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的演变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塑造性格和品德。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各自的教育理念。
其中,柏拉图以“理念教育”为核心,强调理性和智慧的培养;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用教育,提倡德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古希腊的教育哲学为后世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在中世纪,宗教教育成为主导。
基督教会掌控着教育事务,教育目标以培养虔诚的信徒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拉丁文等传统学科。
三、启蒙时期的教育理论18世纪的启蒙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性。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强调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发展;康德则主张“目的论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人类理性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学的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以及瑞士的皮亚杰等教育学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得教育学从一门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学科。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当代教育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教育学界兴起了“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新的研究范式,试图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逐渐兴起。
同时,教育学也积极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改进教学、评估教育成效等问题。
总结一下,教育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哲学思考到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再到启蒙时期的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了现代教育学的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教育学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与教育的历史密不可分。
本文将回顾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史,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古代文明兴起后,教育开始被系统地探讨和实践。
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例如埃及的制度化教育,强调音乐和体育的培养;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全人教育和公民品德的培养;古罗马的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些教育思想建立了教育学专业最早的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形成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教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孟德斯鸠的教育论文《论教育》,以及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的观点,都对现代教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中叶,教育学专业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学中设立,并开始独立发展。
三、教育学专业的分支和发展随着教育学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
其中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是教育学专业中的核心分支。
教育史研究过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理论提供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教育技术学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为现代教育创新提供支持。
四、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儒家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始于晚清时期,当时校长严复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教育学专业的学校。
20世纪初,由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国内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学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学专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教育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教育史可以了解过去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制度的演变,借鉴成功的教育实践;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育技术学可以探索现代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推动教育的创新。
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下是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1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
早期的教文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菩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2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起来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论及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毫无疑问,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过,无论区别还是联系又都不是绝对的。
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宣称:教育是教育,教育学是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区别是联系中的区别,联系是区别中的联系。
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无论过去还是,人们总是会想当然地认为,教育与教育学之间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种联系中的区别到底体现在哪里,未必所有人都明白,也少有人去追究。
在教育学历史上,尤其是在用Pedagogy指涉教育学的早期阶段,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分确实相对明显,但后来随着Education对Pedagogy的替代,在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区别一度显得非常模糊。
究其根源就在于,英语中Education一词既可以指“教育”也可以指“教育学”。
为了摆脱这种不必要的概念混乱,划清教育与教育学的界线,西方国家曾有学者建议另造一词Educology来专门指涉关于教育的学科(中文有人译为“教理学”),而Education可以专门用来指涉“教育”。
但这种建议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Education一词仍然既用来指涉“教育”也用来表示“教育学”。
因此,如何对教育与教育学在根本上做出有效的区分仍然需要学者们继续思考。
作为教育学史上曾经的“学科英雄”(后被社会学“吸纳”过去),涂尔干对于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区别一直极为关注。
他在关于教育学的相关论文中对这一问题多次提及。
如他所言:“教育学至少在过去是时断时续的,而教育则是持续的。
确切地说,有些民族根本没教育学。
教育学只能在比较进步的历史阶段出现。
”“教育学既不是教育,也不能取代教育的地位。
教育学的角色不是代替实践,而是指导、启发和帮助实践,如果有必要的话,消除实践带来的分歧,纠正实践的不足之处。
教育学家也不是去构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教育体系;相反,他首先必须去认识和理解他那个时代的教育体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有鉴别地运用它,并对它所存在缺陷加以判别”。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界的萌芽
西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时期
使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人物
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时期的特点
西方教育学的多样化时期
西方教育学理论深化时期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发展孔子、孟子、《学记》、韩愈、朱熹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
教育学理论流派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观点:反应真解放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观点:生活长经验,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斯普朗格
观点:5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克鲁普斯卡娅、凯洛夫、杨贤江
观点:老姐全身,制约唯物
批评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
观点:4点
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
观点:3点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时期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法国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
一、教育学的起源与演变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教育的思想,古中国的儒家学派强调孔子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定义,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此后,教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二、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方向现代教育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维度。
其中,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评估和教育技术等是目前较为热门和引人关注的研究方向。
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社交发展。
它关注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成长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学习理论研究个体的学习和知识获取过程,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效果。
教育评估则关注教育质量和成果的评估。
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包括对教育政策和教学改革的评估,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探索教育科技创新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三、创新教育的兴起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主流。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通过项目制学习、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同时,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和个性化学习平台等,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创新教育的兴起也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变革有关。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的起源
(二)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
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
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
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
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 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 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 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 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把 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二、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 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 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 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 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 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 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教育与行政合一。
一、教育的起源
劳动起源说: 主要观点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
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 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评价: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 把“金钥匙”。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生产劳动者 教育公平:教育权利与机会均等,男女受教育 (内容)的不同,缘于生理差异而非等级尊卑 教育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生活习俗,宗教礼 仪,军事教育,艺术教育等 教育方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 教育场所 教育者:老者为师;长者为师
3.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4.丰富的教育内容 5.多样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⑴公共性 ⑵生产性 ⑶科学性 ⑷先导性 ⑸终身性 ⑹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⑺拓展性 ⑻变革性
二、教育的发展
(五)当代社会的教育
发展趋势:
⑴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释放。 ⑵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⑶教育与社会的连接更加紧密。 ⑷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都明显。 ⑸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制度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学的教育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 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 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 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一、教育的起源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 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 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 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 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 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 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 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
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
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
主。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
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
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二、教育的发展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二、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多元化的教育目的 2.普及性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最早在德国出现
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的一门科学。 对象:教育现象 目标:揭示教育规律 定位:科学
教育学分类:
按研究对象的程度和活动内容的不同分: ①学前教育学 ②小学教育学
③中学教育学 ④高等教育学 ⑤成人教育学 按研究对象活动场域和活动方式的不同分:
一、教育的起源
以上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 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 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 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些学 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 力和社会原因。
一、教育的起源
(三)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 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 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 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的教育 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 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①家庭教育学 ②学校教育学 ③社会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作用
•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 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 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 抢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 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 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第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演变
教育作为人类社
会独有的活动,总是 和人类社会的典型特 征和结构化性质相依 存。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 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 人持有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 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 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 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 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 识水平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