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看过那么多的经典剧目,但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经久不衰
百老汇的发展历程

百⽼汇的发展历程 百⽼汇⼤道(Broadway)为纽约市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公园(Battery Park),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
由于此路两旁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剧院,是美国戏剧和⾳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汇"因此成为了⾳乐剧的代名词。
今天店铺就为⼤家简要介绍⼀下百⽼汇的发展历程。
载⼊史册的⾳乐剧《快乐的少⼥》 1893年曾经活跃⼀时的英国⼈琼斯完成了⼀部后来载⼊史册的⾳乐剧《快乐的少⼥》,在伦敦王⼦剧院⾸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
剧情故事⽣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物,采⽤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说⽩,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百计跻⾝于贵族社会的故事。
剧情、⾳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然组合,令⼈⽿⽬为之⼀新。
这种初显形态的⾳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百⽼汇⾳乐剧之⽗ 第⼀次世界⼤战后,⾳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度冶炼和发展。
美国纽约的百⽼汇,视其为⾳乐剧中⼼,甚⾄将⾳乐剧统称为百⽼汇⾳乐剧。
美国⾳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乐轻松愉快,演出⽅式往往⽐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
其典型代表⼈物科恩⼈称“百⽼汇⾳乐剧之⽗”。
科恩1885年1⽉诞⽣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研究轻歌剧、⾳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
⾃1904年起先后创作⾳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河上⼀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活景象。
船主安迪的⼥⼉马格诺莉雅与游⼿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了⼀个⼥⼉取名吉姆。
⼀天,船主发现⼥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
马格诺莉雅⽆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吉姆也回到船上⼀家⼈终于团聚。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艺术特征分析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艺术特征分析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集合音乐、舞蹈、歌唱、剧本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在美国流行。
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老汇音乐剧不仅在美国本土备受欢迎,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特征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主要如下:1.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百老汇音乐剧通常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包括爵士乐、布鲁斯、流行音乐、摇滚乐等,这些音乐风格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猫》的音乐就融合了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展示了它的多元化特点。
2.音乐情感的表现音乐是百老汇音乐剧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音乐的创作和演绎方面,百老汇音乐剧在表现音乐情感上有独特的优势。
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通常可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出萨拉娜和公爵的这对恋人之间的情感矛盾,萨拉娜情感失落而公爵则困惑犯愁,这种情感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的。
3.音乐与剧情的紧密联系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与剧情的联系十分紧密,音乐彰显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内心感受,更能够产生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音乐之声》中的“Do-Re-Mi”和“Edelweiss”等歌曲,虽然只是单纯的歌曲,但它们却增加了对剧情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联系,这样就更能够吸引观众。
1.多样化的舞蹈风格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风格多样化,包括芭蕾舞、爵士舞、探戈舞等,这些多样化的舞蹈风格与音乐的融合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形式。
2.剧情与舞蹈紧密结合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与剧情的结合紧密,通过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故事情节。
例如,《黑白情人节》的洛元与温妮之间的舞蹈情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其骨感、美感和人物角色的互动关系,从而更清晰地把故事主线展现出来。
1.主题丰富多彩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非常丰富多彩,从青少年的成长故事、儿童的童话幻想到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剧本、历史剧等。
纽约:百老汇永不落幕

纽约:百老汇永不谢幕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向来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那样令人充满想象。
