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水环境规划

合集下载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一、项目背景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湖北省下辖的18个县级市之一。

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水系和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荆州市政府决定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

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打通原有的河道、湖泊和其他水系,从而形成一张完备的城市水系网,以配合城市的发展需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舒适度的重要工程。

本文主要从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效益三个方面阐述全解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

二、规划原则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的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减少淤积: 优化水系结构,适当拓宽河道和疏浚淤积。

同时可以加强沿线绿化,以美化河岸和保护岸线。

•提高利用效率: 设计城市公园、游憩区和景观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城市水系;同时,结合城市市政工程,提高城市水系统的利用效率。

•安全稳定: 根据规划设计完善防洪设施,提升城市抗灾水平,规避潜在的风险。

三、规划内容1.江河湖连通建设本工程的重点是打通荆江干流、长江支流和其他水系的内部水道,打造一条内河穿城通道,设计标准包括水位控制、泊位设计和视频检测等。

2.城市水系修复通过植物造林、淤泥清淤和岸边修缮,修复原有河道与湖泊,使其水质变得清澈,水生态得到恢复,同时为城市绿化提供基础。

3.文化景观提升规划以城市河流和湖泊景观为主要节点,以城市生态、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展开,重点展示城市水系的内涵与特色。

4.城市公园建设城市公园是本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并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和自然教育等服务。

四、规划效益通过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的全解,将会为城市带来以下效益:•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现代文明品质。

•改善城市环境,增强人类福祉。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能力。

•增强城市的抗洪防灾能力,提高城市水异况的应变能力。

•推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荆州规划方案

荆州规划方案

荆州规划方案一、背景荆州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荆州市也是全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县域之一,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是荆州未来的两个重要方向。

荆州市政府组织专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并制定了《荆州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本文将详细介绍荆州市的总体规划和其规划方案。

二、总体规划荆州市的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城市规划而制定的。

总体规划将荆州市未来发展的要求与时代潮流相结合,通过“三化一活动”(即产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活动化),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改善的综合目标,并通过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

总体规划涵盖了荆州市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方面,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述评”,主要概括了荆州市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的规划概念。

第二部分为“荆州市城市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城市空间格局、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和改造等方面,力求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

第三部分为“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荆州市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重点规划。

第四部分为“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明确了荆州市未来的生态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规划目标。

三、规划方案荆州市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也具体制定了规划方案,以便于对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深入的细化和明确。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荆州市的规划方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方案荆州市的城市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逐步现代化和优化城市空间。

荆州市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向南、向东的区域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空间布局荆州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为基础,形成有机的城市布局。

以现有的城市核心区为基础,以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旅游服务、住宅区、工业区和开发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空间布局。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河湖库长划分方案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河湖库长划分方案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河湖库长划分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0.27•【字号】荆政办发〔2016〕42号•【施行日期】2016.10.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河湖库长划分方案的通知荆政办发〔2016〕4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华中农高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荆州市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河湖库长划分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0月27日荆州市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河湖库长划分方案为进一步加大长江流域荆州段水污染防治力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我市水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划分原则全市共有长江干支流6条,湖泊184个,各类水库119座。

现对其中国家和省考核我市的14个断面涉及的河流湖泊、水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且具有综合功能的湖泊和城区黑臭水体涉及的河流、湖泊及大中型水库,设置河湖库长。

“河长”“湖长”“库长”均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黑臭水体按照住建部门确定的河湖长设置。

(一)重点河流:长江荆江段、四湖总干渠、西干渠、豉湖渠、沮漳河、东荆河、松滋河、藕池河、虎渡河、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

(二)重点湖泊:洪湖(洪湖市、监利县)、长湖(荆州市)、菱角湖(荆州区)、小南海(松滋市)、王家大湖(松滋市)、崇湖(公安县)、淤泥湖(公安县)、牛浪湖(公安县)、玉湖(公安县)、陆逊湖(公安县)、天鹅湖(石首市)、上津湖(石首市)、天星湖(石首市)、中湖(石首市)、鸭子湖(石首市)、老江湖(监利县)、东港湖(监利县)、西湖(监利县)、太师渊(沙市区)、范家渊(荆州开发区)。

