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组实验)

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组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99 姓名喻菲儿评价2013 年 4 月24日

营养学实验

营养学实验 自编教材

营养学实验指导 何计国戴蕴青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月修订年20065 实验一体格测量 原理: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体形的维持不

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营养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把身长、体重、以及体形方面的测量参数用作评价营养状况的综 合观察指标。 一.测量指标 1.体重 2.身长 3.胸围 4.上臂围、上臂肌围 5.皮褶厚度等。 上述指标中以身高和体重最重要,它综合反映了蛋白质,热能等心摄入利用和贮备情况反映了机体、肌肉、内脏的发育和潜在能力。二.测量方法 1、体重:被测者在测量之前1小时内禁食,排空尿液粪便。测量时脱去衣服、帽子和鞋袜,只着背心(或短袖衫)和短裤,安定地站(坐或卧)于秤盘中央。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 数点后两位。 2、身高:测量身高应当固定时间。一般在上年10时左右,此时身长为全日的中间值。

3、胸围:成人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数读至0.1厘米。 4、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的位置,然后测上臂中点的周长。 5、皮脂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脂肪的变动与热能供给十分密切。 (1)三头肌部: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厘米处。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后方,使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测定者以左手姆指及食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然后从姆指下测量1厘米左右之皮脂厚度。 (2)肩胛下部: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厘米处。上肢自然下垂,与水平成45°角测量。 (3)腹部:用左手姆指及食指将距脐左方1厘米处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与正中线平行 捏起呈皱褶,不要用力加压,在约距姆指1厘米处的皮肤皱褶根部,用皮褶计测量。一般要求在一个部位测定3次、取平均值。 三、评价

植物营养学实验报告——汇总

植物营养学实习报告 ——草坪N 、P 、K 的含量测定 焦志敏 施鹏程 赵娜 冯海燕 陈瑜 梁希07-2 一、 草样的采集 1.选定地点: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测定校园内草坪中氮磷钾的含量,以评定草坪的营养状况,选择了主楼前的一片草坪,即东起白皮松、青扦,西到香椿、沙地柏所包括的范围内的草坪(如下图所示)作为实验草样。 2.采集草样:由于采集测定的草样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采集时按照一定路线多点采集(如上图),在样地中的四个顶点和对角线的中点和交点各取草样,组成平均样品。同时,所采集的草样长势基本一致、未受到病虫害,以及草样顶端新成熟的健壮叶。由于草坪体内各种物质,特别是活动性成分如硝态氮、氨基态氮,还原糖等都处于不断的代谢变化之中,不仅在不同生育期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在一日之间也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在采样时,选取了同一时间进行。 二、 样品的制备、保存 1.样品的洗涤:由于采取的草样带有泥土或喷洒的肥料药剂,为了避免草样的污染,故样品先进行洗涤,一般用湿布擦净表面的沾染物即可。 2.样品的杀青与保存:测定营养成分常用干燥样品,所以洗净的样品必须尽快干燥,以减少化学和生物的变化。如果延迟过久,细胞的呼吸和霉菌的分解都会消耗组织的干物质而致改变各成分的百分含量、蛋白质也会裂解成较简单的含氮化合物。杀青要有足够的温度,但温度又不能太高,因此,分析用的植物鲜样要分两步干燥,先将鲜样在80—90℃烘箱中烘30分钟,然后,降温至60 香椿沙地柏青杄

