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基础课时练22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2019—6—9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2019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基础课时练6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Word版含答案

基础课时练(六)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1.(2018·北京昌平区月考)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a 2O 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B .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 2O 3制备AlC .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D .实验室用NH 4Cl 和Ca(OH)2制备NH 3答案:D2.(2018·台州中学统考)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 .CO +H 2O =====高温CO 2+H 2B .3NO 2+H 2O===2HNO 3+NOC .2F 2+2H 2O===4HF +O 2D .2Na 2O 2+2H 2O===4NaOH +O 2↑答案:A3.(2018·福建南安一中月考)根据如图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反应条件已略去)( )A .反应①②③④⑤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B .反应⑤说明该条件下铝的还原性强于锰C .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O 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1∶1D .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解析:选B 氯酸钾分解、铝热反应、过氧化氢分解不是离子反应,①②③④⑤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金属铝的还原性强于锰,与二氧化锰发生铝热反应,B 正确;反应③中每生成1mol 氧气转移2mol 电子,而反应④中每生成1mol 氧气转移4mol 电子,C 错误;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反应中氯化氢并没有完全被氧化,因此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 错误。
4.(2017·北京西城区期末)废水脱氮工艺中有一种方法是在废水中加入过量NaClO 使NH +4完全转化为N 2,该反应可表示为2NH+4+3ClO-===N2↑+3Cl-+2H++3H2O。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氮元素被氧化,氯元素被还原B.还原性:NH+4>Cl-C.反应中每生成1molN2,转移6mol电子D.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可以直接排放解析:选D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被氧化,氯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1价,被还原,故A正确;根据上述分析,NH+4为还原剂,Cl-为还原产物,根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所以还原性:NH+4>Cl-,故B正确;每生成1molN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故C正确;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中含有盐酸,属于酸性废水,不能直接排放,故D错误。
2019版高考化学(人教版)练习:第三章 第10讲 钠及其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B.根据反应Na+KCl 熔融NaCl+K↑,知Na的金属性强于KC.钠燃烧时发出黄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的火焰D.实验完毕后剩余的金属钠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解析: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只有在常温下才生成Na2O,A错;反应Na+KCl熔融NaCl+K↑是利用了K的低沸点,B错;观察Na燃烧时的火焰不能透过蓝色钴玻璃,C错;实验用剩的金属钠应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弃,以防失火,D正确。
答案:D2.钠及其化合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某同学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A.碳酸氢钠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B.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C.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D.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解析:D项,Na燃烧生成的Na2O2能与CO2反应,因此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应用沙土掩埋法灭火。
答案:D3.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反应,反应条件(温度或反应物用量)改变,不会引起产物种类改变的是()A.Na和O2B.NaOH和CO2C.Na2O2和CO2D.Na2CO3和盐酸解析:钠与氧气在常温下与加热或点燃条件下生成的产物不同,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A项错误;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产物不同,B项错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与量无关,C项正确;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NaHCO3和NaCl,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CO2,H2O和NaCl。
答案:C4.某固体物质只含有钠和氧两种元素,将它放在足量的水中产生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则原固体物质的组成是()A.Na2O2与Na2O B.Na和NaOHC.Na2O2和Na D.Na和Na2O解析:由这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可知为氧气和氢气,故原固体组成为Na2O2和Na。
2019届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有机化学基础(含解析)

2019届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有机化学基础1、已知:苯和卤代烃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生成烷基苯和卤化氢,A是水果的催熟剂,C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苯甲酸。
几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生成物中所有无机物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 _,F__________,E__________。
(2)在①~⑥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____(填编号)。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D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生成G,G为卤代烃,G与(2)①为取代反应,②为消去反应,③为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④为取代反应,⑤为取代反应,⑥为消去反应。
2、M是一种重要材料的中间体,结构简式为A ~F 分别代表一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中的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①Y 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1种峰; ②RCH ===CH 2――→ⅰ.B 2H 6ⅱ.H 2O 2/OH-RCH 2CH 2OH ; ③两个羟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稳定,易脱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1)D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Y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 .A 和E 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b .1 mol B 完全燃烧需6 mol O 2 c .C 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 .1 mol F 最多能与3 mol H 2反应(4)步骤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7套)2019年高中化学复习课时练习汇总(含各章节知识点及练习解析)(打包下载)

