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张仲景小故事
中医药名家故事

中医药名家故事【导语】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中医药名家。
他们不仅精通医术,更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中医药名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品质。
一、张仲景:医圣之路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
他自幼酷爱医学,勤奋好学,博采众长。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病流行,他毅然决定亲自为百姓治病。
他通过观察病情,研究病因,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二、华佗:外科圣手,刮骨疗毒华佗,东汉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种医术,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减轻痛苦。
他还曾为关羽刮骨疗毒,成为千古佳话。
然而,华佗的才华最终却因曹操的猜忌而遗憾离世。
三、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扁鹊,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为后世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基本方法。
扁鹊周游列国,医术高超,他不仅善于治疗内科疾病,还精通外科、儿科、妇科等多种医术。
他敢于直言,勇于救治权贵,一生致力于为广大百姓解除病痛。
四、孙思邈:药王之称,千古传颂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药王”。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精通医学。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编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他提倡医德,强调医生要关爱患者,为百姓健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李时珍:本草纲目,惠泽后世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历时27年,编写了《本草纲目》,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时珍亲自考察药物,纠正了许多药物的误解,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中医药名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仁心,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 1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三国初期的时候,有一次,关羽到樊城去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
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
经有名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
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
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
关羽说:"请进帐来!"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右臂治好,我是感谢不尽的。
”华佗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
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
"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华伦说:"那就好了。
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现在毒已入骨。
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右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
"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你就给我治吧!"翌日,关羽设宴犒劳华佗。
饮宴完毕,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右臂。
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骨头已变成青色。
他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
手术时,关羽疼痛难忍;手术后,关羽站起来对华伦说:"现在我的右臂不疼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
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有毅力,能忍耐,同时也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
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 2公元220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
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
张仲景草药故事

张仲景草药故事1. 有一次,张仲景看到一个病人痛苦地躺在床上,他说:“哎呀,你这病得赶紧治呀!”就像我上次感冒发烧,妈妈着急地说:“宝贝,咱得快点好起来呀!”他赶紧为病人开方抓药,精心治疗,病人慢慢好起来了。
这不就像我们生病了有医生的照顾就能恢复健康一样吗?2. 张仲景在给徒弟讲学的时候说:“这草药的功效可不能小瞧啊!”好比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同学们,知识的力量可大着呢!”他仔细地给徒弟们讲解各种草药的特性,让他们牢记于心。
就如同我们认真听老师讲课,努力学习知识呀。
3. 有个村民来找张仲景看病,他问:“你哪里不舒服呀?”跟我去看医生时,医生问我的样子好像呀。
然后张仲景耐心地诊断,开出合适的药方,帮助村民解除了病痛。