—70℃,逐尽水分,大约要用12~24小时。 3.样品的研磨、过筛:干燥的样品要用研钵或带刀片的磨样机粉碎,并全部过筛。而筛孔的选择视称样的大小而定,通常可用圆孔直径为1mm的筛,但本实验称样仅1g左右,故使用0.5mm的筛进行筛选。样品过筛后充分混匀,然后保存于密封的磨口广口瓶中,瓶外贴放一样品标签。 三、样品的消煮及定容 1.样品的称量:称样时将样品充分混匀后多点勺取,使用电子天平(1/1000)称取1g的样品,然后装入100ml开氏瓶底部,并在瓶外注明小组名称,避免混淆。 2.样品消煮:向装有测定样品的开氏瓶中加入1ml水润湿,再加入5ml浓H2SO4(化学纯比重为1.84)摇匀,然后加1滴高氯酸,置于电炉上加热消煮,使固体物消失成为溶液,待H2SO4发白烟、溶液成褐色时,拿下来冷却,再加1滴高氯酸,继续加热消煮约5—10分钟,如此反复一直至溶液呈无色或清亮后,取下冷却,然后用水将消煮液定量地转移到100ml 容量瓶中,定容。 四实验方法与结果 1 N元素的测定: (1)实验目的:测定草样中的氮元素含量,以此掌握测定植物氮含量的方法 (2)方法原理: 植物样品经开氏消煮、定容后,吸取部分消煮液碱化,使铵盐转变成氨,经蒸馏和扩散,用H3BO3吸收,直接用标准酸滴定,以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指示终点。 (3)试剂 40%(m/v)NaOH溶液 2%H3BO3—指示剂溶液 取标准溶液〔C(HCl或1/2H2SO4)=0.01mol/L〕 碱性溶液 (4)操作步骤: 蒸馏法吸取定容后的消煮液5.00—10.00ml,(V2,含NH4—N约1ml),用定氮仪蒸馏。(5)结果计算 全N%=C(v-v0)×0.014×100/(m×v2/v1) 式中 C—酸标准溶液浓度,mol/L;0.0093 v—滴定试样所用的酸标准液,ml; v0—滴定空白所用的酸标准液,ml; 0.014—N的毫摩尔质量,g/mmol; m—称样量,g; v1—消煮液定容体积,ml; v2—吸取测定的消煮液体积ml。 使用凯氏定氮仪: V=17.981ml V0=0.868ml 由公式可得:

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

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 (一)目的意义 使学生掌握营养评价中常用的人体形态、体格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有关器械的使用和校正方法。 (二)原理 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体形的维持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营养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把身长、体重、以及体形方面的测量参数用作评价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 (三)测量工具 软尺、体重秤、身高测试仪、皮褶计、 (四)测量指标 1.体重 2.身长 3.胸围 4.上臂围、上臂肌围 5.皮褶厚度等。 (五)测量方法 1、体重:被测者在测量之前1小时内禁食,排空尿液粪便。测量时脱去衣服、帽子和鞋袜,只着背心(或短袖衫)和短裤,安定地站(坐或卧)于秤盘中央。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2、身高:测量身高应当固定时间。一般在上年10时左右,此时身长为全日的中间值。 3、胸围:成人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数读至0.1厘米。 4、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的位置,然后测上臂中点的周长。 5、皮脂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脂肪的变动与热能供给十分密切。 (1)三头肌部: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厘米处。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后方,

使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测定者以左手姆指及食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然后从姆指下测量1厘米左右之皮脂厚度。 (2)肩胛下部: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厘米处。上肢自然下垂,与水平成45°角测量。 (3)腹部:用左手姆指及食指将距脐左方1厘米处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与正中线平行捏起呈皱褶,不要用力加压,在约距姆指1厘米处的皮肤皱褶根部,用皮褶计测量。一般要求在一个部位测定3次、取平均值。 (六)营养评价 可以根据体测量评价参考数值所列的正常参考值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测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然后进行评价。 1. 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身长(厘米)–105。 2. 体质指数(BMI) 体重(公斤) BMI(体质指数)= ———————— 身长(米)2 体质指数也是较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以体质量(kg)/身高(m)2表示。判断标准是: 消瘦正常超重肥胖 男<20 20~25 25~28 >28 女<19 19~24 24~27 >27 3. 皮褶厚度 皮褶厚度用来表示皮下脂肪的厚度,为防止误差应选择3个或3个以上测量的部位,多选择肩胛下、肱三头肌、脐旁3个测量点。以平均值作判断标准:消瘦正常肥胖 男<10mm 10~40mm >40mm 女<20mm 20~50mm >50mm (七)注意事项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范文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学准备 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分别装在七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四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食物含有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 1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2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营养素?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看完蛋白质录像后回答两个问题: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 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讲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成人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体积越小、肉质颜色越浅的动物越有营养。(2)课件: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 (板书糖类) 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讲解: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淀粉为什么属于糖类呢?(唾液可以把淀粉变成糖。)它是人体的能源材料。马铃薯可做粮食和蔬菜。甘薯可做粮食和制备淀粉。(3)课件: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 (板书脂肪)

