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震害现象概述

合集下载

512汶川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分析及对策

512汶川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分析及对策

高墩桥梁的落梁风险大。
庙子坪岷江桥,高达70m的引桥发生落梁
灾区梁式桥的桥墩几乎均为双柱式桥墩,震害调查表明:双柱式桥墩是比独 柱墩相对好的桥墩形式
矩形独柱墩
矩形独柱墩的4座简支体系 桥梁,桥墩自身均未出现破 坏。矩形墩的表现均优于圆 形墩
如寿江大桥为矩形独柱墩, 虽然梁体移位严重,但下部 桥墩仍十分完好,只需对上 部梁体进行复位即可。
砸坏、挤压横移
将简支体系桥梁、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均按梁式桥考虑。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除极少数倒塌外,其他主要震害现象有:主梁移位和 落梁、桥墩震害、支座破坏、桥台破坏。
伸缩缝的破坏基本是由梁的移位过大引起,另外,由于震区地质条件的 特殊性,极少出现砂土液化对桥梁的震害现象,在此不再阐述。
1、倒塌
2、主梁移位和落梁
穿越地表活动断裂带及断裂带附近2km范围内的桥梁容易发生毁灭性破坏
映秀附近严重破坏桥梁与断层带的相互位置关系图
百花大桥距活动断层约1.0Km,第 五联桥整体垮塌,同时残存部分90%的 桥墩出现压溃现象
映秀顺河桥穿过中央断裂带,全部倒塌
G213线百花大桥跨塌的第五联桥
小渔洞桥穿越断层,两跨 垮塌,残余的两跨已报废
②墩柱箍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破坏桥墩的调查分析,无论墩柱直径大小, 无论是否是潜在塑性铰区域,箍筋体积配箍率0.048%~0.067%,远不能保证足够 的横向约束能力;
③墩身刚度突变处易产生震害; ④此次桥墩震害出现了深水桥墩开裂这一全新的桥墩震害现象。
4、支座破坏
白水溪桥支座破坏
支座破坏是桥梁上部结构中最常见 的一种破坏现象,梁的纵、横向位 移过大,导致支座破坏,在汶川地 震中,支座破坏主要表现为支座撕 裂、脱空及滑移。

公路桥梁震害现象概述

公路桥梁震害现象概述

论述公路桥梁震害现象、原因及其经验教训聂宇1,李少阳2,肖哲汉3,高惠东41.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051201530;2.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051201525;3.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051201527; 4.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051201528)摘要:地震造成大量桥梁结构的破损,严重影响道路运输的正常运营。

采取何种措施以降低桥梁震害成为桥梁工程的热点问题。

本文基于震害现象和有关实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能力抗震设计的思想,按照我国公路桥梁的特点,探讨影响极限强的因素,并提出抗震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桥梁设计;反震减灾;地震;施工方案Analysis of Highway bridge seismic damage phenomenon reason and its experience andlessonsNIE Yu1, LI Shao-Yan2g, XIAO Zhe-han3, GAO Hui-dong4 ( 1. 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bridge 051201530;2. 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bridge 051201525; 3. 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housing 051201527; 4. 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housing 0512015)28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bridge structure damage,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s of the road transport. What kind of measures are taken to reduce the bridge seismic damage became a hot issue of bridge engineering. Thisresearch bases on the earthquake damage phenomenon and the related experiments and theory study, which combines ability of seismic design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way bridges in China. It also discusses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extreme strength and puts up several methods for seismic design.Keywords: bridge desig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The earthquake; The construction plan0 引言桥梁作为道路一种功能性结构物,是交通工程中的关键性枢纽,是保障道路交通这一生命线工程的重要节点。

