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使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原则

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原则首先,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
糖皮质激素分为不同浓度和制剂,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皮肤部位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
常用制剂有软膏、霜剂、凝胶、乳剂等,不同制剂适用于不同皮肤部位。
浓度一般分为I-IV类,低浓度适用于面部、薄皮肤和幼儿。
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能够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其次,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和次数应符合治疗需要。
一般情况下,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应控制在2-4周,避免长时间使用。
过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每天的使用次数一般为1-2次,避免频繁使用,尽量在患处消退后即停止使用。
第三,避免在靠近眼睛、口腔和阴道等敏感部位使用。
这些区域的皮肤比较薄,敏感度较高,同时这些部位也更容易发生副作用。
如果需要在这些区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选择低浓度的制剂,并控制使用时间和次数,以避免不良反应。
第四,避免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果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可能会抑制炎症反应,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控制的困难。
在这些情况下,应首先治疗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停药。
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病情调整,通常来说,轻度炎症可使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而严重炎症可使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
当症状得到控制后,应逐渐减少激素使用,以防止反跳现象和依赖性的发生。
慢性患者需要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应定期复查和监测激素的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时应注意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控制使用时间和次数,避免在敏感部位使用,避免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停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将使其疗效最大化,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准确认识与合理应用

[转贴]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准确认识与合理应用郑捷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摘要:该文介绍了2001年4月"第一届欧洲糖皮质激素治疗讨论会"的建议,将以抗炎、免疫抑制为目的的合成类固醇类药物命名为"糖皮质激素"较为妥当。
从糖皮质激素对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的代谢,对心血管、消化、神经、血液、内分泌和皮肤的生理与病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着重介绍了糖皮质激素的基因组效应、非基因组效应和总效应,将糖皮质激素划分为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超大剂量和冲击疗法的方法和依据;"反跳现象"、"虚弱征群"、"应激危象"等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停药后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还介绍了十多种糖皮质激素容易引起的副反应和预防手段。
指出"无指征地使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冲击疗法"、"重视皮肤表现,忽视系统影响"、"治疗自身抗体"、"激素剂型选择不当"、"予以抗生素保驾"等临床上激素被不合理应用的现象。
最后还就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对象和治疗剂量进行了讨论。
课前问答使用激素后出现白细胞升高一定是感染吗?A 不一定B: 一定糖皮质激素的基因组效应一般在用药后:?A.30分钟后出现B.60分钟后出现一定C.180分钟后出现D.12小时后出现糖皮质激素是最强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是皮肤病临床中最多被应用的药物之一。
正是由于它的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使它好比一把“双刃剑”,在改变患者病理过程的同时也会导致新的病变。
如果对糖皮质激素的病理、生理作用认识不够或不恰当地使用,其不良后果将会超过原发疾病本身。
就好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寻常性天疱疮(PV),现在只有部分患者死于原发病,而感染等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引起的并发症也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护理

(4)长程治疗:疗程大于3个月。适用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防和治疗及反复发作、 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溶血性贫血、系统性血管炎、结 节病、大疱性皮肤病等。维持治疗可采每日或隔日给药,停药前亦应逐步过渡到 隔日疗法后逐渐停药。 (5)终身替代治疗: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减退症,并于各种应 激情况下适当增加剂量。
