是李清照前期词的最重要的内容。她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幸福的,两人志趣相投。虽处那样的时代,有了共同的心声也是最大的幸福。李清照深深挚爱自己的丈夫。她深于情,专于情,甚至勇于在作品中大胆地表露爱情,用她擅长的词表达对丈夫的倾心的爱和浓浓的思念。她吟风咏月,是为了爱情;她伤离惜别,是为了爱情;她瘦比黄花,也是为了爱情。征鸿过雁,会引起她的怀恋;春花秋月会惹动她的相思;薄雾浓云更会牵动她的心肠。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于北宋明党之争(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幸福的结合,甜美的蜜月,一旦分别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这儿传递的是“闲愁”,是快乐之余的“闲愁”。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垂阳,玉枕纱厨,半液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作为一个女词人,身处那个封建时代,大胆而热烈地在词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伦理教条。也许,她主观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可是在客观上都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它正是我们的女词人对爱情的追求。在愁苦中流淌的心声,这也是她前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愁,为爱情而愁,愁的坦然,愁的实在。

李清照忠于爱情,敢于表白,是缘于她对丈夫的爱,赵明诚,字德甫,徽宗时的宰相赵挺元之子。他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数年曾屏居乡里,过着幸福而又宁静的日子,每坐归来堂上,犹烹茶赌书,相马角胜负。如前面分析的《醉花阴》,细品此词,实乃写重阳佳节之离愁。这首词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

昼,瑞脑销金兽”。第二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第三是写夜间,即“五

第二页

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细续思之,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白

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究其原因,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写,那么势必将黄昏置放于中间,若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绘。“三句绝佳”也决不会迸发而出。而同时将夜间置于最后,夜夜愁思,难眠于夜,不管怎样描写,也难有新意。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时颇费经营,匠心独具,以最佳的段落来抒发最佳的感情。当然,我们品读其词,还会注意另外一点,那“就是”佳节又重阳,直接写重阳佳节不就可以了吗?不,正是这一句“佳节又重阳”起到了“空际转身”的作用。有了这么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到夜间,神不知,鬼不觉,读后觉得是那么合理。同时,有了这么一句,全篇又浑然一体,时间、背景,无须交代而了如指掌。此句还更妙在一个“又”字。从这个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至少说是在前一年的重阳,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的重阳,他还没有回来。一个“又“饱含了多少无尽的思念。秦中游也有一首词《满庭芳》,也咏重阳,他说”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也加上了一个“又”字,一个写旅客思家,一个写闺人念远,可谓同抒离别之苦,同倾离愁之念,相思之深;可谓异曲而同工。

我们再看“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又重阳”即今年的重阳又到,“永昼”和“又重阳”都言时间之长,说明词人与明诚分别后,日也长,年也长,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九月的重阳本应该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日暖气和。可是这天呢却偏是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不以闭塞沉闷之感。与自己的丈夫一别经年,一个深闺之妇,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得得

很慢呢此情此景,多烦恼,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悉绪并没有结束,她在另一首词《菩萨蛮》中说: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里的意思是说:香消愁未消。词人以一个重阳捱到一个重阳,想必是每日里愁绪萦怀,离情满腹,又怎能不腰围频减面容憔悴呢一个“瘦“字,展现了她的外貌,展示了她的内心,可谓是入木三分。极言一个“愁”字。

又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中这样描绘相思离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琴楼。惟有楼前流水,应

第三页

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别离时所作。词的上片主要是写离别前的心绪。词人开始即描绘了一幅闺阁慵懒图景:继而展开倾诉无尽的忧愁。“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原来是与心爱的人离别,一语道破题旨。“由表及里,写闺妇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生怕别离,就理应尽倾惜别之情了;却又不,而是欲言又止。缘事索情,词人信手几笔,‘离怀别苦’的题旨就自然而然地引出。”②在这离别的时刻,她有万种愁情。一腔哀怨到了嘴边,又吞咽了下去。表面的克制,造成心头更为严重的愁苦,这是词人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给临行前的丈夫增加烦恼,再次,我们仿佛看见了词人那颗善良、深情的心。

