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功能位x光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颈椎病x光片报告

颈椎病x光片报告

颈椎病X光片报告摘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科疾病,临床上常采用X光片来帮助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椎病X光片报告的步骤和内容,包括胸椎正位X光片、侧位X光片、斜位X光片和测量椎间隙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本文了解如何阅读和解读颈椎病X 光片报告。

1. 胸椎正位X光片首先,医生会观察胸椎正位X光片。

在这张X光片上,患者的头部和颈部应该保持正直,胸椎处于正常的生理曲度。

医生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椎体:观察椎体的形态和间隙是否均匀,是否存在骨质增生等异常情况;•椎间隙:测量相邻椎体间的间隙是否均匀,有无异常的椎间隙变窄或增宽;•椎间盘:观察椎间盘的高度和密度是否正常,有无退化或突出;•椎管:观察横断面内椎管的大小和形态,有无异常的椎管狭窄。

2. 侧位X光片接下来,医生会观察侧位X光片。

在这张X光片上,医生可以看到颈椎的前弯曲度和后弯曲度。

主要观察以下方面的信息:•弯曲度: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有无过度前屈或后屈;•椎间隙:测量相邻椎体间的间隙是否均匀,有无异常的椎间隙变窄或增宽;•椎间盘:观察椎间盘的高度和密度是否正常,有无退化或突出;•椎管:观察横断面内椎管的大小和形态,有无异常的椎管狭窄。

3. 斜位X光片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要求患者进行斜位X光片的拍摄。

这种X光片可以更好地观察颈椎的椎间关节和椎间孔。

医生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椎间关节:观察椎间关节的大小和形态,有无关节增生或关节囊肿;•椎间孔:观察椎间孔的大小和形态,有无异常的椎间孔狭窄;•椎体:观察椎体的形态和间隙是否均匀,是否存在骨质增生等异常情况。

4. 测量椎间隙对于颈椎病X光片报告,还需要测量椎间隙的大小。

通常情况下,相邻的椎体之间应该保持均匀的间隙。

医生会测量椎间隙的前后和左右大小,以评估椎间隙变窄或增宽的程度。

结论综上所述,颈椎病X光片报告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工具。

通过胸椎正位X光片、侧位X光片、斜位X光片和测量椎间隙等步骤,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颈椎的状况。

颈、腰X线片测量方法

颈、腰X线片测量方法

一、椎间盘的高度与相应椎体高度的比值颈椎胸椎腰椎椎间盘1/4 1/7 1/3椎体3/4 6/7 2/3椎间盘的高度与相应椎体高度的比例可以决定椎间关节的三维运动幅度。

颈椎、胸椎及腰椎的椎间盘高度与椎体的不同比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各个区域不同的运动要求。

二、颈椎测量一.颈椎曲度国际常用的是Borden氏法,即在颈椎侧位片上自C2齿状突后上缘至C7椎体后下缘划一直线,使椎体后缘连线成一个相应的自然弧,在弧的顶点(通常在C4椎体后下缘,或C5椎体后上缘)处作一垂直于C2-C7连线的垂线,该垂线的长度即为颈曲值。

二.椎体与椎管矢状径①椎体矢状径自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连线的垂直线。

其数据视椎节不同而异。

正常人在颈4~7段约为18~22mm。

②②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的最短距离。

正常人颈4~7约为15~18mm,而颈1~3明显为宽,约为17~22mm。

③计算两者比值判定椎管狭窄与否可采用绝对值法,即小于10mm者为绝对狭窄,10.1~12mm者为相对狭窄,12.1~14mm为临界椎管,大于14mm属正常范围。

但由于人体身材之差异和X线片放大系数不一而欠理想,故亦可采取比值法,公式如下:两者正常之比值应在0.75以上,低于0.75者则为椎管狭窄。

此法简便易行。

椎管径线的测量A:上位椎体后下缘与下位椎板基底前上缘的距离(A值)B:下位椎体后上缘与上位椎板基底前下缘的距离(B值)C:椎管矢状径D:椎体矢状径三,椎体角度位移: 被测两相邻椎体下缘连线的夹角(成角开口向前为正,向后为负)四.椎体水平位移被测椎体后缘切线至下一相邻椎体后上角的距离(上位椎体位移向前为增,向后为负)三、腰椎腰曲腰椎曲度的测量常用Seze法,即在Χ线侧位片上自T12椎体后下角至S1后上角做一连线,腰椎各椎体后缘的弧形连线与此线形成一弓,弓顶点正常在L3,弓顶点与弦垂线距离正常为1.8~2.2cm。