果子沟大桥结构抗震隔震介绍

果子沟大桥结构抗震隔震介绍
桥梁抗震
桥梁震害
1、上部震害:是由于地震作用下桥梁限位能力有限导致的上部结构位移过大, 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落梁破坏。落梁时,桥梁上部结构震害频率最高,且造成的结 构最严重。即使桥梁没有落梁,但是上部结构有明显的较大的位移迹象也会影响 到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
2、下部震害:主要包含有桥台和桥墩的破坏。桥台破坏多是由于主梁与桥台 在地震中的相互作用所致大部分表现为胸墙和翼墙的混凝土碎裂。
果子沟大桥
谢谢观看
果子沟大桥
主要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2、行车道数:双向四车道; 3、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4、设计速5%; 6、行车道宽度:4×3.75m;
7、设计洪水频率:1/300; 8、桥梁设计基准风速:30.9m/s(1/100) 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果子沟大桥南、北塔场 地类别均为Ⅱ类,南岸场地50 年超越概率 10%的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7g,北岸场地50年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8g。
果子沟大桥
桥型方案选择
综合考虑本桥的控制因素,设计时提出钢桁梁斜拉桥、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三个方案。 通过对三个方案从结构受力特点、施工难度、后期养护、 经济性及景观效果的方面进行全面比较,虽然钢桁梁斜拉 桥方案造价略高,但其结构受力明确,抗风、抗震性能好, 工厂预制杆件小型化,不受气候影响,运输、吊装方便, 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运输条件,施工期间风险小、工期 易保证,且该方案技术成熟且有一定的先进性,是本桥理 想的桥型方案,最终果子沟大桥选择采用钢桁梁斜拉桥。
果子沟大桥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结构
1、下座板 2、中座板 3、球面滑板 4、球面不锈钢滑板 5、限位装置 6、上座板 7、平面不锈钢滑板 8、平面 滑板 9、顶座板 10、锚固组件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在总结汶川地震中山区公路桥梁震害及启示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 先,地震对山区公路桥梁的影响十分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其次,通过对震害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最后,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类 似灾害,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应对。
基本内容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 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之一。在这次灾难中,灾区的建筑物、道路、 桥梁、植被等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灾区的受灾情况,遥感技术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2、地球物理因素: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仅约为10公里,使得地震 能量更易传播,影响到更大的范围。此外,地震发生时,地下水位也较高,增加 了地震的破坏力。
3、人类活动因素:虽然人类活动不能直接导致地震的发生,但人类的活动 可以对地震的破坏程度产生影响。例如,人类工程建设、采矿等活动可能改变地 下水位或地质结构,从而增加地震的破坏程度。
4、社会经济因素:汶川大地震发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地震灾害 的重要因素。当地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灾害应对体系,增加了地震 灾害的影响。
四、结论
汶川大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成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 造背景、地球物理因素、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为了减少地震灾 害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研究,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也需要 加强社会防灾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反思汶川大地震中公路桥梁的震害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加强桥梁的维护和检测:对于处在地震活跃地区的公路桥梁,应定期进 行维护和检测,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本次地震中,部分桥梁由于 日常维护不足,导致地震时受损更为严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桥梁的日常维护 工作,防患于未然。

地震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损毁与修复

地震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损毁与修复

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受损甚至倒塌,严重影响城市的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地震后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损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道路破坏地震会导致道路龟裂、塌陷、变形等问题,使得道路无法正常通行。

严重的地震可能会导致道路断裂或坍塌,造成交通中断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2. 桥梁倒塌桥梁是城市交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会导致桥梁的支撑结构受损、桥墩倒塌等问题,使得桥梁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交通流动。

3. 隧道受损地震可能导致隧道的顶板塌陷、墙体开裂等问题,使得隧道无法正常通行。

隧道的受损会导致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

地震后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修复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1. 安全评估与抢险地震发生后,首先要进行受损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估和抢险工作,确保交通设施没有危及人员安全的风险。

2. 紧急维修对于轻微受损的交通设施,可以进行紧急维修,恢复其基本功能,以保障交通的流畅性。

3. 损毁设施的重建与修复对于严重受损或倒塌的交通设施,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工作。

这涉及到设计、施工和监管等多个环节,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支持。

4. 建设抗震设施在修复过程中,应考虑到地震的再次发生,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例如,在桥梁或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中增加抗震能力,提高设施的抗震等级。

5. 交通管理与规划通拥堵,确保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

地震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及时修复,才能恢复交通网络的正常运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

同时,也应该加强地震预警和风险管理的工作,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公路桥梁在地震后的安全评估与修复计划

公路桥梁在地震后的安全评估与修复计划

公路桥梁在地震后的安全评估与修复计划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公路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后的安全评估与修复计划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对公路桥梁的影响、安全评估及修复计划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对公路桥梁的影响地震对公路桥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损伤:地震会给桥梁结构带来巨大的震动力,从而导致桥梁结构的损伤。

