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

合集下载

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之 一 。《 伤 寒论 ・ 辨 阳 明病 脉 证 并 治) 2 4 3条 : “ 食 谷 欲 呕, 属 阳明 也 , 吴 茱萸 汤主 之 ” 。《 伤寒 论 ・ 辨 少 阴病 脉 证并 治 》 3 0 9条 : “ 少 阴病 , 吐利 , 手足逆冷 , 烦 躁 欲 死
者, 吴茱 萸 汤 主 之 ” 。《 伤寒论 ・ 辨 厥 阴病 脉 证 并 治 》 3 7 8条 : “ 干呕, 吐涎沫 , 头 痛者 , 吴茱 萸汤 主 之 ” 。三 条 所论症 状 虽然有 别 , 但 病 位 均 在 肝 胃, 其 阴 寒 内盛 , 浊 阴上 逆 的病机相 同 。吴 茱 萸 汤正 是 应 用 于 肝 胃虚 寒 ,
光明 中医2 0 1 7年 l 2月 第 3 2卷 第 2 4期
C J G MC M D e c e mb e r 2 0 1 7 . V o l 3 2 . 2 4
・3 5 2 5・
【 经典温课 】
吴茱 萸 汤 临床 举 隅
刘 要 武
摘要: 吴茱萸汤出自于《 伤寒论》 , 具有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的功效, 是临床上治疗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的常用经典方剂之一。笔
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吴茱萸汤灵活加减治疗如头痛、 眩晕、 呕吐等, 不论西医何种病名, 只要辨证属肝 胃虚 寒, 浊阴上逆之证, 应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皆能取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 吴茱萸汤; 头痛; 眩晕; 呕吐; 中医药疗法; 《 伤寒论》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7 . 2 4 . 0 1 0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7 ) - 2 4 — 3 5 2 5 - 0 3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作者:余运泽本方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其主病虽有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均以呕吐为主病。

(1)阳明: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3)厥阴: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用吴萸温中散寒降逆,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参、枣补脾益气和中。

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

现代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疝痛、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案65、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张某,男,75岁。

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头痛呈阵发性,不可忍受,伴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

此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

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

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

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案66、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

胃虚,呕吐,又口渴,吴茱萸汤主之

胃虚,呕吐,又口渴,吴茱萸汤主之

胃虚,呕吐,又口渴,吴茱萸汤主之食谷呕吐者,属【阳明】也,【吴茱萸】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吃了东西想吐,这个是吴茱萸汤证,也属于阳明范畴,这里不是大便鞭哦!上次我们介绍了朝食暮吐,早晨吃了东西黄昏会吐,有两个症状,第一个是实证,胃里面堵到,有坏死的食物,是大黄甘草汤,比例是大黄二甘草一,一般来说大黄三分之二钱,甘草三分之一钱,感觉吃了坏的东西,马路边的小吃,肚子不对劲,马上大黄甘草汤清理掉。

另一个是虚证,用吴茱萸汤,胃里面虚掉了,吃了东西不消化,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此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如果把吴茱萸去掉,只有人参、生姜、大枣,就知道这是虚证,实证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这些。

实证,我们要攻还要补。

临床上,病人很恶心,恶心我们有两个处方,半夏和吴茱萸。

二者都是止呕,止恶心的。

半夏是水饮造成的,不渴可以用,有渴就不用半夏。

所以有渴又恶心的时候,用吴茱萸或生姜。

如果病人不渴,代表胃里面有积水,这是水饮造成的恶心,这个时候诸位要用半夏,不用吴茱萸。

如果你更高明一点,可以摸脉,寸关尺的脉,非常的弦细,弦细的脉就代表水饮的脉。

简言之,今日我们重点区分了两味止呕的药,一个是半夏,另一个是吴茱萸。

半夏是有水饮造成的,病人口不渴的时候可以用,这时候的脉象是非常的弦细。

如果病人口渴,又恶心,这时候才可以用吴茱萸。

学习经典,传播经方广告,为有兴趣者提供!吕家传膏药,迄今两千多年历史,吕家传秘方的成功申遗,受益于祖国对民族瑰宝的挖掘,传承,发扬!如今,为造福百姓,恩泽客户,契合潮流,2016年,吕家传从膏贴类销售冠军的电商平台步入微商领域(时代),现诚招广大微信代理商。

您可以足不出户,用一部手机,一份坚持,实现财富自由,传递健康理念!。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养⾟散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吴茱萸⼀升,洗⼈参三两⽣姜六两,切⼤枣⼗⼆枚,擘上四味,以⽔⼀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主治】治阳明胃寒,⾷⾕欲呕,及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呕,吐涎沫⽽头痛者,并主之。