这和医生帮助我们恢复健康是一样的伟大呀!4. 张仲景在路上遇到一个病人,他关切地说:“你这样子可不行呀!”就像我看到同学受伤会说:“你怎么啦,要不要紧呀!”他马上为病人进行治疗,展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这不就是我们关心他人时会做的事情吗?5. 一天,张仲景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找到更好的草药治病救人!”这多像我下定决心要考个好成绩时的样子呀。
于是他四处寻找,不断尝试,真的发现了许多有效的草药。
这难道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有收获吗?6. 张仲景和其他医生讨论病情时说:“你们看这个该怎么治呢?”就像我们和小伙伴讨论问题时会说:“这个该怎么办呢?”他们一起探讨,互相学习,为救治病人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不就是合作的力量吗?7. 有个病人痊愈后很感激张仲景,对他说:“谢谢您救了我!”好比我感谢帮助过我的人说:“谢谢你呀!”张仲景微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呀,就像那些善良的人总是无私地帮助别人。
8. 张仲景在研究草药的时候自言自语:“这一味药到底有多大作用呢?”就像我在思考一道难题时会说:“这个到底该怎么解呢?”他不断钻研,终于弄清楚了草药的功效。
这不就是只要坚持就能找到答案吗?9. 有人请教张仲景草药知识,他耐心地说:“来,我慢慢给你讲。
刮骨疗毒的故事300字

刮骨疗毒的故事300字刮骨疗毒,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
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著名的中医学家华佗所创。
华佗以其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被誉为“神医”,刮骨疗毒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刮骨疗毒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
相传在那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他精通医术,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有一天,有一位患者被毒蛇咬伤,中毒严重,病情危急。
张仲景决定使用刮骨疗毒的方法来治疗这位患者。
他先是用特制的工具在患者的身体上轻轻刮开一层皮肤,然后用药物涂抹在伤口上,最后再将伤口包扎好。
经过数日的治疗,患者康复了,众人无不惊叹刮骨疗毒的神奇疗效。
刮骨疗毒的故事,也可以从华佗的传奇人生中找到。
据传记载,华佗曾经治愈了一位患者的风湿病,而且治愈的方法就是刮骨疗毒。
他用匕首在患者的身体上刮去了一层皮肤,然后用药物进行治疗,最终患者痊愈。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也使得刮骨疗毒成为了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
刮骨疗毒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方法,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精髓。
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更展现了中医治病救人的崇高医德和医术精湛。
刮骨疗毒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尊崇和学习。
在现代社会,刮骨疗毒虽然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治疗方法,但它的独特疗效和深厚历史底蕴仍然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在一些中医馆和医疗机构,刮骨疗毒仍然被保留并应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它的独特魅力和神奇疗效,让人们不禁对这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
刮骨疗毒的故事,是中医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和智慧结晶。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让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后人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华佗-张仲景简介

华佗-张仲景简介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208),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
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
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
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
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
曹操多次写信催促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后派人偷偷察看,才知华佗不愿为侍医,遂将华佗逮入狱中。
有人向曹操请求宽恕华佗,曹操不听劝说,竟残酷地杀害了华佗。
华佗生前著有医书,临死时拿出一卷交给狱吏,狱吏不敢接受,华佗将书焚毁。
此乃千古之憾事,历代托华佗之名而出的医书有数种,旧题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相传记载有华佗的一些学术经验与方术及药剂。
曹操杀害了华佗后,常感到内疚后悔,特别是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病重时,更是非常后悔杀了华佗,令儿子的病得不到治疗。
早在三国时,华佗就被魏国列为著名医家,后世誉称他是“外科学鼻祖”。
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记载华佗的医案有数十则,皆具体地反映了华佗高明的诊疗医术,涉及到内、外、妇、产、儿、五官、针灸等科。
他因病制宜,采用各种不同的疗法。
他以手术治愈了肠痈、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转危为安。
当华佗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引言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后世医学界影响深远。
除了他的医学成就之外,张仲景的生平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张仲景的经典故事,以展示他的智慧和胆识。