(37套)2019年高中化学复习课时练习汇总(含各章节知识点及练习解析)如果暂时不需要,请将我收藏下来。
因为一旦错过我,可能就永远失去我了!课时1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分子B.1 mol氧的质量为16 gC.0.5 mol He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D.2H既可表示2个氢原子又可表示2 mol氢分子解析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mol可以计量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等),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这里的“粒子”并不一定是分子,A项错误;使用“mol”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明确,且粒子种类要用适当的符号或化学式表示,“1 mol氧”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2H 只表示2个氢原子,D项错误。
答案 C2.(2017·潍坊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1B.20 ℃、1.0×105Pa时,同体积的O2与CO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C.当1 mol气态物质的体积为22.4 L时,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D.2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44.8 L解析A项,没有给出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A项错误;B项,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B项正确;C项,1 mol气态物质在非标准状况时,体积也有可能等于22.4 L,C项错误;D项,没有给出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D项错误。
答案 B3.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两容器内分别充满14N16O和13C16O气体,下列对两容器中气体的判断正确的是()A .中子数相同B .分子数不同C .质子数相同D .气体质量相同 解析14N 原子中有7个质子、7个中子,16O 原子中有8个质子、8个中子,13C 原子中有6个质子、7个中子,同温、同压、同体积的这两种气体,分子数相同,故两容器中的中子数相同。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2课时练: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练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综合测试1、如图所示图象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Ⅰ将各原子看成了质点,为立体结构示意图B.Ⅱ为电子式,表示甲烷分子中有8个电子C。
Ⅲ为球棍模型,棍代表甲烷分子内含有的共价键D.Ⅳ为比例模型,能表示出甲烷的空间构型及各原子的相对大小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D。
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3、下列关于甲烷、乙烯和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均能在空气中燃烧B.甲烷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C.甲烷和乙烯互为同分异构体D.乙烯和苯分子中均含碳碳双键4、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烷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正四面体,所以CH 2Cl 2有两种不同构型B. 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甲烷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C. 甲烷可以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因此,可以使氯水褪色D. 甲烷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5、下列关于乙烯和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乙烯可以燃烧C .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 .苯可以燃烧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烷烃的通式为C n H 2n+2,随n 值增大,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B.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为溴乙烷C 。
1mol 苯恰好与3mol 氢气完全加成,说明一个苯分子中有三个碳碳双键D.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的庚烷有5种同分异构体7、下列实验中,没有颜色变化的是( )A 。
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Cu (OH)2混合加热B 。
淀粉溶液加入碘酒C.鸡蛋清中加入浓硝酸D.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8、下列关于组成表示为CxHy 的烷、烯、炔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4x ≤时,常温常压下均为气体B 。
2019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基础课时练12碳、硅及其化合物 无机非金属材料 Word版含答案

基础课时练(十二)碳、硅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1.下列关于碳和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其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B.其单质在加热时都能跟O2反应C.其氧化物都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D.碳和硅两种元素共有两种单质答案:B2.下列关于碳、硅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有毒气体B.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相似C.二氧化碳、二氧化硅都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盐D.高纯度的二氧化硅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答案:C 3.(2017·定州中学期中)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B.二氧化硅是硅酸的酸酐,但不可以用它和水直接反应来制取硅酸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常温下也可和某些物质反应D.盛放硅酸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的主要原因是硅酸钠溶液水解呈碱性答案:D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焦炭具有还原性,高温下能将二氧化硅还原为硅B.晶体硅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是因其熔点高、硬度大C.硅主要以单质、氧化物、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D.高纯硅可以制作太阳能电池,其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相同答案:A 5.硅是构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主要元素,下列有关硅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化学式为Si3N4 B.碳化硅(SiC)的硬度大,熔点高,可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和轴承C.光导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为SiO2 D.二氧化硅为立体网状结构,其晶体中硅原子和硅氧单键个数之比为1∶4答案:B 6.(2018·合肥一检)硅及其化合物是带来人类文明的重要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陶瓷、水晶、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都属于硅酸盐B .水玻璃是纯净物,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C .某硅酸盐的化学式为KAlSi 3O 8,可用K 2O·Al 2O 3·6SiO 2表示D .高纯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高纯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答案:C7.从与NaOH 溶液反应所得产物(纯净物)类型差异性的角度上看,下列四种物质有一种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物质,该物质是( )A .SiO 2B .CO 2C .SiD .Al 2O 3答案:C8.(2017·怀化期末)单质Z 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可由X 通过如图所示的路线制备,其中X 为Z 的氧化物,Y 为氢化物,分子结构与甲烷相似。