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

课题:“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实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牢记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初步了解其化学特性,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同一食物中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营养物质。 2.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的实验态度及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并努力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鉴定方法。 2.难点:认识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含量不一样。 三、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饭粒(或馒头、面包的碎屑)、鸡蛋清、花生种子、食用油、碘酒、烧杯、白纸、载玻片、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1:课前准备,收集材料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当地的饮食特点,选择感兴趣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如马铃薯、鸡肉、奶油、核桃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感受其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节2: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PPT,展示我们平常吃过的食物,我们知道,一天中我们要吃许多的食物,都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 问题: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播放大量的美食图片,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还可以引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思考,有利于指导学生用心从日常生活出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激趣、激疑、探究之效果。 环节3:探究实验的开展 这部分教学,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六个环节。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借助引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馒头、面包、蔬菜、瘦肉、水果、鸡蛋、甘薯、牛奶、花生等食品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各种食物中得营养成分是否相同?不同食物中得营养物质含量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作出假设:以小组为单位,参考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提出合理的假设。 人要生长,就要不断的从外界摄取食物,我们的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脂肪、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假设能力,让其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绽放光彩。

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优选5篇.doc

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优选5篇 【导语】 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优选5篇由***整理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 篇1: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篇2: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篇3: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篇4: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篇5: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正文】 篇1:万能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本次实训,是对我本事的进一步锻炼,也是一种考验。从中获得的诸多收获,也是很可贵的,是十分有意义的。 经过这次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一方面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自我动手做项目的本事。 在实训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是一个让我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原先,学的时候感叹学的资料太难懂,此刻想来,有些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

在这次实训中还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本事,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首先,它锻炼了我做项目的本事,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自我动手操作的本事,在工作的过程中,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应用知识的技巧等。其次,实训中的项目作业也使我更加有团队精神。 从那里,我学会了下头几点找工作的心态: 一、努力实践,自觉进行主角转化。 仅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仅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经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仅有经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主角的转换。 二、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涵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提高的动力。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更应当把学习作为坚持工作进取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会进取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本事,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三、提高工作进取性和主动性 实习,是开端也是结束。展此刻自我面前的是一片任自我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职责。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认为大学生实习难,就业难,除非你有关系,能给你简便找到工作,否则就难逃市场选择的厄运。我在该公司实习总结了五个攻略,只能智勇

实验2.1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教案

实验2.1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一、教材分析: 糖类、脂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大分子。对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是学习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名字早已了解,但不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为此,教材先安排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探知这些物质在生物体中的确存在,以便从感性认识开始引入正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生化鉴定的方法。 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实验方法训练,让学生知道利用特定的化学式给予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有特定的颜色反应可以鉴别这些物质,帮助学生学会生物组织中主要化合物的鉴定方法。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检测技术测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实际的应用,指导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 二、课题:实验2.1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化检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尝试检测部分饮料、食品的营养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同时,认识健康饮食的科学原理,激发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难点:应用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测定食物、饮料中的营养成分。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 实验2.1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和化学试剂能产生不同的特征性反应,利用这个特性区分各种有机物。 二、实验步骤 1、已知成分的鉴定 淀粉+ 碘呈现蓝色 还原性糖+ 班氏试剂加热至沸呈现红黄色沉淀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5%NaOH 1%CuSO4)紫色 脂肪+ 苏丹Ⅲ呈现橘红色 2、未知样品成分的鉴定 生物材料切碎----研磨----过滤-----取滤液。 每种鉴定用滤液2ml,加各种试剂进行鉴定。 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各种生物材料的有机物成分。 三、分析与讨论 1、哪种食物中含有你所鉴定的所有营养成分?哪种食物可作为人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2、根据实验结果和已学理论知识,吃水煮萝卜和甘蓝能获得脂肪吗? 九、评价: 1、下列各项中,能证明梨果肉细胞中含有葡萄糖的是() A、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桔黄色 B、与班氏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C、被碘液染成红色 D、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对试管中的梨匀浆液进行加热时,操作不正确的是() A、将试管放进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 B、将试管底部不接触烧杯底部 C、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D、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 3、一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种子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视野左上方细胞看得清晰,右上方细胞较模糊,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细调节器未调节好 B、反光镜未调节好 C、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D、显微镜物镜损坏 4、在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应该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这样做的目的是() A、留下次实验用 B、鉴定脂肪时用 C、失败后可再做 D、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作对照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教案 冀少版