(三)重点水库:洈水(松滋市)、太湖港(荆州区)、北河(松滋市)、南河(松滋市)、文家河(松滋市)、卷桥(公安县)、沙港(荆州区)、张家山(荆州区)等水库。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08•【字号】荆政发〔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荆政发〔2022〕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现将《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4月8日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前言“十三五”时期,荆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市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后薄弱环节建设成效显著,蓄滞洪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供水能力稳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趋势向好,退垸还湖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河湖长制成效明显,依法治水管水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篇期,是水利行业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关键期。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后重振之大战局,荆州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在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为纲领,响应新的治水需求,迫切需要转变治水思路,适应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现代水治理能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理念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荆州市水 资源水环境现状 与治理对策
邹 开 鹏
( 湖北省荆 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荆州Leabharlann 4 3 4 0 0 0 )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 活的最关键资源。近年来 , 随着荆 州市 国 民经济快速发展 , 水资源短缺 、 水 环境 污染严重 , 极大影 响了荆 州经济社会 的发展和人 民生 活水平 的提高 , 水 资源 问题成 为社会 关注的焦点 。 “ 建 设 人 水 和谐 城 市 、 推动荆 州科学发 展” 是 荆州市委 、 市政 府坚持 以党的十八大精 神为指导 , 坚持 “ 以人为本 , 普惠群 众” 的 创建方针 , 努力 改善生态 和人居环境 , 全 面提高城市 文明程度 和 3对 策 与 措 施 生态建设水平 , 促进荆州 向人水和谐的方向科学文明发展 。 3 . 1实行城乡水 务一体化 , 形成卓 有成效的水管理体系 1研 究 区 概 况 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进程 , 理顺涉水行政事 务的综合 管 建 立“ 一龙管 水 、 合 力治水 ” 的管理体 制 , 对城乡供水 、 水 资源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 中南部 ,地 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 理, 水环境治理 和防洪 排涝 等实行统筹规 划 、 协调实施 , 促 国土面积 1 4 0 6 7 k m , 其 中平原 区面积 1 2 2 1 9 k m , 是湖北省乃 至全 综合利用 、 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 国 重 要 的农 产 品 生产 基地 。 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 , 具有 四季分 明 、 光能充 足 、 热 3 . 2实行最严格 的水 资源管理制度 , 严 守水资源管理“ 三条红线” 量丰富 、 雨量充 沛 、 无霜期 长等特征 。全市降水量在 9 0 0 ~ 1 4 0 0 m m 3 . 2 . 1 以总量控制 为核心 , 合理配置水 资源 。科学编制有关水资源 之间 , 水 面蒸发量在 6 5 0 ~ 1 l O O m m之间 , 属典型的南方湿润地区。 规划 , 逐步完善水 资源规划体 系 , 充分发挥规划 的基础导 向作 用 优化 完善各项调度方 荆州市 地处湖北省 江汉平原 , 水 网密布 , 是全 同内陆水 域最 和刚性约束作用 。实行严格 的取用水管理 , 保 障城 乡生活 、 生产和生态用水需 求。 广、 水 网密 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 , 主要有长 案 , 江干 流及其 支流松 滋河 、 虎渡河 、 藕 池河 、 调 弦河 等 8条 较 大河 3 . 2 . 2提 高 用 水效 率 , 推 进 节 水 型社 会建 设 。