每年,都有几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到纽约赏识百老汇歌舞剧。
其中心地带在第 42 街“时报广场”邻近,四周云集了几十家剧院。
百老汇的历史可追忆至公元 19 世纪初。
成立于公元 1810年的Park Theater 是当今纽约百老汇剧院的始祖,第二间剧院The Broadway 在1821 年出现于百老汇大道上。
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百老汇剧院文化于1920 年开始快速蓬勃发展,1925 年这里的剧院达到 80 家。
“百老汇”演出的是比较文雅的音乐剧,多以经典剧目为主,表演基调为黑色,夸张、风趣、风趣、自然、轻松、开朗是百老汇的一向表演风格。
百老汇的特色很像电影圈的好莱坞,拥有极强的商业色彩和娱乐性,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级明星,平常易懂的剧情,修建起了其音乐剧长盛不衰的骨架。
像《猫》、《歌剧魅影》等有名舞台剧,先是在伦敦西区原创,尔后在百老汇刚刚走红。
此刻,百老汇歌剧已经成为纽约市文化家产的支柱之一。
赏析百老汇歌剧成为每一个来纽约市观光、接见、旅行的人不行或缺的节目。
很多好莱坞明星大腕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发迹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
此外,好莱坞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舞台一展歌喉而感觉有幸。
与百老汇相同有名的还有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此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爱音乐。
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很多都是传世之作,此中以“猫”(Cats)、“芝加哥”(Chicago)、“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 )”最为有名。
拿“猫”剧来说,从 1982 年 10 月开始演出到 2000 年 6 月谢幕,长达 18 年之久,演出了 7,397 场,售出剧票 3,000 万张,票房收入约3.8 亿美元,并带动邻近社区有关行业(餐馆业、酒吧业、礼物业等等)的经济增加达30 亿美元,为纽约市带来滔滔财路。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音乐剧《猫》的地位《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 年5 月11 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 年5 月11 日在它21 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
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3 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 项托尼奖.。
剧中一曲《回忆》(Memory ),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2003 年音乐剧《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那么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音乐剧《猫》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
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
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
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
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Old Deuteronomy 老杜特洛内米----- 领袖猫"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
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
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
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Victoria 维克多利亚--- 纯白猫纯白猫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
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其它猫儿的阻止。
浅谈《百老汇爵士乐》视觉的转变

浅谈《百老汇爵士乐》视觉的转变1. 引言1.1 引言《百老汇爵士乐》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剧作品,自问世以来便备受瞩目和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将美妙的旋律与优美的舞姿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该剧的视觉呈现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从最初的朴实无华到现代的华丽炫目,百老汇爵士乐的视觉魅力一直在不断演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百老汇爵士乐》视觉的转变,从其早期的简约清新到现代的繁复绚烂,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在视觉上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视觉转变对整个音乐剧产业的影响和启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老汇爵士乐》的视觉世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和魔力。
2. 正文2.1 背景介绍百老汇爵士乐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的一种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
在当时,百老汇爵士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吸引了广大听众,成为了百老汇剧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音乐风格融合了爵士乐、布吉舞曲、拉丁音乐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
在百老汇爵士乐的早期发展阶段,其视觉呈现主要以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为主。
舞台上的灯光、布景设计和演员们的服装打造都是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百老汇爵士乐的现代视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舞台上的特效灯光、高清LED背景幕布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演出更加生动震撼。