人教版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夯实练(4)及答案

2019高考化学(人教)一轮基础夯实练(4)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江苏卷】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下列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是A.光合作用B.自然降雨C.化石燃料的燃烧D.碳酸盐的沉积【答案】C【解析】精准分析:A项,光合作用消耗CO2,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可表示为6CO2+6H2O C6H12O6+6O2,光合作用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下降;B项,自然降雨时H2O会与少量CO2反应生成H2CO3,不会引起CO2含量的上升;C项,化石燃料指煤、石油、天然气,煤、石油、天然气中都含C元素,C元素燃烧后生成CO2,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D项,碳酸盐沉积指由形成于海洋或湖泊底部的粒状、泥状碳酸盐矿物及其集合体,通过生物作用或从过饱和碳酸盐的水体中直接沉淀,水体中生物活动消耗CO2,有利于碳酸盐沉积,碳酸盐沉积不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答案选C。
考点定位:温室气体CO2产生的分析,关注化学在能源、材料、环境、环保、健康等方面的作用。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分析光合作用、自然降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碳酸盐的沉积等这些变化过程中对自然界碳循环的具体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的成分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反应4Li+2SOCl2===4LiCl+S+SO2↑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SOCl2是氧化剂,Li是还原剂B.2 mol SOCl2参加反应,共转移4 mol电子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SOCl2在正极发生反应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可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D[反应中Li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SOCl2中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A项正确;2 mol SOCl2参加反应时,有1 mol S元素由+4价变为0价,故转移4 mol电子,B项正确;将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后,正极发生得电子的反应,即化合价降低的反应,SOCl2中S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此SOCl2在正极发生反应,C项正确;由于Li易和水反应,因此原电池的电解质应为非水电解质,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课时练(二十二)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1.(2018·上海闵行区模拟)反应2A(g)2B(g)+E(g) ΔH=Q kJ·mol-1(Q>0),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A.缩小体积加压B.扩大体积减压D.降温C.增加E的浓度答案:D 2.(2018·石家庄模拟)恒温恒容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H2(g)+I2(g)2HI(g),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总压强不随时间改变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C.单位时间内生成2 mol HI同时消耗1 mol H2D.H2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改变答案:D 3.(2017·浙江高考选科4月考试改编)已知:X(g)+2Y(g)3Z(g) ΔH=-akJ·mol-1(a>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1 mol X和0.2 mol 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0.3 mol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 kJD.升高反应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也增大答案:C 4.(2018·银川市模拟)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在t0时刻改变条件,其反应速率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像对应各点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mB.nD.fC.e解析:选D根据图像知,t0时改变条件,逆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向左移动,当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最大,即f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
5.(2018·黄冈中学月考)反应NH4HC2O4(s)NH3(g)+CO(g)+CO2(g)+H2O(g)在200℃下达到平衡状态,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充入HClB.其他条件不变,移去一部分NH3C.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CO2D.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一定量N2解析:选A审题时抓住200℃,在该温度下,氯化铵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故充入氯化氢,上述反应中各气体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A项正确;分离氨气,平衡向右移动,B项错误;充入二氧化碳,平衡向左移动,C项错误;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体积增大,平衡向右移动,D项错误。
6.(2016·四川卷)一定条件下,CH4与H2O(g)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
设起始错误!=Z,在恒压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φ(CH4)与Z和T(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焓变ΔH>0B.图中Z的大小为a>3>bC.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错误!=3D.温度不变时,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在加压后φ(CH4)减小解析:选A由题中图像看出,随温度升高,甲烷的平衡体积分数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A项正确;Z越大,甲烷的平衡体积分数越小,故b>3>a,B项错误;起始时错误!=3,反应一旦开始,则消耗等物质的量的H2O和CH4,即错误!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小相同的数值,故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错误!的值一定不等于3,C项错误;温度不变,加压时平衡逆向移动,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增大,D项错误。
