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
中药学 9 清热药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 别名:前述三者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 胃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 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 眠;血热吐衄。 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 脓。 其他:⑴痔疮便秘;⑵烧烫伤;⑶心律失常等。 用法:生用清心火、湿热; 炒用寒性减缓; 酒炒清上焦火; 姜黄连止呕。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下行为主。 功效:清热燥湿;泻脏腑火;清解热毒。 应用:1、湿热证—①湿热内蕴;②肠胃湿热;③肝 1 — 胆湿热;④下焦湿热;⑤湿热痹痛、痿 证;⑥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注意:容易伐胃伤阴,阴亏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栝楼的块根。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 性能:苦、微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⑴热病伤津;⑵消渴。 2、 ⑴肺热咳嗽;⑵肺燥咳嗽。(滋燥饮) 3、痈肿疮疡、乳痈。(仙方活命饮)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按:本品养阴生津作用强于芦根。
芦根
来源:禾本科芦苇的地下茎。 按:芦苇—蒹葭;芦—旱生,细而黑;苇—水生,粗而白。 炮制:晒干生用;鲜用;芦根汁。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按:本品可清肺、胃热;祛痰排脓;利尿; 略能宣散风热、透疹。 应用:1、热病伤津。 2、⑴肺热咳嗽,痰黄稠;(桑菊饮) ⑵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⑶肺痈;(苇茎汤) ⑷麻疹早期。 3、胃热呕吐。(芦根饮子) 4、尿短赤涩痛。
清热药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忌服。
天 花 粉
胃 。 经 微 苦 , 微 。 归 肺 、 边 栝 寒 。 】 燥 根 栝 楼 或 双 物 、 甘 【药
药 性
干 楼 的
葫 芦 科 植
【来
来 源
】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湿热带下、热淋 湿热泻痢 湿热黄疸 湿热脚气、痿证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除骨蒸: 除骨蒸: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常配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外用适量。
相同点 黄 连
味苦性寒,皆能 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同可用治 黄 芩 湿热、火毒所致 病证;如泻痢, 黄疸,疮痈肿痛, 黄 湿疹湿疮等。
药 性
科 植 合
百 】
【来
来 源
毛知母
肥知母
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兼长于滋阴润燥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清热泻火:①热病烦渴 ;②肺热、胃火或肾火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①阴虚燥咳,配贝母
②骨蒸潮热,配黄柏 ③内热消渴,配天花粉、芦根 ④肠燥便秘,配生首乌、火麻仁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淡 竹 叶
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鉴别用药】淡竹叶、竹叶 均能清热除烦、利尿,用治热病烦渴、 同: 口疮尿赤。
竹叶以清心胃除烦热见长,兼能生津,凉散 异: 上焦风热之邪,故热病伤津,口疮,外感风 热之烦热口渴等证多用。 淡竹叶长于清热利尿,热淋涩痛,水肿尿少, 黄疸尿赤多用。
栀
子
苦 , 寒 。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及使用注意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及使用注意【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清热药的定义与分类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二、清热药的使用注意1.根据病情选择药物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4.饮食调理与增强身体抗病能力正文(篇1)清热药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药物,它具有药性寒凉,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的特点。
清热药主要适用于治疗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清热药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清热泻火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气分热,常用于治疗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热燥湿,常用于治疗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3.清热凉血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常用于治疗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清解热毒,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症。
5.清虚热药:这类药物主要功能是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在使用清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病症,选择合适的清热药。
例如,气分实热证患者可选用清热泻火药,湿热病证患者可选用清热燥湿药等。
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不要自己盲目用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
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清热药大多药性寒凉,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腹泻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清热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遵医嘱合理用药。
4.饮食调理与增强身体抗病能力:在使用清热药治疗的同时,患者应加强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目录(篇2)一、清热药的定义与分类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二、清热药的使用注意1.药物性质与适用病症2.选择合适的清热药3.服药期间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正文(篇2)清热药是一种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常见的药物类型,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
清热药中药学

黄芩