3. 注意事项
1 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2 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 3 其他注意事项
1 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1.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
2.严重精神病史
3.癫痫
4.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5.新近胃肠吻合术后
6.骨折
7.创伤修复期
8.寻常型银屑病
9.严重高血压
10.严重糖尿病
11.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 12.活动性肺结核; 染)
• 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 、 药疹、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光化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疱病 • 血管炎性疾病 :血管炎、脂膜炎 • 与免疫相关的疾病 :白癜风、红皮病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
中国药师,2012,15(7):1009-1011
糖皮质激素 的合理使用及护理
1. 糖皮质激素概念及作用 2. 发展及使用现状
1.1 糖皮质激素概念
糖皮质激素(Gc)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 皮质醇,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作用,还具有抑制 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因 为其调节糖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所以称其为“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缺乏时则发生低血糖。
糖皮质激素使用要点总结

糖皮质激素使用要点总结正确“解锁”糖皮质激素(GC)▌前世今生在人体两侧肾脏上方,坐落着两处形如月芽的“工厂”,名为肾上腺。
上午8时左右,蛰伏一夜的“肾上腺”开始紧锣密鼓地工作,生产一种叫作“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激素。
尽管糖皮质激素一直在为人类做着奉献,但长期以来却默默无闻。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发现并确定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上的优异表现而一举摘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桂冠,糖皮质激素才开始声名大噪。
▌佛与魔糖皮质激素神通广大: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而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至关重要;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如今,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日益扩大,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都有糖皮质激素的用武之地。
糖皮质激素变得家喻户晓,人们认为它是治病利器、救命法宝、无所不能的仙丹……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在享受糖皮质激素带来的福利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骨质疏松、忧闷易怒等不良反应伺机而出,令人望而生畏。
糖皮质激素跌落神坛,究竟是佛还是魔?▌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尽管糖皮质激素的弊端已经昭然若揭,口诛笔伐之声络绎不绝,但糖皮质激素依然难以取代。
是佛还是魔,往往在于一念之间。
不“滥用”、不“畏用”,合理增减、换算剂量及停药,可助糖皮质激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类固醇(甾体),由三个六元环与一个五元环组成。
糖皮质激素拥有庞大家族,根据来源分为: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内自行分泌,包括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②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外合成,包括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甲基泼尼松龙,甲强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根据生物效应期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其中短效糖皮质激素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中长效糖皮质激素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现状

糖皮质激素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现状[摘要] 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在肤皮肤科临床中应用很广,频率很高,但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较多,在药物选用、使用浓度、次数、用药总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作者复习国内有关文献就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经皮吸收及其影响因素、合理应用、不良反应进行介绍,供临床参考,以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外用;临床应用;现状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皮肤病始于1952年,至今已开发研制出许多具有局部活性的新型衍生物,大大增进了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并减轻了不良反应,成为皮肤最常用的一类外用药。