《一、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教案 教材分析 人生活在生物圈中,并从中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对物质与能量的需求。怎样健康饮食呢?第一课时“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本册的开篇章节。考虑到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中,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安排了淀粉的探究实验、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这样处理教材比原来直接讲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更符合课标的要求。此外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正是新陈代谢过程的起始部分,为下面课程的讲解做了准备。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验证食物中是否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难点是“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书中已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也较好。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正确使用生物实验用具。 2、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性目标 参与小组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 溶液准备包括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蛋清液)、橘汁、碘液、10%的氢氧化钠、3%的硫酸铜溶液、清水、蒸馏水等; 实验用具包括研钵、试管、解剖剪、解剖针、刀片、纱布等;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材料“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制定一份营养全面的午餐食谱,并在课上带来食谱中的食物(每样食物少量即可)。 教学过程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

实验一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一、植株粗灰分的测定(直接灰化法)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株灰化的条件和判断灰化完全的标准; (2)灼烧的温度必须控制在适宜温度; (3)样品应先炭化,以防灰化时爆燃,引起残灰飞失。 2、实验原理 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有机物化分解挥发,剩下的部分即为植株粗灰分。 3. 需用的仪器和试剂 仪器:高温电炉、万分之一天平、调温电炉、瓷坩埚。 4. 实验步骤 样品预处理:吹干→烘干→粉碎过筛→混匀→装瓶。 测坩埚重:洗净→灼烧→冷却→称重 炭化、灰化:称样→炭化→灰化→冷却→称重。 5. 教学方式 每个班分成两个小班,每个小班安排一个老师负责讲解、指导,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6. 考核要求 (1)能正确判断植株样品是否灰化完全; (2)明确要先碳化的原因。 7. 实验报告要求 要求写清楚项目测定的目的意义、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二、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⑴实验目的 掌握H2SO4—H2O2消化—蒸馏定氮法测定植株全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 溶液中残余的H2O2必须分解除去;消化完全标志是溶液无色透明;检查2%硼酸溶液pH值是否变化;蒸馏定氮时注意消化管密封;确保待测液中NH3蒸馏完毕。

2.实验内容或原理(不包括硝态氮) 植物样品首先经浓硫酸的脱水碳化、氧化等一系列作用后,而未被硫酸破坏和分解的有机物和碳又经过双氧水分解出的新生态氧的强烈氧化作用,从而使有机氮等转化为无机铵盐,消煮液中的铵用半微量蒸馏法定氮,从而计算出植株中氮的含量。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⑴需用的仪器 150ml(细口)、250ml三角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定氮仪等 ⑵需用的试剂 浓硫酸、双氧水、2%硼酸溶液、定N指示剂等 4.实验步骤 称植株样品→加浓硫酸和H2O2消化→容量瓶中定容→准确吸取一定体积待测液用蒸馏法定氮→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 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 ⑴植株样品的消化过程和消化完全的标志 ⑵定氮仪的测定原理和使用 ⑶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 ⑷标准铵态氮的回收实验 ⑸硼酸吸收液和氢氧化钠加入量的估算 ⑹硫酸标准溶液浓度的选择 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三、植株全磷含量的测定

