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合集下载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方名:吴茱萸汤
方源:伤寒论
典籍: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使用: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我均使用吴茱萸汤的原方;
组方:吴茱萸、生姜、大枣、党参,
功能:药仅4味,却能迅速止痛止吐,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一例至今20年未复发);即使偶尔复发,头痛亦较轻,再投原方仍奏捷效。

病机:关于吴茱萸汤证的病机,古今医家皆归结为肝胃寒凝、浊阴上逆。

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评述:但我治愈的不少患者,并不具备甚至不具有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状和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是不会想到使用吴茱萸汤的。

@育儿小当家zyxkp@快问中医@四合中医#健康头条#。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编者按:郭老对吴茱萸汤证做过不少论述,他说:吴茱萸汤症病因在胃。

这个方子治的是什么?这个头疼的病在哪里?不是在头上,在胃里,看见了没有?吐涎沫。

胃里分泌出来的一些液体,这个液体是有毒的,再吸收到血液里去自家中毒。

听明白了自家中毒不,自己吸收了自己的分泌物,到循环里去,到这个神经中枢,发生的头疼,所以他疼啊包括眼,他这个部位是前额跟眉棱、眼睛,这一块,不是侧面,也不是后面,听明白了吗?有一定部位,有一定的疼的类型,又有一定的其他的联属原因,你治上一例,你就明白了,往往要是找你来,一定是经过多个大夫治不了,才找到你的,绝不会第一次找你。

就这个药,吃了十几付就好了。

治这个病,这样的头疼,我在北京治的不是一百二百,多了,都治不了,多少年的都是。

新发生的,他一时转不到我这来。

吴茱萸汤郭老化裁方:辨证:头疼吐涎沫,前额眉棱骨部位疼,疼时睁不开眼,疼时吐涎沫。

处方:吴茱萸25克、生姜25克、党参45克、半夏25克、茯苓40克、甘草15克、大枣10个(破开),成人两次分服。

禅意人生:各位师兄:打扰一下八十多岁的老人吃了吴茱萸汤后,身感无力、口渴,应如何应对呢?一亨耳:需要做全面问诊。

禅意人生:@一亨耳教授好!病人不在我身边,明天见了再问具体情况。

谢谢!一副药分两天四次服的。

上善若水:吴茱萸每日量5克,我自己服用过5克、 6克、9克、15克,效果差不多。

吴茱萸先用开水烫两遍再用,60克也没事,要对症了。

唐斌:我有幸在郭教授、子皿的指导下,帮助过患病15年的吴茱萸汤症患者,全程用郭老原方、药量,吴茱萸25克,清半夏25克。

1.正如郭老所言,离开病说药,一钱不值。

2.吴茱萸症病人忍受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的,发病时患者用头撞墙,头骨不会觉得痛,只觉得脑内神经疼痛。

多年遍寻名医,接受了西医各种治疗、各种手术,人都变型了,从忍受痛苦,到绝望。

3.患者:男,48岁,左侧头部、前额疼痛、左眼胀疼(高压),头部疼痛15年,每周疼痛一次,持续疼痛时间24小时。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

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在《伤寒论》中所见有三,《金匮要略》中有二。

兹录如下:《伤寒论》阳明病篇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8节:“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第9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条文明确提出了吴茱萸汤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等。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其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而从其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不足,可以测知其脉象当为沉细或沉弦细,舌质淡胖,苔白厚腻或滑等为其常理。

关于吴茱萸这味药的描述,黄元御《长沙药解》有云:“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方中吴茱萸为君药,重用六两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又配伍了人参、大枣,共奏温肝脾肾之阳,扶肺脾肾之气。

刘渡舟胃脘疼痛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吴茱萸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伤寒论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皆出现此方。

细察其方证病机,乃厥阴肝寒,浊阳上逆所致。

笔者临床但凡见到以肝胃虚寒、浊气上逆所致的疾病,用吴茱萸汤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选取验案3则,供同道参考。

1 厥阴头痛证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13年6月7日初诊。

人气最佳(最多人评他):周俊似、蓝邹月、李梓谦、覃楷纹、郑静、杨佳幸、杨杰雄、洪康宁、李素洁、黄慧玲、高绍埕。

头痛欲裂2年余,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及利血生片等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血红蛋白60g/L,但头痛症状丝毫未减,伴恶心、干呕,且夫妻同房时即出现恶心、呕吐加剧,诊为神经官能症,转精神科治疗,效果仍然不佳,症状依旧。

