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合集下载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临床检验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检验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一、实验目的:掌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使大部分的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破坏,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将稀释的细胞悬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一定体积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说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三、实验材料: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试管、试管架、20uL的吸管、胶吸头、干脱脂棉、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四、实验步骤:1、加稀释液:吸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2、采血及加血:用微量吸管采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将吸管插入小试管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3、混匀:将试管中的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4、充池: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

用玻璃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注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2个计数池中,室温静置3~5min。

5、计数: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计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为8个。

嗜酸性粒细胞/L=8÷10×10×20×106=0.16×109/L。

六、讨论:1、计数应在60min内完成,因时间太长,嗜酸性粒细胞会被逐渐溶解,造成结果偏低。

2、血液加入稀释液后应立即摇匀,否则易导致血液凝固和细胞聚集,因嗜酸性粒细胞易破碎,震荡不易太猛烈。

3、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

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常见于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9/L。

临床上主要见于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项目五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项目五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血液分析仪法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值 (0.05 ~0.5) × 109/L
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标本统一时间采集 2.标本检测:1 小时内计数完毕
03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略大于中性粒细胞,核一般分两叶,胞浆内充满粗大、 整齐、均匀、排列紧密、有立体感的桔黄色嗜酸性颗粒。
04 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
不良时,则注射ACTH和肾上腺素后, E下降均不到50%。
感谢观看!
Thank!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结果 判断
01 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 或肾上腺素
后,E减少50%以上。
02 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但垂体前叶功
能不良时,直接试验E下降50%以上, 间接试验则不下降或下降很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结果 判断
03 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试验与间接试
验都可使E降低80—100%。
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
操作
血液换算 (个/L)
稀释液
充池
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
稀释液 成分
1 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
丙酮、乙醇、丙二醇
2 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
碳酸钾、草酸铵或低渗状态
3 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伊红、溴甲酚紫、石楠红
4 其他:甘油防止乙醇挥发,
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02 血液分析仪法
若术后不下降或下降很少,说明预后 不良。
3 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
能又称E减数试验。
04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方法 试验前患者安静卧床,作E计数每天一次,连续3天, 随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ACTH25mg(直接试验),或肌肉 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间接试验),静脉滴注8 小时(从滴注开始时计时)后或肌肉注射4小时后再作E计 数。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血生化检查
1.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3.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
14.凝血酶时间 正常情况: (9-11)秒 延长: 纤维蛋白原异常,使用肝素时 缩短: 纤维蛋白原升高
1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正常情况: (40-100)秒 延长: 凝血因子I、II、V、VII、IX、X、XI、XII缺乏,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加
16.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正常情况: 大于20-25秒 缩短: 凝血因子VIII、IX、X、XI、XII减少,血小板减少
2.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 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23.第X因子 正常情况: (80-115)% 增高: 血液凝固亢进; 降低: 先天性第X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脏损害
24.第XI因子 正常情况: (80-120)% 增高: 血液凝固亢进 降低: 先天性第XI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脏损害
25.第XII因子 正常情况: (70-140)% 降低: 先天性第XII因子缺乏症,肝功能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图文

临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图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操作方法】0.38mlE稀释液+20μl血→混匀→充池→静置3~5min→计数(低倍镜,两个池,10个大方格)→计算【试剂】伊红-丙酮稀释液、Hinkelman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皂素-甘油稀释液、溴甲酚紫稀释液和固绿稀释液等保护剂:乙醇、丙酮、乙二醇。

着色剂:溴甲酚紫、伊红、固绿等。

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E着色物质:碳酸钾、草酸铵。

抗凝剂:柠檬酸钠、EDTA。

防止乙醇和液体挥发剂:甘油。

【参考值】成人(0.05~0.5)×109/L。

(1)年龄变化:【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

(2)日间变化: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增多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

(1)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等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

(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暂时性增高。

但猩红热急性期,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参考值」0.05~0.5×109/L 「生物学变异」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等因素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内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并使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降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比较恒定。

「临床意义」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呈中等度增高。

同时这些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以及荨麻疹团块的局部皮肤组织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存在。

