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主义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兴起,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颠覆和重组,追求个性化、超验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旨在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文化形态日益繁荣兴起,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形成。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和经验已经不再足以解释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而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不断涌现,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素材,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审美取向。
一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有全球性的文学形态;一些作品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审美。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些作品更关注内心体验和心理刻画,引入意识流等技巧,表现出深刻的个人主义和超验主义精神;另一些则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模拟游戏、虚拟现实等,体现出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文学的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交流和融合,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将会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不断追求新时代文学的较高境界。
论现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及意义

正是在后殖 民主义这样 的时代语境 中, 爱 国主义 发生了
确切地说 , 现代爱国主义与现代民族 国家一样, 都是现代性的 非常 重 要 的蜕 变 。 所谓 “ 爱国” , 其 前 提 必 须有 一个 “ 憎恨 ”或
国激情” 必须被转化成一种 “ 爱国理性 ” , 它将有助于解决 “ 爱国主义悖论’ ’ 。
【 关键词 】 现代爱国主义 现代性 民族国家 理性爱国
一
段时期 以来, 伴随着钓鱼岛、 黄岩岛等领 土争端问题 的 而这种统一的历史进程的主体力量, 则是代表着当时先进生产
不断升温, 中国人 的爱 国激 情 空 前 高涨 起 来 , 但 同 时也 暴 露 出 力发 展 水 平 的 “ 现 代 型社 会 ” , 即资本 主义 国家 。 资本主 义 国家 很 多 问题 ,“ 爱 国主 义 ” 再一 次 成 为 社 会 各 界广 泛 关 注 的焦 点 在西方兴起, 并向全球扩张, 从而主导了 “ 世 界历史” 的演进过 议题 。 人们 争论 的核 心 是 , 如何 实 现 理 性 爱 国 ? 理 性 爱 国主 义 程 。 当然 , 正如 马克 思所 说 ,“ 世 界 历史 ” 的进 程 是充 满 血腥 的 的依 据 何在 ? 本 文 试 图对此 作 出系统 的阐释 。 压 迫 和 奴 役 的 殖 民主 义 过 程 , 它 必 然遭 到 各 独 立 文 明 的殊 死
关, 它在 历 史 的维 度 上 也就 不 可 避 免 地表 现为 不 同 的形 态 。 一 面 接 受资本 主 义 的全 球 市场 、 民主 政 治 以及 文 化和 生 活方 式 等
他者” 文 明的元素, 而这 些无疑将会对 民族 国家的文化和 般来说, 爱 国主义可分为古典爱国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和现代 等 “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
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
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论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作者:要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特征以及代表人物,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它的出现对社会和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性化;历史影响;社会风潮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50-01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为了挑战现代主义的极限,艺术与设计家于是以后现代主义来统称当代各种主义,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解构主义、时间元素、媒体应用、物质主义等。
这些观点强调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没有单一的、绝对的答案或标准,作者与完成品的情感脱离,且作者、观众、策展人(或展场)与环境(或现象)都是艺术所品的参与者,如此一来,艺术创作与鉴赏都变得非常多样。
步入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时期,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
后现代标志设计着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
它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三、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1、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情况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重版,袁可 嘉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骆嘉珊编选的 《欧美现代派作品选》,陈焜的《西方现代派文 学研究》,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施 咸荣等翻译的《荒诞派戏剧集》,柳鸣九编选的 《萨特研究》、董衡巽编选的《海明威研究》、 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伍蠡甫等编选 的《现代西方文论选》等。
2、艺术观念
异化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现代主义 文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异化 ,展示了人“对立性”生存处境和存在感受。 心理真实。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 。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文 学创作应该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 形而上的真。现代主义文学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 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 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代 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地利)、斯特林堡(瑞典)、 奥尼尔(美国)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至欧美各国的 现代主义流派。其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歌 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 量美”,主张自由的进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 文化虚无主义特征,代表作家是马里奈蒂(意大 利)。