7.(2018·陕西安康市月考)向Ⅰ、Ⅱ两个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各充入2 molNO2气体,发生反应:2NO2(g)N2O4(g) ΔH=-56.9 kJ·mol-1,达到平衡后,Ⅰ、Ⅱ两个容器中NO2的转化率分别为α1和α2。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ⅠⅡ恒温容器绝热容器A.转化率大小有:α1<α2B.Ⅱ中混合气体颜色较浅C.Ⅰ中混合气体密度较大D.Ⅱ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解析:选D开始只投入NO2气体,NO2显红棕色,N2O4呈无色,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在容器Ⅱ中,随着反应进行容器内温度升高,相当于容器Ⅰ达到平衡之后加热,平衡向左移动,容器Ⅰ中NO2的转化率较大,A项错误;容器Ⅱ中NO2的浓度较大,颜色较深,B项错误;两个容器的体积相同,气体总质量相等,故密度相等,C项错误;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越大,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相对于容器Ⅰ,容器Ⅱ中NO2体积分数较大,故Ⅱ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D项正确。
8.(2016·天津卷,10(3)改编)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MH x(s)+y H2(g)MH x+2y(s)ΔH<0达到化学平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B.吸收y mol H2只需1 mol MH x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放氢)>v(吸氢)解析:选A MH x(s)+y H2(g)MH x+2y(s)ΔH<0,该反应属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减小的反应。
A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压强不变,正确;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吸收y mol H2需要大于1 mol MH x,错误;C因为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降温时该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将增大,错误;D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v(放氢)<v(吸氢),错误。
9.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3X(g)+Y(g)3Z(g)达到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 mol、2 mol和6 mol。
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向左移动的是( )B.均减小1 molA.均增加1 molC.均减半D.均加倍解析:选B在等温度、等压强下,增加各物质的量与起始投料量成比例,达到的新平衡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平衡不移动。
A项,均增加相等的量,根据化学计量数和平衡时各物质的量,相当于Y的量增加多了,平衡向右移动;B项,相当于Y减少多了,平衡向左移动;C项和D项,均减半或均加倍,平衡不移动。
10.(2017·北京丰台区期末)某同学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Cr 2O 2-7(aq)+H 2O(l)2CrO 2-4(aq)+2H +(aq)(橙色) (黄色)ΔH =+13.8 kJ·mol -1步骤:.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B .待试管b 中溶液颜色不变的目的是使Cr 2O 2-7完全反应 C .该实验不能证明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D .试管c 中的现象说明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解析:选C Cr 2O 2-7与CrO 2-4中铬元素均为+6价,没有化合价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待试管b 中溶液颜色不变的目的是使反应达到平衡而不是使Cr 2O 2-7完全反应,故B 错误;试管b 中加入NaOH 溶液,OH -和H +反应使平衡正向移动,而溶液体积增大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减小,也会使平衡正向移动,故不能确定是减小生成物浓度导致的平衡正向移动,C 正确;试管c 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中存在H +,使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加深,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根据现象可知试管c 比试管a 颜色深,所以说明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H +浓度,D 错误。
11.(2018·黄冈第一次调研)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发生反应:H 2(g)+CO(g)C(s)+H 2O(g)。
初始时加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的H 2、CO 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后测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之比为2∶1B .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之比为15∶16C .此时CO 的转化率为50%D .若反应继续向正反应方向 进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减小解析:选C 设初始时加入H 2、CO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 、y mol ,据H 2、CO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可得2x +28yx +y =15,解得x ∶y =1∶1。
令初始时加入H 2、CO各1 mol ,按“三段式法”计算:H 2(g)+CO(g)C(s)+H 2O(g)起始量/mol 1 1 0 0转化量/mol zzzz 某时刻量/mol1-z 1-zzz一段时间后测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有错误!=16,解得z =0.5。
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2 mol ∶(2-0.5) mol =4∶3,A 错误;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质量之比,故反应前后气体的密度之比为(2×1+28×1)∶(2×0.5+28×0.5+18×0.5)=5∶4,B 错误;此时CO 的转化率为0.5 mol1 mol×100%=50%,C 正确;若反应继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会生成更多的H 2O(g),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增大,D 错误。
12.(2018·唐山联考)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x C(g)。
Ⅰ.将3 mol A 和2 molB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C 的体积分数为a ;Ⅱ.若起始时A 、B 、C 投入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A)、n (B)、n (C),平衡时C 的体积分数也为a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Ⅰ达平衡时,A 、B 、C 各增加1 mol ,则B 的转化率将一定增大B .若向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3 mol A 和2 mol B ,C 的体积分数若大于a ,可断定x >4 C .若x =2,则Ⅱ体系起始物质的量应满足3n (B)>n (A)+3D .若Ⅱ体系起始物质的量满足3n (C)+8n (A)=12n (B),则可判断x =4解析:选D 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无论如何进行配比,只要把反应一端按化学计量数之比完全转化为另一端的物质后,相当于完全等同的起始量即可。
A 项,A 、B 、C 各增加1 mol 时,A 与B 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 ,加入的B 相对量大,A 的转化率增大,而B 的转化率将减小,错误;B 项,在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3 mol A 和2 mol B ,相当于增大了体系的压强,C 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体积缩小,x <4,错误;C 项,假设C 完全转化为A 、B ,则n (A)+23n (C)=3,n (B)+12n (C)=2,即3n (B)=n (A)+3,错误;D 项,设C 完全转化为A 、B ,则xn (A)+3n (C)=3x ,xn (B)+n (C)=2x ,即2xn (A)+3n (C)=3xn (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