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检验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一、实验目的:掌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使大部分的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破坏,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将稀释的细胞悬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一定体积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说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三、实验材料: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试管、试管架、20uL的吸管、胶吸头、干脱脂棉、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四、实验步骤:1、加稀释液:吸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2、采血及加血:用微量吸管采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将吸管插入小试管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3、混匀:将试管中的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4、充池: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

用玻璃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注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2个计数池中,室温静置3~5min。

5、计数: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计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为8个。

嗜酸性粒细胞/L=8÷10×10×20×106=0.16×109/L。

六、讨论:1、计数应在60min内完成,因时间太长,嗜酸性粒细胞会被逐渐溶解,造成结果偏低。

2、血液加入稀释液后应立即摇匀,否则易导致血液凝固和细胞聚集,因嗜酸性粒细胞易破碎,震荡不易太猛烈。

3、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

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常见于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9/L。

临床上主要见于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项目五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项目五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血液分析仪法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值 (0.05 ~0.5) × 109/L
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标本统一时间采集 2.标本检测:1 小时内计数完毕
03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略大于中性粒细胞,核一般分两叶,胞浆内充满粗大、 整齐、均匀、排列紧密、有立体感的桔黄色嗜酸性颗粒。
04 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
不良时,则注射ACTH和肾上腺素后, E下降均不到50%。
感谢观看!
Thank!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结果 判断
01 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 或肾上腺素
后,E减少50%以上。
02 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但垂体前叶功
能不良时,直接试验E下降50%以上, 间接试验则不下降或下降很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结果 判断
03 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试验与间接试
验都可使E降低80—100%。
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
操作
血液换算 (个/L)
稀释液
充池
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
稀释液 成分
1 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
丙酮、乙醇、丙二醇
2 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
碳酸钾、草酸铵或低渗状态
3 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伊红、溴甲酚紫、石楠红
4 其他:甘油防止乙醇挥发,
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02 血液分析仪法
若术后不下降或下降很少,说明预后 不良。
3 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
能又称E减数试验。
04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方法 试验前患者安静卧床,作E计数每天一次,连续3天, 随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ACTH25mg(直接试验),或肌肉 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间接试验),静脉滴注8 小时(从滴注开始时计时)后或肌肉注射4小时后再作E计 数。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血生化检查
1.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3.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
14.凝血酶时间 正常情况: (9-11)秒 延长: 纤维蛋白原异常,使用肝素时 缩短: 纤维蛋白原升高
1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正常情况: (40-100)秒 延长: 凝血因子I、II、V、VII、IX、X、XI、XII缺乏,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加
16.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正常情况: 大于20-25秒 缩短: 凝血因子VIII、IX、X、XI、XII减少,血小板减少
2.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 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23.第X因子 正常情况: (80-115)% 增高: 血液凝固亢进; 降低: 先天性第X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脏损害
24.第XI因子 正常情况: (80-120)% 增高: 血液凝固亢进 降低: 先天性第XI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脏损害
25.第XII因子 正常情况: (70-140)% 降低: 先天性第XII因子缺乏症,肝功能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图文

临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图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操作方法】0.38mlE稀释液+20μl血→混匀→充池→静置3~5min→计数(低倍镜,两个池,10个大方格)→计算【试剂】伊红-丙酮稀释液、Hinkelman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皂素-甘油稀释液、溴甲酚紫稀释液和固绿稀释液等保护剂:乙醇、丙酮、乙二醇。

着色剂:溴甲酚紫、伊红、固绿等。

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E着色物质:碳酸钾、草酸铵。

抗凝剂:柠檬酸钠、EDTA。

防止乙醇和液体挥发剂:甘油。

【参考值】成人(0.05~0.5)×109/L。

(1)年龄变化:【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

(2)日间变化: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增多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

(1)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等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

(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暂时性增高。

但猩红热急性期,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参考值」0.05~0.5×109/L 「生物学变异」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等因素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内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并使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降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比较恒定。

「临床意义」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呈中等度增高。

同时这些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以及荨麻疹团块的局部皮肤组织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存在。

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药物性皮炎等。

寄生虫原虫感染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瘤等均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减少在伤寒、副伤寒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也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上常用于:观察传染病的预后。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性,当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加。

如果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手术后4小时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性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零,且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手术和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持续下降,说明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编写:伍海波
制定日期:2011.01.01 审核:周可成
核准:伍海波 修订日期:2012.06.01
1.项目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2.测定原理:
用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计数一定体积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算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3.标本要求:
用含EDTA.K 2抗凝塑料管抽取静脉血2ml ,混匀
4.试剂:
4.1 2%伊红液5ml 丙酮5ml 蒸馏水加至90ml
4.2 保存条件:2-8℃
5.仪器和材料:
计数板、试管、吸管
6.操作程序:
6.1 在试管中加嗜酸细胞稀释液0.38ml ;
6.2 血液充分混匀,取血标本20ul ,加入稀释液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6.3 静置3-5分钟,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6.4 计算: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嗜酸性粒细胞数/ul 。