论争的意义:
传播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对传统文艺观念 的冲击; 改变了现实主义一枝独秀,促进了文学的多 元化; 艺术表现上的突破和创新,促进了审美的多 样性,也体现出对秩序反抗的精神维度; 加快了当代文学的世界化进程。
2、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 学 黄子平的《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北京文学》88年2期),季红真的《中 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 艺报》88.1.2、1.9)、邹平的《中国存在 现代主义文学土壤吗?》(《文汇报》 88.4.8)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持价 值尺度 , 认识和 处理 同周 围价值 关系 的价值 原则 作为 自己思想 和行为 的基本 原 则和 最高原 则 。所 以 , 把 人类 中心主义 与“ 自然 界 的专制 主义 ” “ 、人类 统 治主义 ” “ 类 征服主 义 ”“ 类沙 文 主义 ” 观 点有着 本质 、人 、人 等
作 者 简介 : 玉书(9 0一 )女 , 郑 16 , 辽宁葫 芦岛人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 院社科教学部教授。
第2 期
郑 玉书 , 陶晓颖 :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区别 。【 2
传 统 人类 中心 主义 的产 生 具 有历 史 必然 性 。作 为 一种 思想 观 念 , 统人 类 中心 主义 真 实地 反 映 了人 类 传
随着生 产力 的发展 , 人类 征服 自然 和改 造 自然 的能力 增 强 了 , 是逐 渐产 生 了摆脱 自然 束 缚 的思想 , 于 形成 了 早 期 的“ 人类 中心 主义 ”把 人 定义 为一 种理 性 的存在 物 , 为人 可 以随意对 待 动物 和其 他一 切 生物 , , 认 人主 宰
自然 是必 然又必须 的。[ 1 1
人与 自然 的关系包 括两个 方面 : 一是 作为 “ 自然存 在 物” 的人与 自然 的关系 。从这 个 意义上 说 , 与 自然 人
的关 系是 自然关系 ; 二是 作为 “ 社会 存在物 ” 的人 与 自然 的关系 。从这 个 意义上 说 , 与 自然 的关 系又 是对象 人
Vo . 2 I9 No.
J n2 1 u .0 0
论现代人类 中心主义 及其时代价值
郑 玉书 ’陶晓 颖 ,
(.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教学部 , 江苏 南通 26 1 ;. 2 0 02 阜新高等专科 学校 思政教研部 , 宁 阜新 辽 13 0 ) 2 00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特征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来介绍一下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
再来说说现代主义吧。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
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
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
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
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学概论论文》论现代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继而,从建筑革命出发,又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
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当代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
第二、具象转向抽象。
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
第四、创造高于审美。
西方自古代开始其艺术创作的传统就是求真,注重对客观外物的真实刻画和记录描写,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开始让人们发现物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因为经济发展变得异化了,变得心理变态了,变得心灵扭曲了,上帝死了,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孤独无依无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图,于是作家开始在作品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挖掘主体心灵世界深处的意识的流动。
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个转向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科对人的意识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形式上,现代主义采用了一系列西方古典文学从来没用过的创新笔法,比如在结构上按照古希腊诸神体系建构的《尤利西斯》,在语言上采取意识流不停歇的不加标点的写作手法的《喧哗与骚动》,以及在情节上采取大胆的给主角改变性别的《奥兰多》等等,这些作品给西方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和新艺术运动时期都是古典主义(新旧)向现代主义发展的过渡期一、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1.1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种适应于工业化的大规模营造的建筑形式。
简单的外形,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的形式,大部分没有细节装饰,因此具有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点。
历史的看,它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具有比较清晰的社会主义倾向,改变了数千年来设计仅仅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基本立场。
它的核心内容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而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达到低造价、低成本的目的,从而使设计能为整个社会服务。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的外形,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方盒子和其反传统、反装饰,采用新工业材料并实行“预制件”与“装配化”而发展绵延,成为统一的“国际式”。
而时至20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己走过了它的“不惑之年”。
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面貌变化万千,被工业化、的刻板的、冷漠的、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建筑取而代之。
“从东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赫尔辛基到汉城,从洛杉矶到上海,通过建筑的同一面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非常一致的“世界村”,现代主义建筑随着其在美国的空前发展,民卞的内容逐渐消失,而形式内容高度发展,以至形成“国际主义”风格。
1.2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内容是“功能的”、“理性的”、“反传统的”、“反装饰的”,服务对象是穷困的劳苦大众,正因为它是反传统的,所以它割断了历史性与时间性,也正因为讲其功能而使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片面的形式,以致于“冷漠”、“无情”忽略了环境与人情。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2.1后现代主义建筑从时间上划分可为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
