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第一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提要]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鲁迅女性悲剧形象沉默国民的魂灵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
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
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
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位,他的小说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其中,他对于寡妇悲剧形象的描绘和分析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旨在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从不同角度探讨寡妇在社会中的困境和遭遇。
一、社会压力下的寡妇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寡妇往往成为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之一。
在旧时代封建社会的桎梏下,妇女的地位本就较低,而寡妇更是面临几重压力的挤压。
无儿无夫,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既有经济上的压力,又有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挤。
鲁迅的小说《药》中,主人公孙福良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寡妇形象。
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社会歧视,使她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
而《孤独》中的寡妇则因为缺乏家族庇护,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欺凌和侮辱。
这些作品中的寡妇形象,在鲁迅笔下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妇女地位的脆弱和悲剧。
二、丧偶之痛与内心挣扎在鲁迅的小说中,寡妇们面对丧偶之痛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面对丈夫的离世,既要面对亲情的失落,又要面对经济生活的艰难。
而丧偶之后,她们的内心痛苦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上的贫困,更多的是因为精神上的寂寞和孤独。
在《啐啄》中,鲁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丧失丈夫的寡妇的形象。
她左思右想,陷入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中。
她尝试通过吞咽谷壳来麻痹自己,却不得不面对人世间的残酷现实。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得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更加真实和感人。
三、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在鲁迅的小说中,寡妇悲剧形象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害者,她们也有自我觉醒和反抗的一面。
尽管她们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局限之中,但内心中的自我意识让她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
《阿长与《现代》》中的寡妇,就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形象。
她觉醒于自己不应被束缚的现状,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虽然最终她的努力并未如愿,但她的坚持和反抗精神,为寡妇形象注入了一丝希望和力量。
四、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鲁迅的小说中,寡妇悲剧形象的塑造除了呈现出个体的困境外,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憋害”。
但许多读者赏析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引起祥林嫂悲剧的共鸣呢?笔者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来深入走进了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再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鲁迅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下面让我们走进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一、艺术构思巧妙苦命人儿悲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那么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
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
总之,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二)、孟春之时被卖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依然选择了“名誉”权,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
从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看鲁迅的创作心态

从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看鲁迅的创作心态[摘要]鲁迅对待愚弱者的态度是倾向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他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对像祥林嫂、单四嫂这样的封建妇女,鲁迅的批判锋芒却不见于他们,则完全是“哀其不幸”。
本文意在剖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之一------“寡母抚孤”和鲁迅创作心态的关系。
[关键词]寡母形象创作心态人物形象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它无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创造了人多出色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魏连殳……丰满而复杂。
其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祥林嫂都是失去了丈夫和儿子,饱尝了人世辛酸的寡妇。
寡妇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鲁迅对这样群善良但却被封建社会残残害的羔羊倾注了全身心的同情和怜悯。
鲁迅通过对他们的悲剧的描写,向吃人的封建旧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和愤怒的抗议。
他一直为愚弱者呐喊,为被害者鸣不平。
然而愚弱者自身的劣根性往往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不过,鲁迅对待不同的愚弱者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对待阿q鲁迅倾向于“怒其不争”,而单四嫂、祥林嫂这些命运清苦的寡妇却几乎完全是“哀其不幸”。
批判之锋芒不见于这些寡妇身上,这一形象的成因之一就是“寡母抚孤”和鲁迅创作心态之间的关系。
一、“守节”与“失节”的二难选择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便面临“节”的选择。
然而,这种选择的本身是痛苦的,都是通向不归之路的。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推崇“节烈”,“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界定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节得愈好。
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是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
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受议论。
”这是寡妇选择“节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一个寡妇在宣扬“中国从来不许女子做错一事,补过不及,只好任其毒杀;而男子并不受节烈观的约束,可以任意行事,胡作非为”的社会里能够为世人认可的一条道路。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分析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以《明天》《祝福》为例)摘要:作为现代小说奠基者的鲁迅先生,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广大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