下片主要写想象中的离以后情景,更是浮想联翩,曲折婉转:恰才想到离别不可避免,“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离别的《阳关曲》唱上千千万万遍,终是难留,一腔离愁,跃然纸上。但是词人马上又转而想到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爱情故事,用武陵人的典故,既写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希望丈夫能像自己眷恋他一样眷恋自己。“这样藏藏露露、曲曲折折的心理刻画,写出了思妇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片痴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深意笃、多愁善感、回肠千转、深沉内向的女子的内心世界。”③结尾“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三句,展示了别离之愁上又添加了思念之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闺妇心中愁情的沉积层越来越厚,何时能结束呢?此词取得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就难怪清人陈世焜赞其结尾“笔致绝佳,余韵尤胜”。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随之灭亡。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在建康建都,始称南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到了建康,后来,赵明诚在奉诏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因染病而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也就是她南渡之后,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不久丈夫又病逝。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仍十分关心时局,热切盼望光复河山,并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篇章。这一时期词人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闲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息息相通的深深的“乡愁”、“家愁”、“国愁”。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也比以前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

第四页

社会意义。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国破家亡的历史时期,临安城内的元宵节却大肆铺张。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的名作。全词情真意切,字字血、字字泪。“全词大肆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而词人的心情确是山河破碎、人在何处的悲凉。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词人已是蓬头霜鬓的老妪,晚年凄惨悲凉,哪还有游玩和赏灯的兴致,只有独坐帘下、孤灯清影。”④词人以乐景衬托悲哀,看来国破家亡的苦涩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我们再来看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杯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能到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也重在写愁,但同样写愁,前后时期有所不同。前期之愁,多是闲愁、离愁。后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认识如此的写愁的不同,要从她生活的变化谈起。“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李清照为躲兵乱,从青州逃到江南,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可是南逃不久,她的丈夫也病故。此时的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又加之长期的漂泊流离。时代的动乱,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使她的词更为动人。她的爱与恨,她的离与愁,在后期的词中表现的更是极其沉痛,词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明显融入了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她从北方流亡到南方,可她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美丽的故乡。在《菩萨蛮》中,她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添字采桑子中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种深沉的亡国之痛是她后期词突出的特点。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描写一个秋之黄昏的景色,你看那“秋雁”、“秋菊”、“秋

桐”、“秋雨”、“秋风”,无不触痛她的愁绪,无不牵动她的心肠。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尽融

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时代的悲剧?词人不是政治家,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无数人民遭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她的词中所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

第五页

也是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之人的共同感受。因此,她的这个时期的不同就具有时代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意义,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对现实的关心和不满。词人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

所触发的深愁,正是一个身经丧乱而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必有的感情。因而,她后期的词多了一份爱国内容,也正因如此,才有其深远的影响。《声声慢》一

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一腔愁怨,一连用了四个问句,以泻愁思,有对晚风的憎恶,有对黄花的同情,有对月长难换的怨恨,最终是一腔无休无止的忧愁。她寻来寻去,一无所得,不得不无奈地叹息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啊,那无穷无尽的愁,是她寻寻觅觅所得到的惟一的东西。一个“愁”字浓缩了国破家亡,夫死身光的深愁惨痛。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愁”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对象之一。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主题。如江淹的“黯然销魂”那是朋友间的离别之“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是李白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煜的亡国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马致远的浓浓乡愁。这是男人的愁,往往是从大的方面极度夸张。而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写“愁”却是别具一格,她用女性独特而又细腻的心理,写出了对爱情表白的离愁,思念远方的丈夫,“在水一方”,为心爱的他身影憔悴,“人比黄花瘦”。写出了亡国思乡之愁。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久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欲将血泪寄山河,去酒青州一杯土”,至今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热情。

李清照,一般认为她是婉约词人。她的词基本上沿袭婉约派词的传统,但是又有较大的突破,往往兼有豪放词派的特点。她的词长于抒情,不堆砌,直接表白其真实感情,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语虽明白如话,却很传神动人。她的词又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出语自然而又新奇,如《武陵春》中:“只怨,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这种无形的“愁”写得有形。李清照又精通音韵,“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富于声调美,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一气贯下,毫无痕迹,历来为世人称道。善用白描的手法,不雕琢,直抒胸臆,凸现心中的国破家亡,亡夫之愁。

忠诚于爱,而又怀于表白爱,写自己私生活上的苦闷,古代士大夫尚且很少着笔,作为

一个封建时代宰相家儿媳,竞如此大胆地描缓,揭示其内心的奥秘。写出真正的内心感情,

真不愧为一代女词人,敢爱敢恨,却实难能可贵。李清照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

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朴素和平淡的语言,创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极富韵味。

第六页

当然,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直抒胸臆,摹写性情的文字,比那样无病呻吟装模作样的作品好得多,这正是我们仍爱李词的原因。总之,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

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有过快乐而无限回味的青少年生活,而她更多的则是无尽的哀愁。我们品味她的词,我们品悟她的生活,更应客观地认识她词的思想价值和其词深远影响的原因。心画心声,凄凄幽咽,李清照的“愁”——文学史上最感人的一段情!