食品营养学实验1-3

实验一烹调前后食物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改变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一)目的意义 食物中的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形式。当食物放置时间较长或经过烹调处理后,有相当一部分抗坏血酸转变为脱氢型,脱氢型的抗坏血酸仍有85%左右的维生素C活性,测定总抗坏血酸可以评价烹调方法对食物中抗坏血酸的影响。 (二)原理 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脱氢型和二酮古乐糖酸,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脎,根据脎在硫酸溶液中的含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进行比色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 1. 恒温箱:37 ±0.5℃。 2.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3. 捣碎机。 4. 4.5mol/L硫酸: 谨慎地加250mL硫酸(比重1.84)于700mL水中,冷却后用水稀释至1000mL。 5. 85%硫酸:谨慎地加900mL硫酸(比重1.84)于100mL水中。 6. 2%2,4-二硝基苯肼溶液:溶解2g2,4-二硝基苯肼于100mL4.5mol/L硫酸内,过滤。不用时存于冰箱内,每次用前必 须过滤。 7. 2%草酸溶液:溶解20g草酸(H2C2O2)于700mL水中,稀释至1000mL。 8. 1%草酸溶液:稀释500mL2%草酸溶液到1000mL。 9. 1%硫脲溶液:溶解5g硫脲于500mL1%草酸溶液中。 10. 2%硫脲溶液:溶解10g硫脲于500mL1%草酸溶液中。 11. 1mol/L盐酸:取100ml盐酸,加入水中,并稀释至1200mL。 12. 抗坏血酸标准溶液:溶解100mg纯抗坏血酸于100 mL1%草酸中,配成每毫升相当于1mg抗坏血酸。 13. 活性炭:将100g活性炭加到750mL 1mol/L盐酸中,回流1~2h,过滤,用水洗数次,至滤液中无铁离子(Fe3+)为止, 然后置于110℃烘箱中烘干。 检验铁离子方法:利用普鲁士蓝反应。将2%亚铁氰化钾与1%盐酸等量混合,将上述洗出滤液滴入,如有铁离子则产生蓝色沉淀。 (四)操作步骤 1.样品的制备 全部实验过程应避光。 (1)烹调处理将食物分为两份,一份不进行烹调处理,另一份放入沸水中煮5分钟 (2)样品提取均匀取未经烹调及烹调后的样品100g加100g2%草酸溶液,倒入捣碎机中打成匀浆,取10~40g 匀浆(含1~2mg抗坏血酸)倒入100mL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混匀,过滤,滤液备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试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3)国内外的营养状况 (4)营养与膳食问题(5)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4)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5)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水的吸收(7)消化系统概况(8)营养素的体内运输(9)消化产物的排泄 第三章能量(2学时) (1)能量与能量单位(2)能值及其测定(3)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4)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5)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6)基础代谢(7)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8)能量代谢失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5)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6)功能性低聚糖第五章脂类(2学时) (1)脂类的功能(2)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3)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5)脂肪的营养评价(6)脂类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7)脂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8)具有特殊功效的脂类(9)必需脂肪酸、磷脂(11)胆固醇的健康作用及其过量危害 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学时) (1)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蛋白质的功能(3)氨基酸与必须氨基酸(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7)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8)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氮平衡(10)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 第七章维生素(2学时) (1)维生素概述(2)水溶性维生素(3)脂溶性维生素(4)维生素在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5)维生素与健康 第八章矿物质(2学时) (1)矿物质概述(2)矿物质功能(3)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4)食品中的矿物质(5)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6)重要的矿物质元素(7)矿物质与健康 第九章水和膳食纤维(2学时) (1)水的功能(2)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3)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4)膳食纤维的作用(5)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6)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第十章营养与膳食平衡(2学时)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探究 教案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教案 授课内容: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授课班级:教材: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 授课教师:时间:2011-5-16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对营养素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学习,并拥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在设计这节课时,力图运用学生实验、学生活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本堂课的设计是想力图达到以学生自身活动为中心,抓住学生的心理,在让学生认知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索发现的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实验半课时为验证性定性实验,半课时为探究性验证实验。首先,按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实验,使学生知道每一种生物分子都有其特定的化学结构、与相关化学试剂反应后会分别显示出不同的可鉴别的特征,然后,要求学生依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本堂课,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人类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学会鉴定这些营养成分的基本方法。 设计未知样品的成分鉴定实验 能力目标: 掌握实验仪器的运用 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有可能运用探究寻求答案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测试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增强群体合作的意识。 举例说出各类食物在人类发育、生长、能量供应方面的应用,认识到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浪费。 四、课前准备: 预实验,记录预实验中的问题 相关授课PPT的制作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五、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材料与相应化学试剂反应分别显示出的可鉴别特征的识别。 各组实验颜色变化的记录与相应的分析 难点:在已知成分的鉴别的基础上,联系实验与日常经验,资料等相关,进行未知样品的成分鉴定。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淀粉、蛋白质实验鉴定方法、所用试剂以及脂肪的鉴定方法。 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会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小组进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不同食物中可能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但是主要成分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营养均衡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方法以及所用试剂。 2. 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二)教学难点: 1.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会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了解不同食物中可能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但是主要成分不尽相同,从 而形成营养均衡的观点。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二)教师准备: 1、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2、实验器材:烧杯、白纸、载玻片、玻璃棒、试管、试管架 3、实验材料和试剂:饭粒(或馒头、面包的碎屑)、鸡蛋清、抄熟的花 生种子、食用油、碘酒等 4、实验装置及材料:(图片)