本文主要从“失节事大”、“母爱悲歌”的表现及原因探究来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两个寡妇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单四嫂;祥林嫂;寡妇;悲剧Analysis of the tragic image in Lusun's novels the widow——Tomorrow and Blessing as examplesLan Ximei(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As a modern novel founder, Mr. Lusun, to perplexing the real life as the background, with dark tone, emotion, strong color, created in twenty or thirty, China at semi-feudal, semi-colonial society, women suffered from mental as well as physical pai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isloya l., Love Song and the reason of inquiry to analysis of Tomorrow by Shan Sister in law and Blessing of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he two widow's tragic fate.Key words: Shan Sister in law,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ragedy, widow一、悲剧内涵《汉语大词典》中对悲剧的解释是: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
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
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
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
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
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
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
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
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
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
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
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
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
“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
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
”,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
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
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
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
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
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
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
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大人来调停。
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
关键词:鲁迅,寡妇,小说,形象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创作的小说作品中描绘了众多寡妇的形象。
这些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深刻探讨了寡妇的生活和命运。
研究鲁迅笔下寡妇形象,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文
1. 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寡妇的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描写方妈和黄妈两个寡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描写阿Q老婆和她的几个孩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
2. 寡妇的生活和命运
在鲁迅笔下的寡妇中,大多数都有着悲惨的命运。
她们通常被社会所歧视,生活艰难,甚至常常被压迫和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老婆和孩子的生活十分贫困,他们常常被压迫和剥削,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来维持生计。
3. 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的社会意义
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也深刻探讨了寡妇的生活和命运。
这些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深刻探讨了寡妇的生活和命运对于当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以《明天》《祝福》为例)摘要:作为现代小说奠基者的鲁迅先生,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广大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
本文主要从“失节事大”、“母爱悲歌”的表现及原因探究来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两个寡妇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单四嫂;祥林嫂;寡妇;悲剧Analysis of the tragic image in Lusun's novels the widow——Tomorrow and Blessing as examplesLan Ximei(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As a modern novel founder, Mr. Lusun, to perplexing the real life as the background, with dark tone, emotion, strong color, created in twenty or thirty, China at semi-feudal, semi-colonial society, women suffered from mental as well as physical pai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isloya l., Love Song and the reason of inquiry to analysis of Tomorrow by Shan Sister in law and Blessing of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he two widow's tragic fate.Key words: Shan Sister in law,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ragedy, widow一、悲剧内涵《汉语大词典》中对悲剧的解释是: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结局为基本特点。
悲惨不幸的遭遇。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尼采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将悲剧定义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两个悲剧形象。
作者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们承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
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
二、悲剧表现(一)失节事大在中国做女人难,做一个寡妇就更难了。
在旧中国,封建礼教灌输给妇女的是:“再嫁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寡妇必须要有“贞节”观,“贞”指未婚守寡,“节”指已婚守寡,指女子不应改嫁或不失身。
如若再嫁是要受到上天和世人的惩罚。
《礼记﹒郊特牲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