舞台服装的设计也更加时尚前卫,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百老汇爵士乐的视觉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从早期简单的舞台表演到现代高科技的呈现方式,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享受,也展现了这种音乐风格的发展之路。
2.2 百老汇爵士乐的早期视觉百老汇爵士乐的早期视觉主要体现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爵士乐的黄金时代。
在百老汇的爵士乐演出中,舞台设计非常简洁,主要以简约的布景和灯光为主,舞台上通常会摆放一些乐器和音响设备,以展现出一种浓厚的音乐氛围。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和歌剧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
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被视为音乐剧中心,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戏剧,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
在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经久不衰的剧目,例如《猫》便是其中一篇经典的剧目。
《猫》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由于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获得新生。
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
在舞会上,他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笑,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倾诉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的世界就是浓缩了人类社会,《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让你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如果说《猫》是一群关于猫的故事,那么《红磨坊》便是一部关于缠绵爱情的歌舞片,《红磨坊》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还有下层阶级真挚的友谊两种情感为支撑,但是命运的捉弄让一对爱侣终究是天人永隔,他们战胜了势力阶层的掌控,在幕布前幸福结局,但是华丽幕布的背后,却是不能逃脱的分离。
在剧中的喧嚣浮华中,浪漫的不受尘世羁绊的爱情显得难能可贵。
除去社会背景中资本主义世界的奢华甚至糜烂,除去歌舞剧表面绚丽的声画效果,《红磨坊》巧妙运用歌舞剧片的外表向大众展现它的主题——心灵的碰撞,使男女青年即使在浮世中也能守望彼此,守望爱情,它的教化意义颇为强烈。
浅谈《百老汇爵士乐》视觉的转变

浅谈《百老汇爵士乐》视觉的转变1. 引言1.1 介绍《百老汇爵士乐》《百老汇爵士乐》是一种融合了爵士乐、舞蹈和音乐剧元素的表演形式,在百老汇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形式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百老汇爵士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精彩的舞蹈表演和生动的剧情情节吸引着无数观众,成为了百老汇剧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爵士乐是百老汇爵士乐的灵魂,它融合了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让观众陶醉其中。
爵士乐的独特韵律和即兴演奏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为百老汇爵士乐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魅力。
观众通过音乐感受到了爵士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了那种别具一格的音乐魅力。
《百老汇爵士乐》通过对音乐、舞蹈和剧情的完美结合,打破了传统音乐剧的格局,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够通过舞蹈和剧情的表现,体验到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启示。
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表现形式,让百老汇爵士乐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1.2 探讨视觉对于爵士乐的重要性视觉元素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入地沉浸在演出的氛围中。
适合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可以有效地营造不同的场景和情绪,将观众带入音乐所描绘的故事之中。
服装和化妆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艺人们通过精心打扮和化妆,可以更好地呈现角色形象,增强舞台表演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视觉对于爵士乐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音乐表演增添更多层次和维度,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提升演出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体验。
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视觉元素,可以使爵士乐表演呈现出更加独特、吸引人的魅力,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让爵士乐表演更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
2. 正文2.1 从黑白到彩色:视觉风格的演变在《百老汇爵士乐》的演出历史中,视觉风格的演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初的爵士乐表演往往采用简单的黑白布景和服装,强调音乐本身的魅力。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艺术特征分析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艺术特征分析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是世界著名的舞台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使得百老汇音乐剧成为了世界各地观众所喜爱的经典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