四、 课时计划 : 1课时 五、 设计思路: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的实验为分组实验,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方法和所用试剂。教学难点是了解不同食物中可能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但是主要成分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营养均衡的观点。我的教学策略是:首先通过大家熟知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展示不同的食物图片让学生分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再次,联系前面所学内容、生活常识、以及课本知识这些方面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出鉴定蛋白质、脂肪、糖类(淀粉)的原理、试剂等方面的知识。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教师解惑答疑进行精讲点评并总结本节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操作,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馒头中富含淀粉,鸡蛋中富含蛋白质,花生中富含脂肪。能深刻的理解不同的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不同这一知识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实验操作,能对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所用试剂的用途理解倒位并能记忆深刻,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 六、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 讨论教师提出的话题; 看课题 欣赏图片, 思考 摩拳擦掌、准备实验 【教师活动】 “同学们:早上/中午你们吃饭了吗?我们每天会吃很多食物,我们吃的这些食物是谁给我们提供的呢?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 么呢?”以身边熟悉的事为话题引入新课 课题——《饮食与营养》 【板书】5-1饮食与营养 屏幕呈现“食物与营养关系”的图片, 教师设疑:不同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 我们如何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呢?我们 今天这节课就来鉴定一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板书】小标题——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通过大家身边熟悉事件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明确

