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种间关系实例
《农业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

(2)在组分确立后,分别确定各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项目 对于生产者亚系统的输入,包括太阳辐射能和燃油、电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
草剂等各种工业辅助能以及人畜力、秸秆、有机肥料等可再生生物能;输出则包括主要目的 产品—粮食和收获的秸杆等。
对于畜牧业亚系统来说,输入部分有饲料、饲草、畜牧机械、管理畜牧的人工、畜舍和 棚圈等建筑物形式的能量输入部分;其输出部分则有肉、奶、蛋、皮、毛等畜产品以及畜力 和粪便等。在各亚系统中,有对系统外部的输出,也有其它系统的输出。例如,作物亚系统 的粮食和秸秆输出,通常可作为畜牧亚系统的饲料输入。畜牧业系统的畜力和粪便输出,可 做为作物亚系统的动力和肥料输入。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种间竞争生物现象。具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其生会在生态、形态及 生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本实验主要是观察形态变化。
二、实验性质和学时
1.实验性质:必修 2.实验学时:2 学时
三、仪器及材料
1.仪器:花盆、烘箱、天秤、直尺 2.材料:腐熟土壤、小麦、大麦、蚕豆种子
四、方法与步骤
4
⑴以分蘖数为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和大麦分蘖数的影响。当混作分蘖数 大于单作时,说明混作两种作物具有互补性,反之则说明有竞争作用;
⑵以株高为参考指标,做同(1)相同的分析; ⑶混作模式中,两作物间相对竞争力的量化
以侵占率作参考指标: Aab=a 混作产量/a 单作产量-b 混作产量/b 单作产量 其中,Aab 表示混作作物 a 相对于 b 的竞争力,如果侵占率 A=0,则说明组分竞争能力 相等;A>0 时,说明作物 a 的竞争力较强,反之较弱。A 值越大说明竞争力越强。预期产量常 以间作对照为标准。
种间关系例子

种间关系例子
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如鸟在植物上筑巢)
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竞争: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大小草履虫的竞争)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如狼吃兔子)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蛔虫和人)。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群落的概念。
2. 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3.分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并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1)稻田中河蟹与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出研究这些问题时,只单独研究稻田中的水稻或河蟹等某一个种群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引出群落的概念。
【新知讲解】一、群落1.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并解读:群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包含全部生物(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形成集合(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辨析概念:判断以下描述是否为群落。
(1)某个活禽市场卖蔬菜和鸡鸭等。
(错)(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错)(3)某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阳光、土壤等。
教师提问:群落和种群都是生物群体,对群落进行科学研究时,和只研究某一个种群,研究的问题相同吗?你对群落的哪些问题感兴趣?(错)2.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回答从群落角度可能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由于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从新的视角出发,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不同。
过渡:“稻田-鱼-河蟹”群落和普通稻田群落,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物种组成的比较,从而学会认识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教师活动】指出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举例比较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针叶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种类的数据图表,指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与新疆北部的针叶林群落存在明显不同。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一)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一)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利用水稻田作为生态系统基础,结合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综合种养模式。
通过合理布局和协同作业,实现农、林、牧、渔的综合发展。
这种种养模式在生态学上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基于以下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田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仿生设计和生态工程的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稳定化。
2.物种相互作用: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和鱼类、蟹类等养殖物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水稻提供生境和养分,而鱼类和蟹类则起到生态控制的作用,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生长。
3.能量流动: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作为养殖物种的饲料或人畜食物,从而形成能量流动的循环。
4.物质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鱼类和蟹类等有机物的产生和分解,推动了养分的循环和有机物质的降解,形成物质循环的闭合循环。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优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效益: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养殖物种,可以达到物种间互利共生的效果,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增产。
2.土壤保护: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鱼类和蟹类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3.水质净化: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有吸收作用,减少水体污染。
而养殖物种则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
4.资源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通过充分利用水稻田和养殖池塘等资源,实现了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农业产出和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学问题与挑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生态学问题和挑战:1.生态平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在不同物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平衡关系,避免一种物种过度繁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1. 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2. 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实例:•生态修复:生态学原理通过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例如,在受污染的水体中应用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
•物种保护:生态学原理在物种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物种的生境需求、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例如,根据对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研究,制定保护区划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链。
•生态农业: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生态系统的研究,优化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例如,在农田中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是人类的重要生产活动,而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友好农业:生态学原理鼓励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例如,在病虫害防治中推崇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繁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生态学原理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农田水质的研究,合理规划排水系和灌溉系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并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学原理强调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保护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和储备有价值的农艺品种,增加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病性。
4.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生态学原理能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城市绿化规划: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化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公园的布局,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中性种间关系举例

中性种间关系举例
1. 共生关系:比如蚂蚁与蚜虫之间的共生关系,蚂蚁保护蚜虫并获取蜜露作为食物,而蚜虫则供给蚂蚁营养丰富的分泌物。
2. 联合捕食关系:比如狮子和猎豹在捕食羚羊时形成的联合捕食关系,它们会同时出现并合作驱使羚羊,增加捕食成功的机会。
3. 鸟类与花朵的关系:一些鸟类如蜂鸟喜欢采食花蜜,它们在采食花蜜的过程中会沾染花粉,从而促进花朵的传粉和繁殖。
4. 细菌与植物根系的关系:植物的根部会与一些细菌形成共生关系,这些细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植物则为细菌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第六章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 [教学难点]
• 单种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调节机制 、外来物种入侵机制。
• [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以种群的动态特征为主线,深入分析其动态过程。
• [教学内容]
第六章 种群生态原理与应用
§1
§2 §3 §4 §5
种群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种群增长型 种群的波动与调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系及应用
• 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 最大出生力(潜在出生力):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 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个体的最大能力。 特点:为一常数,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 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特点:为一变数,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各种生物的出生力是由生物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也是 生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如:老鼠的出生力大于大象的出生力。
• ②S型增长,说明随密度上 升,同种个体间的拥挤效 应增大及环境限制使内禀 增长能力受到限制。
§3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定义: 种群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方式,既个体 如何在空间配置的. 或种群在一定空间的个 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二、研究种群分布的现实意义 抽样设计方案 数据处理 扩散行为
三、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1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大小和密度(size ;density) 种群密度的表示方法: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生物量
• 植被的研究,常用以下相对指标: * 频率 ― 某种植物在总样区中出现的次数。 * 丰度 ― 一个样本中某种植物个体数占个体数的比率。 * 盖度 ― 以冠层投影大小计算的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 如:森林覆盖率达30-50%,则生态系统较稳定。
§1 种群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的定义:生物的种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长期进化的结果
使得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得以发展和固定。
相互作用类型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涉型两个种群直接相互制约
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型时表现出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种群一方受抑制,种群另一方不受影响
寄生作用寄生的种群得利,被寄生的种群受抑制
捕食时作用捕食的种群得利,被捕食的种群受抑制
偏利作用共牺者种群得利,宿主种群不受影响
原始作用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均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并相互依赖
三、种间关系事例
①中性作用
杜鹃花和牵牛花两个种群的生
长发育彼此都不受影响
②竞争作用
植物争夺阳光
③偏害作用
荷木对草类植物有偏害作用,导致周围寸草不生
④寄生作用
菟丝子寄生在植物身上
⑤捕食作用
蜘蛛捕食昆虫
⑥偏利作用
苔藓附生在大叶相思树上,从空气中获得
养分和水分,但对大叶相思无影响
⑦原始合作
玉米和辣椒间作
⑧互利共生
松树和共生真菌相互作用
班级:2011级农学
作者:小石
学号:XXXXXXXXXX
作品图片均来自华南农业大学
201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