【⽅论选萃】明许宏:⼲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上攻也;吐利⼿⾜逆冷者,寒⽓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内争也;⾷⾕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此⽅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为君,⽣姜能散⽓为⾂,⼈参、⼤枣之⽢缓,能和调诸⽓者也,故⽤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镜内台⽅议》)。

清张⽯顽:凡⽤吴茱萸汤⽤三证:⼀为阳明⾷⾕欲呕;⼀为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则⼲呕吐涎沫头痛。

经络证候各殊,⽽治则⼀者,总之下焦浊阴之⽓,上乘于胸中清阳之界,真⽓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时欲上不能,但冲动浊⽓,所以⼲呕吐涎沫也。

头痛者,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癫也,⾷⾕欲呕者,浊⽓在上也,吐利者,虚阳扰乱者。

故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专开豁胸中逆⽓,兼⼈参、姜、枣以助胃中清阳,共襄浊阴之功。

由是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必下降矣(《张⽒医通》)。

清吕震:此本温胃之⽅,⽽亦以通治厥少⼆阴吐利垂绝之证。

盖阳明居中⼟,⾷⾕欲呕,⼟受⽊克,胃⽓垂败。

按吴茱萸本厥阴药,兹以⼈参、⽢草、⼤枣,奠安中⼟,⽽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中之⽊,则呕⽌⽽⾕可纳。

⾄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随吐利⽽将败,⽽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脾,⽽主治在胃。

得此剂补⽕⽣⼟,⽽浊阴⾃退矣(《伤寒寻源》)。

清吴谦等: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治别也。

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证同者也。

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

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治别者也(《医宗⾦鉴删补名医⽅论》)。

藏在脾胃里的寒,一个方子——吴茱萸汤,可根除!

藏在脾胃里的寒,一个方子——吴茱萸汤,可根除!

藏在脾胃里的寒,一个方子——吴茱萸汤,可根除!文/温暖中医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脾胃是喜暖恶寒的,如果有寒气潜藏在胃里,按照它的性子,一定会掀起不小的风浪,表现出呕吐、呕酸水或者干呕等症状。

吴茱萸能除寒气,也能降逆,对脾胃虚寒引起的上述症状,效果很好。

常配伍人参、生姜、红枣,组成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吴茱萸6克、人参12克、生姜18克、红枣4枚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方向相反的意思,比方说一个人要往东边去,却阴差阳错的走到了西边,走反了。

我们看呕吐的时候是不是先有一个向上的动作,然后才俯下身去,其实就是胃气上逆,胃气走反了,走到上边去了。

降逆是把错误的方向纠正过来,吴茱萸就好像一位热心的指路人,拍拍胃气的肩膀,告诉它正确的方向是向下。

胃气当然也不想背道而行,但是没办法,因为寒气从中作梗,受寒气阻挡,不得不更改路线。

吴茱萸辛热,所以我们夸它“热心肠”,辛热和寒凉是一对冤家,辛热的药材专门除寒。

这吴茱萸还能把胃气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脾胃会很高兴,因为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因为回到了温暖的状态。

吴茱萸多厉害,拨乱反正,上逆的问题会得到根本解决。

在吴茱萸身边紧挨着它的是生姜。

脾胃虚寒的朋友,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多接触些生姜,不要嫌弃它辛辣,正是这火辣的性子让寒气缴械投降。

受寒引起的呕吐单用生姜也能起到作用,不过也有效果不明显的时候,说明力度还不够,配上吴茱萸,刚刚好。

人参补气,气是支撑脾胃运转的动力,通过补气恢复脾胃功能。

人参补脾胃之气只是局部作用,它还可以作用在整体,从整体上发挥气的扶持与防御作用,防止寒邪入侵。

红枣健脾和胃,锦上添花但又不可缺少。

吴茱萸和生姜目标一致,人参和红枣目标一致,两支队伍经过严密布控,对打赢这场战役信心十足。

哲人说,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放到中医这里也同样合适,温中补虚的方子中医有很多,吴茱萸汤定有它过人的地方,它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呢?降逆止呕。

呕出来的可能是没来得及消化的食物残渣,仲景先生用“食谷欲呕”来形容,就是说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饭后。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茱萸汤(又名: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15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上4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脘痞满,吞酸嘈杂;少阴吐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而迟或沉微者。

副证:手足厥冷,胃脘疼痛,或下利。

(临证力口减)1.本方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方中人参临床常以党参代之,疗效无明显差异。

方中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人参(党参)与吴茱萸等量,生姜为吴茱萸倍量时效果更好,可供临证参考。

[江苏中医杂志,1982,c3,:30]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疾: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

方用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怠懈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LI苦加白芍。

