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吴茱萸汤治头痛头晕
吴茱萸汤症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吃了饭才吐」➢作用于中焦、下焦➢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吴茱萸:强力破阴实)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生姜8克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处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处方】吴茱萸半夏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制法】上药为末。
吴茱萸汤加味治疗血管痉挛性头痛

2剂 , 日服 1剂 。 1剂起 效 , 2剂 已愈 过半 , 出 院再 带
络胆 , 上 贯膈 , 布胁肋 , 循 喉 咙之后 , 上人 颃 颡 , 连 目系 ,
上 出额 , 与督 脉会 于 巅 . _ . …・ 其支者 , 复从 肝 别 贯膈 , 上
药 3剂 , 诸 症 皆消 , 2年 未发 , 现已 2 O余 年 , 未 再头 痛 。 此 案之 治 , 理 法 方药 , 早有 古 训 , 已 为成 法 。 吴 茱 萸
会诊 。 夏老 参 加 。 家 长代 述 , 头痛 呈 阵发 性 出 现 , 发 作 时 头痛欲裂 , 以头 顶 为 主 , 伴 恶心或呕吐 , 呕 吐 白 泡样 涎
沫。 持 续 时间长 短不 一 , 需 服止 痛药 可暂 缓 。 症 见 面色少 华, 舌 质淡 , 白滑苔 , 脉细 , 口不 渴 。 夏 老诊 为 厥 阴 头痛 , 建 议 停用 西 药 , 改 用 中药 汤剂 。 处方 : 吴茱萸 1 O g 、 人参 1 5 g 、 大枣 1 O g 、 生姜 1 5 g 、
之。 ” , 四条文 中 , 全具“ 呕吐 ” 一症 , 而 仲景施 以温 里散 寒
就 诊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院 神 经 内科 , 诊 为
“ 血管 痉挛 性 头痛 , 神 经性 头痛 ” , 对症 治 疗 1周无 效 , 转 入 脑 外科 , 拟 行 手术 。 经 全 面 检查 , 脑 血 管 无异 常 , 无 手 术指征 , 尝 试 多 种止 痛 药效 果 不 明显 , 转 而 中西 医 专 家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吴茱萸汤在治疗厥阴头痛方面的疗效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对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机制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开展对吴茱萸汤在治疗厥阴头痛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对于深入揭示其治疗原理、提高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全面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实际效果和机理,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吴茱萸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资料,了解吴茱萸汤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2. 运用临床观察方法,观察吴茱萸汤在治疗厥阴头痛中的疗效,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3. 通过实验室研究,深入探讨吴茱萸汤对厥阴头痛的治疗机制,探寻其作用途径,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4. 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5. 分析吴茱萸汤加减的借鉴价值,探讨其在不同病症治疗中的可能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和机制,为中医药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2. 正文2.1 吴茱萸汤的药理作用吴茱萸汤是一种古代经典方剂,主要由吴茱萸、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吴茱萸为此方的主药,具有温经散寒、止痛安神的功效。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 温经散寒:吴茱萸能够温补心肝肾三经,散寒止痛。
在治疗厥阴头痛的过程中,吴茱萸可以促进经脉的通畅,调和气血,降低头部血管的张力,减轻头痛的症状。
2. 止痛安神:吴茱萸具有镇痛和安神作用,能够缓解头痛引起的不适感,同时舒缓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这对于厥阴头痛患者来说,可以明显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吴茱萸汤统阳阴