腰椎管径主要用于腰椎管狭窄的诊断。

北京东方京城中医院骨科颈腰椎病的X线检查的方法与特点

北京东方京城中医院骨科颈腰椎病的X线检查的方法与特点

(一)X线平片平片检查通常为放射诊断的初步手段。

某些颈肩腰腿痛可通过平片做出定性、定位或定量诊断。

在阅读X片时既要注意宏观的变化,又要注意细微的变化;既要观察主要部分,也不能忽视相关的部位;既要重视骨与关节,又要注意软组织。

为了防止顾此失彼,避免误诊和漏诊,阅片时一定要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读片的习惯。

1.颈椎的X线特征上部颈椎正位X线检査,常规投照开口位。

第1颈椎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两个侧块所组成。

环椎无棘突,但于后弓正中有一结节,相当于棘突。

前弓后缘之中部有关节面与颈2之齿状突形成关节。

侧块向侧方伸延形成横突,较其他颈椎的横突更靠外侧。

环椎之上关节面与枕骨髁形成关节,下关节面基本上为水平方向的,与枢椎的上关节面形成关节。

成人环椎后弓上缘有椎上切迹为椎动脉沟所形成。

椎动脉沿此沟经枕大孔进人颅内。

斜行的环枕靭带桥接此沟,韧带发生钙化时形成一环形影像,称弓状孔,此孔可显于侧位照片上。

第2颈椎由椎体、齿状突、椎弓和棘突所组成。

齿状突骨化中心与椎体未联合之前,它们之间为一裂隙影像,不可误为骨折。

齿状突顶端的二次骨化中心于3?6岁出现,12岁联合,如不联合即称为第三髁。

在前后照片上,齿状突两侧缘与环椎间的关节间隙一般是对称的。

枢椎的椎体较高,上连齿状突。

前后位像上,齿状突的基底部与两侧上关节面之间可有深的切迹,两侧上关节面恰位于椎体的外侧,一般两侧对称,基本上为水平方向的。

枢椎下关节面并不位于上关节面的下方,而更靠后些,在脊椎孔外侧,其排列方向与其余椎弓关节小面相同。

枢椎平面以下的各椎体排列规则,形状相似。

但颈4、5椎椎体的前部稍窄扁,不可误为病变。

在颈椎正位片上,第4颈椎水平由于声门裂的空隙与椎体重叠,可造成密度减低的阴影,甚似椎体纵形骨折或脊椎裂。

形或不规则形,其纵径大于横径,自第2颈椎至第5颈椎逐渐变小,向下则轻度增大。

在同一片上测量,变窄的椎间孔比其上下椎间孔小1/3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小于1/2时,则症状较严重。

颈椎X线诊断

颈椎X线诊断

平高医院康复科
赵铎
内容提要

颈椎独特的解剖生理功能决定其临床表现的特殊
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对颈椎功能评价与CT、MRI 等高新技术结合做出各种尝试,但仍找不到一种经大 规模基础和临床研究所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 准确、客观测量颈椎X线仍是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评价
颈椎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颈椎的X 线测量在
C3椎体中断后移

8.孔指椎间孔。实际上椎间孔是一个短管,故又叫椎间管, 只是从X线平片上显示的是"孔"。管内含脊神经的前后根、 神经节及节段性动脉、静脉等。主要从斜位片来观察椎间 孔的影像变化。正常颈椎间孔呈长方形或椭圆形,高 10mm,横径5mm,前后壁光滑。椎间隙变窄可造成椎间
孔高度变小。椎间孔前后径变小是钩突增生、关节突增生、
八孔、九突、十张口。