全 面 开 展 企 业 水 平 衡 测试与用 水调查 , 制定用水 定额标准 , 强化节水 “ 三同时” 管理。推 流, 有 大型水库 2座 、 中型水库 5 座、 大小湖} 自1 8 4个 。 广节水灌溉新技术 , 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 。 调整产业结构 , 鼓励企业 2水 资 源 与 水 环 境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题 研发或引进先进 节水 艺 , 强 化高耗水行 业节水改造 , 加快 城镇 供水管 网改造 , 广泛动员社会各 界参 与节 水型社会 建设 , 营造全 2 . 1水 资 源 时 空分 布 不 均 , 人均 水 资 源 量 偏 低 荆州市 多年平均地 表水资源量为 6 4 . 7 6 0亿 m ,地下 水资源 民参 与节水的良好氛 同。 . 2 3严格水功能 管理 , 加强水资源保护 。修编荆州市水功能 区 量为 1 7 . 5 4 2亿 m , 扣 除不重 复计算量 1 0 . 5 3 8亿 m , 全市水 资源 3 核定水功能Ⅸ纳污能力 , 严格入河排污 口监督管理 。 加快重要 总量 为 7 1 . 7 6 4亿 m 。多年平 均产水 系数 为 0 . 4 3 3 ,产 水模数 为 划 , 5 1 . 0万 m3 / k m 2 。据 2 0 1 0年 统 计 资 料 ,荆 州 市 人 均 水 资 源 量 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 与综合治理 ,开展农村水源地综合整治 , 改变城市单一水 源供 给形 式 , 加快长湖 、 浼水水 库等城市 备用水 1 2 6 0 m , , 为全 国人均水资源量 2 1 7 0 m 的5 8 %。 建立 快速 、 准确 、 高效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 荆州市水资源在地域 上分布特点是西部 山丘 区多 , 东部平原 源地建设 , 制定完善地下水保 护政策 , 加强地下水涵养与保护 , 规范地下 区少 。水资源年 际变化 比较大 ,最大丰水年是最小枯水年 的 6 . 8 制。 倍 。水资源年 内分配不均 , 8 0 %的年径流集 中在汛期 ( 4 ~ 9月 ) , 导 水 取 用 水 管 理 。 3 . 3夯实基础工作 ,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致“ 水 多” 、 “ 水少” 并存 , 既受洪涝威胁 , 又有干旱之忧 。 加强水 资 源监控 能力建 设 , 建 立与 实行最严 格水 资源管 理 2 . 2水 环 境 状 况 不 容 乐 观 根据湖北省荆州 市水 环境 监测 中心监测成果评价 , 荆州市长 制度 要 求相适 应 的水 资源 监控 体 系 。定期 开展 荆 州市 水资 源 编制 年度 水资 源公 报 , 准确 掌握 区 江干流 、 浼水水 库水质一般 达到 Ⅱ一 Ⅲ类 , 洪湖、 长湖等大 型湖泊 评价 及 开发利 用调 查评 价 、 水质为 Ⅲ一 Ⅳ类。 四湖总干渠等 中小河流 、 农村沟渠 、 城市 内河与 域水 资 源水 环境 与开 发利 用状 况 ,为 水 资源 管理 决策 提供 科 近岸水体水质为 Ⅳ一 V类 。2 0 1 2年全 市地表水水质监测河流总长 学依 据 。 为9 2 7 k m, 其中水质劣 于 Ⅱ 『 类 的河流 总长为 2 3 0 k m, 占总评 价河 参 考 文 献 1 ] 赵琳 琳. 浅谈对水 资源 的保 护及可持续 利用 水 利科技 与经 长的 2 4 . 8 %。境内 1 8 4个湖泊中 , 劣于 Ⅲ类水质的湖泊有 1 7 4个 , [ 2 0 1 0 , 1 6( 1 ) : 5 3 — 5 4 . 占评价总数 的 9 6 . 4 %,全年期 富营养化评价均 为中营养 以上 , 湖 济 , 【 2 ] 鲁 巧辉. 浅析我 国水 资源 与水 污染治理 现状f J 1 . 中小企业 管理 泊 污 染 严 重 2 0 1 0 , 1 9 : 1 9 8 . 荆 州 市地 下 水 水温 在 1 6 ℃一 2 0 ℃之 间 , p H值 在 7 . 1 — 8 . 2之 与科技 , 3 ] 刘建平. 天水市水环境现状分析评价及水污染防治措施探讨 【 J l J _ 间, 铁、 锰离子含量普 遍较高 , 三氮 污染较为严 重 , 氨氮普遍 为 Ⅳ 【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术 , 2 0 0 1 , 3 7 ( 2 ) : 1 5 8 — 1 6 0. 类, 地 下水 污染较严重 。 『 4 蒯 州市统计局 . 荆州统 计年鉴 2 0 1 I I M ] . 北京 : 中国统计 出版社 , 2 . 3城 乡安 全 饮 水 形 势 严 峻 01 1 . 荆州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 3 6 0 . 3 8万人 , 其 中饮水水质不达 2 标 的有 3 4 6 . 1 9万人 ,占 9 6 . 1 %;水量 不达标的有 1 4 . 1 9万人 , 占 作 者 简 介 邹 开鹏 ( 1 9 7 6 _) , 男, 湖北公安 人 , 工 程师 , 主要从事 水文水 3 . 9 %。血 吸虫 疫 人 口 3 1 6 . 7 2万 , 占全 市饮 水不 安总 人 口的 资源 、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 ,. 8 7. 9% 。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荆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荆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4.18(水环境质量现状)

