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胡希恕论吴茱萸汤用法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原文】1.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2.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组成】吴茱萸12g 人参10g 生姜18g 红枣12枚【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吴茱萸汤【吴茱萸4.5g,人参9...

吴茱萸汤【吴茱萸4.5g,人参9...吴茱萸汤疗手颤手抖患者李某,男,65岁,2013年7月4日初诊,自述双手抖动两月,开始时是手拿笔写字时出现轻微手抖,不能正常写字,拿重物手不抖,慢慢发展到现在不能拿笔写字,炒菜时手不能拿锅铲,拿锅铲就敲在锅上,当当当的像敲锣一样,甚至锅铲还要掉在地上,严重影响生活。
因其三年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处中医调理治愈,特来我处求治。
来诊时双手抖动明显,其述家兄60岁时亦是因为开始手抖而发展为手足均震颤抖动,后确诊帕金森氏症,以前帕金森我治疗过几例,效果均不是很理想,此是老病人,本想拒绝治疗,但望着他那信任的眼神,我只好给他说先试试。
细问之其头皮发紧,以头顶部更为明显,其两月前即出现这个现象,基本与手抖是同时出现的,观其面色晦暗,体态虚浮,舌淡嫩、苔白而少,双脉沉迟。
此乃筋脉不能约束,属于风象。
《证治准绳》有云“头乃诸阳之会,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思其头皮发紧,颠顶为甚,亦是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与督脉交会于颠顶。
致阳气不能正常下输四末而出现手颤抖,而吴茱萸汤乃是治疗颠顶头疼之要方,于是处方:吴茱萸30 人参20g(另顿)川芎20 白芷20细辛6 大枣6枚生姜50g三剂,日一剂,分三次服用2013年7月8日复诊,头部紧束感明显减轻,手的抖动也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原方五剂。
2013年7月13日复诊,手已无明显抖动,头部紧束感消失,面色已觉前红润,脉微有玄滑之象,予处方:茯苓40 桂枝30 白术20吴茱萸15 炙甘草15 g四剂,日一剂,三次服。
此案至今没有复发,远期疗效在随访中。
至于此案患者是不是帕金森氏综合症,我不能确定,但从其所表现的症状来看向后发展应该是越来越严重的。
此案的启发来源于我经常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疼,其头部有紧束感是我治疗此案的主证,因此案很有特征,故录之。
组成:吴茱萸4.5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2g。
功效:温中补益,降逆散寒。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吴茱萸汤吴茱萸6~10g,人参10~12g,生姜10~18g,大枣6~8枚。
水煎温服,日1剂,分2次服。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方解】1.本方被收入少阴病及厥阴病,为一派阴、虚、寒之证。
四逆汤与吴茱萸汤都治手足逆冷、吐利,前方以下利厥冷为主,后方以呕吐烦躁为主;桂枝汤与吴茱萸汤都治头痛,前方治气逆上冲,后方治水逆上冲。
重用生姜六两,旨在增强吴茱萸的散寒止呕之功。
2.本证与《伤寒论》第296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之证略同。
第309条“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以烦为主,为正气尚存,可治,吴茱萸汤主之。
而第296条“烦躁,四逆者,死”为阴阳离绝,以躁为主,正气耗尽,不可治,必死。
仲景以烦与躁决生死之严谨,乃一叶而知秋也。
3.本方治重症久寒之呕吐,服药时应少量顿服,不可一饮而尽。
【应用】1.本方证以吐清水涎沫、头痛为主症,并兼有久寒胃内停水,心下膨满,手足逆冷者。
临床常见于神经性呕吐、胃炎、结肠炎、妊娠恶阻,以及神经性头痛、失眠、梅尼埃病、急性青光眼之头痛欲吐等。
2.胡希恕老师治胃炎、结肠炎,有呕吐清水、肠鸣、完谷不化而下利者,常以本方合生姜泻心汤;治妊娠恶阻呕吐频作者,本方合小柴胡汤有良效;治青光眼之头痛属阴、虚、寒者以本方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慢性青光眼头痛血虚微有浮肿者以本方合当归芍药散。
3.胡老讲吴茱萸:治偏头痛甚效,顽固性头痛亦有效,用量二至四钱。
常用于青光眼头痛。
本药降浊阴而能通便,降而不升,并不大辛大热。
内有食积痰饮、外有郁热,症见脉数、身热、烦躁者,可用吴茱萸。
头晕、恶心、食差者吴茱萸证;头晕口苦者生石膏证。
【医案】1.头痛吐涎沫案患者,男,58岁,鞋匠,1993年春初诊。
国医大师李克绍、刘渡舟、胡希恕的吴茱萸汤医案

国医大师李克绍、刘渡舟、胡希恕的吴茱萸汤医案平安甘草中医吴茱萸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含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摘录吴茱萸汤条文于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
”本方以吴茱萸命名,且用量不小,自然是此方的君药了,《神农本草经》谓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由此可知吴茱萸功善散寒之痛,降逆止呕;生姜为呕家圣药,重要六两,善能温中止呕;人参与大枣甘温健脾,起到甘缓的作用。
从条文可知,临床使用吴茱萸汤时,以呕吐、纳差、手足冷、头痛、烦躁为主症,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高血压病等疾病。
摘录国医大师刘渡舟、胡希恕、李克绍等人医案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克绍医案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在牟平县龙泉公社医院住院近1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
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诊视。
患者不嗳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言语行动,亦如常人。
自诉稍觉满闷,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但显得非常黏腻,因考虑:弦主饮,迟主寒,舌苔黏腻,当是胃寒挟浊。
因与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吴茱萸15克,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
令其再服1剂,以巩固疗效。
事后考虑,患者稍觉满闷,实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之轻者。
刘渡舟医案阎某某,男,37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1年有余,某医院外科建议手术治疗,其病发作,常于每夜12时左右,见左下腹胀痛,呕吐反酸,周身寒战,头目眩晕,察脉弦缓,舌质淡嫩,苔白而润。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茱萸汤(又名: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15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上4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脘痞满,吞酸嘈杂;少阴吐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而迟或沉微者。
副证:手足厥冷,胃脘疼痛,或下利。
(临证力口减)1.本方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方中人参临床常以党参代之,疗效无明显差异。