结果均获痊愈。

旷东中医,1958,f6,]3.吴茱萸的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内用可治疗神经性嗳气、头痛、胁痛、胀痛、排尿性晕厥、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泄泻、崩中、不孕等;外用可治疗癫痫、高血压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口疮、阴囊湿疹、麻痹性肠梗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小儿泄泻等。

[河北中医,1996,c2,:3Z](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以方测证,本证呕吐当是由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寒饮内盛,气机不利,胸阳不展,则胸满不舒。

故治用茱萸汤温中补虚,化饮降逆。

方中吴萸、生姜温胃散寒,化饮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气。

(文献选录) 徐忠可: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之阳气足以御之,则未必呕,呕亦胸中无恶也。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吴茱萸汤(胃寒、呕吐)吴茱萸汤【原⽂】吴茱萸⼀升(洗)⼈参三两 ⽣姜六两(切)⼤枣⼗⼆枚(擘)右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2、少阴病,吐剧,⼿⾜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3、⼲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4、哕⽽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5、⼲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剂量】1、吴茱萸⽤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到五钱,⼈参、⽣姜、⼤枣酌量的⽤。

2、吐得厉害津液伤了,所以⽤⼈参;吴茱萸⽌呕。

【组成】⼈参⼤枣姜吴茱萸【时机】胃寒呕吐【加减】1、⾥虚之吐家:⽤吴茱萸汤,胃酸,逆流,严重的可以将⽣姜换成⼲姜。

2、如果反逆到⾷道胸腔,这个⼒量就不够了,可⽤吴茱萸加旋覆代赭汤。

【应⽤集锦】1、胃下垂吴茱萸汤⼀剂就好。

2、(1)普通情况吃饭太快,胃虚热打嗝,⽤橘枳姜汤、橘⽪⽵茹汤;(2)胃虚寒打嗝,⽤吴茱萸汤;(3)癌症病⼈,到最后的胃⽓欲绝打嗝,⽅⽤茯苓四逆汤,或者通脉四逆汤。

3、(1)巅顶是厥阴之脉与督脉相会之处。

巅顶痛是肝阴不⾜,不能上荣络脉,虚⽽作痛。

症见痛如针剌,⽤乌梅丸。

(2)厥阴头痛;槀本善治巔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

⼈参败毒散加川芎、蒿本、酒炒黄柏、⽊⽠、红花、酒炒⼤黄。

(3)远志宁神益智。

厥阴头痛⽤吴茱萸汤或乌梅丸。

4、嗳⽓、呕,胃⾥有虚寒:吴茱萸汤5、呕⽽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6、朝⾷暮吐,⼤半夏汤,半夏与⼈参等量加蜂蜜;严重⼀点的,有胃酸反逆,⽤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得厉害,⼒量上冲到⾷道、胸腔,⽤旋覆代赭汤。

7、吴茱萸汤:⾃觉冷⽓聚于⼼下,冲于胸胁、逆满、⼲呕、或吐涎沫,头项强痛,⼿⾜逆冷者,吴茱萸汤之证也。

故其腹状可见胸满、⼼下痞硬、胁下挛急(两章门之⾏上下挛急),右⼩腹结聚、按之疼痛等证。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古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属于方剂中的八正祛邪方之一。

该方剂组方简单,用药独特,具有明确的功效与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吴茱萸汤的组成和用药吴茱萸汤的组成主要包括吴茱萸、附子(炮制)、生姜、大枣。

其用药特点如下:1.吴茱萸:是本方剂的主药,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功效。

2.附子(炮制):是本方剂的辅药,能温阳消寒、散寒止痛。

3.生姜:是本方剂的佐药,具有温中止呕、化湿健脾的作用。

4.大枣:是本方剂的使药,有调和其他药物的功效。

以上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吴茱萸汤的功效。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功效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停引起的病症,其功能主治如下:1.温中散寒:吴茱萸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作用,可以温中散寒,主治寒湿中阻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

2.脾胃健运:吴茱萸汤可以温暖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主治脾胃阳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祛湿化痰:有效消除湿邪,促进湿气排除,主治脾胃寒湿引起的痰湿停滞、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4.止痛散结:吴茱萸汤可以温阳消寒,散结止痛,主治阳寒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等症状。

5.补气固表:吴茱萸汤具有温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抵抗力,主治气虚阳虚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健运、祛湿化痰、止痛散结、补气固表等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寒湿内停等病症的治疗。

使用吴茱萸汤的注意事项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使用吴茱萸汤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用药剂量要准确: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剂量的准确控制。

3.对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附子、生姜、大枣等药物成分过敏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吴茱萸汤。

4.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由于吴茱萸汤含有一些药物成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汤
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吴茱萸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的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吴茱萸汤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

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

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