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4.18(水环境质量现状)

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4.18(水环境质量现状)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前言2.区域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km。

东与武汉市相连、西与宜昌市交界、南与湖南省接壤、北与荆门市毗邻。

总面积1.41万km2,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1994年10月31日,撤消荆州地区和沙市市,设立荆沙市,后更名为荆州市。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2区和江陵、公安、监利3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市域总面积为14067km2,市区面积1576 km2,城市建成区面积58.3 km2。

2.1.2气候气象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

降水量:荆州地区降水充沛,多数年份降水量在1100~1300mm 之间。

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性较强,年变化显著。

冬季季雨量68~140mm,占全年降水7%~10%,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为元月。

春季季雨量为268~483mm,占全年降水量的30%~37%。

夏季季雨量为390~495mm,秋季季雨量为213~264mm,占全年降水量的17%~22%。

4—10月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的80%。

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847.7mm,平均年中5—7月蒸发量最大,尤以高温强光最大的7月,为216mm;其次为5月,211mm;最小以低温阴雨的2月,为96mm。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燥度为1.08,属半温润型气候区。

风向、风速:境内地势平坦开阔,为冷空气南下通道,处于省内风速高值区。

年平均风速2.0~3.4m/s,春季风速较大,多为3 m/s。

全年5级以上大风的日数为23~68天,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14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1.1 规划依据1.1.1 相关法律法规[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0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0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0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1.1.2 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01]《风景名胜区条例》[0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03]《城市绿化条例》[0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0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建设部令146号[06]“关于印发《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建城[2000]124号)[07]“关于印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建城[2000]120号)[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2004]第284号令1.1.3 相关国家技术规范、行业规范[0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02]《防洪标准》(GB50201-94)[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93)[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0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0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92)[0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0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13]《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62-1999[1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5]《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16]《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17]《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1)[18]关于修订《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环发[2003]152号)[1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2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1.4 相关规划和地方行政管理办法[01]《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02]《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0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04]《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修正)[05]转发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的通知》鄂政办发[2000]10号[06]《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7]《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08]《荆州市城市绿线规划》[09]《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10]《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11]《荆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12]《荆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13]《荆州市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2005)[14]《荆州市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2005)[15]《湖北省环境质量月报》(2005年1月~2008年10月)[16]《荆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01年~2007年)1.2 指导思想(1)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依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四湖流域和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生态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实施荆州市水环境保护和滨水生态建设;(2)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3)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其它措施三结合;(4)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法,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促进荆州市城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规划原则1)以构建“人水和谐”为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河、渠、湖、渊水体面积,维持水体库容,对水体做到定性和定量,使其泄、蓄和排涝功能完善。

2)尊重自然,恢复江(河)与内河水系天然联系,增大城区水环境容量。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控制水环境污染,恢复水体功能自净功能;4)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城区景观水体协调,凸显城市水文化特色。

5)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把城市水污染控制和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1.4 规划年限规划年限--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1.5 规划范围(1)第一区域:荆州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102.5km2范围内的城市内部水体。

包括沮漳河故道、龙潭公园、护城河、洗马池、西湖、北湖、文湖、天井渊、太湖港、荆沙河、荆襄外河、荆襄内河、西干渠城区段、豉湖渠城区段、江津湖、张李渊、太师渊、范家渊、叶家渊、锅底渊、柳林洲、盐卡、白水滩湿地公园。