但在发挥局部治疗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系统的和局部的不良反应,因而药物的选用和使用方法,也成为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1 药理作用在体内分泌的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中的氢化可的松和强的松龙活性较高,通过抑制己糖激酶降低组织对糖的利用,使糖元异生,从而使血糖升高,故称糖皮质激素。
它还能促进糖元分解,引起负氮平衡。
此外它还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能使淋巴细胞的破坏和崩解。
皮肤科临床上,主要是利用其超生理剂量出现的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增生作用和血管收缩作用等药理作用治疗皮肤病。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经由复杂的信号转导,增加或减少靶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1、5]。
1.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对炎症的不同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1.1.1 增加脂皮质素的合成脂皮质素可抑制磷酸酶a2活性,从而减少亲炎症花生烯酸衍生物的释放。
已有实验证明,用氢化可的松后30min可见脂皮质素的释放。
用0.6%戊酸倍他米松涂于银屑病皮损,结果几小时后磷酸酶a2的活性减弱。
这些作用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炎性皮肤病的重要分子水平机制。
1.1.2 减少白介素-1的释放白介素-1在表皮合成,可致炎症反应。
糖皮质激素可阻断白介素-1的生物合成是其抗炎、抗增生作用的原因之一。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成都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糖皮质激素是双刃剑
最强大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
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药物之一
由于其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在改变病理过程的
同时也会导致新的病变 如果对病理、生理作用认识不够或不恰当地应用,其不 良后果将会超过原发疾病本身 SLE或PV,目前只有少数患者再死于原发病,而多数死 于长期、大剂量使用后的并发症。
C1C2 双键 C3上=O C4C5双键 C6C9C21卤取代 C11上加OH C16上CH3,OH 抗炎增加14倍, 水钠潴留减少 增加抗炎 增加抗炎 抗炎作用最大化 水钠潴留增加 增加抗炎 增加抗炎 水钠潴留减少
引入亲脂基团 C16-C17间加丙酮酯 增加穿透力 C16,C17,C21加脂 抗炎增加
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分泌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 氢化 可的松 网状带:性激素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糖皮质激素的命名
类固醇(steroids)包含胆固醇、性激素和皮质类固醇等具 有共同多环结构的化合物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 )和类皮质激素(corticoids) 不能明确两类激素中的哪一种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adrenal corticosteroids) 系糖皮质激 素和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 氢化考的松(hydrocortisone)主要的糖皮质激素
Curr Opin Orthop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短效或中效的试剂(溶于水)用于疾病急性期 长效制剂(不溶于水)主要用于疾病慢性期
By Gregory J. Dennis , Rheumatology secrets, GlucocorticoidsSystemic and Injectable;2nd Edition,Ch85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具有调节机体代谢、免疫和应激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临床医学中,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
然而,由于其副作用和滥用情况,其临床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指南,以帮助医生、药剂师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炎等。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
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剂量过大会导致副作用,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疗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疗程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在达到治疗效果后,应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联合用药时应谨慎,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继发性糖尿病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停药反应。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步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禁忌症: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疾病是禁忌使用的,如活动性肺结核、胃溃疡等。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应排除这些禁忌症。
儿童和孕妇:儿童和孕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特别谨慎。
在必要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以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