入肺、脾、胆 、小肠 清热凉血、清热安胎
治:肺热咳嗽、血热
妄行、热扰胎动
黄连 入心、脾、胃、肝、胆
治:高热烦躁、口舌
生疮泻痢、呕吐
入肾、膀胱
黄柏 滋阴泻火
治:阴虚盗汗、遗精
黄芩、黄连、黄柏异同
性能方面:都为苦寒之品,都可归胃、大肠、肝、胆经,但黄
芩又归肺经,黄连又归心经,黄柏善入膀胱经。
功效方面:都有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三种功效,但
清热燥湿药
湿温、暑湿 湿热困阻中焦——脘腹胀满、恶 心呕吐 湿热下迫大肠——泄泻不爽、痢疾腹痛 湿热郁阻肝胆——胁肋胀痛,黄疸尿赤 湿热下注膀胱、带脉——淋证、带下、阴痒 湿热浸淫肌肤——湿疹、湿疮
黄芩 苦、寒。归心、肝、肺、胃经。
1.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痞满、黄疸等 2.清热泻火 少阳证、肺热咳嗽 3.清热解毒 疮痈、咽喉肿痛 4.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证
1.实证: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躁扰不安,斑疹 透露,血色鲜红或深红带紫,吐衄,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细数。亦有前证又兼有全身壮热,口渴引饮, 多汗等气分见证者,为气血两燔。(若肝热动风则见: 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绛,脉弦数。)
2.虚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五心烦 热,口咽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
③火热毒症:目赤肿痛、湿热痢疾、黄疸、 湿疹、热毒疮痈、咽喉肿痛、肺热咳嗽以 及热入血分而致的吐、衄、便血、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
分 类:根据外感病邪不同和发热程度的轻重,部位 深浅,热在卫、气、营、血、表、里或表里俱热或上、中 、下三焦俱热等阶段的以及药物的性能特点可分六大类。( 如前述六大功能)
大青叶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与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39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中药学清热药性能特点功效分类概述凡以清解里热(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其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出的各种里热证候。
一、性能特点:清热药药性寒凉,以苦味为主,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即《内经》“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二、功效及分类根据清热药的药性、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
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
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证,有泄火泄热的作用。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
偏于苦燥,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主治血分实热证。
主要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疮疡等证。
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发热。
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证。
(一)清热泻火药(热:外感六淫邪气之一;火:脏腑之火)清热泻火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适用于急性热病具有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证候的气分实热证。
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以发热心烦、汗出、口渴,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热盛的证候为特征。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两者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其次,应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如清肺热、心热),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清热泻火药包括】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zhi)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四、清热药

《丹溪心法》:
“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不敢用,盖 不知胎孕益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 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黄芩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 清热——生用;安胎——炒用; 清上焦热——酒炙;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 【鉴别药物】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 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 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一)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 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 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 (CaSO4· 2 H2O)。
石膏的药性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 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地骨皮《本经》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 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 的干燥根皮。
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临床应用】
1. 用于疮疡肿毒、瘰疠痰核 。
为 “疮家圣药” 。
消肿散结
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临床应用】
2.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
消肿散结
与金银花相似,对于温热病卫、气、营、血多种证候均 相须为用(如银翘散、清营汤、神犀丹)。 尤长于清泄心经热毒。用于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烦 躁:~玄参、莲子心、竹叶卷心 (清宫汤)
清热药药理PPT课件

1、抗病原微生物
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
➢ 清热药作用广泛,不仅仅有抗感染作用 ➢ 清热药毒副作用小。
1、抗病原微生物
C、抗菌作用
➢ 抗菌谱 清热药抗菌谱较广。