注释:①吕维洪,《愁——李清照咏花词的情感视点》,《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5期。

②③摘自《论李清照词中愁情及其缘起》搜狐博客,鹅羽飞起,日志.。

④摘自《婉约词》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60-61 。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仲微微,《愁绪满怀无释处落笔成词泣鬼神——浅析李清照的愁情词》,世纪桥, 2010年第1期 :55-56

(3)林音等,《婉约词》.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4)容苑,《试论李清照的“伤春”情怀》,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149-150

(5)晏义玲,《论李清照婚后词作的悲愁美》,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19-22

(6)朱靖华,《江山留与后人愁——《永遇乐》探析》,深交所, 2010年第2期 :41-44。

第七页

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 摘要:李清照资质聪颖,多才多艺。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她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李清照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凄清孤寂之愁怀在内心深沉的积淀,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形成两种不同的愁绪: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剐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使其词有着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我们读李清照的词,但觉情致深远,缠绵悱恻,以凄楚幽咽之音,书写人世沧桑,好景难耐之感,沁人心脾。 李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途中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一、唯别愁而已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者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 清 照 词 中 的 愁 姓名:赵国辉 学号:B11090109

李清照词中的愁 作者:赵国辉 摘要:“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独树一帜,而在这位言愁高手的笔下,有她的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孤灯难眠,愁意不减;有她借景抒情的悲愁,赏花饮酒,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挥之不去;还有她的思乡忧国的哀愁,柔中带刚,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的词作虽不多,可是运用“愁”字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在宋代言愁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清照也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情别绪; 愁; 封建观念 从古到今,诗词歌赋,处处见愁情,处处言愁。多少文人骚客喜欢用愁情来抒发自身的深闺情愁、离愁别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书写主题,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情怀。有直抒主题,直接用“愁”来点明主题的,也有隐喻愁怀,未见“愁”字而处处带愁情。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苏木遮》)。而宋代婉约词的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随处见愁情。以柳永和李清照

最为突出,柳永的“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而李清照的言愁词更是愁中见真情,令人无不为词人的愁情所感动,亦使人回味无穷。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作为女性的她,既有女性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又有男性忧国忧家、郁郁不得志的远大志向,她的词作具备了刚柔之美,这也是其独特之处。而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的作品中写

论李清照词的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李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

下。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①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等。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愁”情特色浅析(修改版)

李清照词“愁”情特色浅析 【摘要】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词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风格。靖康之变后,其词大多写“愁”,把个“愁”用细腻的文笔写得情真意切、婉转凄切,而又清新宜人,没无病呻吟之感,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本文就多年教学和读词之所得,就李清照词中浓浓的“愁”情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 李清照(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北、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词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她自己的体式——“易安体”。缪钺在《诗词散论.论李易安词》中说:“李易安生于北宋末年,其前后词家甚众,而易安开径独行,无所依傍。”柯敦伯所著《宋文学史》中也称:“清照之词至宋室南渡后,声名尤著,辛弃疾《稼轩词》中,尝有效李易安体者。”“易安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抒写“愁”情。李清照的词大多写“愁”,把个“愁”用细腻的文笔写得情真意切、婉转凄切,而又清新宜人。没无病呻吟之感,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其“愁”情的美可概括为“景”、“情”、“物”三方面;其“愁”情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自身人格追求与家事、国事之恨。 一、凄清绚丽的“愁”景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的“愁”情特色,首先体现在他为愁情营造出一幅