”这是最早关于寡妇不嫁之说。
程颐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教:“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
凡取,以配身也。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下,《二程集》)。
”孀妇不能再嫁,再嫁就是“失节”,“失节”无疑是“私欲”;如娶“失节”之妇,娶者自己亦“失节”。
即使寡妇既孤独又贫穷,无依无靠,亦不能再嫁,宁可饿死,也不能失去气节操守。
“失节”便是违背礼教,“守节”便合天理。
单四嫂子死了丈夫之后,她辛苦地纺纱织布,养着儿子与自己。
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她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身心生活,因为她深知“守节事大”,她根本就没有那种考虑自我身心的意识。
因为在她的思想意识中深深刻着寡妇的贞节观念。
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曾在她身上打过主意,她会为此而感到羞耻。
她的宝儿病了,她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她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
也许因为阿五在平素对她说过一些不荤不素的话,而她是要为丈夫守节的。
然而,当阿五伸开臂膊,从单四嫂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孩子时,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阿五一个不经意或者是刻意的行为竟使她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她真的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身心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之节烈观》:“社会的公意,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
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
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从,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
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节;甲男也无恶名,可是世风被乙女败坏了。
”的确,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单四嫂也认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她的儿子病了,她很需要帮助,却又不愿是一个男人。
“他们两个人离开了二尺五寸多地,一同走着,阿五说些话,单四嫂子却大半没有答。
”当阿五主动帮助她时,她是不情愿的,因为阿五是一个对她有非分之想的男人。
不管阿五出于什么心理要帮助单四嫂,至少在单四嫂困难时阿五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什么阿五说的话,单四嫂却大半没有答,最后将孩子还给她的时候,单四嫂只接了孩子,并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
因为她要守节,即使自己有困难了,需要一个男人为自己帮忙、想办法时,她不能坦然接受,甚至不敢接受,她要一个人扛,一个人承担。
甚至连话都不怎么说,尽管她心中有许多关于儿子的病的疑问。
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封建礼教下的女子似乎是罪恶的根源。
《我之节烈观》:“所以历史上亡家败国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
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
男子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
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
除却她自己的父兄和丈夫以外,但都带点诱惑的鬼气。
”生活在同样时代背景下的祥林嫂也深深记着“饿死事小,守节事大”、“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的古训。
祥林嫂在被迫再嫁时,她的反抗是非常强烈的:“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洞,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还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祥林嫂的反抗如此强烈,是因为再嫁在每一个寡妇心中都是不应该的,守节才是大事。
每一个回头人都是要反抗的,反抗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实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
《而已集》:“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当妻性被逼成以后,女人就牢牢地守着自己的妻性。
再嫁对祥林嫂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她可以通过再嫁寻找幸福,至少可以摆脱严厉的婆婆了。
她的丈夫祥林比她小十多岁,他们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她之所以嫁给祥林,根本不是她的意愿。
祥林嫂似乎从来没有提起过“祥林”,也没有因为祥林的死而流过眼泪。
她在再嫁时的反抗完全是不自觉的,在她的思想观念中“饿死事小,守节事大”的贞节观已经根深蒂固了。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的吴妈,身份地位与祥林嫂是类似的。
某天,阿Q做出这样的举动:“忽然抢上前去,对伊跪下了,‘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时,吴妈大喊‘阿呀!’愣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对于阿Q这样侮辱性的行为,吴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便做出了寻短见的决定。
后来,有人劝说:“谁不知道你是规矩的,……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
”方才罢休。
而作为事情挑起者的阿Q,被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了,倒反觉得一无牵挂似的。
这样的态度,无疑又再一次向读者重申“贞淫与否,全在女性。
”的封建社会的节烈观。
(二)母爱悲歌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专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宝儿,养儿防老是她的全部生活要求和目标。
宝儿是她的主心骨,宝儿活着的时候,日子过得算是“有滋有味”,她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宝儿身上,丧偶之痛可以让她在儿子身上找到慰藉。
“自己纺着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
”但上天却没有将这种单四嫂认为“有意思”的生活继续下去,反而给了单四嫂更大的打击。
宝儿病重后,当孤苦无依的单四嫂抱着病重的宝儿苦等天明时,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着两个流氓却在打她的主意。
当她满怀期望地去问诊何小仙时,着急的询问得到的却是几句令人费解的话:“他中焦塞着”,“这是火克金”……她又求询与王九妈,得到的只是“唔……”除了失望,她连半句同情的话也没有得到。
即使是这样,悲剧的意味似乎还不够浓烈,病重的宝儿不幸夭亡了,当单四嫂“从呜咽变成号咷”时,王九妈却忙着替单四嫂作抵,借钱,给帮忙的人备饭,而吃过饭的所谓帮忙的人,“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只剩下单四嫂一个人“坐在床沿上哭着”,没有人肯留下来劝慰她。
埋葬完宝儿,“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太阳渐渐显示要落山的颜色”时,“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这样,在女人只能“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单四嫂也因此失去了做人的依靠。
单四嫂唯一的儿子死了,她仅有“靠山”倒了,她没有了精神支柱,等待她的将是一个个无望的明天。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单四嫂一样,她的生命也因儿子的存在而显得格外有生气。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她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后来,贺老六死了,但她“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呢?”随着儿子阿毛的死,她便也走投无路了。
此时,她对儿子的爱变成了一次次向人们诉说并且自责,但她的诉说与自责却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次,她都会开首说:“我真傻,真的。
”以此向人们诉说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惨的故事,开始的时候“男人往往敛起笑容,就走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