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持此辩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三疑之。
今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
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译文: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
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五) 单篇梳理11 阿房宫赋

必修下册(五)《阿房宫赋》《六国论》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复”“幸”“取”“患”“殆”“易”“向”等重要实词及“焉”等重要虚词。
2.背诵两文,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互文修辞和被动句式。
><单篇梳理11阿房宫赋微点夯实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第1段)六王毕①( ),四海一,蜀山兀②( ),阿房出。
覆压③( )三百余里,隔离④( )天日。
骊山北构⑤( )而西折,直走⑥( )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⑦( )回⑧( ),檐牙高啄;各抱⑨( )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⑩(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⑪( )何虹?高低冥迷⑫( ),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光秃。
覆盖遮蔽架房建屋通达萦绕曲折随座、所雨后转晴分辨不清(第2段)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①( )惊②( ),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③( )不知其所之④( )也。
一肌一容,尽态⑤( )极妍⑥( ),缦立⑦( )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⑧( )掠其人,倚叠⑨( )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⑩( )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⑪(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忽然震响远得踪迹全无去姿态美好美丽久立抢劫,掠夺堆叠运送连续不断。
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第3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①(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②( )之粟粒;瓦缝参差③(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④( )之城郭;管弦呕哑⑤( ),多于市人之言语。
《与人论谏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与人论谏书[唐]杜牧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
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
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
”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
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A.夫 B.然 C.则 D.故(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第二章 两汉文论

和诗歌的社会作用密切相联系,作者认为,从一个时 代的诗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也就是诗歌的 认识作用的问题。换句话说,诗歌是社会政治的一种 反映。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这个观点,无疑是作者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诗歌作 品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比较正确的结论。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第三节 《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 和传记文学的形式。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 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本文是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 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 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 响。
(二)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 货》)《毛诗序》的作者继承了孔子的观点而又有所发展,它进一 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 和“下以风刺上”。在这两方面中,作者偏重的是“上以风化下” 的教化作用: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邦国焉。……风以动 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依经立意”是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反对谶 纬之学与虚妄之美,体现了汉代主“真美”的文学倾向。 汉代文学批评体式,实现了由先秦零散的评论向有意识、 有系统的文学批评的过渡。《诗大序》、《离骚传》、 《汉书·艺文志》、《论衡》中的有关篇章等,都是汉代 出现的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论。
诗大序》 第二节 《诗大序》
三、“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
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 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 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 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 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司马迁从周 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 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 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发愤著 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 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 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 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
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
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笏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拘??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翻译杜牧,字牧之,京城长安地区人。
擅长写文章。
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状元韦筹那一榜的进士,与厉玄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
当初没有考取进士的时候,他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
当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跛足驴慢腾腾地来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举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
以前我偶然见到十几个文士,情绪极其兴奋激昂,一起读一卷文章。
我看了文卷,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
此人有辅佐君王的大才。
”于是就拿出《阿房宫赋》的文卷,把笏插在腰带上,(腾出手来双手持卷)朗读起来。
崔郾大加赞赏。
吴武陵说:“请您点他为头名状元。
“温柔敦厚”论

“温柔敦厚”论聂瑞芳黄鹏摘要:温柔敦厚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尤其是文学创作和民族性格这两个方面。
它使我们的文学有了一种清和的美,使我们之间多了一种无意识的和睦。
但是,它同时也阻碍了我们文学创作个性和性格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温柔敦厚;文学创作;民族性格;个性《礼记·经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故《诗》之失愚。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敦厚,《汉语大辞典》中解释为“诚朴宽厚”。
(《辞源》中解释同)综合而说,温柔敦厚的主要特点就是:温润,和柔,诚朴,宽厚。
孔子说“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到底《诗》是不是一概温柔敦厚,这依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温柔敦厚”说对于我们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可以说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在后人的文学创作宗旨中,“温柔敦厚”是首要的,尤其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诗歌。
《言行龟鉴》中引杨中立语:“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对人主语言及章疏文字,温柔敦厚尤不可无。
”综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温柔敦厚”是一个突出特点。
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自不必说,许多讽谏君主的作品,风格也是以“温柔敦厚”为主。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等,本是以讽谏天子为初衷的,但也要坚持温柔敦厚的原则,以致于本末倒置。
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曰:“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其原因是“君臣尊卑”。
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成分“支配中国社会”,“人人不敢有所违异故也,中国诗词每作委婉之辞,不敢有所指斥,兢兢焉恐失诗人忠厚之旨。
”①这句话虽然主要是针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而论的,但它却同样适用于其它文学形式。
正是因为孔子,正是因为享受独尊的儒家思想,正是因为尊卑的君臣关系,“温柔敦厚”的文学创作原则才被贯彻得如此彻底。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 (3)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分)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纳谏而.悔过行道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况于.君臣尊卑之间以老于.户牖之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
原文: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译文:
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
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
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
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
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
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
那些荒誕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
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
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现今有两个人,甲对乙说:“你爱吃某种食物,注意不要吃了,真的
吃的话,一定会死。
”乙一定说:“我吃它很久了,你说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
”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
”乙必定因而感谢他,减少进食。
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
这是大家的心理。
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
”皇上不高兴。
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
”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于是从桥上走。
较近的宝历中,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遣张权輿跪拜在紫宸殿下,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或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从而安禄山叛乱;前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
”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
”数天后,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自己的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輿)的话,哪里值得相信!”
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
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