1.骨指椎体骨唇增生。X线片上见到脊柱某些节段的椎体上下缘有不 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骨刺是X线照片上所见的形态变化,实际上这种 增生像嘴唇一样突出于椎体的上缘或下缘,故而称骨质唇样增生为好, 简称为"骨唇"。骨唇大多发生在椎体的两侧下缘,其次为椎体的后下 缘及前下缘,后上缘最少。发生在椎体前缘及椎体两侧的骨质唇样增 生,因其邻近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所以不会引起压迫症状。椎体 后缘突入椎管内的骨唇,在小于3mm以下时也很少会引起对神经的压 迫症状。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因椎管内软组织已存在病变致使椎管 容积已十分狭小,或椎体后缘的十分显著的骨唇使脊髓或脊神经受压 又无退让回避余地时,才会产生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椎体骨唇增 生是人体退变的一种表现,它常随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的存在而 产生。因为该节段主要依靠附着在其上的软组织来维持其稳定性,所 以在活动时容易引起这些软组织的损伤。如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损伤, 韧带从椎体附着处剥离、部分撕脱下来,在韧带下形成小血肿,随着 血肿的钙化、成骨细胞的骨化而逐渐形成椎体的骨唇增生。

颈椎张口位拍摄方法

颈椎张口位拍摄方法

颈椎张口位拍摄方法
颈椎张口位拍摄是一种常用的颈椎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颈椎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等疾病。

具体方法如下:
1. 患者进入X射线或CT机的检查室,并脱掉头部的金属饰品和服装。

2. 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头和颈部放在特制的支架上,确保颈椎处于伸展状态。

3. 检查医生会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询问有无过敏史或禁忌症。

4. 在拍摄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头部和颈部的姿势稳定,以确保取得清晰的影像。

5. 医生会在颈椎的正中线上对患者的头部和颈部进行定位标记,以保证拍摄的区域准确。

6. 在拍摄过程中,医生会调整X射线管的位置和照射角度,以获取必要的影像信息。

7. 完成拍摄后,患者可以离开检查室,恢复正常活动。

拍摄结果会由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

探讨X线前后位照相显示颈椎全貌的临床技巧

探讨X线前后位照相显示颈椎全貌的临床技巧

探讨X线前后位照相显示颈椎全貌的临床技巧X线前后位照相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颈椎的全貌,对于颈椎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X线前后位照相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医生在颈椎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X线前后位照相的操作方法1、患者准备在进行X线前后位照相前,医生要先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以及过程,并帮助患者配合完成相关的操作。

对于有颈椎病变症状的患者,应事先了解其病史以及症状表现,对患者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对比剂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要保证患者在进行X线前后位照相时处于舒适的姿势,并且要求患者保持颈椎部位的稳定。

2、设备准备在进行X线前后位照相时,医生要确保X线机器的设备完好并且设置正确。

要调整X线机的位置和方向,使其能够在前后位拍摄时能够清晰显示颈椎的结构,同时要保证照相仪器的曝光时间、曝光强度等参数设置正确。

3、操作步骤在进行X线前后位照相时,患者应站立或坐姿,医生要指导患者站立或坐姿的正确姿势,保持颈椎部位的稳定。

对于需要采用前后位照相的患者,医生要在进行前后位照相前先行解释操作要点,向患者进行示范,并引导患者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动作。

在进行前位照相时,医生要确保X线机的位置和方向正确,使其能够清晰地显示颈椎的前部结构,同时要保持患者的颈部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

在进行后位照相时,也要保持同样的操作要点,确保X线机的位置和方向正确,并引导患者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动作,以达到清晰显示颈椎的后部结构。

4、注意事项在进行X线前后位照相时,医生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让患者感到尴尬和不适。

对于需要对患者进行辐射防护的情况,医生要确保患者佩戴好防护用具,避免辐射对患者的伤害。

二、临床技巧1、调整姿势2、曝光参数设置3、辐射防护在进行X线前后位照相时,医生要重视辐射防护工作,保护患者免受辐射伤害。

要合理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如铅衣、铅颈圈等,保证患者在检查时的辐射剂量达到国家标准及医院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颈椎的X线检查

颈椎的X线检查

颈椎的X线检查二、读(阅)片的要求2.看片,分宏观与微观,先宏观就是看X线片,就是看骨的大际情况,要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即骨的范围、外形、大小、结构、关节(面、腔及腔的周缘骨质情况),然后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如果是复查片,必需与原始片进行对比。

而微观则宜观察:①在X线片上,对病变部位的细微情况及其周围软组织要仔细观察。

②CT、RMI则是很好的微观,亦要仔细而慢慢观察。

颈椎:一般情况下,拍照正、侧、开(张)口位片等三张,根据某些情况,再拍照其它位置的X线片。

(一)侧位片1、颈曲━━正常颈椎生理弯曲度的最深距离为12±5mm,即像腰曲那样取两条线,一条直线(先取两点,一点为C2齿状突后缘的最高点,另一点为C7椎体后下角,此两点连起来则为直线),一条弧线(即为各颈椎椎体后缘的自然连结线),此两条线合起来则形成一弓弦(箭),弦的最深距离即为7~17mm,其最深处落在C4椎体后缘上部(约占1/3);颈曲的改变情况可有:(一)侧位片2)、最深处距离的改变有:①>17mm者,则为颈曲加深。