植物营养学实验

实验一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淋洗法) 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的重要器官,作物根系阳离子代换量(Cation Exchange Content, CEC)的大小,大体上可反映根系吸收养分的强弱和多少,因此,测定根系阳离子代换量(CEC)对于了解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与指导合理施肥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方法原理 根系中的阳离子,在稀HCl中,能被H+代换出来,而根系所吸收的H+量与代换出来的阳离子量相等。在洗去多余的HCl溶液后,用中性KCl溶液将H+代换出来,以KOH溶液滴定至pH 7.0,根据消耗KOH的浓度和用量,计算出阳离子代换量(以每1kg干根的厘摩尔数表示)。 二、操作步骤 从田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若干(尽可能不要损坏根系),先用水冲洗根系,再放在筛子上置于水中轻轻振荡,至洗净为止,后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然后切去地上部分,置于30℃烘箱中烘干(一般烘8 h以上),将烘干根样取出磨细,过18~25号筛(0.7~1.0 mm),混合均匀,贮于广口瓶中备用。 称取烘干磨细的根样0.1000 g,放入180~250 mL烧杯中,先加几滴蒸馏水使根系湿润,避免以后操作时根浮在液面上,再加0.01 mol·L -1HCl 100 mL,搅拌5 min,待根样下沉后,将大部分盐酸连同根样倒入漏斗中过滤,然后用蒸馏水漂洗至无Cl-为止(用AgNO3检验)(一般用110~200 mL蒸馏水,少量多次即可洗至无Cl-)。再用尖头玻棒将过滤纸中心穿孔,以100 mL KCl(事先调至pH 7.0)逐渐将过滤纸上的根样全部洗入原烧杯中,用pH计测定根-KCl 悬浮液pH值,然后加7~8 d酸碱混合指示剂,用0.01 mol·L -1 KOH滴定至兰绿色(保持30 s 不变),记下所消耗的0.01 mol·L -1 KOH 毫升数,并以此计算出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以每1kg干根的厘摩尔数表示)。 三、结果计算 CEC(cmol·kg-1)= N KOH×V KOH ×100 根样干重(g) 四、注意事项 1、过滤及漂洗时,溶液不超过漏斗的2/3处,并遵守“少量多次”的洗涤原则。 2、滴到终点后,以摇荡10下不变色为准,如时间过长,终点会变到原来的颜色。 五、试剂配制 1、1 mol·L -1 KCl溶液;称取分析纯KCl 74.55 g,溶于800 mL蒸馏水中,用KOH调至溶液pH 值到7.0后定容于1 L容量瓶中。 2、0.01 mol·L -1 KOH溶液;称取分析纯KOH 0.561 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 L。 3、0.01 mol·L -1 HCl;吸取比重1.19的浓HCl 0.83 mL,用蒸馏水定容至1 L。 4、酸碱混合指示剂;1份0.1%中性红酒精溶液与1份0.1%次甲基兰酒精溶液混合。 5、2 %的AgNO3溶液;称取2 g AgNO3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00 mL。 六、思考题

营养物质的鉴定实验报告-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 一、知识回顾 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有、、、,最多的是;无机化合物有、,最多的无机化合物是。 二、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资质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实验原理 1、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根据不同的反应现象,可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2 四、过程评价

五、实验结果 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列表格中(用“+”表示显色,用“—”表示未显色),并结合其他 六、讨论 1、全班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有多少种,它们彼此含有的种类相同吗?这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2、请你推测一下实验中所检测的几种有机物: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3、通过本次的实验,你对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或科学实验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有什么启发? 七、知识拓展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其他简易方法 (1)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的其他简易方法 Molisch反应(α- 萘酚反应)此方法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它的原理是:糖类在浓酸作用下所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可以与α- 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由于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红紫色的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α- 萘酚也可用麝香草酚或其他的苯酚化合物代替,麝香草酚溶液比较稳定,其灵敏度与α- 萘酚一样。除了糖类之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都可以呈现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只能说明有糖类存在的可能。 蒽酮反应糖类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酮-9,10-二氢蒽)反应生成蓝绿色复合物。 Benedict反应班氏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也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能使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氧化,其本身则变成砖红色或黄色的Cu2O,可用来测定还原糖的存在。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其碱性比斐林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优点。 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的条件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己糖也能发生

食品安全 单元测试答案

食品安全 第一章单元测试 1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对 B.错 正确 ? ?1分 2 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对 B.错 正确答案是:A 3 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对 B.错 正确 ? ?1分 4 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对 B.错 正确

? ?1分 5 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对 B.错 正确 ? ?1分 6 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对 B.错 正确 ? ?1分 7 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对 B.错 正确 ? ?1分 8 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 形体微小 B.