视 疲劳 症 、 角膜溃 疡 、 急性 结膜 炎 、 急 性 充 血 型
反剧 者 , 属 上焦 也 。” 二为“ 少 阴病 , 吐利 , 手 足 逆冷 , 烦躁 欲 死 者 , 吴 茱萸 汤 主 之 。 ” j为“ 干 呕 , 吐涎 沫 , 头 痛者 , 吴茱 萸汤 主之 。 ” 历 代 医家 皆认 为 吴 茱 萸 汤 可 统 治 阳 明 、 少阴、 厥 阴之证 。
痛 、 呕 吐吞酸 、 口疮 。
胃中痞 痛 、 嗳 气 频频 等 , 还 可 与 旋 覆 代 赭 汤 合
方 使用 。 治 疗头 痛头 晕 、 胃部 胀 满 , 可 与 苓 桂 术 甘 汤 合 方 应 用 。本 方 中 吴 茱 萸 为 主 药 。根 据 前
人 的经 验 , 生 姜量 应 倍 于 吴茱 萸 , 人参 量 应 等 于吴茱 萸 , 这时疗 效 最佳 。
辫
吴茱萸 汤 在《 伤 寒杂 病论 》 中证 治 有 三 : 一
为“ 食 谷欲 呕 , 属 阳 明也 , 吴 茱萸 汤 主 之 ; 得 汤
孳
经性 头痛 、 习惯性 头痛 、 颅 内血 肿 、 顽 同 性 头 痛
等 。此 外 以 眩 晕 为 特 征 表 现 的 高 血 压 病 、 美 尼 尔 综 合 征 也 可 参 照 使 用 。3 . 眼 科 一 些 疾 病 。如
现代 临 床应 用 吴茱 萸 汤善 治 的 主 汪有 : 1 .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
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吴茱萸汤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生活常识分享。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从一个案例说起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
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
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
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
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
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
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
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
…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
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生姜30克大枣12个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每日一方】吴茱萸汤

【每日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汉·《伤寒论》组成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生姜六两,切(18g)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是良方,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虚寒呕吐。
阳明胃痛,畏寒喜热,胃脘痞塞,食谷欲呕,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吴茱萸汤治头痛头晕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陈宝贵老师在临证中不仅应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
呕吐、胃痛等,还治疗眩晕、寒疝诸症。具体临证需灵活加减。如恶寒甚者加制
附子,呕吐甚者加丁香、半夏,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海螵蛸,气虚甚者改
党参为人参,血虚者加当归。举案如下:
病案1
张某,男,65岁,2008年6月初诊。患者诉头痛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或
受凉后头痛加重,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现时值夏季,患
者仍头戴厚帽子,患者口淡,食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溏硬不调。曾多次查CT
均无异常表现,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头痛系10余天前受风后引起,迭经
他医诊治而不缓解,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看前医处方多为川芎茶调散、小
柴胡汤、九味羌活胜湿汤等。患者现头痛,怕风,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
感,头部怕凉,疼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陈宝贵老师辨为厥阴头痛,此乃阴寒之邪上犯清阳所致,治以温中散寒,化
饮止呕,方选吴茱萸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10克,细辛3克,白芷10克,党参20克,生姜30克,升麻
5克,柴胡5克,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患者头痛恶风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予原方7剂,患者头痛痊愈,追访
一年,患者头痛未再作。
按 《伤寒论》第三七八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临
证时吴茱萸汤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迟为辨证要点。方中吴茱萸中
温脾胃,下暖肝肾,且具下气降逆作用;生姜入肺脾胃之经,能生能降,能散能
温,可开脾胃凝滞之寒邪,能安阳明上逆之浊阴,又为呕家之圣药,助吴茱萸散
寒降逆止呕,党参补中益气。此患者头痛重时恶心呕吐,符合吴茱萸汤的主症,
患者头痛恶风,怕凉,显系上焦阳气不足,今加入升麻柴胡以使阳气上行头部,
白芷、细辛增散寒祛风之力。药少力专,收效较好。
病案2
汪某,女,46岁,患者反复头晕约十余年,每遇劳累或失眠则头晕发作,
伴耳鸣,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痰涎,每次发作约需治疗半月,甚至缠
绵两月不等。此次患者于半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经中西医治疗收效不佳,查头
颅CT未见异常,经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苍黄,闭目静卧,
头晕目眩,睁眼则头晕加重,动则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痰涎,舌淡暗苔薄
白水滑,脉沉细弱。
此为中焦亏虚,聚湿成痰饮,痰饮上犯,则呕吐频作,治宜温药和之。方选
吴茱萸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10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党参20克,生姜30克,茯
苓30克,炒白术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呕吐眩晕均明显减轻,再
进7剂,眩晕、呕吐、耳鸣均消失,后以健脾温中方药调理而愈。
按 此患者中焦阳气不足,聚湿生痰成饮,浊阴上犯则呕吐痰涎,上蒙清窍
则头晕耳鸣,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安。治以吴茱萸暖肝降逆下气,大剂量生姜温散
水饮,降逆止呕,茯苓淡渗利湿,半夏燥湿止呕,陈皮理气燥湿,炒白术、党参
健脾以杜生痰饮之源,诸药共奏温中散饮、健脾止呕止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