➢ 抗菌机理 尚不清楚 可能包括以下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 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干扰糖代谢等。
➢ 抗菌有效成分 已明确的抗菌有效成分有小檗碱(黄连、黄柏、 三棵针)、黄芩素(黄芩)、绿原酸、异绿原 酸(金银花)、秦皮乙素(秦皮)、苦参碱 (苦参、山豆根)、连翘酯苷(连翘)、色胺 酮(板蓝根、青黛)、癸酰乙醛(鱼腥草)等。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方法学研究
➢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简单地说是将受试物经 口给予动物后,取其血清作用药物源加入离体 反应系统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方法。
➢ 该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 ✓ 确定供血清动物 ✓ 给药(剂量?次数?) ✓ 采血(时间?) ✓ 分离血清(灭活?) ✓ 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实验观察(加入量?)或
➢ 一般而言,清热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弱,对 全身感染而言鲜能起效,对一些局部感染如 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能达到抗生浓度,效 果不错。
➢ 配伍或组成复方后抗生范围扩大。
1、抗病原微生物
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
➢ 清热药抗菌作用弱。
➢ 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 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
➢ 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味药还是 其有效成分的抗菌强度,一般均不及抗 生素。
➢ 他们认为这对中药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中药与西药 不同,它不是一个单体化合物,而是大量化合物的 混合体,中药中的每种化合物进入体内都可能经代 谢生成结构不同的其他化合物,在体内发挥药理作 用。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可以反应这些变化,而直接 添加药物则不能。
清 热 药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主要涉及 黄连、黄芩、 苦参、青蒿
黄 连
主要含有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 连素)、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 表小檗碱、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己碱、 木兰花碱。 非生物碱成分为阿魏酸、绿原酸等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作用:小檗碱 广谱抗菌作用-革兰阳性、阴性细菌; 钩端螺旋体;致病性皮肤真菌。对痢疾 杆菌、结核杆菌、金葡菌作用强。 影响因素:药物浓度;药物配伍 作用机制:①影响内呼吸;②影响核 酸蛋白质合成;③细胞毒作用;④影响 细胞壁
×
清热药抗病原体作用评价:
◎多数为体外实验结果; ◎多数体内抗菌作用不强或缺少; ◎认为体外多数为非特异性影响(包括 鞣质、酸碱度、渗透压影响等); ◎部分体外无效,体内有效 ◎认为临床效果多为综合作用之影响, 少数为特异性作用。
*
2。抗毒素作用: 涉及内毒素与外毒素。 解毒作用方式: ★降解内毒素(细菌菌体成分,作用 环节不清-部分为增加毒素清除); ★拮抗外毒素(如抗蛇毒作用); ★降低细菌毒素毒力(对凝固酶、透 明质酸酶的作用)
×
10。其他作用 (1)抗肿瘤:抑制肿瘤生长;抑制促癌 物质;增敏化疗药物。 (2)降低血脂: (3)抗氧化: (4)中枢抑制:镇静 (5)抗利尿: (6)抑制组织细胞代谢: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口服多见 2.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小檗碱——药疹、 过敏性休克 3.血液系统反应:小檗碱长期口服;溶血 性贫血,红细胞减少等。 4.呼吸循环障碍:少见;小檗碱静脉滴注
×
4。影响免疫:黄花蒿抑制体液、细 胞免疫。青蒿素增强非特异性及 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 5。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6。心血管系统:青蒿素可抑制心肌 收缩力,减慢心率;注射用药尚 可降低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病发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烦,口渴等症
利尿:适用于热淋,或心火下移小肠导致的小便涩痛
本品清实热,阴虚火旺者忌用
其它药物
芦根,决明子,芦荟
清热解毒药
性寒凉,长于清热解毒,这里的毒为火壅盛所致,通常为热痛或火毒,用于治疗痈肿疮疡,咽喉肿痛等症。
金银花
疏散风热: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导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头痛等症。
清热药
概念: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特点:多寒凉,通过清热使里热得以清解,从而治疗各种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以及阴虚者惧用
清热泻火药
以清泄热邪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燥,甚至神昏谵语,脉象洪大,舌红苔黄等症
青蒿
清虚热:适用于温邪伤阴所致的夜热早凉,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解暑:适用于外感暑热,,症见发热,头痛,口渴,脉数等
止疟疾:治疗疟疾的往来寒热
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其它药物
地骨皮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所致的痈肿疮疡,咽喉肿痛等症
脾胃虚寒不宜用,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马齿苋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所致的下痢浓血,赤白带下,带状疱疹,痈肿疮疡,丹毒,蛇虫咬伤,痔疮肿痛等症
凉血止血:可用于尿血,产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
脾虚便溏者忌服
其它药物
苦丁茶,薄公英,鱼腥草
清热凉血药
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咸能入血,寒能清热。多归心,肝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的实热症,也可用于其它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症。
生地黄
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分之身热、口干,斑疹,吐血,鼻衄,尿血,崩漏,舌质绛红等症
养阴生津:适用于热病伤引起的烦燥,口干舌燥、舌红等症,或消渴症烦渴多饮等症。
性寒凉,粘滞,脾虚湿滞,胸闷食少,腹满便溏者忌用
其它药物
赤芍,牡丹皮,余甘子
清虚热药
以退骨蒸,清虚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亦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导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绛红脉细而数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