(2)第二区域:沙市区、荆州区辖区范围内的中心城区外围其它水体,主要包括长江、港南渠、太湖港水库、太湖港渠、太湖港南北连接渠、规划引江济汉渠、长湖、沮漳河、西干渠、豉湖渠、龙会桥河、南北渠、东方大道调蓄水体、杨场渠和化龙港等。

1.6 规划内容(1)对中心城区内部水体,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水体形态保护、污染物的控制、生态建设、河岸防护。

水体形态保护即对现有水体做到定性、定位和定量(水面面积、水体库容);污染物的控制以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主;生态建设以恢复水体功能自净功能主,河岸防护以确保城区水体防洪安全为主;城市水体景观建设以城区景观水体协调,凸显城市水文化特色为主。

(2)对城市外围水体的规划,主要是控制面源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建设沿江、沿河、沿渠的防护林,加强对水体水质、水体数量、水面面积和容积的保护。

1.7 规划目标1.7.1 近期目标以建设现代化水乡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为总体目标进行荆州市水环境规划建设。

(1)进行实地勘界,制定湖渊、河流等城区水体保护控制蓝线并设立水域界桩。

(2)基本控制城区纳入蓝线保护范围内的水体水质污染恶化和生态破坏趋势,城区太湖港渠、荆襄外河、护城河、荆沙河和荆襄内河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其它城区内河水体水质不劣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3)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固体废弃物清洁收运覆盖面达到10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4)中心城区其它水体污染源(面源)对水体污染的趋势得到缓解,实施太湖港渠、荆襄外河、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和湖渊水体的淤泥疏挖工程并形成长效机制。

(5)中心城区主要水系贯通并实施引水工程,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6)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水体保护和监督制度,完善河渠湖渊长效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化水体信息系统。

1.7.2 远期目标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生态指标满足水乡园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指标。

(1)城区纳入蓝线保护范围内的水体水质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中心城区除西干渠、豉湖渠常年水质达到Ⅴ类外,中心城区其余纳入蓝线保护范围内的水体均需常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2)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区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10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年,人居环境清洁优美。

(4)开展城区上游水系周边小城镇水环境规划;深入开展上游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和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得到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新的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污染物排放源不再扩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5)生态效益型经济形成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等取得成效;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内重点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清洁生产,重点骨干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7.1水环境整治的必要性7.1.1恢复自然生态的需求天然水体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而这种联系是一种有机的动态联系。

提高水系的连通性,从生物种群的角度上,可以为生物的迁徙繁衍提供多种通道,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从系统层次与景观模式上,增加扩大了各水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增加了水体系统的复杂特性,使其具备很高的抗逆能力。

恢复水体的天然连通状态,必将增加各个水体的稳定性。

7.1.2创造良好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需求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仅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还包括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

在拥有大量天然水体的荆州市,具有长江流域水乡城市特点和水资源丰富的优点,都因为河湖的减少和水体污染而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改善荆州市目前的水环境,也就是改善城市景观风貌,增强了荆州市城市发展潜力,增加城区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障。

7.1.3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的需要择水而居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也是城市居民对自然的一种向往。

改善水环境无疑会刺激水体周边地产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创造休闲舒适的娱乐环境,为构筑现代化商住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7.1.4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规划中的我国连接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未来将有大量的人口过境荆州市,改善荆州市的水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必然会吸引更多游客,刺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荆州市经济发展开辟新的亮点。

水产养殖也是荆州市的一项传统产业,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收入和改善市民“菜篮子”质量,首先要改善河湖水质,而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手段完善城市水环境,并且良好的环境氛围也有利于发展以水为核心的多种经济发展。

7.1.5弘扬水文化的需求荆州市的主要特点是水多湖多,修复水网,改善景观水体,挖掘水文化,做好水文章,是体现城市品味、弘扬水文化的需求。

《荆州市总体规划》确定将以水环境建设为基调,以城区水系连通为纽带,以水文化为依托,将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水文化意识与城市网络建设、人居理念融为一体,使区内水、绿地构建的水环境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得益彰,构建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旅游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