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1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答案】A2.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重大影响。
A.凯洛夫B.加里宁C.马卡连柯D.赞科夫【答案】A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答案】C4.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答案】C5.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诗》D.《学记》【答案】B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B.正规C.普通D.制度化【答案】D7.我国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答案】B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对这个新学制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B.新学制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C.新学制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D.1951年的学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停办了【答案】D9.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B.教育哲学C.教育心理学D.教育经济学【答案】A10.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教育论》【答案】A1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福禄培尔【答案】B12.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答案】B13.系统阐述“结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b22c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1.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可有人却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到底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本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学就是教育之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要认识和了解教育学,就要先认识教育。
而且一个人要想将工作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地认识。
本节就从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先秦古籍中,“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
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2. 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 人类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 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主体—客体 = 生产活动(对象化活动) 主体—主体 = 教育活动(交往性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 勒图尔诺、沛西·能(法)的“生物起源说”
传递经验的形式。
—— 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
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
要。
—— 陈焕章《教育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 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 表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动。
——陈焕章《教育原理》
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社会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永恒性 2. 时代性 3. 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教育(特点)
1. 非独立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 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 贫乏性 —— 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
低下
(二)古代教育(特点)
1. 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 专职的教育者;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 “德育” 是同义词。
我们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 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藕合的过
程;
☆强调教育的动力性;
☆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表现在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学校类型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现代性等方面。
2.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 3. 教育的个性化 4. 教育的开放性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事实(教育现象) (二)教育问题 (三)教育规律 (四)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
1、教育的基本原理 2、教育的基本内容 3、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育的基本管理
教育学:
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 而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 学。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 研究教育现象 2. 揭示教育规律 3. 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未形成独立科学,理论水平较低,但积累 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1 .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 . 教育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3 . 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使
教育内容
学 习
者
发
按一定目的和要求施加影响
生
合
教育者
学习者
乎 目
发挥能 动作用
的
(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习活动的主体) 的
变
化
教育手段
教育环境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内容提要:
1.教育的本质、社会属性和基本要素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特征 3.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甲骨文中的“教”
1、词源中的“教育”
甲骨文中的教育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如:绅士教育、自然教育、要素教育、
普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
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三)科学教育学建立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 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使教育学的发展 进入了科学的新阶段;
[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
孔子
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代表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
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收录了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 柏拉图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
(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 的发展已进入独立学科阶段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 本现代教育著作
西方文字中的教育(education)——源
于拉丁文educare(引出的意思)
孟子
2、教育学中的“教育”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 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 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 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3. 是学习和掌握其它教育科学知识的基础; 4. 有助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
思考与讨论:
1、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教 育本质的理解。
2、理解教育的基本要素,结合本专业的学习, 举例谈谈它们的关系。
3、请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 4、全民教育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
(四)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的新阶段
1.教育学的研究的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内容的分化与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时代向所有教育 工作者提出的历史任务;
2. 有了稳定而丰富的教育内容: 中国—“六艺”;欧洲—“七艺”;
3. 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4.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差别;
孔 子 创 办 私 学 图
(三)现代教育(特点)
1.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3. 教育教育超前性 4. 教育具有普及性和多样性 5. 教育改革成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