幅凄清而绚丽的“愁”景。李清照描写景物,擅长用白描的手法进行铺叙。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只一个“愁”字,但全篇愁意绵延不断,词人写淡酒、急风、黄花、过雁、梧桐、秋雨,给我们组合出来的是触目皆愁的愁景,而景中皆渗透了一股悲悒情怀,景中有情,把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淡酒”不敌浓愁;深秋的“急风”吹得人骨冷,让人愁上添愁;“过雁”,旧时相识的大雁如同词人自己漂泊的身影,同病相怜,又勾起了词人思乡的伤感和流离的苦痛,勾起伤心事,表现出词人的极度哀愁;“黄花”满地,一片萧疏景象,真是眼前尽是伤心景,心中尽是伤心事,梧桐、细雨属典型的深秋景物,进一步渲染出一个伤心女子寂寞地守在窗前,忍受着黄昏的清冷,静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打在梧桐叶上。这情景,氛围使人何等的愁苦,无边无际,无尽无休。词人通过白描的手法,衬托的铺张叙述,给读者渲染出一幅凄清的“愁”景,表现了词人的艺术才华。 李清照描写景物,善于通过审美的移情作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她的真情实感。如《多丽》(“小楼寒”)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秋天的夜晚,又寒冷又漫长,寒冷倒不在乎,最恼人的是无情的风雨摧残了那美玉似的白菊。“夜来揉损琼肌”,这“琼肌”二字写出词人对菊花的怜爱之情,感情色彩十分浓厚。接着,运用两组对偶句:一句是“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与白菊对比,既是拟人又是用典,兼用多种艺术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引言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 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愁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纵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代有人“举杯消愁”,宋词亦善言愁“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而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情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情愁李清照宋词 一、少女之情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的书香仕宦之家,从小就广读诗书,使得小小年纪的她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还攀坐在父亲膝头上时,上百首古诗已能琅琅上口,至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纯朴的书卷气。其书画琴瑟,使她父亲时常叹息“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儿,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同时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又使得她眼界开阔,而不象一般的深闺怨女那样感伤,只能望月叹花。相反她用美丽的文字把她的闺中生活写的那么的富有情趣。如她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活脱脱地把一个天真娇憨、活泼妩媚的少女的初开情窦,表现的含情脉脉,真实细腻,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二、少妇思远 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大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个人情投意合,百般恩爱,这使得李清照在词中写了大量的美妙的爱情故事。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赵明诚外出做官后,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其相思之情油然而生,这种聚少散多的生活让李清照的词独添了几分落寞与孤单。分居的生活,使他们的感情疏远,李清照有一种自己像陈阿娇、卓文君一样被遗弃的感觉。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在她的 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 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 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 和探讨。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正因为如此, 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 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 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 氛围。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她的词 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 生价值的肯定。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 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 命的热爱。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 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 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 和认同。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 响和启示。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 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一个为避金人南下侵扰而四处逃亡的孀妇,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窘艰辛。不仅如此,在经过近六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李清照夫妇节衣缩食长期累积下来的金石之物,已丧失殆尽,但南下后,又经历多次折腾,“金人陷洪州,隧尽委弃。”后因有人诬陷她家人以玉壶赐金人,“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尽管如此珍贵小心,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仅存的少许文物又被盗,“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后又通过重赏,

李清照写愁的诗句赏析

李清照写愁的诗句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

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 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表达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与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答复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清照感慨:“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标签:李清照;生平;愁缘;情愁;亡国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可谓是文坛上独具风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因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特殊的人生境遇,对“愁”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无论是由夫妻别离而产生的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还是由国破家亡带来的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都为世人展示了“愁”的另一层意境,从中也呈现出她人格的清高与坚贞,灵魂的凄清与孤寂,在词坛上成为一支瑰丽的奇葩。因此,她的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她也被称为婉约宗主。 一、李清照生平与愁缘 李清照自幼才华出众,十八岁与赵明成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并一同写词,研究金石书画,生活过得充实、幸福美满。但随着丈夫的外出做官,李清照已被相思的愁苦慢慢包围起来。更令她心碎的是,国破家亡使夫妻二人流落江南,金石字画丧失贻尽。第二年,丈夫病逝,这给已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心灵上刻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多年的背井离乡,加之士大夫阶层对她改嫁问题的污垢渲染,使她那颗已破碎的心七零八落,她在贫困、忧苦、辗转、漂泊之中,凄清孤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下面,就以她的“愁”情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刻为线索,浅析她的“愁”滋味。 二、夫妻别离——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 1. 《一剪梅》中读情愁。“花自漂零水自流”是由想象又回到眼前无奈的现实中:落花漂零后散落到水面,顺水而去、空留余香,是落花流水让作者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闷。同是一种思念,却因时空的阻隔,只能在天涯两头任凭相思、牵挂。这种思念竟然达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可见思念之愁挥之不去,召之即来。作者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表及里地反映相思之愁的浓烈。 2. 《醉花阴》中的情愁名言。《醉花阴》一词中作者因思念丈夫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是她对长期萦绕在脑海之中的思念之情的一次爆发。这句诗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妇闪现出来,由于日夜思念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至此,秋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 可见,她的思夫情愁,一方面与夫妻情投意合,关爱体贴有关;另一方面与她多愁善感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三、国破家亡——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