百老汇音乐剧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题材,包括喜剧、爱情、历史、悬疑、奇幻等等,这使得百老汇音乐剧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无论是《猫》、《音乐之声》、还是《悲惨世界》,每一部音乐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线和情感表达,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精神享受。
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征还在于其高水准的舞台表现和制作水平。
百老汇音乐剧所采用的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灯光效果等都是极其精致和专业的,每一部音乐剧都经过精细的制作和精心的安排,舞台效果极为震撼。
百老汇音乐剧的演员们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扎实的演技,他们能够将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让他们沉浸享受音乐剧带来的视听盛宴。
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征还在于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编排。
音乐是百老汇音乐剧的灵魂所在,每一部音乐剧都有着精心设计的原创音乐,这些音乐充满了激情、感动和力量,能够深深触动听众的内心。
百老汇音乐剧中的舞蹈编排也是十分精彩,舞蹈设计师们能够将舞蹈和音乐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舞台视觉盛宴。
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映和探讨上。
百老汇音乐剧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多的是人性的探讨、道德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观察。
很多百老汇音乐剧都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反映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使得音乐剧成为一个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的平台。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以其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高水准的舞台表现和制作水平、独特的音乐和舞蹈编排以及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映和探讨而成为了世界舞台艺术的典范。
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不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更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舞台艺术的发展和交流,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老汇:看过那么多的经典剧目,但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经久不衰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在中国各地都开始兴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华剧院,每个新建的剧院都梦想着成为中国的百老汇,但这些剧院大多难以逃脱闲置的命运。
百老汇是怎样炼成的?纵观百老汇的百年发展史,建筑物从来都不是这里的核心,很多建筑在战火中被摧毁又重建,但「百老汇系统」却日渐完善。
什么是百老汇系统?「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又意味着什么呢?百老汇「系统」,制作方和资本的磨合百老汇(Broadway),英文原意就是「宽阔的街」,在地理位置上是指纽约市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
百老汇分为内百老汇、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
百老汇大街44街至55街被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称为「外百老汇剧院」,通常是一些旧厅堂或地下室改造的演出场所,「外外百老汇」则是指东起百老汇大街、西至哈德孙河的格林威治村一带,这里,艺术家们利用咖啡屋、旧车库改造成100座以下的小型剧院,上演各种形式的演出。
「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剧院通常是非盈利性剧院,以政府补贴、票房收入、企业赞助、公益捐赠等来维持日常运营,它是发掘新锐人才、创新新型剧种和普及戏剧文化的重要管道。
因此,「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存在,不仅为百老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思想,还凭借小型剧场的低场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作人才,并以其低票价吸引了不少追求时尚的年轻观众。
近年来一些百老汇巨头也参与到外百老汇的投资中,如百老汇最大的剧院管理公司舒伯特组织(ShubertOrganization)就在2002年投资修建了一座外百老汇剧院——LittleShubert,它借用一幢住宅楼的裙翼部分,共499个座位,是舒伯特组织自1928年以来修建的唯一一座剧院。
今天的百老汇已经不是一条大街或几家剧院,而是一个完整的音乐剧体系,它包含了内容的创新、剧院的管理和资本的融合,它的形成是百老汇大街上制作方与资本不断磨合和渗透的过程。
舒伯特家族的兴衰,见证了百老汇的变迁舒伯特组织(ShubertOrganization)是美国最老的剧院管理公司之一,自1900年以来已经管理了数百家剧院,推出了数百部音乐剧,目前运营着百老汇大街上的17家剧院以及1家外百老汇剧院(LittlerShubert),在纽约之外,舒伯特组织还在波士顿地区拥有ShubertTheatre,在费城拥有ForrestTheatre,并托管着华盛顿特区的NationalTheatre。
舒伯特家族的历史见证了百老汇的变迁,但变迁的背后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内容为王」。
与国内以政府或企业主导的剧院投资不同,百老汇大街上的剧院大多是由知名的制作人、剧作家或演员发起兴建的,当时一个流行的词叫Producer-Manager,用来形容那些既负责戏剧制作、同时又兼任剧院管理人的制作人,它体现了百老汇大街上制作人的权威地位,也是百老汇内容为王的充分体现。
舒伯特兄弟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戏剧制作人,在他们的主导下,百老汇大街上树立起了多家剧院:如Winter Garden Theatre,目前这里正上演着百老汇版的《妈妈咪呀!》;1921兴建了的Ambassador Theatre;1923年舒伯特家族再次斥巨资建造Imperial Theatre,作为音乐剧的旗舰场馆这里曾上演过无数次辉煌时刻——从1938-1968年在Imperial Theatre上演的剧目只有2部演出场次不足300场,几乎所有知名百老汇明星都在这里演出过。