故事1:亡羊补牢有一天,张仲景正在展示他的医术,一位村民赶来求助,他的羊群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不断发烧且咳嗽。
其他医生都束手无策,只有张仲景愿意帮助他们。
张仲景仔细观察了这些羊,发现它们食欲不振,并且鼻子有流涕。
他立刻得出结论:这些羊得了一个名为“风寒感冒”的疾病。
张仲景立刻动手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中药,用来治疗这些羊的病情。
不久后,这些羊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它们恢复了食欲并且停止咳嗽发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应该等待,而是应该立即行动解决问题。
故事2:断臂救母张仲景小时候,他的母亲得了重病,热得高烧不退。
当时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宣布母亲的病无法治愈。
然而,张仲景不甘心看到母亲就这样离世,他决定亲自动手治疗母亲的病情。
在当时,治疗高烧的方法是通过让患者热得更厉害,以期能祛除病毒。
然而,张仲景想到了一个不同的方法。
他认为高热可能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受损,尤其是大脑。
于是张仲景决定采取一种冒险的行动。
他用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用血液新鲜的创伤愉快地敷在了母亲的额头上。
这个行动令人震惊,但最终却带来了奇迹。
张仲景的母亲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她康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冒险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我们不能被传统的做法所束缚,而是应该敢于挑战常规。
故事3:医术比武张仲景以他的医术闻名于世,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皇宫。
有一次,皇帝听说了他的医术,决定与他比武。
皇帝让医生们给一名病重的宫廷侍女治疗,他们将在三天后评估结果。
三天后,所有的医生都争相自吹自擂,声称自己的治疗方法是最有效的。
然而,张仲景却没有说什么,他默默地进入了侍女的房间,仔细观察了她的病情。
补骨脂的传说故事

补骨脂的传说故事【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补骨脂的传说起源2.补骨脂的药用价值3.补骨脂的传说故事一:张仲景与补骨脂4.补骨脂的传说故事二:华佗与补骨脂5.补骨脂的传说故事三:孙思邈与补骨脂6.补骨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篇1正文补骨脂,又叫益智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传说,补骨脂的传说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和孙思邈。
据传,补骨脂最早起源于神农氏时期,被列为上品。
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介绍了补骨脂的药用价值。
他认为,补骨脂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对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关于补骨脂的传说故事,最著名的有三个,分别与张仲景、华佗和孙思邈有关。
据传,张仲景曾用补骨脂治愈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的白内障。
华佗则在一次行医过程中,发现一位患有严重骨折的病人,在服用了补骨脂后奇迹般地康复了。
而孙思邈则在一次旅途中,用补骨脂救治了一位难产的孕妇,成功地保住了母子平安。
补骨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研究发现,补骨脂中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如补骨脂素、补骨脂内酯等,这些成分对于治疗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同时,补骨脂还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中药材。
篇2 目录1.补骨脂的传说起源2.补骨脂的药用价值3.补骨脂的传说故事4.补骨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篇2正文补骨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传说故事源远流长。
传说,补骨脂的发现源于一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我国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因为长期劳累,导致腰部受损,疼痛不已。
老人的儿子非常孝顺,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治好父亲的病。
然而,无论他去了多少地方,寻了多少名医,父亲的病始终不见好转。
一天,老人的儿子听说远处的大山里有一种神奇的草药,可以治疗腰腿疼痛,于是他决定去寻找。
经过艰难的跋涉,他终于在一座山洞里找到了这种草药。
关于华佗的故事

关于华佗的故事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他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渑池县,是中国古代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神医华佗”。
他的医术高超,治病救人,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据传说,华佗小时候聪明伶俐,喜欢模仿医生给人看病。
有一次,他看见一位老者因为胸腹疼痛而躺在地上,他模仿医生的样子,用手指按压老者的脉搏,然后说,“老人家,你的脉象很不正常,我给你开个药方吧。
”老人听了,摇摇头,说,“不用了,我只是肚子疼,你给我按摩按摩就好了。
”华佗听了,便按摩老人的肚子,果然老人的疼痛减轻了许多。
这件事情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华佗从小聪明好学,他勤奋好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拜医圣张仲景为师,系统学习医学知识,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他精通内、外、妇、儿、五脏六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擅长手术治疗,被誉为“外科鼻祖”。
据史书记载,华佗曾治愈曹操的头疼病,曹操深感佩服,对他十分器重。
后来,曹操受伤,华佗前去为他治疗,但因曹操的疑忌而被冤杀。