如桥梁主梁的位移、断裂,墩柱的开裂等。

2. 破坏地基:地震会引起地基的液化现象,导致桥梁地基失稳,进而影响桥梁的安全。

3. 设施受损:地震会使得公路桥梁的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如护栏、路面等。

二、公路桥梁地震后的安全评估为了确保公路桥梁地震后的安全,需要进行科学的安全评估。

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安全性评估:对桥梁结构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主梁、墩柱、桥面等各个部分的受损程度和安全性。

2. 地基稳定性评估:对桥梁的地基进行评估,包括地基液化程度、承载能力等。

3. 设施完好性评估:对桥梁的设施进行评估,包括护栏、路面状况等。

4. 影响分析:对公路桥梁受损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修复。

三、公路桥梁地震后的修复计划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确定公路桥梁地震后的修复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临时措施:对于受损严重的桥梁,需要立即采取临时措施以保证人员安全。

如设置警示标志、限制车辆通行等。

2. 抢修工作:对于不具备正常通行条件的桥梁,需要进行抢修工作,主要包括恢复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完整性。

3. 完善设施:在修复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桥梁的设施完善,如修复护栏、恢复路面等,以确保平稳的交通流畅。

4. 加固改造: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对受损的桥梁进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从而减少类似地震发生时的损害程度。

5. 监测与维护:修复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桥梁的监测与维护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确保桥梁的长期安全运行。

论述公路桥梁震害现象

论述公路桥梁震害现象

论述公路桥梁震害现象、原因及其经验教训林昀昕,方鹏,陈亚钊(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051301614,051301605,051301604)一.概述地震经常发生,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可达数百万次,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地震,不为人们所感觉,只有极少量震级M(见地震烈度)在 5级以上的较强烈的地震会造成灾害,平均每年只有十多次。

如中国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6秒在唐山丰南的强地震(M=7.8),该地区公路中等跨度简支梁桥的震害大都是摆柱式支座倾倒、固定支座齿板剪脱滑出,有的是墩台倾斜,桩柱式墩的基桩折断,甚至墩倒梁落(见图);而柔性桩墩的双曲连续拱桥的震害多为主拱圈和拱上建筑的小拱圈严重开裂,个别有主拱圈拱起而严重破坏。

该地区的铁路桥梁因桥墩基础较好,侧向刚度较强,震害严重程度比公路桥稍轻,如墩台沿施工接缝处开裂或被剪断,钢支座的锚固螺栓被拉出而移位,但落梁事故较少。

在其他多地震国家如日本,桥梁震害也以中小跨度的桥梁为多。

日本1964年7月新潟地震(M=7.5)时,昭和大桥因河床土层液化导致墩台基础大规模下沉而落梁。

大跨度的悬索桥和斜张桥尚无因地震坠落的事例,但在日本一些轻便悬索桥有塔柱折断,缆索破坏的震害。

在多地震国家如日本、美国都积极开展这类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研究。

中国也正在研究地震区天津市郊建造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的抗震性能。

二.直接起因①在强烈地震时,地形地貌产生剧烈的变化(如地裂、断层等),河流两岸地层向河心滑移等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②地震时河床砂土液化,地基失效,桥梁墩台基础大量下沉或不均匀下沉引起的破坏;③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导致桥梁结构某一部分产生的内力或变位超过结构构造和材料强度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抗震措施为防止或减轻震害,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对结构构造所作的改善和加强处理,通常称为抗震措施。

各国的工程结构抗震规范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具体的针对性减隔震措施有:1.阻尼器、锁定装置和缓冲器。

综述公路桥梁震害及减隔震设计

综述公路桥梁震害及减隔震设计

综述公路桥梁震害及减隔震设计公路桥梁的地震危害是很严重的,桥梁设计已经将减隔震工作当做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尽管减隔震方法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并不算成熟,因此应当注意借鉴国外的技术来达到完成工作,完善项目,突出科学性引导性的目的,提升桥梁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对桥梁设计中的减隔震设计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标签:公路桥梁;震害;减隔震设计前言:隔震设计是近年来随着对地震产生机理、地震動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机理、构件能力的研究及认识的加深提出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在减轻结构在地震中的损害上有较新的设计思想,国外的一些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国内的实践应用还比较少。