其中心是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风格,认为“少既是厌烦”,“多”并不是“少”。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的《现代古典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著作。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展览的形式出现,被视为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宣言,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始。
1972年,罗伯特·文丘里出版另一本著作《向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提出的隐喻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雏形。
罗伯特·文丘里之后,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他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语言》的出版,使“后现代主义”词广为流传,并成为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
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1969年,罗伯特·文丘里的“母亲住宅”,采用了历史建筑符号和戏谑的方式建造,是体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最早建筑。
1974年,菲利浦·约翰逊的“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大楼”成为其里程碑式的建筑,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位置。
三、“新艺术运动”与装饰在英国“新手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了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新艺术运动”具体地体现在建筑、家具、工业品、服装首饰、书籍插图等,甚至雕塑与绘画的纯艺术领域内部也出现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与艺术面貌。
它涉及了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直到1910年左右,才逐渐被“装饰艺术运动” 和“现代主义运动”取代。
这场运动反对矫饰风格,主张回归自然,极大地发展了植物、动物纹样在图案设计上的运用,创出一种唯美主义装饰风格。
法国家具设计师萨穆尔·宾在1895年开办了名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及设计事务所,主张设计师创造新风格。
1900年,他们展出了“新艺术之家”的家具作品,获得很大成功,“新艺术”之名从此传开。
展出的作品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
模仿植物形态和结构。
这与萨穆尔·宾的“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相一致。
“新艺术运动”创造了非常特殊的装饰风格。
“从亨利·凡德威尔德的室内,到基玛德的巴黎地下铁入口设计,从安东尼·高蒂的建筑,到穆卡的大张海报,都呈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非历史主义的新装饰风格探索力量。
” ⑶这场设计运动运用了装饰、自然主义风格把艺术和手工艺与产品设计结合,造就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时期的典型设计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奏。
(3)“装饰艺术”运动与装饰“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开的设计运动,它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彼此都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与工业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们也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装饰使产品形式符合现代生活特征。
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览”,该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新艺术”运动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在思想与形式上是对“新艺术”运动的矫饰的反动,它反对古典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而主张机械之美,从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看,它是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
“装饰艺术”运动并非单纯的一种风格式样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传统的设计运动。
即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其主要贡献是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显出时代特征。
无论是“新手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它们都是从装饰出发去发展新的、合理的、完善的设计风格,也从而扩展了“装饰”的艺术价值。
这其中对装饰的肯定与发扬直接形成现代设计改革的动力因素。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运动的摇篮,也预示现代主义设计高潮的到来。
包豪斯于1919年由格罗佩斯创办于德国魏玛,在短暂的14年(1919-1933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整套的设计教学体系。
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它标志着原来的装饰形态中的设计被现代主义理性设计取代。
包豪斯被纳粹关闭后,其主要教学骨干和学生流散到欧美各国,使理性设计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风格”正是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普及化的结果。
“国际主义风格”完全排斥装饰,把功能至上的理性精神奉为准绳。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机械美学的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是经典的机械化和功能化的设计思想。
1958年,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纽约西格莱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密斯·凡德罗“少即多”的设计思想的产物,这种过分强调理性、功能,简洁的设计越来越缺乏个性与人情味,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厌倦。
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的排斥并不意味装饰的消失。
相反,装饰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英国学者彼得?柯林斯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一书中写道:“是否的确由于19世纪过分运用装饰而导致了废弃装饰,还是装饰只不过改换了打扮?”他认为,“装饰并未来亡,它仅仅是不知不觉地融合于结构之中了”。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正统"样式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
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
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
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