方中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人参(党参)与吴茱萸等量,生姜为吴茱萸倍量时效果更好,可供临证参考。
[江苏中医杂志,1982,c3,:30]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疾: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
方用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怠懈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LI苦加白芍。
结果均获痊愈。
旷东中医,1958,f6,]3.吴茱萸的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内用可治疗神经性嗳气、头痛、胁痛、胀痛、排尿性晕厥、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泄泻、崩中、不孕等;外用可治疗癫痫、高血压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口疮、阴囊湿疹、麻痹性肠梗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小儿泄泻等。
[河北中医,1996,c2,:3Z](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以方测证,本证呕吐当是由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寒饮内盛,气机不利,胸阳不展,则胸满不舒。
故治用茱萸汤温中补虚,化饮降逆。
方中吴萸、生姜温胃散寒,化饮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气。
(文献选录) 徐忠可: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之阳气足以御之,则未必呕,呕亦胸中无恶也。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
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吴茱萸汤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生活常识分享。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医案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医案【组成】半夏12g,党参9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吴茱萸9g。
【功用】和胃降逆,苦辛开降。
【适应证】上热下寒,肝炎,大便溏泻。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程某,女,33岁。
初诊日期1967年3月7日。
左偏头痛1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既往有肝炎史,近日发作较重,左侧头面、眼眶皆痛,伴头眩而晕,大便溏泻,一日2~3行,经细问也约1年,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半夏12g,党参9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吴茱萸9g。
结果:上药服3剂,头痛、便溏皆好转,上方减黄芩为6g,加生石膏30g,继服12剂,头痛已,大便如常。
【解读赏析】此也为寒饮上犯之头痛,因郁久化热而呈上热下寒之证,单用,吴茱萸汤则不能清上热,只用清热药又必加重下寒,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苦辛开降,治后下寒有去,故又加生石膏佐清上热,这样病邪尽除,则头痛自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清·王旭高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苦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吴昆《医方考》谓:“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斯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要点。
[方解]胡希恕论吴茱萸汤
![[方解]胡希恕论吴茱萸汤](https://img.taocdn.com/s3/m/4e58a48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1.png)
[方解]胡希恕论吴茱萸汤一、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嗯……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
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二、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呕也是一怔,发热不是柴胡汤的,柴胡汤是往来寒热,可是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时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
假如我们在临床上只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
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三、198 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有停饮,用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吴茱萸汤也治头眩,那个是水气往上冲胸,则呕吐。
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
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
”四、243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属阳明也,这个也是个错误叫我看,应该属胃,这个不是属阳明病的,阳明病头先讲那个,开始那个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论吴茱萸汤用法
胡老云: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逆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
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
均有惊人的疗效,今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
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
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
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
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
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
断为青光眼。
而服中西药无数。
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
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
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
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l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
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