1、引起公路桥梁震害的原因大量的震害分析表明,引起桥梁震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强烈地震时,地形地貌产生剧烈的变化,如地裂、断层等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2)地震导致砂土液化,地基失效或地基变形,桥梁墩台基础大量下沉或不均匀下沉引起的破坏;(3)在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某一部分产生的内力或变位超过结构构造和材料强度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墩柱、盖梁、节点、基脚等的破坏,或是由以上三种或更多种原因联合作用导致桥梁坍塌;(4)山区山体滑坡、塌方等大块坠石等对桥梁的巨大冲击致使山区桥梁的破坏;(5)桥梁本身的施工质量。

2、破坏类型2.1梁体的移位和落梁因为桥梁上部结构有很大的强度,在地震时很少会产生直接破坏的现象。

但是如果地震荷载比较大,则由梁体自重产生的巨大地震惯性力可引起梁体的位移,导致梁体碰撞损坏。

统计表明,地震中梁体的偏移较多,而落梁破坏相对较少。

落梁是梁体移位的极端表现形式,是桥梁最严重的震害之一。

另外,梁体的偏移或落梁还会引起下部结构的破坏,如落梁砸坏系梁及挡块等。

2.2支座破坏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瞬间会因巨大地震惯性力而造成支座的损坏或失效。

由于支座的失效,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将产生更大的相对位移、严重时可能造成上、下部结构脱开,导致梁体脱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公路桥梁震害现象、原因及其经验教训聂宇1,李少阳2,肖哲汉3,高惠东4(1.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051201530;2.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051201525;3.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051201527;4.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051201528)摘要:地震造成大量桥梁结构的破损,严重影响道路运输的正常运营。

采取何种措施以降低桥梁震害成为桥梁工程的热点问题。

本文基于震害现象和有关实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能力抗震设计的思想,按照我国公路桥梁的特点,探讨影响极限强的因素,并提出抗震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桥梁设计;反震减灾;地震;施工方案Analysis of Highway bridge seismic damage phenomenon reason and its experience andlessonsNIE Yu1, LI Shao-Yang2, XIAO Zhe-han3, GAO Hui-dong4 (1.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bridge 051201530;2.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bridge 051201525;3.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housing 051201527;4.Fuzhou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direction of housing 051201528)Abstract: The earthquake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bridge structure damage,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s of the road transport. What kind of measures are taken to reduce the bridge seismic damage became a hot issue of bridge engineering. This research bases on the earthquake damage phenomenon and the related experiments and theory study, which combines ability of seismic design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way bridges in China. It also discusses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extreme strength and puts up several methods for seismic design.Keywords: bridge desig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The earthquake; The construction plan0 引言桥梁作为道路一种功能性结构物,是交通工程中的关键性枢纽,是保障道路交通这一生命线工程的重要节点。

由于桥梁结构自身的特点,在地震中容易受到破坏。

如中国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6秒在唐山丰南的强地震(M=7.8),该地区公路中等跨度简支梁桥的震害大都是摆柱式支座倾倒、固定支座齿板剪脱滑出,有的是墩台倾斜,桩柱式墩的基桩折断,甚至墩倒梁落;而柔性桩墩的双曲连续拱桥的震害多为主拱圈和拱上建筑的小拱圈严重开裂,个别有主拱圈拱起而严重破坏。

该地区的铁路桥梁因桥墩基础较好,侧向刚度较强,震害严重程度比公路桥稍轻,如墩台沿施工接缝处开裂或被剪断,钢支座的锚固螺栓被拉出而移位,但落梁事故较少。

在其他多地震国家如日本,桥梁震害也以中小跨度的桥梁为多。

1 桥梁震害现象1.1 地基与基础破坏地基破坏主要是指因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降及稳定性不够等因素引起的地层水平滑移,下沉、断裂,进而导致结构物的破坏,震害较重。

基础的破坏与地基的破坏紧密相关,当结构周围的地基受到地震作用强度降低时,基础就会发生沉降或滑移,桩基础可能发生剪断、倾斜破坏,进而引起墩台倾斜、倒塌或折断。

1.2 桥台沉陷当地震作用下,由于桥台后填土与桥台并非完全固结,桥台填土的纵向土压力增大,桥梁与桥台之间的冲撞会产生相当大的被动土压力,使桥台有向桥跨方向移动的趋势。