6.5 注意事项:
a. 血液稀释后应于1小时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b.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
c.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
d. 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e. 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7.计算和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0.05×109~0.5×109/L (50-300/ul )
8. 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手册。

血常规主要指标正常值及意义

血常规主要指标正常值及意义

血常规主要指标正常值及意义 2010年08月14日星期六 19:06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4×109~10×109/L临床意义:升高:生理性升高:运动、体力劳动、疼痛刺激、极度恐惧、冷水浴、怀孕期间等。

病理性升高:相当多的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升高,大部分细菌引起的炎症,各种创伤、刺激引起的应激状态,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等(可高达几万到几十万)。

减少:某些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减少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严重感染、化学、放射线损伤均可减少。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12~5.5×1012/L女:3.5×1012~5.0×1012/L新生儿:3.5×1012~5.0×1012/L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一般是平行的。

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山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乏氧性疾病如肺心病等、脱水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失血等。

某些疾病可引起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常规:血红蛋白(HG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60~220g/L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一般是平行的。

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山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乏氧性疾病如肺心病等、脱水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失血等。

某些疾病可引起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常规: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参考值:男:40%~50%;女:35%~55%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一般是平行的。

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山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乏氧性疾病如肺心病等、脱水等。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参考值阴离子隙AGP 8~16mmol/L镁Mg 0.67~1.04mmol/L血清铁Fe 男性11~30umol/L 女性9~27u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 HbAlc占总血红蛋白的6.5+1.5%;>8.0%为HhbAlc 增高甲胎蛋白AFP 0~10ng/ml免疫检验英文缩写、参考值·labsky发表于2006-7-8 8:59:38英文缩写测定方法中文名称参考值范围血气血氧分析PH 电极法血浆PH值7.35-7.45 PCO2电极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名称分析HBsAg 阳性见于急慢性乙型肝炎或健康携带者抗-HBs 阳性示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抗-HBc 阳性示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eAg 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标志抗-HBe 阳性示相对低的传染性HBvDNA 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最敏感指标乙型肝炎五项检验内容的阳性和阴性结果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下面例举的10个模式可帮助你对不同的组合进行分析和判断。

注:+表示阳性,-示阴性。

模式A:此情况少见,表示乙型肝炎潜伏期或急性期。

模式B:多见于乙型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感染性较强。

模式C:在某些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可以见到此种表现,感染性中等。

模式D:急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感染性较低。

模式E:急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中可见,一般预后较好,感染性较低。

模式F:见于以往有过病毒感染,HBsAb降低到不能检测出的水平,还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

模式G:见于近期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

模式H:为乙型肝炎感染的恢复期,除说明有过感染外还表明已有一定的免疫力。

模式I:表示曾经有过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已完全恢复,并已有一定的免疫力。

模式J:表明曾经有过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并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也说明曾经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HBsAb免疫球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
1 检查目的
嗜酸性粒细胞(eos)是白细胞中的一类细胞,仅占0.005—0.05,在某些皮肤病、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血液病、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可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检查临床上仍在广泛应用。

2 检测原理
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3 标本采集
3.1 嗜酸性粒细胞(eos)标本采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采集标本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3.2 要求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在30秒内取出静脉血,同时压脉带束臂时间不宜过长。

3.3 一般应用EDTA-K2·2HO2作抗凝剂,1.5—2.0mg可抗凝1ml全血。

3.4 按静脉采血的方法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抽取1.6ml的血液,注入到含有EDTA-K2·2HO抗凝剂的试管内,立即颠倒混匀数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3.5 也可以采取末梢血直接加入到含有伊红—丙酮稀释液的试管中,混匀计数。

4 设备与试剂
4.1 普通光学显微镜。

4.2 伊红—丙酮稀释液:①20g/L伊红液5ml;②丙酮5ml;③蒸馏水90ml;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制一次。

4.3 EDTA-K2 2HO 抗凝剂。

4.4 计数板改良Neubauer氏计数板或一次性计数板。

5 操作步骤
5.1 取一只小试管,加入稀释液0.38ml。

5.2 常法取末梢血或抗凝血20u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再冲入计数池计数。

5.3 静置2—5min, 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
性粒细胞数。

6干扰因素
6.1 血液稀释后应于30min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6.2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6.3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相区别,以免误认。

6.4 住院病人采集标本时间要力求统一,以免受时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6.5 用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7 质量控制措施
无。

8 结果计算
嗜酸性粒细胞/L = 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小×20 ×104
9 生物参考区间
国内教材所列参考值
(50—300)×104/L (50—300/ul)
10 实验室解释
10.1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主要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

10.2 其它变化的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减意义相同。

11 异常结果处理
本试验结果异常需与临床诊断相符合,不符合的结果应复查。

12 报告时间与标本保存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标本当日出报告。

急诊标本60分钟发出报告,病房患者检验结果报告单在当日下午发回科室。

检查过的标本不保存。

13 操作性能
13.1 本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近年来多用于寄生虫病、伤寒、某些传染病等辅助诊断。

13.2 充液计数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嗜酸性粒细胞数计数结果。

编写人
审核人
生效日期
2011年11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