刻诊:头痛欲裂,几欲撞墙方能止,面唇苍白如纸,舌质淡伴齿痕、苔薄白,脉沉弦而弱。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

中医诊断:头痛病,辨证属厥阴肝寒、胃气上逆。

治以温肝暖脾、和胃降逆,予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

处方:吴茱萸6g,党参15g,大枣15g,生姜15g,姜半夏12g,陈皮6g。

7剂。

水煎,早晚分服。

6月14日二诊:头痛稍减,觉精神亦好转,面唇稍有血色,舌质淡伴齿痕、苔薄白,脉沉弦弱。

前方既效,厥阴肝寒既破,可乘胜而加补气补血之味。

前方党参增至30g,大枣增至20g,生姜增至20g,陈皮增至10g,7剂。

6月21日三诊:头痛大为好转,平日恶心亦未作,面唇色稍华,舌质淡齿痕减苔薄白,脉沉弦较前有力。

前方既效,守方继进7剂。

环偶极子是环形多极子家族最基本的成员,环偶极子是由电流j沿着圆环体的径向方向流动,在圆环体的子午面上形成等效的磁偶极子m,多个磁偶极子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轴向的环偶极子T,因此环偶极子可以理解为由磁偶极子首尾相连组成闭合环的一个大的磁偶极子[8-10]。

环偶极子具有与传统电极子与磁极子不同的独特电磁响应特性,如具有较高的品质因数Q、谐振透明、非线性旋光性、模式转换特性、光学特性各向异性、负折射率等特性[23-32],环偶极子除具有独特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外,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制备传感器、调节器、切伦科夫计数器等器件[33-37]。

吴茱萸汤症

吴茱萸汤症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吃了饭才吐」➢作用于中焦、下焦➢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吴茱萸:强力破阴实)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作者:余运泽本方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其主病虽有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均以呕吐为主病。

(1)阳明: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3)厥阴: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用吴萸温中散寒降逆,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参、枣补脾益气和中。

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

现代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疝痛、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案65、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张某,男,75岁。

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头痛呈阵发性,不可忍受,伴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

此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

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

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

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案66、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吴茱萸汤与吴茱萸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大概的部分:吴茱萸的药性基本上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如果单纯拿附子去煮汤的话,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茱萸汤(又名: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15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上4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脘痞满,吞酸嘈杂;少阴吐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而迟或沉微者。

副证:手足厥冷,胃脘疼痛,或下利。

(临证力口减)1.本方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方中人参临床常以党参代之,疗效无明显差异。

方中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人参(党参)与吴茱萸等量,生姜为吴茱萸倍量时效果更好,可供临证参考。

[江苏中医杂志,1982,c3,:30]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疾: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

方用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怠懈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LI苦加白芍。

结果均获痊愈。

旷东中医,1958,f6,]3.吴茱萸的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内用可治疗神经性嗳气、头痛、胁痛、胀痛、排尿性晕厥、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泄泻、崩中、不孕等;外用可治疗癫痫、高血压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口疮、阴囊湿疹、麻痹性肠梗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小儿泄泻等。

[河北中医,1996,c2,:3Z](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以方测证,本证呕吐当是由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寒饮内盛,气机不利,胸阳不展,则胸满不舒。

故治用茱萸汤温中补虚,化饮降逆。

方中吴萸、生姜温胃散寒,化饮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气。

(文献选录) 徐忠可: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之阳气足以御之,则未必呕,呕亦胸中无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

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

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

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

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

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

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

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用法】上药为末。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
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名称】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千金》卷十六【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来源】《千金》卷十六。

【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上(口父)咀。

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万氏女科》卷三【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圣惠》卷十二【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来
源】《圣惠》卷十二。

【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用法】上锉细。

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方出《肘后方》卷一【药物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

【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方剂主治】卒心痛。

【用法用量】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方剂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用药禁忌1.本方辛苦甘温,对热性呕吐、头痛、胃腹痛不宜使用。

2.服本方汤剂后,常觉胸中难受,头痛增剧或眩晕,但半小时左右反应即消失,故妥药后可稍事休息,以减轻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