②<7mm者,则为颈曲改变━━A.<7mm而>4mm者,则为颈曲变浅。

B.<4mm而>0mm者,则为颈曲变小。

③其最深处距离等于0 mm 者,则为颈曲变直。

④小于0 mm(即负数)者,则为颈曲反张。

(一)侧位片3)、颈曲还可有呈正“S”型或反“S”型的改变。

4)、C3~7的椎体呈横置的长方形,椎体内部为一密度均匀的松质骨,椎体的周边为光滑整齐的骨皮质包绕。

(一)侧位片2、椎间隙: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隙,正常情况下为前宽后窄,其数值大约为1.5~2.0∶1.0;椎间隙清晰,相对应缘的骨质密度均匀一致;椎间隙的变化━━椎间盘损伤:椎间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清晰度差(云雾状的密度增高影;模糊;模糊不清),相对应缘的骨质密度(轻度增高而不增宽;增高又增宽;既增高又增宽伴凹凸不平);椎间盘变性(椎间隙变窄,清晰度尚可,相对应缘骨质密度稍增高或微增宽)。

颈椎的X线诊断体会

颈椎的X线诊断体会

颈椎的X线诊断体会X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其原理是利用X射线经过人体组织后的吸收与阻尼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像,从而反映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在颈椎疾病的诊断中,X线检查是一种简单、快速、便宜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本文将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探讨颈椎的X线诊断体会,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检查方法颈椎X线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正侧位、斜位、屈曲位和伸展位等。

其中正侧位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可直观显示颈椎的形态和骨质结构情况。

斜位则是用于检查椎间隙的缩小或扩大,以及椎间盘的突出或膨隆等情况。

屈曲位和伸展位用于检查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化和椎间盘的突出程度等。

在选择检查方法时,应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检查效果。

检查结果颈椎X线检查的结果显示主要包括颈椎的形态、骨质结构、椎间隙大小和椎间盘的情况等。

其中,颈椎的形态和骨质结构是判断是否有骨折、畸形、骨质增生等病变的关键,椎间隙的大小和位置则反映出颈椎的稳定性和相邻椎骨之间的关系,椎间盘的情况则可显示出是否有突出、膨隆、退化等情况。

针对不同的颈椎疾病,可以通过X线检查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

诊断体会1.注意影像质量影像质量是颈椎X线检查的基础,影响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诊断的可靠性。

因此,在检查前需要确认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参数,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同时,在检查过程中也应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让患者保持舒适和放松的状态,以提高检查的效果。

2.结合临床表现颈椎疾病的诊断并不仅仅依靠X线检查结果,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和影像学表现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进行X线诊断时,需要将影像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结合,确立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在做好诊断的前提下,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治疗和不必要的操作,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

3.持续学习和更新技能颈椎疾病的诊疗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医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功能位x光检查方法
颈椎功能位X光检查是一种检查颈椎骨骼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像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判断颈椎骨骼、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等部位的情况,辅助诊断颈椎疾病、判断颈椎手术前后的恢复情况,为科学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检查前要求患者平躺在X光检查床上,头部向后仰,让颈椎处于最伸展的状态。

2、检查时在颈部下方垫上一个枕头,使颈椎处于正常生理弧度的状态。

3、对颈椎进行照射,一侧照射2~3次,双侧要分别照射,保证取得清晰的影像。

4、检查过程中,医生会给患者适当的提示和指导,使颈椎处于最适宜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拍片。

5、检查完毕后,医生会对颈椎拍片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临床表现,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检查简便、操作容易、费用低,几乎不需特殊准备。

2、可以反映颈椎关节面,从而判断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骨折、脱位、间盘膨出、脊柱管狭窄等病变。

3、可以检查椎体对骨板及其附件、骨质疏松的改变,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颈椎病。

4、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可靠性,可清晰看出颈椎病的病变程度和类型,评价颈椎骨质、软组织和血管病变的程度。

颈椎功能位X光检查虽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但在进行检查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问诊,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诊断和治疗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颈椎疾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