华佗死后,曹操深感悔恨,为之流泪,并下令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仁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他常常义务为穷人看病,不收取一分钱。
他还在医学上著有《华佗内经》、《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佗的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医学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佗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医德和医术,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医学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佗博览古代医案,多年的临床实践,丰富了他的医疗经验。
他断病准确,创造了许多奇迹。
华佗在内科方面的诊断医术相当高明。
他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病症的规律。
他通过对病人面目、形色、病状的观察,可以判断病人的吉凶,甚至可以预见一个人的生死。
他对临死的人的面容观察和描写,更为详尽,共有七十六条,其中有许多地方同现代诊断相似。
一次,华佗走进盐渎(今盐城)的一家酒店。
看见严昕正和朋友饮酒。
华伦仔细观察了严昕的脸色,问他说:“你身体不舒服吧?”严听听了,很惊讶,说:“我身体很好呀!”华佗说:“你脸上已显示出严重的病状,恐怕要患中风病吧。
你可千万别喝酒了!”严昕听后置若罔闻,继续饮酒。
回家途中,严昕乘车走了几里路,就从车上晕倒在地。
第二天,他就死了。
还有一次,华佗去探望一个叫徐毅的官吏,正值徐毅患胃病。
徐毅高兴地说:“华大夫,你来得正好。
我昨天胃痛,请一位大夫针灸,针后咳嗽得很厉害,简直是坐卧不安,您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华伦仔细地观察了针灸的穴位说:“医生没找准穴位,他没扎到胃部而扎到肝脏里去了。
你这几天食欲不振吧?要安心休养!”华论走出房间后,对送他出门的家属轻声地说:“准备后事吧!徐毅顶多能活五、六天”果然,第二天徐毅病势转重,五天后死去了。
华佗能做出这样的诊断,说明他的经验十分丰富。
华佗不仅精通内科医术,对治疗体内寄生虫,也有独到的功夫。
有一次,广陵(今扬州)太守陈登患肚子痛病,面红耳赤,饮食不进。
他听说华伦能驱治寄生虫,便请来华佗诊治。
华佗望了望陈登的气色,摸了摸他的脉搏说:“你的胃里长了虫子,若是不及时治疗,就要发展成一种肿烂的毒疮。
你是不是吃了不清洁的鱼啦?”说完,华佗便从药囊中取出几种草药,煎煮成两大碗药汤,让陈登服下。
服药不久,陈登吐出了许多红头虫子,肚子果然不痛了。
华佗在妇产科和小儿科方面的经验也颇为丰富,达到了很高水平。
有一个妇女,患了很重的病。
腰酸背痛,吃不下饭,喝不了水。
前来请华佗医治。
华佗模完脉对妇女的丈夫说:“从脉上看,她是怀孕期间受了伤,胎儿没下来。
”妇女的丈夫说:“对了,她是受了伤,可胎儿已经生下来了。
”华佗又说:“按脉理看,胎儿还在肚里,先治治看吧!”就一面叫她吃药,一面给她扎针。
隔了一天,那妇女肚子疼的厉害,又来请华佗诊治。
华佗检诊完毕说:“从脉理来看,跟前几天一样,她这是双胞胎。
在她受伤以后,‘第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由于流血过多,第二个就没能顺利生下来,以致胎儿死在肚中,影响血脉不通,这就是她的脊背疼痛得厉害的原因。
”后来,请接生的人动了手术,果然从那个妇女的肚子里取出一个男孩来,胎儿手脚齐全,只是颜色已经变黑。
东阳地方有个叫陈叔山的人,请华佗给他两岁的孩子看病。
他的小孩患了严重的痢疾,日夜哭吵不停,身体消瘦,其他医生都不敢给治了。
华伦先摸脉,接着摸摸孩子的全身,又看了看孩子的咽喉,对陈叔山说:“你的孩子生病,是他母亲身体不健康,奶水营养差的缘故。
生病以后,调养的又不好,所以弄成这个样子。
”华佗给孩于服用了自制的“四物女宛丸”,不到十天功夫,病就好了。
华佗还创造性地运用“心理疗法”。
有一个郡的郡守得了重病,华伦检诊后,退出病房,告诉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得的病很奇怪。
他的肚子里积了很多淤血,服药根本无效,只有他大发雷霆,吐出淤血,病才会好。
”郡守儿子着急地说:“怎么才能让他吐出淤血呢?”华佗说:“请你把你父亲的缺点告诉我,我给他写封信,大骂他一顿。
他一生气,就会将淤血吐出来。
”后来,郡守看见华佗给他的信,果然动怒了,他气愤地说:“华佗简直是侮辱我的人格!”
说着,他立刻吐了大量黑血,不久,病就痊愈了。
华佗治病,不墨守陈规,而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
曹操患偏头风病,久治无效,经华佗针刺就不痛了。
倪寻和李延两人,也都患头痛发热。
华佗给倪寻吃泻药,给李延吃发汗药,结果治好了。
别人问他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回答说:倪寻是伤食,李延是外感,所以治法不能一样。
”
张仲景与饺子
饺子是我国历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在冬至和春节期间,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
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饺子的来历吗?饺子至今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
古时候,人们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将饺子包好,待到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也是辞旧迎新之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
另外,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饺子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饺子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
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
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一生为官清廉,但不满于当时东汉王朝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愤然告老还乡。
当他途经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以后渐渐形成习俗,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
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做“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