长效
得宝松迅速缓解症状
血浆浓度 (mcg%)
倍他米松磷酸钠——立即起 效
小时
得宝松—疗效持久
排泄百分比%
二丙酸倍他米松——排泄缓慢
天
注射后第19天,只有51.9%的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
得宝松与强的松的不良反应比较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胃肠反 应 血 压升 高 月 经紊 乱 得宝 松 强的 松
适应症与特点:
• 在短期内能显著改善病情而 无需精确定量的疾病 • 有助于缩短病程 • 局部注射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轻型药疹 • 急性荨麻疹 • 丘疹性荨麻疹 • 接触性皮炎及急性湿疹
得宝松组(50例)与地塞米松组(30例)治疗 不同类型药疹的疗效比较
得宝松组 疹 型 4 天 7 天 10 天 4 疹(头面部、高龄者必须)
(严重的)玫瑰糠疹
局部注射
• 疤痕疙瘩 • 斑秃(七星针) • 狼疮性脂膜炎(LEP) • 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PNCTCL) • 环状肉芽肿
DLE、 神经性皮炎
结缔组织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初期 • 全身症状重的SCLE、皮肤血管炎 •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 • 硬皮病
大剂量
30mg<每日泼尼松的等效剂量≤100mg • 受体饱和度随剂量而增加,当达到 100mg 泼尼松时几乎全部受体被结合,基因组效 应达最大值。 • 用于亚急性起病、急进进展的结缔组织疾 病或严重内脏并发症的自身免疫病; • 由于副反应严重,不能长期使用。
超大剂量
100mg<每日泼尼松的等效剂量
小剂量
每日≤7.5mg 泼尼松的等效剂量 • 占据50%以下的受体 • 几乎无副作用(如骨质疏松) • 用于维持治疗或替代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如效果不佳或过敏可更换品种及用药途径。
③应根据疾病种类及病情轻重程度及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如:
天疱疮、虫咬皮炎。
13
表1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较
类 药物 别
对糖皮 水盐 抗炎 等效 血浆半 作用持 糖代谢 质激素 代谢 作用 剂量 衰期 续时间 (比值) 受体的 (比值) (比值) (mg) (min) (h) 亲和力 1.0 0.8 1.0 0.8 1.0 0.8 20.00 25.00 90 30 8~12 8~12
2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
2、正确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激素的抗炎、退热、改善食欲和振奋精神等作用,往往
给病人和医生造成假象,因此不能仅依据患者的主观感觉作 为判断疗效的标准,必须结合临床、必要检查给予正确评价。
24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
3、足量开始,开始使用时根据患者体重、病种不同、病情
10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急性病的治疗:适应症是主要的,禁忌症是
次要的。如: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慢性病的治疗:禁忌症是主要的,适应症是
次要的。如:皮肌炎伴肺炎、天疱疮伴耐药 金葡菌的感染、红皮病伴糖尿病等。
11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可用可不用的时候:有禁忌症就不用,没有
禁忌症就可以用。如:带状疱疹(发病初 期)、轻中度的药疹、轻中度的接触性皮炎。
29
糖皮质激素减量原则
对于需要应用维持剂量者 对于急性病不需 疗程<10天者可突然停药 >30mg 5-10mg/w 要长期用药者, <20mg 2.5-5mg/2-4w 冲击治疗后可恢复原口服剂量 但基量较大者, <10mg 维持剂量 需逐渐减量,可 早期快减,晚期慢减 原则:后一次减量比前一次减 减量快些,每 量,减的量小,间隔时间加长 病情重者分三次服,按晚中早顺序减量至顿服,总 2~3d或3 ~5d 增加投药日剂量的同时开始撤 如 :每日 30mg ,每次减量均不宜超过基量的 减一次。 减不服药日的剂量,保证 24h总 量≤30mg/d,可一日顿服。 30mg 30mg 1/4~1/6,基量大可减快些,基 量不变,最初每次减少 5~ 35mg 25mg 量小可减慢些, 减 1/10 3 次/ 日 顿服 隔日顿服 停药 <20mg 10mg ,当减至每日 20mg 时应 40mg 20mg 。 每次减少 ,直至不服药 42.5mg 2.5mg 17.5mg 尽早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日完全停用为止。 45mg 15mg
1、 个体化用药
个体对糖皮质激素代谢率不同,其药效亦存在个 体差异,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对皮质激素代谢 率高,半衰期短,所需的剂量亦增大;反之,肝肾 功能不全者对激素代谢率低,半衰期长, 所需的 剂量则相对较小。 近期使用巴比妥酸盐、卡马西平、苯妥英、扑米 酮或利福平等药物,可能会增强代谢并降低全身性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所需的剂量亦增大。口服避孕 药或利托那韦可以升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所需 的剂量则相对减少。
如不使用可能危及生命的时候:有禁忌症也
要用,密切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如:骨折患 者伴重症药疹等。
无指征滥用:如:湿疹、寻常型银屑病 有指征不敢用:如:芒果皮炎
12
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1、品种的选择
2、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的选择。①通常用药途径以口服为
主,静滴适用于抢救和口服不便者,因患者依从性的问题和 经济效益,住院患者一般静滴,供静滴的制剂一定为水溶性 制剂不能用混悬液,混悬液用于局部注射,静滴制剂一般效 价较口服制剂高,当患者要出院时,由静滴等量换为口服制 剂,也相当于减量了。
特殊情况下激素品种的选择
妊娠和哺乳
胎盘可把强的松龙转化为无活性的强的松,母体血
与脐带血强的松龙浓度之比为10:1;地塞米松可顺
利通过胎盘,母体血与脐带血浓度相似。
强的松和强的松龙在母乳中的浓度较低,不到新生
儿内源性皮质醇的1/10。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可以应用强的松,慎用地塞米松。
15
特殊情况下激素品种的选择
5.00 4.00 4.00 0.75
60