结构复杂 C. 种类繁多 D. 培养容易 正确 ? ?1分 9 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微生物污染 B. 农药残留 C. 加工方法不合理 D. 没有分类存放 正确答案是:A 10 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争夺营养 B. 机械损伤 C. 分泌毒素 D. 急性中毒 正确

? ?1分 11 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 含有皂素 B. 含有秋水仙碱 C. 含有龙葵碱 D. 含有亚硝酸盐 正确 ? ?1分 12 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 蔬菜腐烂变质 B. 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 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 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正确 ? ?1分 13 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营养学成分分析实验

吉林大学 ——食品营养学营养成分综合分析实验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2011级 学号:83110151 姓名:李颖贾杏伟 茶叶蛋加工过程中蛋黄中脂肪含量的变化

一、实验设计方案 1.1样品制备 测定脂肪 1.2样品测定 1.2.1实验试剂 无水乙醚(A.R.级)或石油醚1.2.2实验材料 生鸡蛋6个 1.2.3实验器材 索氏提取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50~80℃)电热恒温箱(80~120℃) 玻璃干燥器, 乳钵 分析天平,精确到0.1mg

粉碎或研磨设备,FOSS旋风磨、碟式磨或刀式磨 溶剂浸提系统,FOSS Soxtec 2043/2045/2050/2055 鼓风干燥烘箱 干燥器 脱脂棉 实验步骤: 1)样品准备 样品13g和10g酸洗石英砂加入到浸提筒中,精确到±0.1mg。将样品和石英砂充分混匀,然后在上面加一层脱脂棉。 样品2,样品3于100~105℃烘箱中烘干并磨碎,准确称取3g试样于滤纸筒内,封好上口。将浸提纸筒置于103℃条件下干燥2h。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 2)抽提 1. 按“MAINS”(电源)按钮(开关的指示灯应亮起)。 2. 根据应用子报设置温度,使溶剂的回流达到3-5滴/秒。 3. 在控制器上选择合适的程序并检查沸腾/淋洗/回收/预干燥各步骤的时间设置。 4. 打开冷却水龙头用于冷凝器的回流,在冷却水温度约15°C时,水流速应调整为2l/min 以防止溶剂从冷凝器中挥发。 5. 准备滤筒并装上接头。 6. 按应用子报(ASN)准备样品,称量样品到滤筒中,准确到±0.1 mg。用天平称样时使用滤筒支持套。 7. 用滤筒移取器转移滤筒到滤筒架上。 8. 放一小块脱脂棉在样品上,并把滤筒放在滤筒架上。按ASN要求预干燥样品。 9. 用滤筒移取器移取滤筒到滤筒托套,把滤筒插入到浸提器(浸提单元)中,吸到磁铁上。 10. 移开滤筒架。 11. (2043/2045型)使用杯托来插装已经预干燥的浸提杯,在杯中带上5-10粒用于防止暴沸的玻璃珠(5-6mm)一起称皮重,在杯中装入选用的溶剂(详见ASN了解推荐的溶剂体积)。(2050/2055型)使用杯托来装载已经预干燥的浸提杯,在杯中带上5-10粒用于防止暴沸的玻璃珠(5-6mm)一起称皮重,使用溶剂添加套件和溶剂分配器连用向杯中注入溶剂。 12. (2050型)按RUN/STOP键,2050型SOXTEC全自动索氏抽提系统将自动完成抽提和溶剂回收。(2055/2043/2045型)当加热板的温度足以放下滤筒和托架时,蜂鸣声将响起。Soxtec 2050 从第16点继续。手动系统(2055/2043/2045型) 13. 滤筒浸入溶剂的状态下使溶剂沸腾,沸腾时间按ASN所示,注意确保冷凝器阀门是打开的。 14. 把滤筒移到“Rinsing”(淋洗)位置,按ASN要求的淋洗时间淋洗,也留意冷凝器阀门是打开的。 15. (2043/2045型)淋洗结束后,转动1/4圈关闭冷凝器阀门。(2055型)移动手柄到回收位置。 16. 移走浸提杯。 17. 在103°C下按下表所列的推荐时间干燥浸提杯。 18. 在干燥器中冷却浸提杯后称重。 5)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