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药物性皮炎等。

寄生虫原虫感染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瘤等均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减少在伤寒、副伤寒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也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上常用于:观察传染病的预后。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性,当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加。

如果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手术后4小时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性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零,且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手术和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持续下降,说明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编写:伍海波
制定日期:2011.01.01 审核:周可成
核准:伍海波 修订日期:2012.06.01
1.项目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2.测定原理:
用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计数一定体积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算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3.标本要求:
用含EDTA.K 2抗凝塑料管抽取静脉血2ml ,混匀
4.试剂:
4.1 2%伊红液5ml 丙酮5ml 蒸馏水加至90ml
4.2 保存条件:2-8℃
5.仪器和材料:
计数板、试管、吸管
6.操作程序:
6.1 在试管中加嗜酸细胞稀释液0.38ml ;
6.2 血液充分混匀,取血标本20ul ,加入稀释液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6.3 静置3-5分钟,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6.4 计算: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嗜酸性粒细胞数/ul 。

6.5 注意事项:
a. 血液稀释后应于1小时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b.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
c.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
d. 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e. 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7.计算和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0.05×109~0.5×109/L (50-300/ul )
8. 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手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实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实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实验
徐明;张志红;张经海;张素华
【期刊名称】《职业与健康》
【年(卷),期】1999(15)12
【摘要】为验证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Eosinophies)的准确性,补充其不足,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笔者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规定对EOS进行试剂配制、制作、30分钟内计数守毕,发现三种稀释液EOS参考值为(0-345)×10^6/L。

伊红一丙酮稀释液须在30分钟内计数守毕,认为EOS在参考值、计数时间上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差异。

【总页数】2页(P30-31)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参考值;临床检验
【作者】徐明;张志红;张经海;张素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比较 [J], 陈佳利;郑少丽;吴雪霞;张坤波
2.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比较 [J], 陈佳利;郑少丽;吴雪霞;张坤波
3.EO与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结果的相关性比较 [J], 刘连清
4.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比较 [J], 徐金花;林赛玲;张丽娟;肖艳辉
5.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手工直接计数与仪器计数几个问题的探讨 [J], 张建武;田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6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版序:2005-1
页码:第1 页,共2 页
[原理]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通过人工计数得到血液标本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含量。

[试剂及仪器]
1,器械:
(1)经校准的微量计数板。

(2)一次性20 ul微量吸管。

2,试剂: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种类较多,各有一定的优缺点,尚待大家继续实验,找出最佳配方。

下列3种稀释液供参考。

1. Hinkelmann液
伊红 0.2g
95%石炭酸 0.5m1
40%甲醛 0.5ml
蒸馏水加到 100m1
2.乙醇—伊红稀释液
90%乙醇 30ml
甘油 10ml
碳酸钾 lg
枸橼酸钠 0.5g
20g/L伊红液 10ml
蒸馏水加至 100m1
本配方背景清晰,嗜酸性粒细胞着色鲜明,缺点是含10%甘油,比较粘稠,细胞不易混匀,故计数前必须充分振摇。

3.伊红—丙酮稀释液
20g/L伊红液 5ml
丙酮 5ml
蒸馏水 90ml
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1次。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用EDTA-K2 0 .2ul抗凝静脉血1ml,轻轻摇动抗凝。

凝集,溶血,血量小于0.5 ML或抽血时间超过四小时为不合格标本,拒收。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6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版序:2005-1
页码:第2 页,共2 页
[操作步骤]
1.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ml。

2.常法取末梢血20μ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3.静置3—5min,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结果计算]
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lO=嗜酸性粒细胞/L
[质量控制]
1,必须使经校准的微量吸管和微量计数板。

2,操作工作人员必须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步骤。

3,试剂必需在有效期内使用。

[参考范围]
(50-300)×10E6/L(50-300/μl)
[临床意义]
1.直接计数主要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2.其他变化的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
术后、烧伤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附注]
l. 血液稀释后应于1h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2.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
当延长混匀时间。

3.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但也有着浅红
色的,其颗粒较小。

4.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5.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