200 180 >200 100~ 300
12~36
12~36 12~36 12~36 36~54 36~54
20.0~ 30.0
25.0~ 0.60 35.0
100~ 300
注:表中水盐代谢、糖代谢、抗炎作用的比值均以氢化可的松 14 为1计;等效剂量以氢化可的松为标准计
1、有水钠潴留、高血压:选用甲强龙,地塞米松,不宜用氢考, 氢考对水盐代谢影响最大。 2、有肝病:选用甲强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可的松和强的松 在肝内分别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才能生效,故严重 肝功能不全患者只宜使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强龙)。 3、有糖尿病、胃溃疡:选用氢考 4、隔日疗法:选用强的松、甲强龙(为减轻长期用药引起的对 HPA轴的影响,宜选用中效制剂,不能用长效制剂)。 5、冲击疗法:首选甲强龙、次选地塞米松
25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法
短期给药(疗程短于2周):可以3次/日
长期给药:大剂量2周内3次/日,以后改顿服 小剂量不应3次/日给药 甲强龙800-1000mg ,3-5天 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天疱疮、SLE、皮肌炎 隔日顿服:将两日激素合一起顿服,对HPA轴影响小,但 安全不抑制HPA轴,不产生骨质疏松, 疗效差,不适合初期治疗。 可出现头痛、高血压、高血糖、股骨头坏死 致死性心律失常、原因不明的突然死亡。 冲击疗法:短期内静滴超大剂量,然后迅速减量,以
18
特殊情况下激素品种的选择
14、地塞米松抗炎作用强,静脉给药,起效快,用药15~20 分钟发挥作用,常用于危重患者抢救,也可短期静滴使用。 15、本品易引起精神症状,不宜用于狼疮性脑病患者。 16、又名氟美松,为含氟的激素有肌肉毒性,不能用于皮肌炎 。
19
超强效激素-得宝松
每月肌肉注射一次,既方便又可维持疗效,对基层医生有吸
16
特殊情况下激素品种的选择
6、氢考的乙醇制剂中含有50%乙醇,故必须充分稀释至 0.2mg/ml后供静脉滴注用,有酒精过敏者、中枢神经系抑 制或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不宜用于妇女和儿童,需用大剂 量时应改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7、强的松价格便宜,副作用适中,是长期口服制剂的首选药 物,也是激素类药物等量换算的标准。
短 氢化可的松 1.00 效 0.01 可的松
泼尼松
中 泼尼松龙 效 甲泼尼龙 曲安西龙 长 效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0.05
2.20 11.90 1.90 7.10 5.40
0.8
0.8 0.5 0 0 0
4.0
4.0 5.0 5.0 20.0~ 30.0
3.5
4.0 5.0 5.0 30.0
5.00
使用中等剂量, ≤1mg/kg/d,可一周左右,直接停药。 某些病情重的急性自限性1mg/kg/d疾病,如重症药疹、重症 多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开始剂量可大些, > 1mg/kg/d,,症状控制后,每3~5天减量一次,每次减基量 的20%,逐渐停药,总疗程约一个月。 某些急性危及生命的疾病,如: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伴 喉头水肿等,可短期使用大剂量, 地塞米松10~15mg静推, 如症状未缓解,可重复使用,使患者度过危险期,病情缓解 后可尽快减量停药。
6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1、严重的、全身性的霉菌感染 2、既往病史中,已知对激素有严重过敏反应。
7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新近胃肠吻合术后 严重精神病史 骨折及其他创伤修复期 妊娠初期及产褥期 水痘、麻疹、霉菌感染等 活动性肺结核 严重高血压 严重糖尿病 严重骨质疏松 寻常型银屑病 青光眼
47.5mg 12.5mg
30
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1、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患者已存在与糖皮质激 素副作用相关的疾病时,慎重衡量应用糖皮质激素 的利弊。 2、能外用不内用。
4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症
2、病情严重,用激素虽不能根治,但在很大 程度上可控制病情发展或缓解症状,如不用 激素可能危及生命。此类疾病大多病因不明 确,慢性病程,激素需长期使用。如:天疱 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皮病、蕈样肉芽肿、 结节病等。
5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症
3、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控制症状,以其他疗法 为主,激素一般短期使用。如:过敏性紫癜 (腹痛型)、麻风反应、急性荨麻疹、结节 性红斑、带状疱疹(发病初期)。
28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方法
某些病程长,皮疹广泛的疾病,使用激素可缩短病
程,控制病情发展。如:疱疹样脓疱病、变应性皮 肤血管炎等,可使用中等剂量≤1mg/kg/d,但减量 缓慢,疗程2~3个月。
某些病情严重的慢性病,需长期甚至终身,如:天
疱疮、SLE、皮肌炎等,开始用足量,再逐渐减量, 维持治疗。
轻重给足量。 一般轻~中: 0.5~1mg/kg/d ,如:病情不重的SLE,带状 疱疹(发病早期) 中~重: 1mg/kg/d ,≤60mg/d如: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 药疹 重度: >1mg/kg/d,60~120mg/d如:天疱疮,重症药疹 总之,剂量个体化,以控制病情为准,小儿按1mg/kg/d,如 使用2~3d症状未能控制,则可将剂量增加25%~100%, 以尽早控制病情,如寻常型天疱疮,最好一次用到位,如梯 步增加,不能控制病情,反而用量更大。
2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从足量开始 逐渐减量 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疗程及具体方法 冲击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具体方法
长期用药应寻找最适合的最小维持量
预防不良反应 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出现反跳现象或停药症状应及时处理 撤停药的指针 严格掌握禁忌症、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