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论文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一、概念阐述1.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
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
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
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
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
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
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
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
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
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的精髓所在。
“身韵”的创立对中国古典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身韵”的出现,解决了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
其次,“身韵”的创立,解决了课堂与舞台相分离的矛盾。
“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其“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而“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一个是外部技法,一般在课堂教学;一个是内涵神采,一般是在舞台上实践。
两者通过“身韵”,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最后,“身韵”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审美内涵中国古典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拥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深刻的审美内涵。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审美内涵为主题展开阐述。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宫廷舞蹈。
自唐宋以来,舞蹈艺术开始系统化、完善化,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中国古典舞注重表达情感、弘扬美德以及向人们传递智慧,这种表达方式贯穿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二、内外兼修的身体技巧中国古典舞不仅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动作的精确,更要求舞者具备内外兼修的身体技巧。
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柔韧性、力量和平衡感等,这些技巧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砺获得的。
中国古典舞强调舞者的整体形象和舞蹈技巧的高度统一,在舞台上展现出华美流畅的舞姿。
三、美学的精神追求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追求。
它强调和谐、平衡、秩序和内在意境的表达。
舞者通过运用精妙的身体控制和流畅的舞蹈元素,传达情感和夸张细腻的意象,使观众产生震撼和内心共鸣。
古典舞以其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舞技,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魅力。
四、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古典舞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舞者通过继承和创新,将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传递给后人。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使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古典舞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五、舞台艺术的表现力中国古典舞作为舞台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极高的表现力。
它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肢体动作和舞台机械的配合,将故事、情感和意境生动地表达出来。
古典舞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借助音乐和服饰等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六、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深受国际舞台的瞩目。
浅淡中国古典舞论文

浅淡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淡中国古典舞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是我们各民族代代流传至今的古代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是历代舞人经过不断实践演化和提升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
中华五千年丰硕的文化底蕴,自古就有歌舞的传布,以其美妙之旋律,美丽之舞姿,让人心旷神怡。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身韵特征;古典舞与书法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它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武术身法和芭蕾舞步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经过历代表演家的调整、提炼和创新,长期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
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
一、中国古典舞的技巧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在技巧上一般默示为弹性节奏和点线连系的特点。
表此刻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心赶,或是两头赶中心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是以,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顿挫顿挫、点线连系等,中国古典舞根基练习中的扭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首要特色。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韵则风格无”,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古典舞的形神统一。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和汉唐古典舞是两门既年轻而又有历史的舞蹈学科。
一个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始于上世纪末,所以说它们很年轻。
但是它们却又是以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为背景,是吸取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上最优秀作品的精髓而孕育生成的产物。
中国古典舞的产生借鉴了我国的戏曲舞蹈、武术以及西方的芭蕾;而汉唐古典舞的产生更多地是参照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舞蹈的资料和考古文物中的舞蹈形象。
中国古典舞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新创立的舞蹈学科,而汉唐古典舞始于我国古代的汉朝和唐朝等经济文化鼎盛时期的封建社会,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在唐代之后就渐渐被戏曲所取代,更确切地说,现在所说的汉唐古典舞是根据资料另辟蹊径复原了我国古代的宫廷和民间舞蹈。
关于汉唐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争吵声由来已久。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古典舞?谁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古代舞蹈?孙颖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认为真正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的舞种非汉唐古典舞莫属。
大学时期我曾就这个论题写过论文,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将孙颖教授的观点一一反驳,现在想来真是可笑至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舞蹈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之后,也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的建立中国古典舞是建国后,在我国丰厚的传统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个新的舞蹈学科。
它是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由李正一、唐满城、郜大琨、朱清渊等老一辈著名舞蹈家从戏曲中整理、研究并结合中国武术的基础和外国芭蕾舞而创立的。
谈中国古典舞不得不谈它的起源,以及其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背景。
12世纪南宋时代,戏曲兴起后就逐渐取代了唐代舞蹈在表演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地位,传统舞蹈被融入戏曲表演中,成为戏曲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诸多手段之一,至今已有800余年。
然而融入戏曲中的舞蹈,并未消亡,反而在戏曲中得到高度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训练体系,创造了独特的表演方法。
这是“活”的传统舞蹈。
要建立中国的舞蹈体系,就必须将舞蹈从戏曲中分离出来,舞蹈与戏曲,经历了从融合提高到分流的发展历程。
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和内涵的探讨,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一)风格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我国舞蹈家经过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审美特征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
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2、神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在于一个”圆”字,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