略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

略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南渡前后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悲。 那么,就可以这样说,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中都贯穿着一个“愁”字。但两个时期的“愁”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南渡前是生离之愁,“愁”中带着甜蜜、幸福与牵挂;南渡后是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是哀愁。下面就以她的两首代表性作品为例,做一下比较分析。 李清照早期有一首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做官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借词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

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对薄情郎一去不知归的轻怨,传达出“人去席冷”之意。而“独”字既有孤独之意,又含“落单”之情,且为下文的 “愁”做了铺垫。“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双双泛舟,而今独自摇楫,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下阕词人从眼前景物“花自飘零水自流”下笔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花自飘零”是自比落花,情意缠绵。“水自流”是嗔怨丈夫一去不顾。只要我们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传达出来的:写自己虽然与丈夫分居两处,然而相思之情却是同一的,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表达了彼此一样的牵肠挂肚,而这种牵挂因着“少年夫妻”使她内心涌动着幸福、甜蜜。因此,这种“愁”是一种甜蜜的忧郁,抑或是一种忧郁的甜蜜,比较单纯。 她后期的词作当以《声声慢》为代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6100字(论文)》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 目录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1)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1) (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2) (三)国破家亡后的愁己悲国 (3) 二、李清照词中“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 (4) (一)社会环境 (4) 1.社会传统 (4) 2.国家战乱 (4) (二)个人身份 (5) 1.率真的少女 (5) 2.甜蜜的妻子 (5) 3.凄凉的孀妇 (5) 三、李清照词在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一)对同时期女性写作史的影响 (6) (二)对后世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李清照出身官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的一员,收藏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是状元王功臣的孙女。她成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这给了她广泛阅读的机会和条件,这自然有助于她后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从李清照词词中引用的古籍来看,她对儒家经典、历史经典、唐词、晚唐宋词、道家佛经都非常熟悉。这样就开阔了她的视野。小时候,李清照的生活相对幸福、稳定、充满幸福感。这时,她几乎与“悲愁”一词无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李清照已经从一个单纯、活泼、快乐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如下面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词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了闺房“惜春伤春”的复杂表达,堪称“生动的笔”。在整首词中,没有了词人的天真和渴望,无忧无虑的闲暇也就没有了。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绿、肥、红的衰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尤其是“宜青、宜肥、宜红、宜瘦”这句话,是词人对风雨过后春意渐逝、乱象丛生的情景的想象,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情,寄托了词人的生命与青春。它似乎直接表达了他的感情,但却有“隐含的意义”,表达了他深沉、晦涩难言的怨恨。这首词的精髓是词人用花来形容自己,感叹自己的青春多愁善感和无助。虽然整个词中没有“悲”字,但爱花伤春、容颜苍老的深沉哀伤却轻易渗透到整个艺术形象中,揭示了词人多愁善感的时间序列和无奈挽留岁月的淡淡的恨与浅的哀伤。例如“江梅已过柳生绵”描写李子已到地面,柳絮飞离枝头,寓意词人本人已到了求爱的年龄,却仍在等待,这让她在春眠之初醒来时感到一种悲愤。这首词抒发了少女心中对春天的眷恋、朦胧的渴望和淡淡的忧伤,细腻婉转,生动动人。(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赵明成。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感情。李清照除 了对普通文人词琴棋艺的优雅发展外,还有一个相似的职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遵循“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美满的婚姻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们是一对相爱的人,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世上罕见。这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记》中可以看出,“每到过年都告诉我们,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实在令人羡慕。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有盈亏”,结婚两年后,赵明成当官了,他们经常面临长短分居。一旦一个有抱负、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做了老婆,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她也会逃入童心未泯的狭隘世界。爱情生活越甜蜜越幸福,离开就越痛苦和悲愁。词人对此有着深刻的人生阅历,所以她在词中表达了这种离别的恨意。例如《一剪梅》这首抒情词真诚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第一次婚姻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词的第一部分描写了红藕飘香、雁南归来,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 同时,它委婉曲折地描绘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悲愁。落花和流水被用来描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迁移。它表明相爱的夫妇应该一直在一起。结论通过“眉头向下,心在上”的“下”与“上”,揭示了“闲暇烦恼”从表达到内心的转变。