由于桥面的支撑作用,桥台将以桥台顶端为支点产生竖向旋转,从而导致基础破坏。

若桥台基础建造在液化土上,则可能引起桥台垂直沉陷,最终导致桥台因承受过大的扭矩而破坏。

1.3 墩柱破坏墩柱破坏主要包括弯曲强度不足、弯曲延性不足、纵筋搭接区的抗弯能力以及剪切强度不足等。

墩柱的破坏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如落梁、整个结构的倒塌等。

1.4 支座破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如果上、下部结构的相对位移过大可能造成支座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导致结构力传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1.5 落梁破坏支撑连接构件失效后,上、下部结构的相对位移进一步加大,相邻梁体发生相互冲击,造成撞击破坏甚至落梁的发生。

1.6 节点破坏节点区域钢筋大量相交,连接节点在地震荷载和重力荷载的作用下处于复杂而又变化的应力状态,常导致节点区域混凝土的压碎和锚固筋的破坏。

1.7 盖梁破坏盖梁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抗剪强度不足或锚固筋不能满足抗拉要求,引起锚固端破坏。

2 桥梁震害原因2.1 地震简介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2.2 地震成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2.3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

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2.4 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地震作为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对桥梁而言,地震所带来的破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大大超过其它自然灾害的作用。

严重的桥梁震害不但直接影响交通,而且还经常引发次生灾害(影响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等),从而加剧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对于修建在人口密集地区和繁忙干线上的桥梁的影响更是如此。

3 桥梁抗震设计3.1 地震力理论(1)静力理论该理论不考虑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假设结构物为绝对同性,地震时建筑物的运动与地面运动完全一致,建筑物的最大加速度等于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2)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也叫动力法,它既考虑了地震时地面运动的特性,也考虑了结构物自身的特性,是当前工程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抗震设计方法。

(3)动态时程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强震时地面和建筑物的振动记录不断积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对大跨度桥梁和其它特殊结构物采用多节点、多自由度的有限元动力计算图式,把地震强迫振动的地震加速度时程输入,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这便称为动态时程分析。

3.2 桥梁抗震措施(1)桥渡位置应选在地基良好和稳定的河岸地段;若必须在软弱坊地土河段通过时,则采用桥渡与河流正交,并适当增加桥长,将桥台放在稳定的河岸上。

(2)桥梁墩台基础设计应避开断裂带;当断裂带很宽而不能采用大跨跨越时,应避开破碎带。

(3)桥墩不宜设在主河槽与河滩分界的地形突变处,也不宜设在河岸斜坡处,否则应采取抗滑和加固措施,避免桥墩滑移或被剪断;在地基软弱、地震时地基易于滥化失效的地方,桥墩基础宜采用深基础。

另外,为防止土垠滥化,还可采用挤密砂桩等加固措施。

(4)混凝土墩台应尽量减少施工缝;在墩身与承台和墩帽连接处,采取局部加强的构造措施,以保证接缝处混凝土的整体性。

(5)地震区的桥梁宜采用等跨布置,且宜于以桥代替陡坡填方。

(6)为了防止落梁,应加强梁部结构与墩台的连接,保证支座部件和支座与梁、墩台顶帽连接锚栓的强度。

3.3 桥梁结构振动控制自20世纪60年代,利用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来减小地震力的工程抗震技术,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新桥的抗震设计和既有桥梁的抗震改造和加固中。

同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强度、延性设计方法)不同,结构控制方法可通过减震,隔震装置来消耗地震能量,同时阻止振动在结构上的传播;或者,对结构施加外部能量以抵消或消耗地震作用。

一般前者称为结构被动控制,应用较为广泛;后者称为结构主动控制,理论上更为有效。

被动控制以隔震耗能为目的,对普通梁式桥一般采用各种特殊支座(如叠层橡胶支座,铅芯叠层橡胶支座,螺旋弹簧支座等)作为隔震器;对大跨度桥梁,往往设置各种阻尼器(如弹塑性阻尼器、粘性阻尼器、油压阻尼器等)作为耗能装置。

4 参考文献[1]俞琦、陈语、王家林,桥梁抗震分析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Supp):32-34.[2]席张群,桥梁抗震分析方法对比研究[J]. 中国水运,2007,7(5):95-96.[3]乔东华、王磊,桥梁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7,(1):151-153.[4] 贡金鑫,王雪婷,张勤.从汶川地震灾害看现行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49(5):739-747.[5] 彭刚辉,张凌,郑史雄.高墩桥梁在地震作用下墩柱的强度与变形[J].广东公路交通.2009,(4).4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