浅谈中国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独特之美,更传递着深沉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从起源、表演特点以及发展状况三个方面浅谈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商代。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它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典舞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宫廷舞蹈表演成为了社会盛事,为后来的舞蹈艺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以优美的身姿和舞姿为核心,强调手势、语言和动作的协调,通过舞者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与其他舞蹈形式相比,中国古典舞注重气质和身体的均衡,并追求优雅和谐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的表演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含蓄细腻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通过舞者的细腻动作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思想。
其次是精妙的舞蹈技巧。
舞者在表演中运用各种手法和动作,如转身、跳跃和潇洒的旋转等,展示出他们的优雅和技术水平。
第三是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
中国古典舞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美感,通过色彩和图案的搭配来展现舞蹈的魅力。
最后是丰富的音乐伴奏。
中国古典舞常常伴随着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音乐和舞蹈相互呼应,共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舞从宫廷舞蹈逐渐走向大众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它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现在,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
中国古典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独特文化,更是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古典舞的表演,中国文化得以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之,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它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细腻的表演,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
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第一篇:浅论中国古典舞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上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形神兼备和刚柔相济。
《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
其艺术魅力在于:千手观音》立意深远,弘扬了佛教崇尚慈悲为怀的情怀;优美的舞姿动作,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神形兼备;灵动的手指,变幻莫测。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千手观音艺术魅力“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作为我国舞蹈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和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是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是当代舞蹈家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技巧,参考芭蕾的训练方法做出的新的创造。
李正一先生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上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第一、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形神兼备”。
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中国古典舞要求表演者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时一定要“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除了特定的情绪外,更主要的是要包含一种潜在、深刻自觉的意识或意志感觉。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
以下将从舞蹈动作、舞蹈形态、舞蹈语言以及舞蹈意境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具有柔美、舒展的特点。
与西方古典芭蕾舞强调力量和瞬间爆发不同,中国古典舞更注重舞蹈动作的连贯和流畅。
舞者的动作通常以浑然天成的形态呈现,没有过多的肌肉张力,凸显出圆润、优雅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形态丰富多样。
古典舞是以身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舞者通过身体的延展、扭转、转身等各种动作形成舞姿,传达出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古典舞在舞姿上通常追求线条的优雅和和谐,注重美感的呈现。
再次,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言丰富多样。
古典舞的语言不仅包括身体的动作,还包括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多种元素。
手势是中国古典舞中独特的表演手法,舞者通过手势的变化和组合来塑造角色形象和表达情感,颇具戏剧性。
眼神和面部表情则进一步丰富了舞蹈表达的内涵,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最后,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意境丰富深沉。
古典舞往往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舞者通过动作和表演来讲述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境界。
古典舞在追求优雅的同时,也强调了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舞蹈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的柔美舒展、舞蹈形态的丰富多样、舞蹈语言的独特性与舞蹈意境的丰富深沉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舞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赋予了中国古典舞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和内涵的探讨,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
(一)风格
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我国舞蹈家经过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审美特征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
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2、神
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在于一个”圆”字,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
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
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
3、劲
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
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4、律
律,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二、《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和内涵
(一)艺术表现
作品<<千手观音>>震撼着亿万观众的心,整个舞蹈,没有张扬的动作,没有激昂的音乐,一切都显得很安详,很平和,却将东方那种传统的含蓄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如醉如痴。
当21位舞者组出“盛世开屏”的画面,千只纤手曼颤,千只慧眼闪烁,将气氛推向高潮时,人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被演绎得得如此的典雅,舞台上《千手观音》的天光人舞呈现出如此的祥瑞,不由人不由衷地击节赞叹!
《千手观音》将观世音文化推陈出新,以妙曼而又庄严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华贵而又祥和的氛围,让人们观有面善,闻有耳善,如沐善良、智慧、美好之氤氲,在获得观赏愉悦的同时,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升华。
以其中一位舞者邰丽华为例,在开场时,其腰部动作比较多,“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
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而且其拧倾的动态,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
(二)内涵
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是以“慈与爱,美与善”为主题的,是由21个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她(他)们通过舞蹈动作向观众展示形象、情感,更结合特制的服装、舞美、音乐合成一体表达出观音的至真、至善、至美。
其与普通的舞蹈演员表演不同之处在于,由于聋哑演员听不到音乐,舞蹈配备了手语老师的专门手语指挥,通过舞姿节奏、韵律展示发自内心的情感,弘扬残疾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我的感想
观看了舞蹈《千手观音》后,我被中国古典舞蹈魅力深深的震撼了。
这21个聋哑人用他们“至善”、“至美”、“至纯”的表演感染了无数观众,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努力幻化成这世界上最美的观音,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乐观,幻化成这世界上最慈悲的观音,演绎了《千手观音》这一作品。
而使我最感到震撼的是他们对舞蹈的执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滴汗水,无数的手语动作,换来了令人感动的《千手观音》。
与《千手观音》的舞者相比较之下,我显得那么的渺小。
我常常为生活中所出现的挫折、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就此放弃自己所喜欢的事物。
我总以为自己喜欢上的东西就不会中途放弃,但是每次都是因为小小的失败或者挫折而忘记初心,不断退缩,最后放弃了喜欢的东西却感到无所谓。
相比演绎《千手观音》的舞者,我为我自己的这种心情感到愧疚。
观看完《千手观音》,我才发现没有什么挫折是战胜不了的。
有许许多多比我不幸的人,有许许多多比我遇到的挫折更大的人,他们都不会退缩,而是保持乐观的心情,不断战胜挫折。
我觉得我应该不断接受挫折,在挫折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