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

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 沉郁之风即“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味永情长之谓也。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其生活区域主要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庙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是,年少时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一次郊游中,词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黄昏时兴尽而归,却忘记了来时之路。小舟随波逐流,摇摇晃晃误划进了荷花丛中,将正在此休憩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在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描绘中,青春少女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健康开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生于东京仕宦之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即使见到陌生人时也没有表现出慌张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态。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态。春日清晨,词人正在花园中荡秋千,罗衣轻裾、笑意盈盈。正“薄汗轻衣透”之时,突然有客人到来,词人在惊诧之下,来不及整理衣装,赶紧回避。然而,词人跑到门口,却又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之情,假装嗅青梅来回眸偷觑客人的风采。这首词风格明快清丽,寥寥四十一字,写尽少女纯情、娇憨之态,把词人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细腻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作中,最为盛名的当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从时间顺序上着笔,从清晨写到深夜难解的愁结。秋风一起,人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这首词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抒发了怅惘悲愁的情怀,别有情致。 “靖康之变”后,金人窃据中原,宋室南渡,李清照的命运也由此改变。“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更让她心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身染重病,最终弃世而去。从此,她一身承受国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大家阅读! 清人吴衡照说得好,“言愁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是的,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

李清照醉花从四个方面体现相思之愁,展开论述

李清照醉花从四个方面体现相思之愁,展开论述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

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比较出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景。这一句表明,先前的重阳节,夫妻团聚,携手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两情依依。今又重阳,恩爱夫妻却天各一方,两相侯望,怎么不叫人感伤?“佳节又重阳”,此句从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化来,毫无斧凿之痕。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1]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此处引自《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声声慢六件愁事

声声慢六件愁事 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悲秋抒怀之作。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随其夫赵明诚逃亡江南,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此词在其夫亡后所作,是抒发家国身世愁之作。《声声慢》描写了李清照的六件愁事: 1. 寻寻觅觅,是心无所依的迷茫 词人以寻寻觅觅迭词开篇,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难以排遣却又无法言说的愁绪。漫无边际的“寻觅”也预示了她斑驳的余生,注定要在这寂冷的日子里滋生了一种无所凭依的期盼。 2.消愁的淡酒,是难以将息的寂寞 秋风咋起,晓寒犹重。百无聊赖的时候,词人依然不知道如何去排遣这深闺里蓄积已久的寂寞。一切都无以言说,像泛了黄的记忆,颤颤地动着人心,任由逝去的岁月起了褶皱。词人手中的这杯清冷的淡酒既无法驱散这周身萦绕的寒冷,也无法消解寻觅无着的愁绪,更无法缓解心头刻骨的悲伤,自然是寡淡无味了。 3.渴盼的鸿雁,是飞不回去的往事 弱水三千,盈盈一掬,便是刻骨铭心。曾经在千万人中,与明诚一瞥惊鸿,心里眼里生生的满是花前月下的缠绵甜蜜,一点一滴,洇染了每一个与他相处的日子。如今斯人已

逝,自己依然长守那份爱情的执念。词人的愁绪无法排解,只能在风中凭栏四顾,迷乱在这孤寂的尘世。 4.眼前的黄花,是容颜凋零的憔悴 秋来了,一年又过去了,于是瞬间产生了年华易逝的警觉。那些摇曳枝头的鲜艳,一旦落入了尘土,就成了无人怜惜的残花败草。词人无法排遣,也不能逃避,只希望快点捱过这漫漫长日,将自己孤独的灵魂隐藏在夜幕的深处,好躲避这满地的忧伤。 5.耳畔的细雨,是茕茕独居的泪水 熬过白昼,人也黄昏。山影绰绰,云絮隐隐。看不到飘零的落花,心灵似乎可以归于岑寂了,然而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萦绕耳畔,扰人心绪。单调的雨滴声,是无可奈何的听觉提醒,听着凄寒透骨的冷雨,连人也渐渐的心寒下来了。 6.心中的愁字,是漂泊半生的写照 细雨纷飞,风行云起,这样的暮色,更让人易感到莫名的愁绪。原以为夜色的降临,可以抚慰历经沧桑的心魂。但追忆往事,却倍感凄苦。丈夫的离世、收藏的遗失、再嫁的屈辱、独居的辛酸,一桩桩,一件件,仿佛是这漆黑的夜幕中那淅淅沥沥的雨滴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