除了自建剧院,舒伯特家族还与多位知名戏剧制作人合作兴建剧院,如Shubert Theatre和Booth Theatre就是1913年由舒伯特家族与知名戏剧制作人兼剧院管理人Winthrop Ames共同建造的,剧院落成后较大的一个Shubert Theatre(1460座)由舒伯特兄弟亲自管理,而较小的一个Booth Theatre(766座)则交由Ames管理,1932年Ames去世后舒伯特家族以租赁方式经营该剧场15年,并在1948年将其买下。
当然,更多的剧院是由当时的独立制作人-管理人(Producer-Manager)募资修建、并在上世纪20-50年代被舒伯特家族逐一买下的。
实际上,在今天Shubert家族经营的17家百老汇剧院中,只有3家是由「圈外人」发起建造的,即,1927年由地产大亨Chanin兄弟建造的一个剧院综合体,1930年这三家剧院被同时转手给了舒伯特家族,1934年大萧条期间中型和小型剧场曾被转卖给John Golden,四十年代被舒伯特家族买回,并运营至今。
舒伯特家族的变迁影射着整个百老汇大街的变迁。
这里曾是独立制作人-管理人的天下,100年的沧桑变化中,几经战火的洗礼、经济危机的冲击和电视等新媒体的挑战,当年的制作人已经不在了,但经典的剧目还在上演并不断创新,而从硝烟中幸存下来的40家剧院则变得更加繁荣,这其中除了资本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不断积累和创新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剧目。
对于百老汇来说,经典的内容创造是永远的生命力,也因此,舒伯特组织在剧院管理之外还专门成立了赞助非盈利性剧院及演出团体的舒伯特基金,以及负责舒伯特家族档案管理和知识产权收集整理的档案馆,他们分别致力于「鼓励创新」和「保留经典」的内容创作工作。
Jujamcyn Theatres,又一个「制作人」的成功Jujamcyn Theatres是百老汇的第三大剧院管理公司,它的发展更集中体现了百老汇大街上内容创作的重要性。
作为上市公司霍尼韦尔(Honeywell)的前总裁(Honeywell是动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导者),Jujamcyn的所有者JamesH.Binger在剧院领域是个「门外汉」。
1970年Binger从岳父那里继承了剧院管理业务,并将其发展为Jujamcyn剧院管理公司,此后,他力邀Rocco Landsman出任剧院管理公司的总裁。
1987年戏剧文学博士Landsman出任Jujamcyn的总裁,并获得了在Binger 过逝后优先购买Jujamcyn控制权的期权。
Landsman上任后改变了Jujamcyn的经营模式,将原来以对外出租剧院为主的盈利模式改为以「租赁+自主开发新剧」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此后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今天,尽管Jujamcyn只拥有百老汇40家剧院中的5家,却获取了百老汇大街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不得不归功于Landsman领导下多部自制剧目的成功出品,尤其是《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一剧更是在2001年独揽12项托尼奖,至今仍为公司贡献丰厚利润。
Jujamcyn的成功是《金牌制作人》的成功,也是制作人Landsman的成功,更是场制剧目模式的成功,它再次印证了百老汇大街上以内容激活剧院的法则。
倪德伦家族,从百老汇到全世界,以内容聚合资本倪德伦家族(Nederlander Organization)是百老汇大街上的第二大剧院管理公司。
1912年DavidT.Nederlander买下了底特律歌剧院99年的租约,此后又管理了两家底特律剧院,然后逐步拓展至百老汇剧院,目前倪德伦家族在百老汇已经拥有了9家剧院,是仅次于舒伯特组织的第二大剧院管理人。
与舒伯特家族相似,倪德伦家族本身也是百老汇大街上知名的音乐制作人,不过相比于百老汇大街上的其他剧院管理人,倪德伦家族的扩张野心更大。
除了百老汇的9家剧院,在百老汇之外他们还拥有17家美国剧院和3家伦敦西区剧院——与舒伯特家族投资外百老汇剧院的策略不同,倪德伦家族更青睐于跨区域扩张,并利用纽约之外的巡回演出来历练它的新剧。
倪德伦家族在芝加哥和底特律各有一个院线联盟Broadwayin Chicago和Broadwayin Detroit,这两个院线主要上演倪德伦家族准备登顶百老汇的新剧和从百老汇撤换下来的剧目,「不到百老汇就可以欣赏百老汇音乐剧」是倪德伦家族扩张剧院版图的主要口号。
近年来,倪德伦家族更把事业半径延伸到亚太等新兴市场国家,DavidT.Nederlander的孙子小罗伯特·倪德伦于2005年与中国新世纪剧场管理公司合作成立了倪德伦东方百老汇公司,双方协议由倪德伦家族负责提供内容,新世纪公司则负责拓展中国区的院线管理业务。
但是,公司最核心的资产仍是那些备受欢迎的百老汇经典剧目,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国王与我》、《屋顶上的提琴手》、《发胶明星梦》、《芝加哥》、《日落大道》等。
如果说舒伯特家族利用与优秀制作人、演艺明星合作新建剧院的机会来吸引人才,那么,倪德伦家族则更偏好于用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来控制现有剧场,再用庞大的剧场资源来吸引更优秀的制作人。
其实,在欧美市场上也不乏历史悠久、但盈利能力衰退、需要改建或扩建的老旧剧场,这些剧场通过与倪德伦家族签定长期的租赁或托管协议获得了再次上演经典剧目的机会,而经典剧目的上演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预期,并由此激活了剧院的再融资能力——经典剧目的上演总能吸引私人投资者、基金投资人和银行的关注。
除了租赁和托管,有时倪德伦家族也会参与剧院收购,并利用剧院与剧目结合后的稳定现金流为收购行为融资。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倪德伦家族虽然没有上市,却熟知与战略投资人和金融投资人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音乐剧产业从诞生那天起就与「天使投资人」的支持密不可分。
从百老汇到全世界,倪德伦家族凭借「以内容为核心的剧场资源和资本资源整合能力」扩张着业务版图。
内容为王舒伯特组织、倪德伦家族和JujamcynTheatres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百老汇大街的成功法则,就是「内容为王」。
百老汇大街起源于独立的戏剧制作人兼剧院管理人(Producer-Manager)的创作,几经战火、危机的洗礼和新媒体的冲击。
泰国房产 /thai/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一度萧条,但70年代以来不断创新的优秀剧目推动了音乐剧市场的复苏,一些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剧院管理公司开始获取丰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内容的输出和以内容为核心的资本聚集激活了更多的老旧剧院,并为倪德伦家族的版图扩张铺平了道路。
而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延伸则为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在中国各地都开始兴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华剧院,每个新建的剧院都梦想着成为中国的百老汇,但这些剧院大多难以逃脱闲置的命运。
其中的缘由可能我们缺少对内容的重视,对文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